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小说出现在什么时代

英国小说出现在什么时代

发布时间:2023-01-08 07:32:19

❶ 英国19世纪文学史

19世纪,英国小说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其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其代表人物是沃尔特·司格特(Walter Scott, 1771-1832)。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尽管司格特对小说艺术革新的贡献十分有限,且被当今不少学者视为一名过时的“历史人物”,但他洋洋洒洒的历史小说和传奇作品已经成为英国文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景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国小说的地位,使之变得更加体面,更加可敬。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小说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等优秀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空间繁荣的景象。据史料记载,从1837年到1900年,大约有六万部供成人或青少年阅读的小说在英国各地出版。也许有七千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有理由自称为小说家。当然,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并且载入史册的人为数不多。狄更斯和萨克雷(William M. Thackeray, 1811-1863)在小说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艺术方面均体现出很高的造诣,使长篇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勃朗特姐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Emily Bronte, 1819-1848)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独到之处,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则将人物的心理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19世纪下半叶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英国社会矛盾重重,政局动荡、道德沉沦、贫富冲突严重以及劳资纠纷加剧的时期。所有这些自然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狄更斯与其同时代的作家参及后来的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怀 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对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邪恶进行了无情的暴露。这便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批判现实主义。应当指出,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也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通常,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时间与空间上遵循唯理主义的原则,在故事情节上注重趣味性与可读性,并且在形式结构上讲究精裁密缝,严谨合理。就此而言,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代表了16世纪末以来英国小说艺术的精华,而且也是历代小说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曾对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们以明白晓畅和极为动人的描写向世界提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做的还要多。”

❷ 英国文学史各个时期特点和代表是什么

英国文学史各个时期特点和代表简述如下: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有称为古英语文学。在文学艺术上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最着名的也是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这篇文章主要赞颂了骑士的勇敢,诚实,礼貌和荣誉感。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生动的刻画了每个角色形象,细节真实。

除了骑士传奇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文学特点。我们学过的贝奥武甫就是那个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武士们对忠诚和勇敢的追求,忠于国王也就是忠于集体。

14世纪后半段时,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逐渐到达顶峰,出现了口头韵体诗。我们称这个时期的文学为中世纪文学。当时的人们喜欢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陋的行为。因此诗人乔叟写下了坎特伯雷故事集。

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英语文学的特点为:以诗歌为体裁,富有音乐性,韵律丰富;主题视角多元,围绕宗教(多讽刺宗教的腐败堕落),骑士精神,世俗生活展开。

后来英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最突出的就是诗歌和戏剧。我们曾经背过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最具有代表性。他的诗结构非常严谨,他将十四行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美航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cdcd,efef,gg。

17世纪的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称这个时期为传统和理性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大多模仿古希腊罗马和当时法国的着作,追求理性,艺术形式的完美。人文主义是当时的文学主流,它在思想上反对神权,封建制度,宣扬人性,赞美现世生活。着名人物代表玛丽我司通克拉夫特就是当时的你才行政论家,作家和思想家。她提出的女性并非天生低贱于男性,只有当她们取法足够的教育是才会显露出这一点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随着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崛起。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表达内心情感,反映普通生活。华兹华斯的诗是这个时期文学的顶峰之作。他认为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用平常而真实的语言写成。

接下来的维多利亚时期,散文诗逐渐退出文学界,小说紧接着成为了这个时期最受欢迎的文学类型。弗兰肯斯坦是当时非常着名的一部小说小说不仅刻画了人类与科技进步只见存在的冲突,也揭示了人类无所顾忌,自我奋斗的丑陋行为和对社会构成的巨大危害。

最后,在现代主义时期文学中,各种文学作品和流派纷纷涌入。有现实主义的,荒诞派的,还有意识流。我们最熟悉的剧作就是哈利波特。作者罗琳采用了多重写作手法是的故事更加的扑朔迷离,吸引读者的兴趣。在第一部中,作者就塑造了很多令人反感的角色,展现了哈利与斯内普的冲突。但是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表达出斯内普对哈利的保护和爱。这样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❸ 18世纪也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18世纪也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小说家们更注重描写中下层人们的形象,小说的题材也更加贴近现实,结构也更加完整。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鲁宾逊漂流记》(The Life and Strange and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1719)是第一个把流行于16、17世纪的流浪汉小说推向了现代的小说,使其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时代形象。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的书信体小说《帕美拉,又名美德有报》(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1740)以处于社会底层的女佣为主人公,小说故事生动,情节细腻、紧张,既有许多言情插曲,又有严肃的道德主题,很符合18世纪中产阶.级的口味,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现代小说。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则代表了18世纪英国小说的最高成就。他的新文体“戏剧性散文史诗”(comic epic in prose)在他的最成熟的小说《弃儿汤姆·琼斯传》(The History of Tom Jones,a Foundling,1749)得到了完美的发挥,成为现代小说的典范。同时在这部小说中,菲尔丁还采用了全知全能的多种叙述风格,他的小说为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开创了以社会风貌为主的全景式小说(panoramic novel)的先河。

❹ 读懂英国小说的兴起,看完三本书就够了

若是谈到中国古典小说,你可能会想到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譬如《搜神记》;然后发展到被鲁迅先生赞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的唐代传奇,譬如《虬髯客传》;再到宋元时期的话本、拟话本;最后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达到巅峰,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四大名着。

对于中国小说,也许你可以如数家珍,即使不大了解,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也能一窥中国小说浩瀚的历史轨迹。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英国小说,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英语里“小说”一词的由来吗?你又清楚“英国小说之父”是谁吗?

