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官员有谁
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英国外交家,生于爱尔兰,为农家子弟,就读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皇后学院,拥有文学硕士学位 。清光绪二年(1876)来华,先在北京领事馆任见习翻译员,曾于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对中国官场相当了解。1888年升为北京公使馆馆员,1891年成为中文书记长。1896年出任汉城总领事,1898年升为驻华代理公使,1901年成为办理公使,1906年成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
补充回答: 罗伯特·阿瑟·塔尔博特·加斯科因-塞西尔,第三代索尔兹伯里侯爵,KG,GCVO,PC(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 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1830年2月3日-1903年8月22日),英国19世纪的着名政治家,保守党人。他曾三任英国首相,亦曾任外交大臣。1895年6月25日 – 1902年7月11日第三次任英国首相 继续追问:
多说几个啦,我有用
补充回答: 乔治·纳撒尼尔·寇松 (1859年1月11日英国德比郡凯德尔斯顿-1925年3月20日伦敦 ) , 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任印度总督 (1899-1905),因在印度分割孟加拉,用兵西藏,划分苏波边界而闻名。 补充回答:
海军元帅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爵士, 基尔维斯顿第一费舍尔男爵(Admiral of the Fleet Sir John Fisher, 1st Baron Fisher of Kilverstone 1841-1920),是英国海军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长官之一,他对英国海军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通过他的努力,皇家海军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确保海上优势,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甚至有时还被称为是纳尔逊以后最卓越的皇家海军军官。
1890年费舍尔晋升为海军少将,并担任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总监,1892年到1897年之间,费舍尔被委以第三海务大臣,1897-1899年,他又返回前线担任北美和西印度洋海军站司令,1899年又作为英国海军的利益代表参加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同年他晋升为海军中将以后,又担任了地中海方面总司令。
1902年费舍尔返回海军部担任了负责人事、教育、训练和征募的第二海务大臣,并得到了海军上将的军衔。1903年在担任了一年多朴次茅斯总司令以后,终于在1904年10月21担任了英国海军第一海务大臣。
Ⅱ 19世纪英国所有首相名单
英国首相 入职 去职 所属党派 小皮特 12月19日 1783 3月14日 1801 托利党
亨利·埃丁顿 3月17日 1801 5月10日 1804 托利党
小皮特 5月10日 1804 1月23日 1806 托利党
The Lord Grenville格伦维尔勋爵 2月11日 1806 3月31日 1807 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联合内阁)
The Duke of Portland波特兰公爵 3月31日 1807 10月4日 1809 托利党
Spencer Perceval斯潘塞·帕西瓦尔 10月4日 1809 5月11日 1812 托利党
The Earl of Liverpool利物浦伯爵 6月9日 1812 4月10日 1827 托利党
George Canning乔治·坎宁 4月10日 1827 8月8日 1827 托利党
The Viscount Goderich戈德里奇子爵 8月31 1827 1月22日 1828 托利党
The Duke of Wellington威灵顿公爵 1月22日 1828 11月22日 1830 托利党
The Earl Grey格雷伯爵 11月22日 1830 7月16日 1834 辉格党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尔本子爵 7月16日 1834 11月17日 1834 辉格党
威灵顿公爵
(caretaker) 11月17日 1834 12月9日 1834 保守党
Sir Robert Peel罗伯特·皮尔爵士 12月10日 1834 4月18日 1835 保守党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尔本子爵 4月18日 1835 8月30日 1841 辉格党
Sir Robert Peel罗伯特·皮尔爵士 8月30日 1841 6月30日 1846 保守党
The Lord John Russell约翰·罗素勋爵
(afterwards PM as Earl Russell) 6月30日 1846 2月23日 1852 辉格党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3日 1852 12月19日 1852 保守党
The Earl of Aberdeen阿伯丁伯爵 12月19日 1852 2月6日 1855 Peelite/联合内阁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尔姆斯顿子爵 2月6日 1855 2月20日 1858 辉格党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0日 1858 6月12日 1859 保守党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尔姆斯顿子爵 6月12日 1859 10月18日 1865 自由党
The Earl Russell罗素伯爵
(previously PM as Lord John Russell) 10月29日 1865 6月28日 1866 自由党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6月28日 1866 2月27日 1868 保守党
Benjamin Disraeli本杰明·迪斯雷利
2月27日 1868 12月3日 1868 保守党
威廉·格莱斯顿 12月3日 1868 2月20日 1874 自由党
本杰明·迪斯雷利
(1876年后称比肯斯菲尔德伯爵) 2月20日 1874 4月23日 1880 保守党
威廉·格莱斯顿 4月23日 1880 6月23日 1885 自由党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尔兹伯里侯爵 6月23日 1885 2月1日 1886 保守党
威廉·格莱斯顿 2月1日 1886 7月25日 1886 自由党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尔兹伯里侯爵 8月3日 1886 8月15日 1892 保守党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威廉·格莱斯顿 8月15日 1892 3月5日 1894 自由党
The Earl of Rosebery罗斯贝利伯爵 3月5日 1894 6月25日 1895 自由党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尔兹伯里侯爵 6月25日 1895 7月12日 1902 保守党
Ⅲ 英国十九世纪有什么职位
有首相、有内阁,有大臣等等。
Ⅳ ,19世纪英国社会阶级划分
一般说来,各种爵位的等级关系依次如下: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骑士。
其实在当时是属于贵族阶层,只不过是最底层的贵族而已。当时一般以骑士及以上的阶层为贵族阶层。当然,这些贵族阶层肯定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
而维多利亚女王与议会的关系嘛!维多利亚女王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女王。这么说的原因不仅在于在她在位期间英国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在于她在位期间,一直非常的恪守着其与议会一直以来的默契关系——不干预议会的决策。事实上,维多利亚女王在其在位期间几乎不怎么参与朝政,而是放手让议会自己开会处理。她只作为国家元首,作为英国的象征。而一切英国国家事务交由议会处理。
Ⅳ 求19世纪英国军衔。爵位。能和公爵平起平坐的要是军衔里的什等级19世纪英国有没有亲王这个头衔是什...
