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谁了解弗洛伊德我想知道的详细些。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着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集萃(5张)的创始人。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
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来成为了着名的画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大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下面有两个同胞弟弟和五个妹妹。弗洛伊德自小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着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2]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Moravia,现属捷克)的弗莱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早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2]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上中学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的,尽管父亲的文化程度很低。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17 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1873 年,弗洛伊德从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学习医学
1873 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1881 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这里,他和布洛伊尔相识并成为密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们才最后完婚,1886年春,他结婚前不久,由于经济原因他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研究
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治疗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病例。这时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出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亲自到法国南锡,试图向多年应用催眠术的法国医生们求教,他说服一个病人跟他一块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这次治疗这位女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学术理论奠基期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其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着作。自从《梦的解析》问世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认识大脑的生理机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经可以治愈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疾病。这些进步的意义或许更在于:它们超越了旧的神经系统学的重点研究范畴,从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问题: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意识知之甚少。[3]
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出版后的 8 年间只售出 600 册。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相当于 209 美元的稿费。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试用了聚精会神的技术,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布洛伊尔使用的宣泄的技术,即发掘个人问题并以语言表达出来而获得不良情绪的摆脱和释放。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没有多少发展。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 A.阿德勒、O.兰克、费登、和 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急诊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 年离开这一小组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于 1914 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着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 弗洛伊德自传人们广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论都没有达到这一步。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 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着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 G.S.霍尔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该校20年校庆和举办系列讲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是他唯一的一次访美,同时他公开露面也仅有这一次。在这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人格发展和婴儿性幻想的理论,精神功能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精神分析过程的观点。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 5 种杂志、150 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声望从 1919-1939 年一直处于顶峰。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的头脑仍然十分清醒,并继续为病人诊疗和着述。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着作,理由是他夸大性问题来毁灭灵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伦敦。
理论贡献
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的名着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弗洛伊德的名着,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英文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潜意识(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着作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着作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4]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2-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phallia stage):4-5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latency stage):6岁到1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编辑本段创新观点
弗洛伊德对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他同时发展了人类心理构成和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组织状况是如何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使得他赞成尝试用一些临床技术来帮助治愈精神疾病。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格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哲学着作中,他主张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他被颂扬为“二十世纪无神论者的试金石。”
早期着作
弗洛伊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兴趣是神经学。他是大脑性麻痹(脑瘫)论题的早期研究者。
潜意识
主条目:潜意识
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着者,为其动态潜意识之概念。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实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且行为之因与意识层次所思,关系极微。潜意识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论的原因,在于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洛伊德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参与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是说明潜意识“逻辑”之佳例,此逻辑与意识层次思绪之逻辑迥异。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朴学,论证潜意识之存在,并描述如何参与潜意识之法。潜意识(the preconscious)则被视为存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思绪层,欲探求之不难。弗洛伊德认为启蒙理念、实证论、与理性论之完备,可借由理解、转化、与掌控潜意识而得,而非给以否认或压抑。