在中文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中,“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此处指琐碎的言论,与如今包括人物、情节、背景等要素的小说概念相差甚远。

可在英文里,“小说”对应的词汇是novel,主要指长篇小说,这个词其实还有“新奇的”这一层含义,足以体现“小说”从诞生起就具备了新鲜感这一典型特征。

具体谈谈英国小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遥远的英国历史上出现过《贝奥武夫》这类史诗,《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这种骑士文学,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乃至于影响了无数代人的莎士比亚戏剧,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小说则是兴起于十八世纪。

此时的英国早已在1688年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政体日益稳固,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工业革命逐渐拉开序幕。

此时,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巨头,他们的作品对于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功不可没。这三位大家分别是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部代表作分别是《鲁滨逊漂流记》、《帕梅拉》和《汤姆·琼斯》。

鲁滨逊出海冒险和荒岛求生的传奇经历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作品的创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英国小说之父”笛福。

首次出版于1719年,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至今已经问世三百年,可以说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在图书馆借到的版本是由译林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该书在Introction部分如此概况了整部小说的精神实质:

若把它译作中文,即“这部小说中包含多个主题,它是 奇异的冒险故事,是关于孤独意识的研究,是关乎罪恶与救赎的寓言,是经济个人主义的神话,是错置或编码后的自传,是政治失败的寓言,也是帝国扩张的预言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解释可以穷尽其主旨”。

正如,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的评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原本就像一个万花筒,读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自然能够解读出不同的立意。

无论是从个人开拓进取的锐意冒险精神来评价鲁滨逊,亦或是从殖民扩张的背景来看待鲁滨逊和“星期五”的关系,甚至是从宗教的主题来品评基督教的影响,只要从够从文本自身和历史背景中找到佐证,皆可成一家之言。

塞缪尔·理查逊的知名度可能没有笛福那么高,但是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他以家庭生活为切入点的作品却受到了许多女性读者的追捧,毕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女性从劳作中得到更多的解放,闲暇时的娱乐追求也更多样化。

《帕梅拉》首次出版于1740年,英文名是 Pamela: Virtue Rewarded, 副标题译作“美德得报”,以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了名叫帕梅拉的女仆不畏惧男主人的威逼和引诱,始终以“美德”捍卫自己的尊严,最终赢得男主人的尊重,并且与他喜结连理。

理查逊十分洞察女性心理,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妇女之友”,所以凭借着对于家庭生活细节的描写、对于女主角心理和情感的刻画,再加上女仆“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大团圆结局,这部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Ian Watt在《小说的兴起》这部文学批评着作中国如此评价《帕梅拉》:

“帕梅拉的出现标志着我们文化中一个全新的、完全成形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女性固化形象的产生。”

换言之,帕梅拉代表了美丽温顺而谦恭,同时富有美德,并誓死捍卫贞洁的女性形象,这对于研究十八世纪的女性地位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素材。

另外,这部小说以书信和日记的形式展开,“write to the moment”即“写到此刻”的创作手法不仅仅能让读者从女主角的角度去看待故事的起伏,更重要的是叙述的戛然而止增强了小说冲突氛围的营造。

理查逊还有一部大部头的作品《克拉丽莎》,长达一百万字以上,也是书信体,据说出版后比《帕梅拉》更受欢迎。

既然谈到了理查逊,就一定绕不开菲尔丁,可以说两位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坛的老对头了。在《帕梅拉》出版后,菲尔丁就大力抨击故事中女主角的虚伪和矫揉造作,甚至戏仿地创作了《莎美拉》来讽刺帕梅拉的虚伪。

但是如果就这么点能耐,菲尔丁也不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更加卓着的作品是《汤姆·琼斯》。

这部长篇巨着以弃儿汤姆·琼斯的身份之谜为暗含线索,讲述了他和女主角索菲亚青梅竹马的爱情以及先后从乡村庄园到伦敦的逃跑冒险经历,因其巧妙的结构布局、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幽默的语言风格而备受瞩目。

在一个英文网站上,《汤姆·琼斯》甚至被排在了“100部最伟大的英文小说”的第五位“Tom Jones comes a riotous fifth in our list of the 100 greatest novels in English”,足以见得它地位之重了。

这部小说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英雄史诗的戏仿: “As in the epics of old, the hero finds conflict at home, hits the road and undertakes a journey fraught with pitfalls and adventure. The conflict becomes resolved, and the hero returns home.” ,即家庭冲突、英雄离家冒险、冲突解决、凯旋归来的叙述模式。

