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印度独立后英国对印度做了什么

印度独立后英国对印度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6 17:15:31

① 英国与印度的关系是怎样

英国与印度曾经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印巴独立后,印度又成为了英联邦成员。 英国从17世纪初期,便开始对印度实施一系列的殖民活动。 到了19世纪后期,英国直接统治了印度三分之二的领土, 英国国王 兼任印度皇帝。 至此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基本形成,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了1947年印巴独立。

英国是世界近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强国之一。甚至,在其最辉煌的时候,将近有一半的地球都属于日不落大英帝国。然而,事实上,它的强势发展与印度却有着撇不开的关系。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咱们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英国战舰

我们先将目光移到公元1613年。这一年,英国先是在印度西部的苏拉特设立了一个贸易点,主要从事和印度的商贸往来。同时,它为了更加方便自己的贸易行为,就花重金向当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政府买了一个很小的村庄,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基地。

② 历史上英国对印度分而治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印度毕竟是个很大的国家,而英国是殖^民者,它不希望看到印度太过强大,必须找个对手牵制印度,所以把印度分裂是最好的选择。

印巴分治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在殖民统治期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防止印度人太团结,英国故意挑动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解决分岐。

使仇恨越来越大,发生了许多的宗教冲突事件,死伤人数众多(严重到甘地都受伤和无法制止的地步),最终,英国只有同意印巴分治。

(2)印度独立后英国对印度做了什么扩展阅读:

印巴分治前,卡拉奇的印度教徒要多于穆斯林,印度教徒的餐馆、酒吧鳞次栉比,很多卡拉奇人经常到孟买和德里去打工、求学,而在孟买的印度人也经常到卡拉奇经商。

从印度移居至巴基斯坦的大多来自北方邦、中央邦、旁遮普邦、古吉拉特邦、拉贾斯坦邦,这些移居过来的人在巴基斯坦被称作穆哈吉尔人,就是移民的意思。

在印巴分治初期,人们其实还没有很强的国籍意识,民间相互走动也比较常见。然而,后来印巴发生战争,每发生一次,敌视会增加几分,签证就会卡得更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巴居民要获得对方的签证难上加难,有的甚至要拖上一年,双方的走动因此就很少了。

③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对印度的影响

西方殖民势力退出印度时,给新兴独立国家造成的重大遗留问题是——“蒙巴顿方案”。

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独立方案》由印度总督蒙巴顿将军公布,此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属殖民地印度的反英运动发展迅速。英国政府被迫改变其对印政策,准备转让政权并退出印度。1947年3月蒙巴顿担任印度总督,与印度各政党领导人、土邦王公等举行会谈。国大党要求建立在其领导下的统一的印度,穆斯林联盟则要求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直接殖民统治至此结束。英巴两国独立后,印度组成以尼赫鲁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巴基斯坦组成以列雅格特·阿里汗为首的政府。两国根据独立法案成立制宪会议,各设一个由英王任命的总督,1947—1948年蒙巴顿仍任印度总督,真纳担任巴基斯坦总督。1950、1956年英巴先后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印巴分治带来一系列恶果,造成两国的教派大屠杀和统一经济的分割,土邦归属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导致印巴战争的多次爆发,使英巴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在南亚次大陆近2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后留下来的一个孽果。

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的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统称,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印度东北部。500多万居民之中穆斯林占了77%以上,印度教徒近21%,其余则信奉佛教和锡克教。在英国殖民入侵以前,克什米尔与查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地区,其中克什米尔是原印度的第二大土邦。184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统治,以750万卢比的价钱把克什米尔卖给了身为印度教徒的查谟大君。此举在南亚次大陆播下了“激烈争吵的种子”,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从此纷争迭起,搅得克什米尔地区难得安宁。而英国殖民者则乘机以“仲裁者”的角色,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百年之后,当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亚非拉殖民地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面对印度不断高涨的独立呼声,国力衰落的英帝国被迫作出让步,决定赋予印度“自治权”。然而,英国并没有打算彻底放弃对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而是玩起了“分而治之”的把戏。1947年6月3日,就在即将撤离印度前夕,英国首相艾德礼和英印总督蒙巴顿同时在伦敦和德里发表了宣告印度独立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印度被分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自治领和以印度教为主要宗教的印度自治领,而克什米尔等500多个王公土邦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也可以自愿加入印巴任何一方。