性心理发展
主条目: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着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器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有着禁忌的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着于父亲。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为比较素材。弗洛伊德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取自着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洛伊德说:“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洛伊德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的必要。他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俄狄浦斯冲突。
任何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讨论,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法称之完备。虽弗洛伊德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不过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洛伊德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谨记想象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阴茎钦羡与阉割恐惧等术语,描述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伤害,增加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洛伊德的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而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南西·乍得罗(Nancy 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盖洛普(Jane Gallop)、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也认同弗洛伊德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认为弗洛伊德的论点基本上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洛伊德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之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自于想象。转而重视俄狄浦斯理论,认为人潜意识均希望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自我与超我
主条目: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的立论,仍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洛伊德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产生冲突的方式。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❷ 谁能详细的介绍一下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 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来成为了着名的画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着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Moravia,现属捷克)的弗莱堡(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他4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在上中学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的,尽管父亲的文化程度很低。当弗洛伊德9岁的时候,由于具备了过人的智力,加上平时的努力自修,以优异的成绩比入学年龄提前1年通过了中学入学考试,17 岁时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吉姆那森学校。1873 年,弗洛伊德从大学预科毕业前夕,面临着一生职业的抉择。他对成为政治家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均感兴趣,但作为犹太人行医是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他在自传中曾说:“毕业之前,在卡尔·布鲁尔教授的课上,听他朗诵歌德那美妙的论自然的散文,遂决定成为一名医科学生。”
1873 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1881 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这里,他和布洛伊尔相识并成为密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们才最后完婚,1886年春,他结婚前不久,由于经济原因他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
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治疗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出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亲自到法国南锡,试图向多年应用催眠术的法国医生们求教,他说服一个病人跟他一块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这次治疗这位女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其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着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出版后的 8 年间只售出 600 册。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相当于 209 美元的稿费。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试用了聚精会神的技术,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布洛伊尔使用的宣泄的技术,即发掘个人问题并以语言表达出来而获得不良情绪的摆脱和释放。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没有多少发展。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 A.阿德勒、O.兰克、费登、和 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急诊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 年离开这一小组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于 1914 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着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现在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论都没有达到这一步。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 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着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 G.S.霍尔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该校20年校庆和举办系列讲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是他唯一的一次访美,同时他公开露面也仅有这一次。在这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人格发展和婴儿性幻想的理论,精神功能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精神分析过程的观点。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 5 种杂志、150 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声望从 1919-1939 年一直处于顶峰。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❸ 佛罗伊德的简介
佛洛伊德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着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着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着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佛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在那裏生活了将近80年。
父亲雅各布不但是不得志的羊毛商,而且也是个极其
专横的人,佛洛伊德出生时,他已经是40岁。母亲是父亲
的第二任妻子,当时才20岁,佛洛伊德是他母亲所生的6
个孩子中的第一个。雅各布的第一任妻子,生了2个儿
子,当佛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同时也当了祖父。
佛洛伊德与其母亲之间有着一种强有力的关系,她一
生都体会到这种关系对他的影响。
佛洛伊德年轻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并以名列前茅
的成绩完成中学毕业。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时间,才学完4年的医学和科学研
究课程,主要是他有许多医学之外的兴趣和爱好。
在当时的奥地利,行医是犹太人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
之一,这大约是促使佛洛伊德学医的主要因素,但他从未
