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曾是“日不落帝国”,为何会成为美国的“最铁盟友”
因为英国比起当年的大英帝国,实力已经远远不如了,因为当年的英国是巨无霸的存在,大英帝国巅峰期包括殖民地大约有3000万平方千米,比苏联还要大,而后来因为二战和一战的失利,慢慢的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座普通的发达国家,而美国替代了这个全球霸主地位,现在的英国自然与美国靠拢的。
而最后英国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殖民地想要独立的时候,他也没有强力阻止,希望他们依然可以保留英国原有的制度,为将来的互相发展推动作出一定的作用,而美国在战后英国衰落了以后,就代替了这个地位,成为了新一代世界霸主,并且从全球各国吸引了大量的顶尖科技人才,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英国作为和美国文化相近的国家,如今自然也是要抱美国大腿的。
Ⅱ 冷战期间的英国和德国的关系
英德关系很复杂 其实现代英国半数以上的居民 都来自古代的德国(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德国这个概念) 古英语本质上就是一种北德方言 英国的国教属于新教 是德国的马丁路德创立的 而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诞生于荷兰(古代德国的一个诸侯国) 几千年来德国各诸侯(那时候德国没统一)是英国的长期盟友 英国能够击败法国得到加拿大 美国和印度 也是因为普鲁士牵制了法国的精力 英国自都铎王朝后 陆军多是用的德国雇佣兵 参加了包括玫瑰战争 英国内战 美国独立战争 而英国最近300年一直到查尔斯王子的国王和王后 全部是德国人 只有一位王后是例外 英国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国人创办的 沃达丰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并的 蒙巴顿将军的父亲也是德国人 但是一战二战后 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英国的教材里也培养敌视德国的情绪 英国和美国走的更近 法国和德国走的更近 不过英国和德国仍然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英国市场几乎被德国车垄断 英国的劳斯莱斯和宾力都卖给了德国人
Ⅲ 希勒特有七个盟友,他的这些盟友都是谁
在德国二战时期,希特勒可谓是“战争狂人”。当时,他还有结交了七个盟友。那么,这七个没有分别是哪些呢?其实,希特勒的七个盟友分别是日本,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与保加利亚和泰国。接下来我来大概介绍介绍一下这七个盟友吧!
日本
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自从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提升,甲午战争时已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二战时期不仅以一己之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还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不仅在缅甸敢与英军作战,在远东地区敢与苏联人作战,更敢于在太平洋挑战美国的权威,与强大的美军作战!而且日本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服从意识高,下手也很残忍,野心也是极大,虽然陆军的机械化装备程度比较低,但士兵作战不怕死,这一点很要命,没有几个国家的士兵敢跟日本兵打肉搏战的。这与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他们在当时成了很好的盟友。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是德国的忠实盟友,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处于安东尼斯库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之下,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派出了22个师的兵力会同德军一起进攻苏联,而罗马尼亚军队战斗力也非常强悍,所以希特勒把他当作了自己的盟友。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
两国都是前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匈牙利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能力有限,且两军在轴心国地位不高,其实希特勒与他们结盟也就是图个声势。
泰国
1941年日本把泰国占领了,然后双方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日本对美国宣战后,泰国也宣布向英美宣战,其实日本只是把泰国当作一个入侵东南亚的跳板而已,泰国本身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但希特勒还是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个盟友。
最后,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希特勒的这七个盟友吧?
Ⅳ 美国有多少盟友
美国的盟友遍天下
按照远近亲疏:
第一级是亲密战友:英国(一起扛过枪,打德国)
第二级是亲朋好友:加拿大、澳大利亚(一起负过伤,被日本打)
第三级是铁杆盟友:以色列(一起嫖过娼,不顾世界舆论)
第四级是亦敌亦友:法国(一起分过赃,占领印度支那)
第五级是化敌为友:日本、德国、意大利(一起上过山,靠战争起家)
第六级是狐朋狗友:韩国、菲律宾(一起下过乡,靠美国军队保护)
第七级是投亲靠友:土耳其、沙特(一起吃过糠,)
第八级是同窗好友:巴西、南美国家(一起同过窗,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
第九级是酒肉朋友:印度、越南、(一起入梦乡、要遏制中国)
第十级:美国的良师益友。中国可以当
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哪个国家成为盟友和敌人呢
英国与俄罗斯和法国为盟友
Ⅵ 英国的盟友有哪些
英联邦-一大堆,比如:澳大利亚 新西兰 加拿大等等
美国-在独立后明确与英国\"互补干涉\"但是一战后铁腕关系形成.冷战中成为一级同盟,同属于北约军事集团的头号强国.
