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的宗教改革:
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国王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自上而下地推行宗教改革。规定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的大权;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天主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仍然不变;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召开宗教会议,更不许任意修改和制定教规。改革后的英国宗教成为“国教”,与路德教、加尔文教合称为西欧 三大新教。亨利八世是英国第一位成为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英国教会断绝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后,王室、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大规模剥夺罗马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由于英国国教中保留了许多旧教残余,不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到16世纪下半期, 不相信国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加尔文教的影响下,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的旧教残余,摆脱王权的控制,建立资产阶级领导的廉价教会,因此被称为“清教徒”。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即以清教为旗帜,发动了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Ⅱ 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处理内外事物,国王或女王只是实行册封等礼仪方面的事物,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英国的实质就是君主立宪制,君主虽然予以保留,代表国家元首,但只在特定时期是在具有一定实权,并且权利不能超越宪法.
权力关系:
英国议会是英国最重要的国家机关之一,从宪法理论上说,英国议会是英国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关,也是最高的法律监督机关.它由英王、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1、上议院也叫贵族院 ,其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显示过其他国家机关无法比拟的权威.上议院有世袭贵族、终身贵族、宗教贵族和法律贵族组成.自从1832年改革法通过以后,它的存在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权力渐渐缩小,但它仍然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在理论上,上议院可以用拒绝通过平民院通过的法案的方法来拖延这一法案的通过,而且上议院可以对法案进行修改订.上议院还可以行使司法权和监督权. 2、下议院也叫平民院.平民院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下议院的功能主要有立法功能和代议功能.
Ⅲ 英国 国王 女王 首相 教主是什么关系
国王和女王都是国家君主,男性称国王,女性称女王。是英国宪法规定的世袭的国家元首,也是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元首。世袭。(一种荣耀,类似日本的天皇)
首相一般由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担任,国王或女王任命。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实际掌权者)
教主。。应该是主教吧。。因为英国国王或王后是英国国教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在当今英国,主教一般由英国首相提名,然后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两位英国大主教及所有其它主教。
就是这个关系了。
Ⅳ 请问有谁知道英国皇室都信仰什么宗教。谢谢!:)
16世纪中期,亨利八世(血腥玛丽与处女女王伊利莎白的父亲,多疑而嗜杀)开启英国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后,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建立英格兰王国圣公会,即一般我们常说的英国国教教会,规定国王为国家宗教领袖。他之后继任的玛丽女王为进一步确立英国国王在教会内的领导地位,树立圣公会在国内宗教的主导地位,大肆屠杀了包括许多贵族在内的天主教徒和以市民商人小僧侣为主的新教徒,因此外号BLOODY MARY。她妹妹伊利莎白一世继任后,进一步对残余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恩威并施,最终使他们承认了“国王即教皇”,也使圣公会在国内取得了压倒性权威,而天主教徒基本从那时起就在英国销声匿迹了。
此后历代英国国王都被视以国家宗教领袖。同时自亨利八世起,就明文规定任何受封的贵族都必须宣称自己信奉英国国教,包括王室成员在内的全体英国合法居民都不得改宗别教,否则以判国罪论处。
此后该条款几经变更,目前除了以谋叛罪论处已经作废外,有效的内容是:包括王室在内的所有贵族都必须信奉英国国教,该教为国家法定正教,所有联合王国合法居民都必须承认圣公会为英国国教唯一教会,都必须承认英国国王为国教领袖。
Ⅳ 十六世纪英国教权与王权的变化及原因
王权逐渐大于教权;受到欧洲宗教改革影响
Ⅵ 英国国王与国会之间的关系
国王就是个吉祥物,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首相所组成的内阁
Ⅶ 英国历史上政府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本来一直坚持天主教正统教义,但一场离婚风波使他和教皇翻了脸,1534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英格兰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格兰的教会事务,同时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亨利八世下令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重申《至尊法案》,而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坚持信仰天主教,这是苏格兰天主教与英格兰国教的较量,直到玛丽*斯图亚特悲惨的一生画上句号为止,1586年,刺杀伊丽莎白的巴宾顿阴谋败露后,玛丽斯图亚特被处死,至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回到了新教的怀抱,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了两个女人的遗产,英格兰与苏格兰,英国统一为斯图亚特王朝,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敕令》标志着在所有基督教国家中赋予了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完了,累死了