虽然篇幅很长,但是透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窥得十八世纪英国从乡村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栩栩如生轮番登场的人物形象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设置,皆反映了菲尔丁讲故事的过人本领,读来忍俊不禁。

后记: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不外乎探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每个时代皆会孕育出反映其时代风貌的作品,但对于人性的探讨却是永恒的主题。

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是小说兴起的时代,是以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为代表的文学巨匠撑起的新天地,而他们的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帕梅拉》和《汤姆·琼斯》则是文学史上璀璨的瑰宝。若是喜欢此文的你,不妨妨抽时间读一读这几本英文原作吧。

❺ 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文学代表作品分别有什么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迪福是这种新型小说的奠基人,他的《鲁宾逊漂流记》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是当时的一部重要作品。四五十年代后,理查逊、斯莫莱特的作品取材日常生活,结构完整,语言通俗,把现实现实主义小说推进了一步。菲尔丁集各家大成,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作家。他的代表作《汤姆 琼斯》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成就卓着,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西风颂》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都表达了乐观主义信念。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等一批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狄更斯的《双城记》。

❻ 英国小说简爱的时代背景

《简·爱 》是英国十九世纪着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体。 《简·爱 》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 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 》刚出版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 好在她之后亲自在《简·爱 》再版时澄清事实。 《简·爱 》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 使之以后面对种种困难都不再屈服抱怨,懂得了爱和忠诚。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 爱 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 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 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故事梗概 简·爱 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当她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简· 过了很久才慢慢恢复健康。 她再也不想呆在里德太太家了, 夺走了许多降儿的生命,海伦就在这场伤寒中死去,这对简·爱 打击很大。 简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 也没见到罗彻斯特。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惊了刚刚从外面回来的罗彻斯特的马, 他和简经常为某种思想新辩论不休。 在桑费尔德庄园不断发生奇怪的事情。有一天夜里, 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并要她对此事严守秘密。 罗彻斯特经常参加舞会,一天他把客人请到家里来玩, 简感觉到自己对罗彻斯特发生感情。 一天,罗彻斯特外出,家里来了一个蒙着盖头的吉卜赛人。 当晚他被三楼的神秘女人咬伤了,简帮罗彻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不久,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说她病危要见简一面。回到舅母家中, 直到临终前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 简又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感觉像回到家一样。回来后, 第二天当简醒来时发现婚纱真的成了碎片。 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 就是她在罗彻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简的婚纱。 简悲痛欲绝地离开了桑费尔德庄园。她的仅有的积蓄花光了, 圣约翰为她谋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位。 不久,圣约翰接到家庭律师的通知,说他的舅舅约翰简去世了, 回来吧!”她决定回到罗彻斯特身边。 当简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变成一片废墟。原来几个月前, 向他吐露自己的爱情,他们终于结婚了。 两年之后,治好了罗彻斯特的一只眼睛, 他看到了简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 相关评价 《简·爱 》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 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简·爱 》的问世曾经轰动了十九世纪的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 心灵也为之震颤。 这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 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体验生活的结晶,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简·爱 》的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的作者出生于1816年英国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 父亲赶紧让夏洛蒂和弟弟逃离死亡的魔窟,返回家中。 1831年夏洛蒂进入罗赫德寄宿学校,这里的情况截然不同, 但这儿温馨的生活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夏洛蒂在1835年返回罗赫德任教,两个妹妹跟随读书, 夏洛蒂和妹妹们开始了写作。 她们姐妹三人经常在聚在一起,如饥如渴的读书,绘画和写作。 同一个家庭诞生了三部传世之作;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 除《简·爱 》外,夏洛蒂还创作了《雪莉》,《维莱特》,《教师》, 这些都是她之后的作品虽然评价都很不错但都不及《简·爱 》的影响力大。 但谁知天妒英才,上帝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之家, 于1855年3月31日故去,年仅39岁。 同名电影 《简·爱》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搬上舞台和大银幕。 同时也推动了这部经典名着在全球的普及。 其中最早的一个版本是40年代好莱坞拍摄的黑白片《简·爱》,奥逊·威尔斯扮演罗切斯特,琼·芳登扮演简·爱 ,那时还是童星的伊丽莎白·泰勒在片中扮演简·爱 在孤儿院的小伙伴海伦。 第二个版本是由英国奥米尼公司制作的电视电影, 影片精彩的对白及优美抒情的主题音乐曾广泛流传。 第三个版本就是这部拍摄于1996年,由法国、意大利、 整部影片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 “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听到这句对白,相信许多众多的心灵中都会泛起回响的波纹。 不美的人也可以有很美的爱情,如果她像简·爱 一样,爱情会使她变美。 孤女简·爱 自小被刻薄刁钻的舅母送往洛德学校,受尽折磨和欺凌至成年后, 只剩残垣断壁及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简·爱 勇敢走向他,重建幸福家园…… 精彩片段 约翰向简求婚时,简似乎听到罗彻斯特在呼唤她: 整座房子寂静无声,因为我相信,除了圣·约翰和我自己, 眼睛和耳朵等候着,而肌肉在骨头上哆嗦。 “你听到了什么啦?你看见什么了吗?”圣·约翰问。 那是什么声音?”我喘息着。 我本该说“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因为它似乎不在房间里-- 向走廊里窥视着,那时一灯漆黑,我冲进花园,里边空空如也。 “你在哪儿?”我喊道。 我挣脱了跟着我并想留住我的圣·约翰。 简拒绝约翰的求婚,再次见到罗彻斯特的场景: 我端着现在只剩了半杯的水,走近他,派洛特跟着我, 放下杯子。 “是你吗,玛丽?是不是?”“玛丽在厨房里,”我回答。 我回答。 “天哪!--我是在痴心梦想吗?什么甜蜜的疯狂迷住了我?”“ 一定还有其他部份。” 这只强壮的手从我握着的手里挣脱了。我的胳膊被抓住, 我很高兴离你又那么近了。” “简·爱!简·爱!”他光这么叫着。“我亲爱的主人,”我回答,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了。” “永远不会,这个影子是这么说的吗?可我一醒来, 我拨开了他额上的头发,也吻了一下。 他似乎突然醒悟,顿时相信这一切都是事实了。“是你--是简吗, 没有,先生。我现在完全独立了。” “独立!这话怎么讲,简?”“我马德拉的叔叔去世了, 你成了独立的女人了?有钱的女人了。” “很有钱了,先生。要是你不让我同你一起生活, 我可以紧靠你的门建造一幢房子,晚 上你要人作伴的时候,你可以过来,坐在我的客厅里。” “可是你有钱了,简,不用说,如今你有朋友会照顾你, 你可以过来,坐在我的客厅里。”