法国-曾经和大英帝国有着悠久渊源,但是在拿破仑时代是反法同盟国的结盟国,法国革命后约100年中关系不断友好,后成为欧洲铁腕结盟.
欧洲各国-英国曾与西班牙进行过空前的战斗,解放了欧洲许多小国,树立了大国风范.
欧盟-发起者之一,有首脑地位.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Ⅶ 关于历史上的英日同盟
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华盛顿会议上,英日两国在美国一再施加的强大压力面前,只得同意中止同盟关系。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 ,规定缔约国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
英国已风光不再
日本凭借在一战期间对华侵略的优势和在巴黎和会上获得的侵略权益,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增强,逐渐向英国的势力范围华南和长江流域渗透,日本的商品也开始排挤英货,英日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经过一战,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跌为对美欠款47亿美元的债务国,因此,在经济上对美国具有很大的依赖性;随着势力的衰微,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也蓬勃发展,尤其是爱尔兰独立运动对英国打击最大。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美国乘机向英国照会说,美方对爱尔兰的独立是否予以承认,当视英日关系而定,实际上就是向英国施加压力,威逼英国放弃英日同盟。
鉴于这种情况,英国对是否再续约举棋不定,在1921年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就是否续约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加拿大总督米汗、南非总理史末资等人主张不再续约,认为同盟的存在过于束缚大英帝国的手脚,又妨碍与美国关系的发展。
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于是,英国决定采取两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国协定采取代英日同盟。但这个打算由于美国的反对而搁浅。
美国欲独领风骚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对华贸易独占鳌头,美国早想取而代之。日本在一战期间,乘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而无暇东顾之机,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7年又通过兰辛一石井协定,使美国承认其在华的特殊利益。1917-1918年间又通过“西原借款”,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日本在华的投资额也逐年上升。对此,美国越来越不能容忍。
一战之后,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霸权,争夺世界领导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为了实现这一野心,它要扫除所有的拦路虎;而当时的英日同盟正是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威胁,正如美国海军部认为:“假如英日同盟继续存在,美国要维护其安全,就必须拥有一支相当于英日两国海军之和的海上部队,这就是说美国必须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参议员洛奇则更明确地指出:“英日同盟是我们与远东太平洋关系中最危险的一个因素。”
华盛顿会议召开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击败,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国家退出了争夺殖民地的角逐;1921年续约十年的英日同盟到期。一直伺机铲除英日同盟的美国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向英国照会说,英日同盟缔结的目的是对付俄国、抗衡德国,现在既然俄德已无威胁可言,那么英日同盟也无继续存在之必要。
为了实现自己领导世界的野心,美国又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受邀各国都欣然同意,惟独日本惶惶不安。日本认为英日同盟对自己至关重要,希望继续保持这种关系(1921年,日本派皇太子裕仁访英,以示亲善,并转达继续修盟之愿望)。但当得知盟友英国已同意参加华盛顿会议,日本害怕自己陷入外交孤立,无奈之下,决定出席会议。
在华盛顿会议上,经过一系番唇枪舌剑,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又签定补充条约,主要内容为: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发生争端,则召开四国会议协商解决;一旦受到外部威胁,则四国协商采取行动;并商定,一俟缔约各国批准,英日同盟应立即终止。
对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极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讽刺英国代表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认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而聊以自慰。
英国则视《四国条约》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认为条约既有利于维护英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又不失与日本修好。还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
《四国条约》签定的掌声成为英日同盟的丧钟,这样,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使命,化为历史的尘埃。
Ⅷ 英美关系发展史
1607年,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多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被管制)
18世纪中叶,随着殖民地的不断扩张,从而萌生独立的念头。(萌动)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英国殖民者倾销。(爆发)
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协商)