这个以宗教信仰划线的“分治方案”,不仅进一步加剧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冲突,而且给未来的印巴关系埋下了祸根。两个多月后,巴基斯坦与印度相继宣告独立,而双方对王公土邦的争夺也随即展开。独立之初的印度在实力上处于上风,并借此将大多数土邦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但是,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上,巴基斯坦却不愿忍气吞声,而是决心誓死一争。这不仅仅是因为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而且还因为该地区对于巴基斯坦的安全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克什米尔俯瞰着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被称作“戴在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巴基斯坦认为如果失去了克什米尔,其侧翼将完全陷于印度的包围之中,从而使巴在与印度的力量对比上处于更为不利的态势。正因为此,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曾一语中的地说,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

因此,在印巴分治时,大批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从祖居的土地上被赶走,流离失所。几十年来,印巴打了三次战争,为了对付敌手,两国并命发展核武器。这都起源于“蒙巴顿方案”。

④ 英殖民者控制印度后,是如何剥削压迫印度人民的

到19世纪中叶,英殖民者在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之后,更加残酷地剥削印度人民。英国当局大幅度地提高印度农村公社占有土地的农民赋税,开始限制印度有产阶级、在此之前享有某些特权的西帕依以及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并取消了对婆罗门的税务优待。起义前不久,根据殖民当局的规定,西帕依的许多特权被剥夺,薪饷被削减了,职务只能晋升到中士。英国兵有自己的餐厅,住舒适的房屋,而印度兵及其家属只能住棚屋。

西帕依的强烈不满情绪曾多次以起义的形式表现出来。1857年2月和3月,在巴腊克普尔发生过起义。

⑤ 1947年印度独立后美国英国总共给印度多少亿的援助

印度独立于1947年,在建国之初,印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印度一直倡导不结盟运动。在50年代,印度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核心之一。
当时苏联与美国正在冷战对峙中,但苏联由于国力不足,在对峙中处于劣势。在这样的情况,苏联需要更多的盟友,印度就是其中之一。从1951年开始,苏联开始对印度提供援助,而且就再也没有停过。就在同时期,美国也在援助印度。不过美国的援助掺杂了很多政治附加条件,而苏联则主要援助印度工业设备,这对印度的作用很大。认真的说,印度现在的工业体系有一半以上都归功于苏联。正是由于大规模的援助,从60年代后期开始,印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倒向苏联。至今,印度军队仍有大量的苏制武器。
英美基本上没有给印度什么援助。

⑥ 英国殖民印度的殖民政策是怎么样的

东印度公司统治前期主要实行的是公司董事会的一元权力结构,公司在印度享有巨大的权力,如设立管区政府,拥有军队、征税、铸币、立法、任命官职和设立法院等广泛的权力。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元结构转向二元结构,形成了公司董事会与议会监督局的双头体制。在实际决策中,议会享有军事财政等核心事务决策权.而董事会仅保留任命公司职员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利。由于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大起义的发生使英国对前期的政策进行调整。东印度公司取消后,1858年英王接管政权,取消议会监督局和公司董事会的设置,代之以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并设置一个15人组成的印度事务委员会加以辅佐。现代法院建立起来,实行人道主义的法律。废除了诸如“刹蒂”的印度土法。废除了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种姓原因剥夺某些印度居民的财产及继承权。1872年颁布的《特别婚姻法》规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并承认逾越种姓的婚姻为合法婚姻。英国殖民者还逐步扩大立法会议,吸引印度人参与立法,实行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参与行政管理,通过选举,实行多数党组织政府的省自治等,这些做法为印度独立后走上宪政民主道路奠定了基础。
英国对印度的疯狂掠夺和剥削,给英国带来大量财富,大大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印度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印度古老文明的发展进程被迫中断,英国殖民者强行将西方文化和政治体制移植进入印度社会,造成了印度社会的分裂。但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带到印度,把印度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促进了印度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⑦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对印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西方殖民势力退出印度时,给新兴独立国家造成的重大遗留问题是——“蒙巴顿方案”。