❼ 急求 英国小说的发展史 谢谢

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着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同英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就此而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与英国的社会变化以及异域(尤其是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彼此交融的。当然,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这种规律和秩序不能通过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而只能通过对历代小说文本的考察与研究来加以揭示和验证。然而,在深入探讨英国小说艺术的具体特征与美学价值之前,很有必要对其历史概貌和演化过程作一番简要的概述。

作为一种公认的叙事性散文文学体裁,英国小说已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理论上讲,英国小说形成之日,便是其艺术问世之时。当然,小说艺术被作家接受并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评论家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但迄今为止,西方评论家对英国的第一部小说究竟始于何年及出于何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 1740),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1719),也有人说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上集1678,下集1685)。其实,早上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小说已端倪可察。当时,约翰·黎里(John Lyly, 1554?-1606)、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 1554-1586)、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 1558-1592)和托马斯·纳什尔(Thomas Nashe, 1567-1601)等一群毕业于牛津和剑桥的才华溢的“大学才子”(University Wits)对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行反驳。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下,他们对小说这种新的文化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并开始采用风格典雅和雕琢华丽的散文语言创作叙事性作品,从而翻开了英国小说历史的第一页。黎里的《尤弗伊斯》(Euphues, The Anatomy of Wit, 1579)、锡德尼的《阿卡锹亚》(Arcadia, 1590)、格林的《潘朵斯托》(Pandosto: The Triumph of Time, 1588)、纳什尔的《不幸的旅行者》(The Unfortunate Traveler, 1594)和托马斯·迪罗尼的《纽伯雷的杰克》(Jack of Newbury, The Famous and Worthy Clothier of England, 1597)等作品都体现了小说的艺术特征。它们不仅在题材上变化显着,而且在形式、结构和语言上同当时的诗歌和戏剧大相径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颇有发展潜力和备受读者青睐的文学体裁。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罗曼司和现实小说两大类,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生活。当时英国的散文叙事作品似乎获得了一种崭新而又绚丽的文体,尽管它作为叙事文学还显得不够成熟。然而,“这类作品在当时与那些适应飘忽不定的语言和读者见面时肯定具有近似于魔术般的效果,因为它不受音步的限制。”②显然,16世纪末的“大学才子”是英国小说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尽管16世纪末在英国文坛勃然兴起的“小说热”只延续了大约二十年时间,但“大学才子”们的创作实践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7世纪是英国多事之秋,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英国小说的发展势头受到了极大的遏制。随着“大学才子”们的相继去世,曾经风行一时的英国小说开始峰回路转,步履维艰。那些不喜欢或不擅长写散文故事的作家便热衷于撰写具有说教意义或喻世内容的散文。“他们放弃叙事文学并随后转向撰写一系列具有说教性质的文章,这表明了他们的自我封闭和缺乏传递任何戏剧效果的能力。”③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英国小说在约翰·班扬的努力下东山再起。然而,班扬似乎是17世纪英国文坛的一位孤独的长跑者。他的《天路历程》虽然在当时颇有影响,但这并没有造就一批新的小说家,也没有使小说取代诗歌的地位。尽管如此,班扬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巧妙地采用梦境来反映现实,并使一个看来纯属虚构的宗教寓言折射出广泛的象征意义。虽然,在英国小说尚未告别雏形期之际,班扬的艺术构思及其对小说篇章结构的驾驭能力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并且对英国小说的全面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17世纪的英国文坛上还出现了不少所谓的“性格特写”。这些用散文写成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详细地剖析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写”是17世纪的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处于低潮时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描写手法十分巧妙,且入木三分,常常令读者回味无穷。尽管“性格特写”还不能被归在小说之列,但它们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班扬的小说创作及其同时代作家的“性格特写”使步履维艰的英国小说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8世纪是英国小说全面崛起的时代,也是小说艺术取得长足进步的时代。享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称号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生动地表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笛福的哲学观念与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们十分吻合,他比以往的作家更加完整地表现了各种个人主义的东西。他的作品独特地展示了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同小说的兴起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了明显而又完全的显示。”④笛福的其他几部小说不仅涉及一系列现实问题,而且也展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小资产阶级的化身。引人注目的是,笛福在《鲁滨逊飘流记》中成功地采用了“自传性回忆”(autobiographical memoir)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这种创作手法不仅是对当时在英国较为流行的忏悔性自传的一种挑战,而且也超越了以往的小说形式,因而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上,“第二种建立在‘老式栎木柜子’上的小说是书信小说或书信体小说(the epistolary novel),其作者仿佛是一位不知怎么被他弄到手的一大堆书信的编辑。”⑤早在1683年,英国女作家阿弗拉·班恩(Aphra Behn, 1640-1689)便创作了第一部英语书信体小说《一名贵族与他妹妹之间的情书》(Love-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然而,真正使书信体小说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并使其广为流传的无疑是塞缪尔·理查逊。