Ⅷ 在中世纪时的英国,国王和首相,议会,内阁有什么联系 。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国家,虽然拥有最高政治权力的个人是内阁首相,但是实权握于议会手中。
1、国王:作为虚君共和国家,英王担任国家元首作为国家的象征,对内拥有签署法令权——仅仅负责“签署”而已——不持有实际权力。
2、议会:立法机构。但是由于首相是由议会“选举”(惯例上的多数支持者),并且议会可以自由弹劾包括首相在内的任意阁员,故议会实际上也是行政机构。
3、内阁:行政机构,首相为行政首脑,内阁诸大臣为国家政府各部门长官。由于是由议会选出(须国王签署任命),所以内阁要对议会完全负责,等同于议会下属部门。 首相有解散议会之权,但是由于其对议会完全负责,这项权力等同于没有——议会惯例每五年由首相宣布解散,实质是主动解散;首相主动提前解散议会的情况只有一种,即政府被议会弹劾成功时首相解散议会,并提前大选。
简而言之:议会最大,内阁跑腿,君王摆设。
英国的国会分上下两院。上议院是贵族院。没有真正的实权,最多只能代表贵族拖延一些议题。下议院是平民院代表人民真正的实行立法的权力,而下议院多数党(如果没有一党过半,则有可以联合几党而过半数的集团)组织行政的政府。政府的首长是总理(或称首相),有多数党的党魁出任。
因此,英国实际的政府就是下议院多数党所组成。
英国国王(现在是女王)是国家的元首,没有实际的权力。但是,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可以有有限的权力任命新的贵族成员。此外,要按照总理所写的政府报告到国会去照本宣读。国王有任命首相的“权力”。但是。不可能不任命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Ⅸ 英国首相、议会、英王、国会之间的关系
英国的权利法案,这个是体现的国王的权利受到了议会的制约: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人们可以看到“十三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如第1、2、4、6条;二、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如第8、9、13条。 英国的制度,不论是君主、议会、行政机构或法院,都深植其根于悠久的历史中,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因此,很多方面都体现为传统与现代共存,导致政治主体比较多,各机构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权力分配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在这里,我想从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入手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一个简要描述。在我看来,英国政治生活的主体主要包括:君主、议会、内阁、政党。 一、 英王与君主制 英国王权制度由来已久,历史上国王的权力几经消长。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在形式上继续保留君主,专制君主制逐渐向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王权不断弱化,逐渐从“实位”向“ 虚位”发展,国王成为虚位元首。当今的英国国王从法律上讲,还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权力,但在政治实践中,国王的权力要受到一系列宪法性习惯的限制,实权大多由内阁或议会控制,英王只是根据内阁和议会的意思,照章办事而已。这表现在: 1、国王统而不治,临朝而不理政; 2、国王不能介入政党政治,必须以“公正无私”为原则,保持中立; 3、国王对内阁提出政策建议,并无约束力,而大臣对国王提出建议,国王则有义务听取,并据此行动; 4、国王在议会或内阁的委托或建议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其它权力。 国王虽然没有实权,但绝不是全无作用,之所以英国至今还保留着国王,实行君主制,就是因为国王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国王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2、 国王是国家政治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体现的保证; 3、 国王是协调党派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工具; 4、 国王担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询、建议的“政治顾问”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学者把英国君主的这种作用称作是“无用的有用”。议会和内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英王的名义下进行,可见它赋予了政府尊严和正统性,加强了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国王在英国的是维系国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征,因此,君主制在英国能够长时间存在下来是有其内在根据的。 二、 议会与民主制 议会是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也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英国信奉“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组成。其中,英王是世袭的,上院由各类册封的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组成,只有下院是由公民普选产生的。议会的权力分配在历史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由下院掌握主要权力的两院制模式。英国议会的主要职权有: 1、 立法权;(理论上,议会可以就一切领域内的所有问题进行立法,并且由它制定的法律除了它本身以外再没有任何其它机关具有修改和废除的权力) 2、 财政监督权:包括批准公开开支批准税收方案和审查公共账目等; 3、 行政监督权:包括质询、调查、辩论、提不信任案等; 4、 司法权。