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独立方案》由印度总督蒙巴顿将军公布,此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属殖民地印度的反英运动发展迅速。英国政府被迫改变其对印政策,准备转让政权并退出印度。1947年3月蒙巴顿担任印度总督,与印度各政党领导人、土邦王公等举行会谈。国大党要求建立在其领导下的统一的印度,穆斯林联盟则要求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直接殖民统治至此结束。英巴两国独立后,印度组成以尼赫鲁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巴基斯坦组成以列雅格特·阿里汗为首的政府。两国根据独立法案成立制宪会议,各设一个由英王任命的总督,1947—1948年蒙巴顿仍任印度总督,真纳担任巴基斯坦总督。1950、1956年英巴先后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印巴分治带来一系列恶果,造成两国的教派大屠杀和统一经济的分割,土邦归属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导致印巴战争的多次爆发,使英巴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克什米尔问题,是英国在南亚次大陆近2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后留下来的一个孽果。

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的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统称,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印度东北部。500多万居民之中穆斯林占了77%以上,印度教徒近21%,其余则信奉佛教和锡克教。在英国殖民入侵以前,克什米尔与查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地区,其中克什米尔是原印度的第二大土邦。184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统治,以750万卢比的价钱把克什米尔卖给了身为印度教徒的查谟大君。此举在南亚次大陆播下了“激烈争吵的种子”,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从此纷争迭起,搅得克什米尔地区难得安宁。而英国殖民者则乘机以“仲裁者”的角色,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百年之后,当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亚非拉殖民地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面对印度不断高涨的独立呼声,国力衰落的英帝国被迫作出让步,决定赋予印度“自治权”。然而,英国并没有打算彻底放弃对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而是玩起了“分而治之”的把戏。1947年6月3日,就在即将撤离印度前夕,英国首相艾德礼和英印总督蒙巴顿同时在伦敦和德里发表了宣告印度独立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印度被分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自治领和以印度教为主要宗教的印度自治领,而克什米尔等500多个王公土邦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也可以自愿加入印巴任何一方。

这个以宗教信仰划线的“分治方案”,不仅进一步加剧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冲突,而且给未来的印巴关系埋下了祸根。两个多月后,巴基斯坦与印度相继宣告独立,而双方对王公土邦的争夺也随即展开。独立之初的印度在实力上处于上风,并借此将大多数土邦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但是,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上,巴基斯坦却不愿忍气吞声,而是决心誓死一争。这不仅仅是因为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而且还因为该地区对于巴基斯坦的安全至关重要。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克什米尔俯瞰着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被称作“戴在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巴基斯坦认为如果失去了克什米尔,其侧翼将完全陷于印度的包围之中,从而使巴在与印度的力量对比上处于更为不利的态势。正因为此,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曾一语中的地说,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

因此,在印巴分治时,大批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从祖居的土地上被赶走,流离失所。几十年来,印巴打了三次战争,为了对付敌手,两国并命发展核武器。这都起源于“蒙巴顿方案”。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603/6462.html