他的三部书信体小说《帕梅拉》(Pamela, 1740)、《克拉丽莎》(Clarissa, 1748)和《格兰狄森》(Grandison, 1754)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书信体小说的问世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但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叙述形式,而且也使作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仅如此,书信体小说使人物更加贴近读者,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即时感与现实感。正如一位英国批评家指出:“人们觉得这种小说形式具有两个潜在的作用,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时性和对心理现实乃至意识流的探索。”⑥毫无疑问,理查逊的创作实践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给后来那些致力于小说实验与革新的作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迅猛。当时,英国的“大多数图书馆收藏各种文学作品,但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主要收藏对象。毫无疑问,这便导致了阅读该世纪中出版的小说的人数显着增加。”⑦英国文坛相继涌现了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45)、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和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等优秀作家。作为一种生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在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地位和影响首次超过了诗歌和戏剧。与此同时,英国的小说艺术也日趋成熟。“我们对‘小说’这个术语的使用直到18世纪末才算真正确立。”⑧斯威夫特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部令人捧腹却又引人深思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1726)来针砭时事,嘲讽现实,开创了英国小说讽刺艺术的先例。菲尔丁所创作的一系列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不仅体现了较为熟练的谋篇布局的能力,而且还反映出他对传统史诗艺术的巧妙运用。菲尔丁既模仿古典史诗的叙事手法,又刻意改变史诗通常具有的严肃性和悲剧色彩,在其小说中不时掺入富于喜剧色彩的成分,从而使其小说成为所谓的“散文式喜剧史诗”(comic epic in prose)。难怪“理查逊和菲尔丁两人都认为自己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倡导者,他们都将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对陈旧的传奇小说的一种决裂。”⑨通常被称为感伤主义作家的劳伦斯·斯特恩无疑是18世纪英国小说最杰出的革新家。当英国小说还只是像一棵嫩绿的幼苗企盼呵护的时候,斯特恩似乎已经对小说的现存模式感到不满。他义无反顾地对小说形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项狄传》(Tristram Shandy, 1759-1767)中,他首次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结构,摒弃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方法,以一种全新的小说文本来描述主人的内心世界。不言而喻,斯特恩的文学实验为英国小说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使小说形式进一步朝着多样性与灵活性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上还涌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作家简·奥斯丁。她的小说在质量上与同时代的任何男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她不仅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和机智的对话来表现主题,而且还能巧妙地利用少量的人物和有限的地域背景来展示广阔的生活图景。“在简·奥斯丁的艺术中有些东西是具有永恒价值的。”⑩就总体而言,18世纪的小说家大都从英国的现实社会中摄取创作素材,展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大胆探索与实践,英国小说不仅更加生机勃勃,而且在艺术上也日趋成熟。

19世纪,英国小说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其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19世纪初,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其代表人物是沃尔特·司格特(Walter Scott, 1771-1832)。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尽管司格特对小说艺术革新的贡献十分有限,且被当今不少学者视为一名过时的“历史人物”,但他洋洋洒洒的历史小说和传奇作品已经成为英国文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景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国小说的地位,使之变得更加体面,更加可敬。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小说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等优秀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空间繁荣的景象。据史料记载,从1837年到1900年,大约有六万部供成人或青少年阅读的小说在英国各地出版。也许有七千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有理由自称为小说家。当然,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并且载入史册的人为数不多。狄更斯和萨克雷(William M. Thackeray, 1811-1863)在小说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艺术方面均体现出很高的造诣,使长篇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勃朗特姐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Emily Bronte, 1819-1848)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独到之处,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则将人物的心理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19世纪下半叶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英国社会矛盾重重,政局动荡、道德沉沦、贫富冲突严重以及劳资纠纷加剧的时期。所有这些自然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狄更斯与其同时代的作家参及后来的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怀 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对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邪恶进行了无情的暴露。这便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批判现实主义。应当指出,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在题材上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也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通常,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时间与空间上遵循唯理主义的原则,在故事情节上注重趣味性与可读性,并且在形式结构上讲究精裁密缝,严谨合理。就此而言,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代表了16世纪末以来英国小说艺术的精华,而且也是历代小说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曾对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们以明白晓畅和极为动人的描写向世界提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做的还要多。”⑾

