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二战后,英国为什么甘愿成为美国的附庸呢
最近很多人非常的好奇,其实从历史来上,英国是真的很强的,话说曾经在历史上当了这个世界霸主接近300年,但是在二战后英国的声音就很小了,而且一直都是跟谁美国,在美国的下面当小弟,成了美国的附庸,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英国到底怎么了呢?对于这些问题让我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吧。
首先,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叫日不落帝国,是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全球很多地方都是他们的殖民地,英国当了世界霸主300多年了,做的坏事就不说了太多了,犯下的罪恶也不说了很多,在一战和二战中虽然都是战胜国,但是国力在战争的影响下严重受损,非常的虚弱,毕竟以前坏事做多了,这个时候不找个大哥保护下,那别人不得找他算账啊,害怕自己被清算就找了个大哥当保护伞呗。所以就找了当时的最强大的美国做了大哥,英国就成了美国的附庸了。
最后,我想说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世界强国,霸主国家要认美国当大哥,其实核心的原因就是和俄罗斯的关系越走越远了,而俄罗斯的实力又很强大,自己只能在美国的羽翼下才能好好的活着了。
Ⅱ 二战后英国何时放弃外交独立成为美国“小弟”
本文摘自:《嚣张的特权》,作者:巴里·埃森格林,出版:中信出版社
利用金融武器实现地缘政治目的一个例子就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而使用这一武器正是美国。在超级油轮问世之前,西欧70%的石油是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的(现代超级油轮由于规模过于庞大而无法穿行)。基于该运河,从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运送锡和橡胶至欧洲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从更广泛意义上讲,这也会降低亚洲和欧洲之间商品运输的成本。因此,英国在苏伊士驻有80000人的卫戍部队,并与法国共同掌控苏伊士运河公司(SuezCanalCompany)的财务大权。
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当时的埃及也正经历着民族主义浪潮,并寻求自1952年起从英法联营公司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租借权。1952年7月22日,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埃及的君主政权,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将军上台。纳赛尔上台之后,埃及与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之间关系都变得日趋紧张。1954年,纳赛尔与英国达成一项协议,后者同意撤离驻守苏伊士运河的卫戍部队。之后,纳赛尔提高赌注,于1956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作为中国台湾的盟友且一直对中国大陆持敌视态度的美国迅速作出反应,停止对埃及阿斯旺大坝的资金支持。英国早前参与了阿斯旺大坝的设计工作,而英国水文学家也参与了大坝的早期工程,但提供资金支持的是美国,这也反映了当时英国所处的窘境。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这一突然决定凸显了“冷战”政治家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影响力。当时,刚刚经历过肠道手术的艾森豪威尔正处于康复期,而外交事务则委托给了一向以强硬着称的杜勒斯。
杜勒斯满以为纳赛尔会知难而退,但这位埃及总统却不愿意作出让步。阿斯旺大坝是纳赛尔心目中的金字塔,他要将它打造成现代埃及的象征。因此,他重申从英法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特许权,并将运河收归国有。对此,苏伊士运河公司的70000名法国股东愤怒不已。而令法国政府更为恼火的是纳赛尔对阿尔及利亚叛军的支持,这使得法国在北非的政治和军事问题进一步恶化。
为此,法国同以色列达成了一份秘密协定。长期以来,以色列就反对纳赛尔对途经苏伊士运河的以色列商船的阻挠。不久,它们得到一份紧急情报,获知埃及刚刚从苏联购买了一批“米格”战斗机。(这些战斗机是经由捷克斯洛伐克采购的,但这并不重要。)更为严峻的是,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飞行员已经驾驶这些战斗机抵达埃及。
在同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磋商之后,英国同意加入这一联盟。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发制人,入侵西奈半岛。英国和法国则出兵夺取运河的控制权,表面声称是为避免运河遭以色列和埃及部队破坏。英法战斗机对埃及机场进行了轰炸。(“米格”战斗机自然也包括在内。)纳赛尔不甘示弱,将全部47艘航经运河的船只击沉,致使运河关闭。虽然来自亚洲和中东的商品及石油仍可绕经非洲之角抵达欧洲,但额外的成本却极为高昂,而且航运时间也大大延长。纳赛尔采取的行动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其中最恐怖的后果之一就是开普敦的舰船大拥堵,有超过平时3倍数量的船只在那里补给燃料。