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来克星顿点燃战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1812年,英国再度入侵刚成立的美国,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战后美国各州更加团结。(独立)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是借鉴英国。(竞争)
1914年,与英国等国共同开始战争(合作)
冷战期间,(联合,互助)
现在,以色列、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被视为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
Ⅸ 为利益和生存而战,英国与普鲁士是怎样成为盟友的
七年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波及了整个世界。而这场战争的核心就在持续了七年的欧陆混战。这场战争涵盖了欧洲几乎所有国家,而这场战争最大的胜利者英国的选择,则显得极为精妙。当欧陆孤狼腓特烈几乎被所有欧洲强国包围,随时面临灭国危险时,是英国站了出来,为腓特烈所统治的普鲁士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英国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要了解英国为何会在普鲁士面临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选择支持普鲁士。我们可以从英国的欧陆战略和世界霸权,以及普鲁士的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欧陆霸权角度来看
七年战争,英国选择普鲁士作为自己的盟友,无疑是英国为了限制欧洲大陆产生霸主,并借此战削弱全球争霸过程中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法国,所做出的历史必然性选择。
而普鲁士则在生存与灭亡的边缘,为了国家和民族,选择了在当时最为合适的盟友。双方的选择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但不得不说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玩得很溜,而富有军事天赋的腓特烈则是这场战争中最耀眼的那颗星。英国凭借普鲁士的出色表现,几乎可以说是躺迎一般,轻松的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而普鲁士也因此奠定了欧洲五强的地位。
Ⅹ 英国与法国之间有哪些大大小小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在中世纪到19世纪初,一直都是宿敌。他们打过的战争大大小小几十个,我就说说我知道的几场大战争。
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起因是因为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而英王爱德华三世要以近亲的身份继承王位,结果腓力六世继承王位,英王继而向法国宣战,而此时英国早已经拥有法国半壁江山了。这场战争出现了最先进的武器:大弓。英军用这种武器大量射杀法国骑士。当时论人口来说,英国远远少于法国。但一直到出现圣女贞德解救法国之前,在100年间的战争中,英国可以说是百战百胜。
第二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其中英法在比利时、殖民地和大海上进行战争。
第三次欧洲七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又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称,1756~1763年。这是一场殖民争霸战争。英国自始自终就是法国的宿敌,而法国也是英国宿敌,英国一直都在大陆寻找盟友一起对付法国。英国的盟友在1700年前后都是奥地利,而普鲁士要在中欧的崛起,最大的敌人就是奥地利。战争不可避免。当奥地利人正忙于和普鲁士战斗时,他们对法国的关注自然没那么强了,而英国看他们的盟友真在忙别的事情是,英国人决定从新找一个盟友。他们找到了同样对法国有矛盾的普鲁士王国。于是欧洲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而普鲁士新的国王将成为那个火星。而奥地利和法国抛弃前嫌,要做好基友。腓特烈二世即位没几个月,就向奥地利宣战,进攻西里西亚地区。随后法王路易十五向普鲁士宣战,英国向法国宣战,俄国早已垂涎欧洲大陆,与法奥结盟宣战普鲁士。这是主要战争国还有不少小国,其中就有汉若威王国是帮英普的,其他还有好多就不说了。
这是欧洲局势,在美洲:法国与英国上演了殖民战争,法国失去了加拿大和俄亥俄地区。在亚洲即印度次大陆:英国在海上以少胜多并在陆上突击法军据点,法国在印度元气大伤,法军被迫转为守势,与孟加拉将军结盟。在决战时,英国买通了孟加拉将军,英军将领罗伯特 克莱武率领英军进攻法军阵地,孟加拉将军拒不出战,直到英军攻下法军阵地,击败法军。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仅在印度保留几个港口。
第四次,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托马斯·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火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800名英军前往摧毁,以挫伤民兵士气。部队连夜出发了,4月19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在途中英军遇到了几十名民兵,英国军官劝他们不要和自己的祖国战斗不要受到蛊惑反抗国王。。。就在民兵准备缴械时,一个民兵向英军开了一枪,导致了战斗,英军打败他们后来到目的地发现军火被转移了,就在这时后面出现了上百名民兵,英军死伤惨重突围出去(这些是殖民地列兵,不是欧洲的线列步兵)。 在与英军的历次交锋中,屡败屡战,终于在一次战斗中重创英军,告诉了世人美利坚人民独立的意志。法西荷等国看到了希望于是帮助美国独立,在法国王室陆军的帮助下,打败了英国。
第五次:拿破仑战争1799—1815年。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关于你们说的二战的英法战争可有可无,主要对手是德意,在亚洲是日本,和法国的作战除了马达加斯加岛战役就没了,英国害怕日本在维希政府控制下的马达加斯加建立潜艇基地才打的,打了了几个月(包括从英国调兵去那里的时间),法军投降。在北非除了和德意作战,在后期登陆阿尔及尔的计划还没实施,北非的维希政府就投降了。欧洲大反攻,诺曼底登陆成功后打到法国南部,法国维希政府立刻投降。但二战还是有法国人打德国的,法国的一个组织‘自由法国’由戴高乐将军领导,还创立了精锐的柯菲尔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