20世纪是英国小说艺术变化最大、创作技巧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整个西方文坛发生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文学大地震。20世纪初,由于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 1867-1933)和贝内特和新的现实面前依然竭力效仿传统小说的模式,因此他们对表现日趋复杂的现代经验和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已经力不从心。显然,当时的英国小说步履维艰,其形式的改革和艺术的更新已经势在必行。一些思想前卫、崇尚革新的青年作家似乎意识到了英国小说所面临的困境与考验,并试图捕捉能导致英国小说实现重大突破的良机。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和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等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在追求小说艺术革新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向世人推出了一系列令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前辈刮目相看的新型小说,这使一部分崇尚现代主义精神的青年作家备受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英国,几乎颠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础,并使整个文学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冲击。当时,英国百姓随时都能听到“立方主义”、“非洲雕塑”、“新戏剧”、“后印象主义绘画”和“维也纳心理学”等时新名词。着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曾撰文指出:“1910年12月左右,人性变了……人的一切关系都在变化——主仆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当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宗教、行律响彻整个爱德华时代之际,英国小说也对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与相应的自我调整。正当不少恪守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纷乱复杂的现实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D. 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一批主张走文学改革道路的青年作家则看到了未来小说文本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的发展趋势。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积极投身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艺术的改造,从而使英国小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小说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急速地跑了一阵子,其艺术形式也显得琳琅满目,精彩纷呈。1922年,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问世,从而将英国小说的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西方不少评论家认为,《尤里西斯》不仅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新潮手法,而且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像乔伊斯一样,伍尔夫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与革新,对如何处理现代小说的框架结构和时间问题以及如何表现人物意识均作了大胆的尝试,成为英语意识流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代表。劳伦斯是自亨利·詹姆斯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心理小说家。尽管他的创作风格同乔伊斯和伍尔夫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人类的性经验和心灵的黑暗王国的探索以及他那充满肉体感的语体使其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不言而喻,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全面崛起不仅为世界文学历史增添了极其辉煌的一页,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英国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小说艺术的发展。

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充分展示了现代派作家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巨大的创作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小说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一种逆传统而动的求变心理。在题材上,现代主义小说注重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孤独感、异化感乃至病态心理。在形式上,现代主义小说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代派作家淡化小说的情节,不再试图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一种艺术上完美和谐的“图式”和耐人寻味的深层结构。在这种“图式”里,有序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原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的意识、纷繁复杂的形象和支离破碎的生活镜头。在技巧上,现代主义小说追求标新立异。现代派热衷于采用熟经叛道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瞬息万变的精神世界和混乱无序的现实生活,如视角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蒙太奇、梦境与幻觉以及看上去杂乱无章的表层结构和朦胧晦涩的叙述笔法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主义小说艺术革新的重要标志。总之,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既是离经叛道的艺术,又是生机勃勃的艺术,同时也是富于极强表现力的艺术。这种艺术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不但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是无与伦比的。它拓宽了英国小说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小说文本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进程,并且使这一文学样式达到了更加成熟与完美的境地。

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在20年代达到巅峰期之后由盛转衰,开始退潮,而被冷落了多年的现实主义小说则卷土重来,并再次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30年代至50年代是现实主义小说全面回潮的时期。显然,这次回潮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30年代至50年代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期。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40年代的二次大战和兵荒马乱以及50年代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东山再起的外部原因,而且也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有两类作品较为引人注目:一是社会讽刺小说,二是由多卷组成的系列小说或“长河小说”(river novel)。应当指出,30年代至5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与世纪初高尔斯华绥等作家的小说相比,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在形式上也更加完善。尽管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像现代派作家那样关注小说艺术的改革和创作技巧的翻新,但他们却十分乐意借助某些富有生命力的现代主义手法来反映主题。此举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也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在艺术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找到了一条途径,从而使小说艺术更加丰富与完善。引人注目的是,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等讽刺作家不约而同地继承和发扬了由18世纪大文豪乔纳森·斯威夫特开创的讽刺文学的传统。他们的小说以冷嘲热讽乃至黑色幽默般的笔解描绘了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30年代至50年代在英国文坛较为流行的另一种小说样式便是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 1905- )等作家创作的“长河小说”。它与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或高尔斯华绥的世系小说具有很大的区别。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就总体而言,30年代至5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而且也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自20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兼容并蓄和多元发展的趋势。在英国文坛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两股文学潮流分庭抗礼,此起彼伏,但又不时互相融合,交错重叠。正当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 1904-1991)等现实主义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反映当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弊端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继承了乔伊斯等作家开创的现代主义事业,对小说艺术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验。贝克特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反小说”(antinovel)特征的“荒诞小说”,为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60年代起,具有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的小说在英国文坛竞相问世,其代表作家有劳伦斯·达雷尔(Lawrence Durell, 1912-1990)、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 1926- )和B. S. 约翰逊(Bryan Stanley William Johnson, 1933-1973)等。这些作家大都试图采用新的语言体系来创造一个小说世界,并使自己的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反身文本。他们往往藐视因果关系,反对逻辑原则和艺术形式的统一,而是强调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小说体现的不是认识论或反映论而是本体论的哲学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一部分作家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的一种文化观和艺术观。

