❶ 为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又叫做清教主义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从12.、13世纪算起,其中宗教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主要有德国的马丁 路德(建立了路德教),法国人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改革(建立了加尔文教)和英国的亨利八世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
其中路德,加尔文的改革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而英国的宗教改革却是加强了英国国王的世俗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专制主义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资产阶级需要扫清这一障碍。而在英国国内,这一障碍就体现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此同时,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在英国发展成了清教。这些清教徒们看到了英国国教的缺陷,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和共和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
清教徒主张人人去读圣经,直接领悟上帝的“启示”,实际上反应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愿。因此,他们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主教制度,取消主教从中干预教徒与上帝的“交流”。
清教明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
ps:我一点一点打上去的。看在我如此辛苦的份上该给点分啦~~~
❷ 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披着宗教的外衣
卡尔文教宣扬,从事工商业活动是上帝赋予其选民的神圣使命,只有那些发财致富的人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才能得救。卡尔文教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反对宗教仪式中的繁文缛节,要求取消教士的特权。卡尔文教的教义,适应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发展工商业的主张。因此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及广大下层人民的拥护,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制度的精神武器。卡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这是由于英国的卡尔文教徒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而得名。因此,英国的卡尔文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猛烈抨击国教教会中的腐败现象,提倡教士和教徒应过“严肃”、“节俭”的生活,提出建立“纯洁教会”的主张。清教徒主要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下层劳动人民。他们身着黑衣,举止岸然,生活节俭,反对一切游乐和嬉戏。实际上,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时代所希望的,将一切时间和金钱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发财致富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清教教徒以其实际行动向人们表明他们的主张。他们到处抨击教会的等级制度,宣传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号召反对国王作为教会的首脑,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清教教徒的主张表明了处于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宗教和政治态度。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的外衣下发动起来的。革命披着宗教的外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❸ 英国清教主义的发展与演变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清教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代表人物为T.卡特赖特;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代表人物为R.布朗。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❹ 清教运动是什么
清教运动
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教徒主张人人去读圣经,直接领悟上帝的“启示”,实际上反应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愿。因此,他们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主教制度,取消主教从中干预教徒与上帝的“交流”。
清教明显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封建斗争的现成的思想武器。
❺ 英国内战(清教革命)对历史的发展有啥影响吗
教徒革命(又称为英国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起来的革命。他对于英国和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学家一般将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及后,部分移居至美洲。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
❻ 我想知道英国清教的发展历史以及他对后人的思想影响
首先,所谓“英国清教”是不存在的,只有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清教的教徒”而是“清洁教义的信徒”,意为清洁英国国教、剔除天主教残余的教徒。
清教徒群体的诞生源于英国与梵蒂冈的教权冲突,当时正值西欧宗教改革期,脱离天主教运动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英王不愿意将自己的王权置于梵蒂冈教权之下,从而支持英国教会独立(即后来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成为一个不受梵蒂冈控制的独立教派。
这一改革过程在英国引起了分歧:当时圣公会的主流虽然愿意脱离梵蒂冈,但是在教义上不愿多做修改——所以迄今为止圣公会依然是新教各派中少数崇拜圣母的教派——而另一批接受了加尔文主义的教徒则认为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从而鼓吹大胆改革,这些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清教徒”的人。
清教徒当时在英国是少数派,尤其是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与圣公会,结果清教徒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清教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
随后,他们在经历了各种磨难之后来到北美并建立起自己的社区(着名的五月花号),以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这片新天地就是现在的美国。
清教徒是加尔文主义最大的践行者,他们在美洲的事迹不但在宗教面上强化了改革派的势力,更在世俗面上成为努力进取、开拓创新、追求自由的象征。
❼ 怎样认识和评价清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清教徒所信仰的基督教不同于传统的天主教,新教徒们崇尚克勤节俭的精神,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商业的发展,不拘泥于传统天主教的繁琐礼节,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清教徒还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