⑧ 英国对印度的影响

、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调整
印度殖民地是由东印度公司按照英国国王授予的特许状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征服孟加拉后,就由公
司建立政权,伦敦的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成了英国在印度的最高权力机构,从方针政策的制定到殖民地政
府文职官员的任命,都由东印度公司行使权力,在印度的殖民政府是它的执行机构。不过英王颁布的公
司特许状也规定:如果公司行为违背国家利益,国王可以给予其两年的警示期,直至收回特许状。[1]
(P215)所以在1773年议会颁布《调整法案》之前,英国政府并没有一套统治印度殖民地的政策。但是,18
世纪末期,英帝国局势的发展迫使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统治进行改革。
首先,东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暴露出各种丑恶现象,严重损害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损害了
英国的利益。“七年战争”是英国侵略印度的转折点,至1765年,东印度公司已驱逐了其他欧洲国家在
印度的竞争对手。[2](P157)然而各种丑恶现象也相继显露出来:
(1)收受贿赂,敲诈勒索。东印度公司一旦政权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掠夺。
公司每征服一地,最方便、最现成的办法莫过于掠夺国库、敲诈王公贵族。公司职员贪得无厌,四处敲
50
①英印富翁指那些在印度发财回到英国的人,在18世纪英语中叫“纳波布”(Nabobs)。
诈,积聚了大量的钱财。
(2)英印富翁①在国内收买议席,拉帮结派,影响国内政治。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回国时大都
变成富翁。这些英印富翁回到英国后通常大量购买地产,并用自己在印度掠夺的不义之财来贿买议会
席位,这又增加了印度利益集团在国内政治中的重要性。
(3)连年征战,债务累累。在多种因素驱使下,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进行扩张战
争,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地区不断扩大,地位也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职员也掠夺
了大量钱财,而东印度公司却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1771年东印度公司的债务高达150万英镑。[2]
(P166)
(4)肆意掠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东印度公司的大肆掠夺,使原本美丽富饶的印度变得
一片凋零。1769-1770年,孟加拉发生最为严重的大饥荒,饿死人数达1000万人,占该省总人数的1/3
的人口挨饿,另外使1/3的耕地荒芜。[3](P57)尽管如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掠夺却并未减少。
对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腐败统治,英国国内早就有人进行了猛烈抨击。东印度公司残暴的殖民统
治成了旧的殖民制度堡垒,要杜绝这些腐败现象,必须改变原有的殖民政策,限制东印度公司的行动,由
英国政府承担起对印度的统治,用英国的法律来惩治东印度公司的腐败行为。
其次,英帝国重心转向东方以及日益严重的印度殖民地局势,迫使英国政府承担起对殖民地的管
理。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英国经济对于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英帝国的利益也由美洲转到了东方。在这种政策指导之下,英国强调的是贸易货栈和战略基地,而非
17世纪那样的殖民拓殖。[4](P138)谢尔本勋爵1782年所讲的“我们贸易优先于统治”,实际上反映了这一
时期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原则。随着与东方贸易的发展,英国同中国及印度的贸易在英国贸易中的地位
越来越重要,印度则连结了中国及欧洲大市场。英帝国的重心转向了东方,这使得印度殖民地在英帝国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自美国革命以来印度殖民地日益严重的局势,迫使英国政府调整对印度政
策。
最后,福音教派(Evangelical)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运动的发展,也影响了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
政策。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之时,在宗教文化领域,兴起了福音教派以及随之而来的人
道主义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公众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人们对待帝国的责任
心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对待附属国人民的问题,在国内已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了。在克莱夫时代①能
容忍的事情,现在已变得无法容忍。这种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帝国政策的制定。
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调整法案》是英国议会插手印度事务的第一步行动,该法案规定“公司董
事会此后要向财政部交出印度寄来的有关税收的一切信件,并把有关民政或军政的一切函件上交国务
大臣。”[5](P813)英国内阁第一次获得了控制印度事务的权利。它标志着英国首次将东印度公司置于议
会控制之下,将印度殖民地事务由公司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法案还规定设立孟加拉最高法院,其目的是
取代腐败的、效率低下的加尔各答法庭,强制执行法案,防止东印度公司职员滥用法律,给土着居民反抗
压迫提供有效的保护。[6](P65)它表明英国议会对印度人民的利益首次加以关照,至少在法律文字上如
此。
法案实际上建立了英属印度中央政府,虽然它的权力是不完全的,但既然总督及参事会的任命权归
国王,英国政府就可借此影响公司的统治。
虽然如此,东印度公司职员的种种腐败行为并没有得以消除。到1770年代末,改革英属印度殖民
地政府管理体制问题再次纳入英国议会议事日程,并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英国的政治家们希望
在印度建立起一种新的机制,真正实现国家对东印度公司的控制。曾参与制订改革方案的鲁滨逊也强
烈呼吁“如果一种体制不能尽快确定、建立并且不懈地追求,我担心我们会失掉那个最有价值的国

阅读全文

与印度独立后英国对印度做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万人住在哪里 浏览:804
越南鼓是哪里出的 浏览:509
越南护照尺寸多少合适 浏览:167
意大利国际生是什么意思 浏览:22
印度人盘子里吃的什么东西 浏览:874
中国最大城中湖是什么 浏览:354
印尼虎头苗有什么好 浏览:616
英国卫裤怎么穿正确 浏览:714
哪个日本动漫在中国受欢迎 浏览:246
奥运会印度首金是什么项目 浏览:74
泰国听中国哪个明星歌多 浏览:767
去伊朗做什么最赚钱 浏览:105
意大利卫浴奢侈品牌有哪些 浏览:81
英国海盗有多少人 浏览:597
世界杯中国赢了越南后如何 浏览:504
德国和伊朗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616
怎么给印尼的人打钱 浏览:249
伊朗为什么打击美军 浏览:221
中国人去印尼怎么办签证 浏览:584
在印度用什么表示尊敬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