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尔戈兰湾海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黑尔戈兰湾是北海的东南部水区,濒临德国沿岸,因该湾中央有一黑尔戈兰岛而得名。黑尔戈兰湾在历史上占有地位,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和英国海军在该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海战。
第一次黑尔戈兰湾海战于1914年8月28日发生于黑尔戈兰岛以西。参战的兵力,英国方面有蒂里特海军准将指挥的舰艇支队、贝蒂海军中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群和古迪纳夫海军准将指挥的舰艇中队,另有一个潜艇纵队。德国方面有第1和第5驱逐舰纵队以及7艘轻巡洋舰。
按照英国指挥部的企图,英国海军应当突然袭击警戒黑尔戈兰湾的德国舰艇,切断其返回基地的退路,并将其消灭。为了引诱德国第5驱逐舰纵队和“什切青”号、“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出海,英国海军派出潜艇在黑尔戈兰岛附近进行佯动。5时,一艘英国潜艇攻击了德国的一艘巡逻舰。为了搜索和消灭这艘潜艇,德国出动了第5驱逐舰纵队。6时50分,德国军舰同蒂里特支队发生战斗接触,并开始向黑尔戈兰岛退却。在黑尔戈兰岛附近,德国的“什切青”号和“弗劳恩洛布”号轻巡洋舰投入战斗,后来又有5艘轻巡洋舰投入战斗,而英国方面,古迪纳夫中队长投入了战斗。由于有雾,战斗变成舰与舰、舰群与舰群之间互不协调的火力冲突。中午,英国贝蒂中将舰群的几艘战列巡洋舰到达战斗地点,从而使英国海军在战斗中能够稳操胜算。到4时,战斗结束。
德国海军的损失是:3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被击沉。英国海军有2艘轻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受重创。英国指挥部未能完全实现战斗计划,其原因是行动的荫蔽性遭到破坏、各舰群之间的协同组织得不好以及各队之间的通信组织不佳。
第二次黑尔戈兰湾海战发生于1917年11月17日,该日德国罗伊特海军少将指挥的舰群掩护扫雷舰在黑尔戈兰岛西北的航道上扫雷。英国指挥部决定破坏德国这次扫雷。
7时35分,英国的4个舰艇中队在海军上将帕克南的统一指挥下驶近扫雷区,向德舰开火。德舰利用烟幕撤向东南,向己方的支援兵力靠拢。英国军舰由于不完全清楚水雷障碍的位置,追击时犹豫不定,未能发挥兵力上的优势。罗伊特海军少将的舰群保障了己方扫雷舰的退却,并将战斗时刻拖延到战列舰到达。9时50分,这些战列舰对英舰进行了猛烈的射击,并于10时整迫其后退。战斗过程个,一艘德国扫雷舰被击沉,几艘英国巡洋舰和德国巡洋舰被击伤。
B. 求1890年德国与英国签订的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大致内容
1890年,德国总理冯·卡普里维与英国举行谈判,最终德英两国签订《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
德国放弃在桑给巴尔的利益,以交换原归英国管辖的卡普里维地带以及位于北海的黑尔戈兰岛,卡普里维地带被并入德属西南非洲后,德国得以使用赞比西河连接其另一殖民地——位于非洲东岸的坦噶尼喀。
这个条约是关于卡普里维地带的,建议去搜关于卡普里维的内容。
C. 黑尔戈兰岛的介绍
黑尔戈兰岛(Helgoland,亦作Heligoland),欧洲北海东南部德国岛屿,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在威悉河和易北河口湾西北,东南距库克斯港65公里。面积2.09平方公里。1980年人口2300,到2010年只剩下1260人,人口不断在减少。地势低平,最高点海拔56米,东南部为沙地。
D. 海盗最盛行在哪个世纪
海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说有了海船也就有了海盗。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先后都曾想在地中海确立自己的统治,可是他们最终徒劳无功,没能铲除地中海地区的海盗活动。海盗在整个中世纪里肆虐,活动范围从地中海扩大到了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
海盗:罗马帝国的难去之痒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人就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对付科西嘉岛和撒了岛上的海盗。罗马殖民统治的确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海盗活动日渐猖獗的势头,可是最大的威胁仍然来自这两个难以靠近的岛屿。由于罗马人抓不到神出鬼没的海盗船,就想通过铲除它们的后方基地来把海盗斩尽杀绝。
在亚平宁半岛的北岸,利古里亚人频频袭击一些小船。罗马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站住了脚跟,并且把一部分利古里亚人放逐到意大利中部地区。可散布在亚得里亚海的伊利里亚海岸的众多小岛,仍然是那些抢劫过往船只的“野蛮民族”的老巢。他们擅长造船,经常骚扰意大利海岸。女王特塔统治的王国成了一个真正的“掠夺者的国家”。直至公元前219年罗马出兵,才结束了她的统治。