英国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
英国军衔制度陆军军衔分9等22级,
元帅:陆军元帅;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准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
士官:团士官长、营士官长、连士官长;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列兵: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海军军衔分9等21级,
元帅:海军元帅;
将官: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
准将:海军一级准将、海军二级准将;
校官:海军上校、海军中校、海军少校;
尉官:海军上尉、海军中尉;
准尉:海军一级准尉、海军二级准尉;
士官:海军舰队军士长、海军军士长;
军士:海军上士、海军中士、海军下士;
列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新水兵。
另有海军候补军官(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海军少尉、海军军校学员二级,不是军衔,但有级别标志。
空军军衔分9等20级,
元帅:空军元帅;
将官:空军上将、空军中将、空军少将;
准将:空军准将;
校官:空军上校、空军中校、空军少校;
尉官:空军上尉、空军中尉、空军少尉;
准尉:空军一级准尉、空军二级准尉;
士官:空军军士长;
军士:空军上士、空军中士、空军下士;
列兵:空军一等兵、空军二等兵、空军新兵。
海军陆战队军衔分8等20级,
将官:陆战队上将、陆战队中将、陆战队少将;
准将:陆战队准将;
校官:陆战队上校、陆战队中校、陆战队少校;
尉官:陆战队上尉、陆战队中尉、陆战队少尉;
准尉:陆战队一级准尉、陆战队二级准尉;
士官:陆战队一级军士长、陆战队二级军士长;
军士:陆战队上士、陆战队中士、陆战队下士;
列兵:陆战队一等兵、陆战队二等兵、陆战队新兵。
陆军军衔标志分军官肩章和士兵(包括准尉、士官)臂章两种。
元帅:皇冠、月桂枝环绕的交叉权杖;
上将:皇冠、四角星、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中将:皇冠、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少将:四角星、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准将:皇冠和三颗四角星(1918年以前的军衔标志是交叉的权杖和战刀);
上校:皇冠和二颗四角星;
中校:皇冠和一颗四角星;
少校:皇冠;
上尉:三颗四角星;
中尉:二颗四角星;
少尉:一颗四角星;
一级准尉:月桂枝环绕的皇冠;
二级准尉:皇冠;
团士官长:月桂枝环绕的英国国徽;
营士官长:英国国徽和飘带(表明营的荣誉称号);
连士官长:英国国徽;
上士:皇冠和三条角线(角向下);
中士:三条角线;
下士:二条角线;
一等兵:一条角线;
二等兵:无军衔标志(佩戴帽徽、兵种符号、部队臂章等识别标志);
新兵:无识别标志。
英国海军地位高,基本上海军上校就是伯爵级别了,公爵也要分是什么公爵,要是按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老公爱丁堡公爵来算那就得是元帅级了,如果是一般的公爵像兰开斯特,约克那种,陆军上将也就差不多了。当年威灵顿就是公爵,他开始也只是陆军上将,把拿破仑干掉后才升陆军元帅。
Ⅵ 英国文官制度是什么
女王陛下内务文官队伍是英国政府部门担任常任事务官的公务员的总称,是常在的官僚制建制,其职责是协助向英国君主及国会负责的内阁大臣,包括除外务官员以外的所有中央政府文官,以及苏格兰和威尔士两地政府的文官。
英国的文官(Civil servant)是君主法人(Crown)的雇员,包括中央政府系统非选举产生且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不包括经选举或者政治任命产生的内阁成员及各部政务次官、政治秘书等政务官,也不包括军队、警察、地方政府以及国会设立的企事业单位的官员、国民卫生系统雇员及王室内务官员。
许多英联邦国家都有类似的政府公务员制度。其特点是:
1、政治中立:文官不会因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换。文官主要的工作是执行政策,而非制订政策;政策失败,文官亦不用下台,以确保社会稳定。
2、择优而任:文官由一相对中立的考试制度招聘,以确保文官的才能。
内政部是一个政治中立的机构,其职能是公正地执行民选政府的政策计划。
像所有的仆人冠,公务员依法从参选的禁止国会议员,因为他们必须秉持政治中立义务。根据 1954 年首次通过并于 1984 年修订的条例,高级公务员(最高管理级别)成员不得在政党任职或公开表达有争议的政治观点,而中级公务员则不得担任高级公务员。
(管理)级一般必须征得许可才能参与政治活动。最初级的公务员可以参与政治活动,但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在大选之前的时期,公务员经历了深夜,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活动。
历史沿革
英国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考核、奖惩、培训、工资、待遇、晋升、调动、离职、退休、职位分类和管理机构等的总称。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以前,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国王,官员的任免实行恩赐制。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1700年《吏治澄清法》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
自此,英国官员分政务官与事务官。19世纪初,财政部等机构在大臣之下设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1830年,常务次官在大多数部相继设立,文官制度有了雏形。
1853年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反对以应用技术及专门知识为考选条件;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核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
这个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阿伯丁政府委派S.诺斯科特和C.E.杜威廉全面调查官员任用情况。1854年二人提出了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即《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它提出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和4项重要建议。从此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855年5月政府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成立由3人组成的、不受党派干涉、独立主持考选事务的文官事务委员会。1870年6月4日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两个枢密院令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通常把1870年枢密院令的颁布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后,政府在1875~1930年间先后成立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研究有关人事制度的问题,并颁布一些新的命令和规定。
1944~1945年政府实行了文官新训练计划和新考核方法的两项改革。1968年富尔顿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进行了全面设计,政府采用了其中的一些改革措施。这是英国文官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改革。
Ⅶ 19世纪英国所有首相名单
1.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 (1783年4月——12月,1807年3月——1809年10月两度出任首相)
2.查尔斯·格雷(1809年10月——1812年5月)
3.威廉·温德汉姆·格伦维尔 (乔治三世时期的英国首相)
4.乔治·坎宁 (1827年当了100天英国首相后就病逝于任上)
5.乔治·汉密尔顿·戈登(1828~1830、1841~1846年)
6.约翰·罗素(1846—1852、1865—1866)
7.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
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按照出让顺序排好了,事件和故事的话自己去搜着看会比较完整
Ⅷ 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 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 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 未来的猛士。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 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 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 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 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 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 19 世纪的灿烂辉煌。19 世纪 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 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在19 世纪, 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在当时的世界上 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英国 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战争的胜利扩大 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 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 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 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 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19 世纪50~ 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 “维多利亚时代”。 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 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 1/3 以上。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 60.2%、 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 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 “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 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 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 速。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 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 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铁 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 便更加频繁。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 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 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为了向世界展示 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 1851 年 5 月 1 日在伦 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 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 1851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11 日,历时 5 个多月,吸引了 6039195 名参观者。展馆长约 563 米,宽约 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 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 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 和和平的凯旋式”。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 什么都能做。”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 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 利也有弊。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 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 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 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 “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 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 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 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 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 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 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 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 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 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18 世纪末19 世 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机器生 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 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 1/3,当时 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 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 39%。但是,国内外市场却 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 场缩小,一片萧条。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 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 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 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 1340 万英镑。