引人注目的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而又精力充沛的年轻作家。他们乐于进取、博采众长、不落俗套、推陈出新,显得异常活跃。他们虽然还未能被载入史册,但已经锋芒毕露,令人刮目相看。在英国小说艺术不断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当代英国作家正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决心为21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然而,在当代英国文坛上,不少文化人正在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艺术和文本模式争论不休。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新世纪的英国小说究竟何去何从。与此同时,不少“无纸传播”时代的写手们在网上信笔涂鸦,随心所欲乃至胡闹式地制作新兴文学快餐来满足成千上万衣着新潮、充满活力的“新人类”的胃口。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思想前卫的作家试图在信息时代尚未消失之前创作具有长久和稳定价值的“网络小说”。显然,这种多极联动和多元并存的现象将成为21世纪英国小说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纵观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并对种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读者趣味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四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英国小说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式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艺术也一再得到优化与升华。英国小说艺术体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它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襁褓中发育成长,经过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浪潮的洗礼或冲击,以坚定自信的步伐跨入了新世纪和新千年。时至今日,英国的小说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高度成熟和相当完美的阶段,与其四百年前的雏形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小说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同诗歌或戏剧艺术相比更加引人注目,更加令人赞叹。它虽起步较晚,但它不仅能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而且还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并生动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纵观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英国小说艺术在其四百多年的发展道路上体现了一种自信而又自得的单独走向。自16世纪末以来,它不但经历了从雏形、崛起、成熟、繁荣、革新到多元的演变过程,而且还充分展示了它的英国特色、英国特点、时代特征和作家特长。尽管文学艺术没有国界,且难免要受到邻国和异域文化思潮的影响,但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断强化和英语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小说家们逐渐变得更加自信与自得。自18世纪起,英国小说已经摆脱了欧洲邻国各种文学样式的影响,呈现出独善其身、独领风骚且又加剧进化与演变的发展态势。正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说:“法国征服者在一件事情上完全失败了;他们在中世纪未能成功地使在法国已经十分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根植于英国的土壤。”⒀不言而喻,英国小说既是本国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又体现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而这种规律与特征在别国小说史上是难以寻觅的。平心而论,在别国的小说史上既很难找到像笛福、理查逊、斯特恩、斯威夫特、狄更斯、詹姆斯、劳伦斯、乔伊斯、伍尔夫和贝克特这样独具一格的小说家,也难以见到像《鲁宾逊漂流记》、《帕梅拉》、《项狄传》、《格列佛游记》、《荒凉山庄》、《淑女画像》、《虹》、《尤利西斯》、《达罗卫夫人》和《莫洛伊》(三部曲)那样的小说。这些作家和作品不仅具有明显的英国特色,而且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小说艺术。显然,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气息、文化氛围和语言特征对其小说艺术的单独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英国的小说样式精彩纷呈,艺术门类丰富齐全。作为一种反映生活的艺术工具,小说在英国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其作品样式也随之日益增