虽然法国伞兵和英国突击队有能力以较低的代价夺取运河的控制权,但损失已经造成。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也因此而受到损害。虽然是外交官出身,但保守党首相安东尼·艾登在发起军事行动之前并未征求艾森豪威尔的意见。他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位美国总统会支持他对埃及政府采取的行动,因为之前埃及已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之所以没有征求美国的意见,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时的艾登已对纳赛尔忍无可忍。艾登向来以自负着称,易感情用事,且当时正值暴怒之时。早在1938年时,他就因不满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背着他接触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而愤然辞去外交大臣职务。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最终导致英国的和解政策(艾登是该政策的主要参与者)破产。在1951~1955年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第二次是在“二战”期间)时,艾登就曾亲自就英国驻苏伊士基地军队撤离问题与埃及进行磋商。
此时的纳赛尔已经成了艾登的眼中钉,他决心要推翻这位埃及领导人。折中办法是不可行的。对于主管外交事务的国务大臣安东尼·纳丁提交的备忘录,他的反应是:“你那份备忘录上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孤立纳赛尔,还有这个'中立'纳赛尔,这都是些什么胡话?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吗?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会不会出现混乱。”艾登之所以大为光火,原因就在于这份备忘录建议以外交手段解决与埃及的问题。
误会或许还与这样一个事实有关:艾登与美国驻英国大使温斯罗普·奥尔德里奇从未建立起良好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温斯罗普·奥尔德里奇是纳尔逊·奥尔德里奇的儿子,后者在建立美联储和推动美元国际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常来说,美国大使应该有一个传递美国总统和国务院看法的信息渠道。但艾登与奥尔德里奇关系相当冷淡,后者似乎更关心英国社会而非它的外交政策。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艾登对财政大臣哈罗德·麦克米伦的信任。麦克米伦盲目地认为英国可以依赖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就个人而言,麦克米伦与美国也有关联,她的母亲就是在印第安纳州出生的。此外,他与美国在任总统之间也有一种特殊关系。当时的艾森豪威尔任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司令,而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之间的战时联络工作就由麦克米伦负责的。在苏伊士运河战争前夕,麦克米伦在前往华盛顿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时曾偷偷溜进白宫,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一次会面。在这次会面中,双方有无谈及苏伊士运河问题不得而知,但他给首相传递的信息却是非常明确的。“艾克(即艾森豪威尔)决意已定,”他写道,“不管以何种方式都要让纳赛尔下台。”但这只是一相情愿而已。
在苏联出兵镇压匈牙利革命之后,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院最不愿意做的就是与占领国为伍。杜勒斯看不惯任何与殖民主义沾边的东西,因为他认为这将会削弱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此外,基于预算考虑,美国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艾森豪威尔的内阁密友-也不赞成美国提供支持。
英国人也误解了美国的选举政治。1956年11月艾森豪威尔谋求连任的事实给了他们一种信心,让他们以为他会与英国和以色列站在一起,共同反对埃及。事实上,美国选民并不愿意美国再次介入一次军事行动。对于以捍卫和平为竞选口号的艾森豪威尔来说,反对苏伊士运河战争会为他赢得政治加分。出乎英国的意料,美国要求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这就是地缘政治的整个背景,而金融背景则是英镑的脆弱性。英国的国外债主仍在寻求摆脱他们在“二战”期间获得金融请求权,而英国日渐宽松的资本管制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做的机会。与此同时,受制于高工资、低生产率和对抗式的劳资关系,英国也难以通过发展强劲的出口经济来抵消其弱势金融。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前,英国的储备甚至就已经快降到了被视为最低安全水平的20亿美元。基于这一背景考虑,参与一场昂贵的、不确定的军事行动是危险的。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将会增加航运成本,并会提高进口石油的价格。因此,苏伊士运河冒险行动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英国能否维持1英镑兑2。8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的怀疑。
