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独家揭秘:二战时期,各国是如何处理逃兵问题的
二战时各个国家都不会纵容逃兵,临阵退缩的人结局当然不会好,一般都会收到处罚或者道德谴责,甚至还有人为此丧命。打仗本身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一旦进入战场,可能你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人固然有求生的欲望,在生命面前,当逃兵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马革裹尸才是一个军人最高的荣誉,贪生怕死只能让自己蒙羞,让国家难堪,让人民不齿。
意大利最随意。意大利作为二战轴心国成员之一,但是也是存在感最差得国家之一。感觉意大利在二战中并没有表现出太过强大的军事能力,在对待逃兵这个问题上也很随意,没有固定的法律或者军规来约束,处理逃兵的办法也是千差万别。有些逃兵啥事没有,有些逃兵则可能被无情杀害。
Ⅱ 二战中,英国为抵抗德军进攻做了哪些准备
面对德军入侵威胁,英国进行了总动员,做了大量的抵抗准备。
要拯救英国,只有同美国结盟,争得美国的援助,除此别无出路。5月15日,丘吉尔致电罗斯福,要求借用40~50艘旧的驱逐舰和数百架最新式飞机。5月18日,丘吉尔再次致电罗斯福,强调“英国不久就要遭到荷兰所遭到的那种攻击……如果美国的援助要发挥作用的话,就必须从速发挥”。罗斯福认为,“合众国眼前最有效的防御就是大不列颠成功地保卫它自己”。美国也很需要英国继续与法西斯战斗。6月间,美国援助英国50万支步枪、55万支冲锋枪、2.2万挺机枪、895门野战炮。9月3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英国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8个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租期99年,美国则给英国50艘旧驱逐舰,以加强大西洋的反潜活动。9月6日,首批8艘移交给英国。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虽保存了一定实力,但装备大量丢弃,空军受到削弱,海军也遭到一定损失。英国战时内阁采取紧急措施,以对付德国的入侵。英国还组织机动部队,准备打击入侵者。1940年5~8月,国民自卫军已有100万人,准备发展到150万人。为抗击德军登陆,在英国南部和东南海岸修建油池,准备在德军舰船驶近海岸时进行“火攻”。6~8月,英国计划生产飞机903架,(实际生产1418架)。6月6日,第一批8个营的兵力从印度启程,7月25日赶到英国加强防务。此外,从澳大利亚抽调的部队也已启程,准备参加抗登陆作战。
Ⅲ 二战时德国英国苏联争霸,是如何殃及伊朗的
1943年,美英苏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期间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肯定了伊朗“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伊朗肯定不是德国所在的轴心国。而就在两年前的1941年,英国和苏联联合出兵伊朗,沙阿(“国王”的意思)被逮捕,大批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被流放,此外伊朗的通讯和铁路也被全面控制。这些行为显然已经与对待敌国没有太大分别,那么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坚力量,英国和苏联为什么要入侵伊朗呢?
伊朗大部分领土位于伊朗高原,面积约164.5万平方公里,对波斯湾其他国家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雅利安人不断渗入波斯高原,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严格来说,“伊朗”这个名字问世于1924年,此前这个国家一直称为“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对波斯的渗透程度日益加重,这使得当时波斯的精英阶层对英国极度反感。1924年礼萨·汗通成为波斯新一代沙阿,同时将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礼萨·汗上台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世俗化改革,短短十年之后便将伊朗从一个军力一般的国家变为极具影响的中东大国。对礼萨·汗而言,最大的威胁仍旧来自外部,而且确切地说是来自英国和苏联。
此前在英国的压力之下,英国享有伊朗在军事、关税和财政方面的控制权,不过礼萨·汗始终对该协议置若罔闻。苏联则是因为双方在 历史 和领土问题上存在太大分歧,苏联对高加索的蚕食和渗透使伊朗不得不担心自己西北部领土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决心引入德国的势力来平衡英苏的威胁,很快德国航空公司取得伊朗全国邮政运输特许权,德国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修建工程,甚至伊朗国家银行经理也由德国人充任。
当时二战已经迫在眉睫,伊朗的举动自然引起英国和苏联的警惕,不过这些并没有挡住德国和伊朗继续走向亲近。后来伊朗的军工制造也由德国人插手,数千德国专家夜以继日地帮助伊朗开发火炮、步枪和手枪,德国成为伊朗学生留学的首选对象。二战爆发后,德军直逼高加索,苏联危在旦夕,而就在此时伊朗宣布限制苏联使用己方境内的铁路运送来自英美的军援,如此一来英国和苏联愤怒了。
结果就是英国和苏联联合出兵,双方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入伊朗。他们将大量的德国人抓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成为这些俘虏的最终归宿,礼萨·汗则被迫宣布退位。所幸当时德国的战争威胁迫在眉睫,英苏没有多余的精力直接管控伊朗,于是在英国、苏联和美国的首肯下,礼萨·汗之子巴列维成为新一代沙阿。此后伊朗与英苏签订条约,两国保证在对德作战胜利之后半年内从伊朗撤兵,不过事态的发展显然没有预想的顺利。
图-伊朗风景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如约撤出伊朗,但苏联却迟迟不肯动身,超过17个师的20万苏军就这样长期驻扎在伊朗西北部。在此期间,苏联人在当地扶植出一个“伊朗人民党”,妄图将伊朗西北独立出来,但这样必然会招致美国的反对。后来杜鲁门直接施压,如果苏联人再不走,美国就将采取敌对行动。眼见美国人占据着世界GDP的一半以上,手中又有原子弹,于是在1946年5月苏军正式撤出伊朗。
Ⅳ 英军驻扎德国几十年早已完成历史使命,英国脱欧后会从德国撤军吗