❽ 英国文学主要分为哪六个时期内容

英国文学7个时期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 、20 世纪文学 7 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英语文学 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 ,早期的凯尔特等部族及 5 世纪入侵的 盎 格 鲁 、撒克逊和朱特人,起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于肯特国王阿瑟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着书写诗,其中以比德 所着《 英国人民宗教史 》最 有历史和文学价值.9世纪 ,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 ,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着作译成英语 ,并倡导以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其中包括有关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朱迪斯》,以及一些抒情诗、方言诗、谜语和宗教诗、宗教记述文、布道词.
中古英语文学 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 ,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艺术价值.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一般认为是教会人员朗兰德所写,以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形式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此时期国王查理第二当政 ,宫廷开始用盎格鲁-诺曼法语 ,王室贵族兴起赞助文人之风.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5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 法 国学术 、文 学 名着 并 自行着 述 ,以托马斯 · 莫尔(1477~1535)的《乌托邦》最有价值 .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 .西 德 尼( 1554~1586 )的十四行诗、斯宾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莎士比亚将这种诗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擅写十四行诗和长篇叙事诗.稍晚的本·琼森(1572~1637)擅写社会讽刺诗剧.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渐趋尾声,所谓骑士派的贵族有闲者的爱情诗流行一时;同时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以善于表达活跃躁动的思绪和蕴含哲理而独树一帜.
17世纪文学 17世纪40~80年代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式政权.大诗人弥尔顿先以书写政论文参加斗争,晚年所作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以炽烈的感情、壮丽的想象、优美的语言使17世纪英国无韵体诗歌达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之后,德莱顿 (1631~ 1700 ) 的讽刺诗 、颂诗和剧作都卓有成就 ,其文学论着《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以及对一些前辈文学家的评论,使英国文学评论成为一个独立门类.代表下层 社 会 的班 扬 (1628~1688) 及其 讽 喻 性 梦 幻 寓 言小说 《天路历程》,被视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发端.
18世纪文学 18世纪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使英国文学出现新的盛况,写实小说的兴起,相继涌现一批作家和作品:笛福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和他的《格列佛游记》、理查森和他的《帕米拉》、菲尔丁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斯特恩和他的《项狄传 》 、斯摩莱特和他的《 兰登传 》、哥尔德斯密斯和他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等,其中以菲尔丁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为最杰出.这个世纪的末期,出现以神秘、恐怖、暴力为特征的哥特小说,以其娱乐性和对读者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而影响深远.期刊文学是此时期文学的又一重要成就.出现大批期刊,许多知名作家及诗人、剧作家担任编辑和撰稿人,所发表的随笔,短小精悍,题材广泛,生动幽默,使英国散文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一种体裁.其他形式的散文作品,也出现不少佳作.
19世纪文学 19世纪初 ,继 18 世纪以来蒲柏 、格雷(1716~1771)和彭斯等诗人优雅含蓄的抒情诗作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出现了以布莱克(1757~1827)为先导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其前期代表诗人是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的湖畔派.二人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或寄情山水 ,或神游异域、远古和梦境,开一代诗歌之新风,并以理论着述奠定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 .19世纪2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拜伦、雪莱、济慈三大浪漫派诗人.这个世纪中后期,先后出现了布朗宁夫妇、阿诺德、罗塞蒂、斯温伯恩等重要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接近20世纪现代意识的意境成为19世纪英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世纪初开始,散文创作更上一层楼.哈兹里特的文论《时代精神》、兰姆的散文集《伊利亚随笔》、德·昆西的长篇自述《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卡莱尔的《法兰西革命》、罗斯金的美学着作《威尼斯之石》等,都是名作.散文小说在整个19世纪更是盛况空前.首先,苏格兰作家司各特以他的27部作品开创了历史小说这一新领域;同时,女作家J.奥斯丁以6部作品开创了风俗小说的天地 .40至60年代,正值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前期,以狄更斯为首,相继出现了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特罗洛普、勃朗特姐妹、G.艾略特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70年代至20世纪初,又相继出现了以哈代为首的重要小说家包括梅瑞狄斯、莫里斯、勃特勒、斯蒂文森、王尔德、康拉德、柯南道尔、吉卜林等,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和探索精神.
20世纪文学 20世纪以后,英国文学出现了小说、诗歌、戏剧多元化发展的走向.20世纪初,爱尔兰人萧伯纳在伦敦对戏剧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爱尔兰本土文艺复兴运动在戏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英国戏剧大为振兴.原小说家哈代转事诗歌创作,完成诗剧《列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诗歌的代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文学上,导至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发表,成为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和 吴尔夫的《海浪》等,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劳伦斯则以一系列富有时代色彩的作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和艺术独创性.与此同时,一些战前和甚至19世纪即已崭露头角的小说家如威尔斯、本涅特、高尔斯华绥、毛姆、福斯特等,仍旧沿循现实主义的航道行进.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小说家奥·赫胥黎、奥威尔、伊·沃、衣修午德、格·格林、戈尔丁、福尔斯等,大都在传统与现代的合流上继续前进.两次世界大战使妇女生活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文坛也随之出现一批优秀女小说家,如鲍恩、斯帕克、默多克、莱辛、德拉布尔、希尔等.50年代集中出现的愤怒的青年,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 *** 流,除小说作品外,还有优秀剧作.爱尔兰人贝克特和伦敦人品特则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在诗歌领域,托·斯·艾略特的组诗《四个四重奏》是40年代的杰作;50至70年代,最优秀的诗人是拉金和休斯;爱尔兰人希内是继二人之后最有影响的诗人.

阅读全文

与英国小说出现在什么时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看待伊朗袭击伊朗 浏览:423
崇左和越南哪里交界 浏览:438
伊朗人平时吃什么 浏览:580
意大利在什么时候帮助过中国 浏览:25
英语单词印度怎么写 浏览:673
尼泊尔与印度哪个更穷 浏览:996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多少 浏览:998
琼海市里哪里有越南鞋批发 浏览:783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朗的将军 浏览:943
印尼黄檀家具怎么样 浏览:285
印尼什么节日会放炮 浏览:942
在越南怎么可以玩微信 浏览:461
越南国土如何管理 浏览:462
为什么中国没有雇佣兵 浏览:739
印度青年药房怎么买药 浏览: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浏览:53
中国第二个经济体在哪个省 浏览:676
伊朗为什么造不了战斗机 浏览:830
意大利有哪些运动项目 浏览:185
谢谢伊朗文怎么写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