罗马人自己也受到克里特岛海盗的侵扰,公元前189年,有4000多罗马人被掳掠到了岛上。可是当时的罗马已经同安条克国王统治的塞琉西王国开战多年,不想再介入此事。而意大利商人也从海盗活动中看到了商机,因为海盗给他们带来了驯服的劳动力。提洛岛成了他们跟来自西里西亚、克里特岛和埃托利亚的海盗进行人口交易的据点。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海盗们登上了西西里岛,他们劫掠罗马的船队,搞得东地中海地区鸡犬不宁。
在小亚细亚南面的西里西亚,有几伙猖獗的海盗隐藏在迷宫般的小岛上。他们还建起两座坚固的城堡,向罗马的领地挑战。他们同小亚细亚势力最强大的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结盟,恼怒的罗马多次派兵攻打海盗,但都不够彻底。
到了公元前1世纪,海盗活动更加猖獗,他们袭击运输粮食的货船,甚至连罗马行省总督的船也敢抢劫。这一次,罗马动真格的了:公元前67年,罗马决定派庞培将军肃清海盗。庞培率战船5000艘、士兵12万出征地中海,摧毁了海盗的老窝。残余海盗要么被收编进罗马军队,要么转到一些农业地区开始务农为生。地中海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
后来,罗马海上疆域的平静又被海盗打破,这一次是以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形式出现的。最不安全的是罗马边境的水域:大西洋、黑海和红海。尽管这里的港口都驻有军队,却鞭长莫及,没办法监控辽阔的水域,所以海盗又得以孳生。公元3世纪以后,频繁的战争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海盗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罗马帝国的和平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海盗的阴影重新笼罩着地中海地区。
海盗:拜占廷帝国的破国之痛
在幅员广大的拜占廷帝国,地中海是交通运输的要塞,所以需要严厉打击海盗。帝国在对付传统海盗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着7世纪征服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和13世纪十字军的到来,拜占廷帝国的制海权被彻底地动摇了。
信仰坚定的阿拉伯人发动了一场圣战,他们为削弱敌人而不择手段,他们抢劫财富,并把俘虏卖为奴隶。阿拉伯海盗荼毒生灵,人们纷纷逃离海盗出没的地区。拜占廷不得不用黄金赎回被掠走的俘虏,致使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那些阿拉伯国家。在这一艰难时期,意大利海岸的海盗也让拜占廷帝国深感头疼。
1204年,东征的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人把首都失陷看成是一帮杀人放火的醉汉对他们发动的一次真正的海盗袭击。十字军骑士在小亚细亚海岸烧杀掳掠,并在靠贩卖奴隶谋取暴利。13世纪、特别是14世纪的时候,奴隶贸易格外红火,“土耳其人”和“摩尔人”被掠到克里特岛的奴隶市场,然后卖给加泰罗尼亚人、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做奴隶。
但是,这些海滨城市并不只靠奴隶交易,热那亚和威尼斯还同东方开展海上贸易。通过这些港口,东方的香料、丝绸、象牙和黄金流向了西方国家。对这些财富垂涎三尺的加泰罗尼亚和西西里岛的海盗们,一直伺机抢劫运载这些货物的船只。
海盗:欧洲经济的拦路之石
1350年以后,西西里岛、利帕里和马耳他岛沿岸海盗活动的据点越来越多。守卫马耳他岛的骑兵对来自欧洲各地的冒险者在此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的抢劫行为给该岛带来了繁荣。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他们于1381年对马耳他岛采取行动,但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一些来自突尼斯的穆斯林海盗也开始进攻西西里岛。西西里岛的每个海岸都搭起了望哨。贫困的岛民也加入了海盗的行列,一起抵抗“凶残的”撒拉逊人(中世纪欧洲人对阿拉伯人或西班牙等地穆斯林的称呼)。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幌子下,巧取豪夺、暴力冲突和虐待奴隶的现象比比皆是。在14和15世纪的地中海港口,海上行劫几乎成了“民族工业”,它是穷人谋生的手段,是维持经济的支柱,甚至仿佛成了港口和国家存在的理由。
在威金人(劫掠欧洲海岸的北欧海盗)的侵扰下,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海上贸易受到了重创。到13世纪的时候,经济的繁荣才开始使海上贸易得以复苏:沿海航行的船只越来越多,渔业也兴旺起来,国际贸易形成两条主线:一条向东,经布鲁日和吕贝克,通向诺夫哥罗德;另一条向西,经荷兰奔英国。