(除司法权由上院单独行使外,其余职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虽然实际上,英国内阁越来越掌握实权,议会可以说已成为内阁的“附庸”或“奴隶”,但在法律上,英国议会“就地位看,它是至尊无上;就权限看,它是无所不包复哉”。/《世界政府辞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为什么英国要将议会置于至上的地位,主张“议会主权”呢,主要是因为议会是人民掌握权力的象征,议会的下院是由公民普选产生的,能最有效地代表民意。“议会主权”源于 “人民主权”,议会是英国代议民主制的载体,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议会主权是英国民主制的标志。 三、 首相与内阁制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权力的工具。英国政府由首相、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组成。从权力结构的角度分析,首相是政府权力的中心,阁员大臣协同首相行使重大的决策权,非阁员大臣只作为行政首长行使政策执行权。 首相是内阁首脑,居实际行政首长的地位。按照惯例由在大选中获得下院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所以,实际上首相拥有三重身份:政府首脑、议会领袖和党魁,这三重身份也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力: 1、 充当内阁与英王联系的桥梁,实际上行使了巨大的王权,成为“无冕之王”; 2、 有权组建和改组内阁,任免内阁与政府成员和其它各界重要官员; 3、 领导内阁和政府的活动; 4、 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的运作; 5、 领导和控制执政党的行为及其取向等。 内阁是在首相的领导下根据惯例行使职能的,1918年政府机构委员的会的报告列举的内阁的主要职能有: 1、 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 2、 按照议会通过的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权; 3、 随时协调和划定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综上,如麦金托什所说,“英国内阁的主要任务是协调行政”。不过这种协调权是首相一手操纵的,实际上是首相协调。“内阁政府”成了“首相政府”。 四、 政党与两党制 政党制度是英国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国主要的政党有: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苏格兰民族党、威尔士民族党以及北爱尔兰一些政党。目前英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即由两个主要的政党轮流组织政府来执掌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这两个执政党即工党和保守党。它们的雏形是议会中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派别,前者主张维护君主特权,后者主张议会主权。1832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以后,原来的政治派别转型为政党,即托利党转为保守党,辉格党转化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党制度。一战后,工党取代了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把英国现代两党制推向了新的阶段。 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权、制定政策; 2、 利益综合、反映民意; 反对党的主要功能是: 1、 监督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体系稳定性和连续性。 政党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长久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和机制。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实现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和平、民主的置换,维护了英国社会政治的稳定,是英国资产阶级维持和改善其统治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五、 英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 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英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传统的国家,它的政府体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是通过不断的改良和渐进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旧体制上建立新体制,并在新旧体制并存的过程中,把旧体制的权力逐步转移到新体制手中,不断向现代体制的方向演变。对于无法废除的旧体制,英国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们在新制度中仍能发挥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传统和现代两种因素在矛盾、妥协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进了英国政治的发展。 在上述几大政治主体中,英王、议会贵族院的保留就属于对传统继承,而平民院、内阁、政党则是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力量。而政治实权正逐渐由前者转移到后者。以立法权为例,历史上,英国资产阶级取得了议会立法权后,仍然保持“国王在议会中”,允许代表贵族制的上议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议院并存。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立法权逐步从国王手中转到上议院,使国王成为“虚位君主 ”,尔后再从上议院转到下议院,使上院成为退休政界人物的养老院。时至今日,立法权又从下院转到政府内阁手中。 2、 权力结合的政府体制 英国政府体制的建立实行了典型的权力结合。政治主体间的复杂联系使得各种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表现在: 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来源,英王虽然在整个政治体系中丧失了实权,但它的触角仍是无处不在。