这一汇率的下降或许会产生深远影响。那些习惯将其货币与英镑挂钩的英联邦国家和北欧国家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延续这一习惯。它们或许会选择与美元挂钩,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强大的经济体,也是一个更大的贸易国。如果是如此,那么对英镑区的凝聚力以及英镑区成员国在伦敦的银行业务来讲,都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苏伊士运河行动之前,艾登政府就已经知道,要想维持1英镑兑2。80美元的英镑兑美元汇率,它需要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这正是艾登和麦克米伦认为他们会获得美国无条件支持,并对此充满信心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他们作出严重误判的原因。美国国务院警告说,美国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国政府必须承诺撤离其在埃及的军队。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一项停火决议。美英矛盾的公开化导致了英镑挤兑事件。之后,美国明确表示,它不仅要求停火,而且还要求实际撤军。这一声明使得英镑面临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至此,麦克米伦-他曾是美国政府内阁中主张对纳赛尔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坚定支持者-突然改变立场。他也因此被反对党指责为表里不一的两面派,并被冠以“先进先出的麦克米伦”的绰号。但作为政府的财政大臣,他实际上是没有其他选择的。他的真正失败在于此前他对美国将会为英国提供帮助的过度自信。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英国政府一直在推诿,它表示接受停火协议,但仅同意撤出一个营的兵力。资本管控延缓了储备的外流速度,但引来了众多赌注英镑贬值的投机者。考虑到英镑可能贬值的情况,购买英国商品的外国买家要求延期付款,而向英国销售商品的卖家则要求提前付款。
妥协是痛苦的。保守党后座议员团体“苏伊士集团”(SuezGroup)并不愿意承认英国已经失去第一位阶地缘政治强国地位的事实,强烈反对撤离全部军队。艾登政府寻求金融支持的承诺,以便确保内阁在撤军问题上达成一致。但艾森豪威尔政府仍要求英国政府给出具体的撤军日期。英国人担心设定具体日期可能会引起混乱,导致部队无法正常撤离,并危及驻军的安全。因不堪重负,身体状况欠佳的艾登飞往黄金眼(Goldeneye)休养,这也是小说家伊恩·弗莱明在牙买加的度假地。但这并未激起人们对政府的信心。
所有人都知道危机会在12月4日进入最严峻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天,麦克米伦将会就英国的储备情况发布月度报告。它将会表明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已降至20亿美元以下,这毫无疑问会引发新一轮的英镑挤兑事件。迫于这一时间的压力,艾登政府重申了它的撤军承诺,但仍试图避免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它采用了含混不清的语言向华盛顿保证,“(我们)已经决定准时撤离,而且我们也准备准时撤离”。
但所有的牌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他们不做任何事情就能迫使英国让步。12月2日,在财政大臣发布报告两天前,英国内阁同意将12月22日作为撤军的最后时限。12月3日,刚刚休假回来的美国财政部长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
基于此,当12月4日麦克米伦作报告时,他可以说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已经降到20亿美元以下,但同时也可以声明,美国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取全部的13亿美元的信贷额度。12月10日,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的借款申请得到批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委员会的16名委员中,只有代表埃及的委员投了弃权票。这一行动标志着英国金融危机的结束。同时,这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曾经的经济大国英国追求独立外交政策的时代的结束,因为现在它不得不依赖一个更加强大的伙伴,这就是美国。
Ⅲ 北约成立至今,为何英、法等国会心甘情愿做美国“跟屁虫”
主要是因为美国能保护这些国家的安全,所以北约这些国家才会跟在美国后面,如果违反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才不买美国的账。
所以英法等国也只是在对自己有利才会做美国的“跟屁虫”,一旦美国的做法不符合英法等国的利益,他们才不会跟在美国后面。
Ⅳ 曾称霸世界的西欧各国为什么甘心做美国的小弟
因为苏联可以分分钟推平整个欧洲。
现在的欧洲也会被俄罗斯吓得睡不着觉。