冬季蛰伏的海盗,春天一到就苏醒过来,贪婪地窥视着海上往来的船只。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丹麦海峡附近,他们要抢的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船只;在英吉利海峡,他们抢劫从布尔讷夫湾运盐的威尼斯和荷兰货船,还有运输法国阿基坦葡萄酒的英国货船。春季和秋季多发的大雾天气使海上航行变得异常艰难,对海盗们来说,这正是大肆劫掠的天赐良机。“战利品”少的时候,海盗们还会毫不犹豫地袭击北海水域的渔船。
那些生活在偏僻小港或贫穷小岛上的居民从海盗活动中得到了好处,把海盗看成能带给他们富裕生活的救星。在哥得兰岛、黑尔戈兰岛、怀特岛、马茨岛、韦桑岛和格鲁瓦岛,每一艘经过的船只都让岛民们垂涎,他们随时准备接待那些在恶劣天气里寻找避风港的船只,只要有可能,或者说只要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占上风,他们就会毫不客气地将这些船只和货物劫为己有。
在当时,暴力是海上司空见惯的事情,民族团结根本就不存在,家族之间的仇杀就是法律。很多时候,船员和渔民的辱骂和挑衅就是岛民们劫掠船只、大开杀戒的借口。13和14世纪,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上到处可以看到捕鲸船,船主是那些想在海上冒险的贵族,他们很少结交朋友,也没有什么盟友,更不知道哪条航路比较安全。波尔多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和英格兰人对海上的航路了如指掌,他们不用费劲,只须悄悄地等待猎物上钩就行。
在船只遭袭之后,俘虏们往往被痛打一顿,扔到舱底,海盗们还要他们保证不再寻求报复。有时候,被劫船只的船员在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之后,又被海盗扔到一艘没有食物和水的小船上。海盗们有时还会无情地截掉俘虏的手脚,或者干脆把他们扔到海里。在大海上混饭吃的人,是没有骑士风度可言的。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海上暴力像流行病一样肆虐蔓延,成为制约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阻力
E. 日本人炸沉了英国人的高升号,最后为啥是清政府赔款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不断增兵朝鲜半岛,制造事端。而清政府为了制衡日本,阻止战争爆发,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1116名淮军精锐、大批军火弹药以及价值8800万美元的饷银前往朝鲜牙山。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浪速号巡洋舰在丰岛附近海面伏击了高升号商船,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这就是“高升号事件”。
1894年8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听证会上,英国全盘接受了日本无责任的观点;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赔偿责任改由清政府承担。
“高升号事件”中,清政府在有道理和初期舆论优势的情况下,被日本人翻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进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骨子里还是闭关锁国那一套,对于欧洲列强的政治规则缺乏了解,不明白道理是站在胜利者一边的。在听到日本击沉英国商船后,清政府高层想着的都是英国会介入战争,自身没有全力投入对日作战,不但外交失利,还输掉了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亏大了。
F. 关于黑尔戈兰岛的归属问题
拿破仑战争期间,赫尔戈兰岛在1807年被英国皇家海军占领(此时丹麦跟在法国后面,所以英国攻击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将其夷为平地,并完全消灭了丹麦海军,而夺取赫尔戈兰这个重要的对陆地封锁岛屿——当时对岸德国诸邦是拿破仑的附庸)
1890年,英德两国签署了《赫尔戈兰条约》,时任英国首相的索尔兹伯里勋爵不顾维多利亚女王的强烈反对,把这个被称作“北方的直布罗陀”的重要岛屿拱手出让,换来了万里之遥的东非的桑给巴尔岛以及德国不在非洲东部继续扩张殖民势力的保证。
——当时领土交换很常见,赫尔格兰的地理位置对德国太重要了;
另外,丹麦早在普丹战争时就失去了荷尔斯泰因等地,从理论上说,这里是与荷尔斯泰因的一部分
G. 第二次黑尔戈兰湾海战的发生过程及结果是什么
第二次黑尔戈兰湾海战发生于1917年11月17日,该日德国罗伊特海军少将指挥的舰群掩护扫雷舰在黑尔戈兰岛西北的航道上扫雷。英国指挥部决定破坏德国这次扫雷。
7时35分,英国的4个舰艇中队在海军上将帕克南的统一指挥下驶近扫雷区,向德舰开火。德舰利用烟幕撤向东南,向己方的支援兵力靠拢。英国军舰由于不完全清楚水雷障碍的位置,追击时犹豫不定,未能发挥兵力上的优势。罗伊特海军少将的舰群保障了己方扫雷舰的退却,并将战斗时刻拖延到战列舰到达。9时50分,这些战列舰对英舰进行了猛烈的射击,并于10时整迫其后退。战斗过程个,一艘德国扫雷舰被击沉,几艘英国巡洋舰和德国巡洋舰被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