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也就是沙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被苏联政府野蛮屠杀
英国王室和俄国王室的关系还不仅仅如此,尼古拉二世还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王后(维多利亚女王的继承人)的外甥(她妹妹的孩子),此外,维多利亚女王的另一个儿媳妇(阿尔弗雷德公爵的妻子)还是他的姑姑。可以说,两个王室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之时,尼古拉二世曾经向他的表亲英国的乔治五世提出政治避难的请求,最初英国这边是答应了的,而且是政府表态同意了。但是后来也是乔治五世本人,考虑到在英国国内也政局不稳的情况下,不好得罪布尔什维克,于是又拒绝了避难请求。后来悲剧就发生了……
英国当时和世界上几乎每一个王室都有姻亲关系,想要面面俱到是很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两个孙辈,德国的威廉二世和英国的乔治五世之间的战争吗?而且政治和个人的利益总是高于一切,特别是在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若是维多利亚女王尚在人世,那是长辈对晚辈的感情,或者会出手相助,但毕竟已经是改朝换代了。
最后一点,尼古拉二世的王后毕竟不是英国人,也不是英国王室成员,虽然她从小长在维多利亚女王身边,但实际上她是德国王室的成员。
2. 1853年英国打沙俄是怎么回事
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英、法、奥斯曼帝国(1299~1922)和撒丁王国结成同盟同沙皇俄国进行的一次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耶路撒冷之争。长期以来,东正教和天主教一直在争夺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一个省份的巴勒斯坦“圣地”的管辖权,在“圣地”之争的背后,隐藏着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瓜分。1853年1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出以缅什科夫为首的高级使团,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要求将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由沙皇俄国来“保护”,力图把奥斯曼帝国变为俄国的保护国,进而,俄国可以独占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个黑海海峡,打通进入地中海通道,实现其扩张野心。俄国的这一企图自然为英法所不能容忍。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谍。随后缅什科夫宣布同奥斯曼帝国断绝外交关系。
1853年7月初,俄国出兵8万人占领了在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并拒绝了苏丹提出的撤军要求。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这样,在俄土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终于在多瑙河上开始了,对于双方来说,这是宗教狂信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战争”。1854年3月底,英法正式向俄国宣战,1855年初,法国附庸撒丁王国也宣布参加对俄战争,从而使俄土交战发展成了一场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和黑海的国际战争。1853年11月30日,俄国海军中将纳希莫夫率领的俄国分舰队,突然袭击在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海军基地锡诺普,打败了土耳其分舰队,俄国取得了黑海制海权,激化了同英法的矛盾,1854年1月,英法联合舰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此后战区,迅速扩大,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完全孤立,军事上面临优势敌人从各个方面发动的进攻。
从1854年8月起,联军扭转了兵力分散的态势,集中兵力于克里米亚半岛,从俄国手中夺取黑海制海权,1854年9月中旬,联军出动60多艘战舰,6万多名士兵和3个攻城炮兵团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叶夫帕托里亚登陆。9月20日,双方在阿尔马河畔进行第一次陆战,俄军一败涂地,损失5700多人,退向俄国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9月25日,联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了长达11个月的围攻战。9月5日,联军用700门大炮倾泻了15万发炮弹,摧毁了俄军的全部工事。9月8日,法军占领了军港区和市区制高点马拉霍夫岗,俄军被迫放弃要塞,向北转移,塞瓦斯托波尔陷落,随着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俄国败局已定。俄军虽在高加索战场上取得一些胜利,但再也无力把战争进行下去,1856年3月30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的结果,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