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1824~ 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 1792 年的 4/5 左右。生产和销售之间 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3549 家 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 跌至1825 年12 月的 120 万英镑。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 额减少了 16%。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 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 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 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在乔治四世在 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 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 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首相,从国王 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 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 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 势不可挡。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 份请愿书。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 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 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格雷内阁于1831 年 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 6 月 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 整。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 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 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 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选举时间从 15 缩短到2 天。
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 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 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虽然工人 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 正的民主权力。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 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 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 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 的希望。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1864 年,积极支持英 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 力争改革选举制度。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 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 标。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声 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 必行。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 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 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 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 9 签署后生效。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 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 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 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 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 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1867 年的议会改 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 日益激化。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 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 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 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该法案对 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房主选 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 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重新分配 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 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 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 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
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 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 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19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 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 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在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并且具有小资 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 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 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 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 · 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 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 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 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 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 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她的小说 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 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 自我的过程。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 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 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 活。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 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 ,短篇小说集《 势利 眼集》等。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 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 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 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 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 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 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 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 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着名女性着作之经典——《简·爱》。这 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女性要求 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 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 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 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 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 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 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 安妮 (1820-1849) 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 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 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 家庭。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她 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 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 13 长篇小说。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 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 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 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 爱尔兰联合王国。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 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19 世纪中期, 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1758~1759 年 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 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 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 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 围。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19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 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 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 1899 年占领了苏丹。 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 14 地。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 载而归”。 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 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 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 兰士瓦。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1900 年, 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
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 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 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 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国家政 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 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 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 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 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40~50 年代达到 高潮。 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 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 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 大意义。 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 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Ⅸ 有关英国公爵的知识,19世纪的
只有皇室的至亲才可获公爵勋衔公爵在世时,其长子尊为侯爵,世袭。
英国勋衔可以分三大类 皇族勋位 贵族勋位 功绩勋位
凡被皇室认为对该国有重大贡献者皆有被册封功绩勋位的可能
像康沃尔公爵爵位永远是属于英国国君的长子
中世纪时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着的高级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