Ⅳ 英国是怎么一步步沦为美国的小弟的
因为二战以后,英国渐渐的就失去了原来的殖民地,所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当年那么辉煌了,但是美国因为二战受到的影响比较少,加上吸引了很多全球高端人才来美国,为美国进行科研,创新服务,所以说美国的实力也是发展的极其迅速,很快就成为了全球新一代超级大国。
并且当时来到美国生活的,也都是来自欧洲国家的一些高端人才,他们都是具有梦想,敢于创新突破,所以说让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美国当时还不断吸引全世界很多精英人才,所以说英国在失去殖民地以后,回到了以前的2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今无论是规模还是人口都无法恢复超级大国的级别了,但是依然可以做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家。
Ⅵ 英国和美国的关系是真好还是假好
总说现在是美国一国独霸,英国早已经没落,但我发现英国的实力根本不像想象的那么弱,不说英国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美国都曾经是他的殖民地,现在的英联邦成员国可是拥有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南非这些重量级国家的。移民到美洲的英国大都比较有远见的 但也有生活所迫 来谋生的 但后来由于各国移民聚此 便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当时英国占有大量殖民地 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国旗上还有英国旗标志 表他们仍效忠英国女王 )后来大家都知道啊 美国成了世界第一一个多世纪 取代了英国!!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不可取代的地方 凭战争中取胜可看出拉!!不过我觉得这英国 美国 是一个狼一个狈 搭在一起就是狼狈为奸最根本还是利益问题:一、美国需要英国这个在欧洲的盟友。英国对美国几乎是言听计从,外交政策为美国马首是瞻,所以美国喜欢英国。希望利用英国增强自己在欧洲的发音权。二、英国需要美国。大家都知道英国对于欧盟大计划是有抵触的,比如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大大减弱了欧元的竞争力。但是英国需要美国来抬升自己在欧洲的地位,所谓“大陆政策”的一种延续,这是英国奉行了几百年的政策。三、两个国家同属一个语言,美国好多人都是英国的后代,同种同语言,感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Ⅶ 英国曾是“日不落帝国”,为何会成为美国的“最铁盟友”
因为英国比起当年的大英帝国,实力已经远远不如了,因为当年的英国是巨无霸的存在,大英帝国巅峰期包括殖民地大约有3000万平方千米,比苏联还要大,而后来因为二战和一战的失利,慢慢的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座普通的发达国家,而美国替代了这个全球霸主地位,现在的英国自然与美国靠拢的。
而最后英国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殖民地想要独立的时候,他也没有强力阻止,希望他们依然可以保留英国原有的制度,为将来的互相发展推动作出一定的作用,而美国在战后英国衰落了以后,就代替了这个地位,成为了新一代世界霸主,并且从全球各国吸引了大量的顶尖科技人才,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英国作为和美国文化相近的国家,如今自然也是要抱美国大腿的。
Ⅷ 英国为什么跟着美国跑
因为美国的实力比英国强。美国建国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之间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英美处于战争关系;二战时期,英美结成同盟国,二战后都是北约成员国,两国处于北约同盟关系。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够给打得稀巴烂,英国虽然本土没有经受陆战,但被德国轰炸了相当长时间,所以情况也很不好,再加上二战中,英国人员损失也很大,为了胜利接受了美国不少援助。
为了重建欧洲,对抗苏联,美国提出了马歇尔援助计划,大量援助和贷款提供给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并组建了北约组织以对抗苏联的为首的华约组织。其中美国扶持力度最大的就是和他们同文同种的英国,甚至把核武器也交给英国。
因此,英国逐步开始对美国唯马首是瞻,是美国最忠实的小弟,当然,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以及现在的联合国五常之一,还是有相当的国际地位的,不是单纯美国小弟这样的存在。
Ⅸ 客观来讲英国日本都是世界强国 为什么甘愿做美国的小弟呢
英国是欧盟的一分子,但是和美国走得很进,有点夫唱妇随的感觉,日本别看它表面强大,其实很多关键技术都被美国操控着,日本只不过是美国战后扶植的傀儡,要害都被美国掐得死死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美国那里得到不少军事乃至部分科技技术好处。英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一致,我不是说了就像夫妻关系,日本不过是美国从二战后由狼驯化来的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