议会和内阁的几乎所有活动都以英王的名义开展。 首相一身兼三任:议会领袖、政府首脑和党魁,将议会、政府和执政党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此,立法和行政也就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选举,在下议院中占多数的政党成为执政党,对立法起主要作用。执政党的领袖担任首相,组织内阁,掌握了行政权。同时,所有法官都由作为阁员的大法官直接任命,或经他推荐由国王任命,所以内阁又间接地控制了司法权。因此,内阁实际上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裁判员。 同理,执政党也是大权在握。按惯例,首相在组织内阁政府时必须从两院本党议员中挑选内阁成员。这样,执政党既控制着议会的多数,又支配着内阁政府。另外,由于大法官、最高上诉院法官、上诉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员都是由执政党领袖向国王推荐的,因此,执政党领袖的政治取向就容易影响到司法官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执政党部分地控制着司法权。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国家元首,行政机关由首相领导。 国家元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无实权,只实行礼仪方面的事务。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公务人员。 议会 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目前,上院共有议员699名,议长欧文勋爵,主要由王室成员、新封终身贵族、少量世袭贵族、司法贵族及教会领袖组成,不经选举产生。下院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英国的议会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但是受到首相的制约。 政府 现政府为工党政府,于1997年5月1日执政。2001年6月7日,工党再次获得大选胜利,并继续执政。政府也称内阁,英国的内阁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政治制度 英国有着悠久的议会民主传统,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国家元首,目前是伊莉莎白二世。英国的立法机关,也就是议会,目前拥有两个议院。下议院地位较重要,上议院主要是修订法律的机构。 行政机关由首相领导,英国现任首相为工党的布朗。通常,首相是在下议院拥有最多席位的政党领袖。该政党其他主要成员与首相一起组成内阁,即主要的行政机构。 从严格意义上讲,英国并非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但现任政府最近在苏格兰及威尔士成立了地方分权机构,如设在爱丁堡的苏格兰议会及设在卡地夫的威尔士议会。英国还试图成立北爱地方分权政府,但是由于各政党之间存在纷争,以至于被暂时搁置下来。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立法、司法制度与苏格兰、北爱尔兰大不相同。同样,苏格兰的法律与英格兰的法律也有不少的差异。虽然北爱尔兰有不少议会法令,但大部分都遵从英格兰的惯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全国统一的最高法院(上议院),目前英国许多立法适用于英国全境。 英国司法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
Ⅹ 英国的国王、首相、议会、内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责任内阁制度之下的英国国王、议会、首相、内阁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相互制衡。
具体来说:
1、国王是国家元首,是英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也是英国国教世袭领袖。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在对外交往代表英国,是英国国家的象征。
2、议会是国家政治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是贵族议院。下议院是平民院,是民主的代议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经过多次改革,上议院在议会中居于从属的地位,只起辅助性的作用。
3、英国首相:英国政府首脑。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确认并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数职,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内阁是英国的政府,首相由国王任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整个内阁(包括首相)要么下台,要么内阁提请国家元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
英国这种独特的君主立宪制适应了英国社会独特的国情,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0)英国王室和英国教会有什么联系扩展阅读: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威廉三世逐步退出内阁。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由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即乔治一世。由于不懂英语,逐渐对参加内阁会议失去兴趣,于是很少出席会议,甚至不出席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给国王审定。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
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此后,“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
1784年,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抬头,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
由此形成惯例:内阁失去下院多数议员信任,可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若新议会支持内阁,则内阁继续执政,否则必须辞职,由下院多数派去组阁。由此,形成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