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敦煌 因何得名的呢请问
敦煌的由来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圣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相传,远古的敦煌,为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是由一块绿色宝石变来的。汉唐以前,中国西部的匈奴,屡犯中原,而汉族统治者,为了避免战争,便采取“和亲”政策,以求睦邻友好。有一年,一位公主要远嫁了。临行时,皇帝给她金银绸缎、茶酒马匹无数,她皆拒收,说:“此行千里,一去难归,我只要皇上后花园里的那颗绿色宝石。”皇帝只得依允,把绿色宝石交给了公主。但他却派了两个武官送行,暗示在途中盗回。公主看穿了其用心,时时提防。当护送公主的大队人马快到匈奴地界时,公主便把绿色宝石悄悄塞进皇母给她的那只仙鹤嘴里。第二天仙鹤死了,公主便差人把仙鹤埋进深沙里,同时告诉大家:“昨夜仙鹤被人害死,绿色宝石也被盗了。”武士们吓得失魂落魄,那两个武官只好溜走,回朝廷报信。从此,与匈奴和好,天下太平。没过多年,埋了仙鹤的地方,却出现一片绿洲,往来宾客商队,称它是丝绸之路上的绿色宝石。这地方就是现在的敦煌。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武威、张掖、酒泉的命名都有涵义,独敦煌用原名。敦煌一名的由来何也?这却给历史留下了悬案。
史书记载:敦煌古为三危流沙地,羌戎所居,舜“窜三苗于三危”。春秋战国时,“允姓之戎”居之。秦及汉初为月氏、乌孙牧地。汉武帝前元六年(前174年)老上单于杀月氏君长,敦煌为匈奴所居。元狩二年(前121年)敦煌地属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郡。敦煌一名,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书·西域传》载:“乌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东汉着作家应劭注曰:“敦,大也;煌,盛也”。李吉甫《元和
郡县志》解释为“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古时候取盛大辉煌之意,指这个地方对开发西域有很重要的意义。西汉王朝经营西域,开辟中西交通,“列四郡,据两关”,“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使敦煌成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和关系全局的战略要地,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同时也孕育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从敦煌方言也可看出,古代是“华戎杂处”的一个繁盛地方。“敦煌”一名,也有人认为有可能是上述游牧于此地古老民族的“胡语”。
《吉林社会科学》1988年1、2期刊载宫玉海文章说:战国和秦时,敦煌至祁连山之间一直居住着塞种人、乌孙人和月氏人。月氏驱逐了塞种人(部分并入月氏和乌孙),乌孙人又征服了月氏;后来匈奴强大起来,把乌孙和月氏驱向西边(今天山一带)。敦煌既是乌孙故地,名称由来乌孙语最有可能。敦,英语(乌孙语今读)ne,意为(风吹积成的)沙丘;煌,英语为Whang,即一大片、一大块的意思。两词连起来,就是一大片沙丘。这符合敦煌一带的自然地理条件。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英两国是亲戚,她指的可能就是汉时与乌孙通婚的事。汉武帝元封年间,曾以细君公主、江都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乌孙与中原各族同源,月氏即威尔士,现仍和英国人在一起。
敦煌真奇妙,“宝库中有宝库,明珠中有明珠”,奇迹不断出现。莫高窟宝库中的彩塑又堪称为世界彩塑大宝库;敦煌壁画和藏经洞这个奇迹已被发现,然而莫高窟洞窟壁画有的有三层,一、二层是什么?藏经洞的遗书多为残卷,正本又在哪里?等等。所有这些犹如明珠还埋在大漠之中,有待识者发现和考证。汉代敦煌郡悬泉置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誉为“大漠瑰宝”。在敦煌这座大百花园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