英国脱欧属于欧盟范畴内的事情,英国在德国驻军是北范畴内的事情,但是英国要退出欧洲与英国军队撤出欧洲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其实英国在德国驻军,名义上是保卫德国,防止俄罗斯的侵略,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并且,德国还宣布,要与欧洲国家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机,不愿意为美国推销的f35战机掏钱。并且特朗普很多次威胁由于美国不愿意出钱,美军就要撤出德国,不保护德国。其实德国早就希望美国撤走了。如果美国说要撤了,那么德国就会顺水推舟。肯定也是恕不远送的。因为美国驻守德国也有它自己一定的目的。小伙伴们,你们认为英国会撤军吗?
Ⅳ 二战时期最大的撤离战叫什么名字 好像是英军在海滩上等救援,英国的军舰,渔船,客船都过来拉士兵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耽耽,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40年5月10日,德军从荷兰至法国全线发起攻击,德军B集团军群所属的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后方战略要点着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重要桥梁、渡口、机场和防御支撑点,尤其是德军空降部队于11日攻占了被誉为欧洲最坚固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使德军主力得以迅速通过马斯河,突破列日防线。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道丁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
英国着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着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Ⅵ 二战时,英法联军40万大军撤退时,为何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撤退,这场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之后的反攻欧陆留下了大量的火种。之所以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希特勒并不想和英国彻底撕破脸皮。其次就是希特勒过分的相信了戈林的空军。最后就是希特勒对当时的形势没有进行正确的估计,也确实没有想到英国的动员能力。所以这次敦刻尔克大撤退成为了日后德军失败的重要诱因之一。
最后就是希特勒没有预料到英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毕竟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忙于对运输舰队进行护航,或者在进行反潜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营救陆军部队。所以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除了部分轻型军舰之外,大部分负责撤退的船只都是英国民众的渔船和商船,甚至还有一些私人游艇。
Ⅶ 二战中的英国情况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是海上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后来加上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属于全世界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海军实力一流,在全球属于最有说话权的国家之一。几乎任何方面都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陆军实力一般,二战时没有与德国正面对抗的实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国首先张伯伦属于绥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尔上台后态度非常强硬,他对全国演讲要战斗到底,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德国攻克波兰、挪威、比利时、芬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荷兰等国后,西欧命悬一线,只有英国孤军奋战,拼着英吉利海峡和美国的物质资源一直撑着。德国调转枪头对付苏联,英国并没有趁着难得的机会休息,而是马上借此空隙拉美国参战。可以说没有英国的抵抗,欧洲战场早就结束了。
苏联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后开始反击。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美空军对德国的工厂、几场大规模轰炸也对苏联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帮助。
所以后来德国也就屡战屡败知道投降。
整个二战对英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农业和轻工业几乎荒废,城市破坏,很多名胜古迹被摧毁。
我个人观点直接一句话概括英国在二战中誓死抵抗,勇气可嘉,为了抗击纳粹彻底从日不落帝国变成了二流国家。
Ⅷ 二战期间,20多万苏联军队已经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全面撤军
因为当时美国支持伊朗,而苏联当时也只是勉强可以抗衡美国,所以不得不撤军。
Ⅸ 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何让英国在敦克尔科撤走了30多万大军呢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在“曼施坦因计划”指导下发动了对法国的闪击战,由于德军避开法国防御严密的马奇诺防线,选择绕道守军薄弱的阿登森林,使得法国完全措手不及,仅仅数天内即全线崩溃,至5月25日,已经丢失了全部重型武器的英法联军被迫撤退到了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小镇–敦刻尔克。原以为强悍的德军必定会猛扑上来将几十万残兵败将一网打尽,然而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德国装甲部队停止了前进,并且听任三十三万八千英法部队在九天内从容撤退至对岸的英伦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