视医学为真正的职业,而只是把医学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
一种手段。
最后,由于别人的劝告,他参加医学考试,1881年才
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2年佛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
1886年她们才最后完婚。在订婚的5年间,佛洛伊德给她
未婚妻写了400多封信。后来他们白头偕老,生有三男三
女,女儿安娜后来也成为着名的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的萌芽
佛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合作
期间开始的。布洛伊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佛
洛伊德排难解忧(当时佛洛伊德新婚不久,经济非常拮拒)
,而且还使佛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
当初,人们认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乱症,
(Hysterin在希腊文是子宫的意思),布洛伊采用新方法称
“宣泄法”(Talking out),当布洛伊用该法治疗一个匿名为
安娜的21岁女病人,她因受到激励而表达出其感情和情
绪,一些病状也就随之暂时或永久地消失。
由于安娜病情的好转,是因为她坦率的表现自己的感
情,因此吸引布洛伊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裏几乎每天都花
几个小时去探望她。
由于移情作用,两人彼此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布洛
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胁结果他决定停止对安娜的治疗,致使
安娜受到强烈刺激而突然暴发歇斯底里分娩症。对此,布
洛伊只好携妻逃离维也纳,把这个摊子丢给佛洛伊德。
1885年,佛洛伊德得到一笔额外补助,可以让他去法
国度4~5个月的假,从沙可学习催眠治疗法。
佛洛伊德追随沙可学习,目赌沙可的催眠威力,对佛
洛伊德造成很大的影响。
(1) 从沙可那裏他认识把歇斯底里症作为心理失调,而不
是器官失调来治疗是有可能的。
(2)在一次晚宴上,佛洛伊德听到沙可充满激情地断言他的
一位患者的障碍有着重要性的原因。这个观念使佛洛伊德
茅塞顿开,并将这一念头一直刘存在脑海中。
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佛洛伊德已深信不疑,神经官
能症主要障碍是性发展不当。
但是回到维也纳后,佛洛伊德试用了一段时间催眠术,
但效果不佳,最后他放弃了催眠术,因为在临床上他发现
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催眠。
梦的解释
1897年,佛洛伊德终于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自我分析
法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进行自我分
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
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佛洛伊德最伟大的着作,但
是当时这本书也遭到大量的批评,出版后的8年间只售出
600本,而佛洛伊德从中只获得209美元的稿费。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面世,精神分析的运动逐渐发展
起来。这时在佛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
了每星期讨论小组,或称为精神分析小组,在佛洛伊德的
书房裏研讨神经官能症问题。这些年轻的学者中间有三大
台柱,那就是阿德勒、兰德和杨格,后来由于佛洛伊德的
努力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1905年佛洛伊德出版了性学三论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之邀,佛洛伊德及其弟
子赴 克拉克大学举办系列讲座,使他终于获得国际上的承
认。 同时佛洛伊德也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
是阿德勒、兰德、杨格等人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
风格。
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争论而瓦解。
兰克被开除出佛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
1914年杨格也与佛洛伊德分道杨镳。
人格理论的诞生
但是佛洛伊德的声望,从1919~1939年一直处于顶峰状态,在这一时期佛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系统基于本能或内驱力,以Libido形式表现出来。生存本能表现为推动和创造死亡本能表现为向内针对自我毁灭,向外进行攻击和破坏。
人格的结构分为原我、自我和超我
原我与无意识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击本能,也包括无价值判断,追求即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
自我与理智相一致,介于原我和外部世间之间,使原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
超我与良心道德相一致,朝着完全压抑原我的方向发展,使自我实现达到完美的状态。
佛洛伊德的晚年
1923年,据诊断佛洛伊德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惯。
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由于他拒绝使用止痛药,所以他的头脑仍然保持十分清醒,并一直工作到生命的尽头。
1933年纳粹执政期间,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佛洛伊德的着作,理由是认为佛洛伊德夸大性问题来毁灭灵魂。
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后,仍然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女儿安娜被捕,她的房屋亦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也被奥地利的纳粹份子杀害。
1939年12月23日,佛洛伊德死于伦敦。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
(1) 意识系统
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势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 下意识系统
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它所有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3) 无意识系统
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 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
本能及其特征
在早期理论中,佛洛伊德根据生物的分类法,把本能分为两种:
自卫本能:包括饥饿的本能、危险害怕的本能等,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便会导致死亡。
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爱本能,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压抑,便会导致人格的改变和精神官能症的产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佛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杀和破坏的行为,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自我毁灭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之为“死之本能”。以此根据,佛洛伊德修改自己早先的理论,把人的行为动机重新划分为两种“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
生之本能
产生多种多样的机体本能,包括性爱本能,它们是为数很多,最初互不依赖在较晚期才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每一种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它们结合起来,起着保存存种族生存的力量。
死之本能
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它是受人类死之本能的欲望所驱使。死之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体的自然界变为无机体,使生命变为死亡。佛洛伊德还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转向,由指向自己转变为指向别人,于是变而为攻击别人的形式。
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之配,所以行为有两个原则,以寻求直接的满足,但是人们又发现它们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因此,人只有在梦中获潜意识下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为受现时原则的支配。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Libido”。“Libido”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由Libido的基本概念开始,佛洛伊德把人类的一切生活活动都认为与Libido的性欲有关,所以推断幼儿要求别人向他表示亲善和体贴‧及依偎别人的行为,理解为狭义的“性行为”表现,同时借用希腊神话,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释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男孩会恋母仇父,女孩会恋父仇母。
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原我、自我和超我这个结构的假设,是佛洛伊德对早期提出的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的修正。他认为这三个我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Libido发展的关系中形成起来。
(1)原我(Id)
是一个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这是由遗传的本能习得的欲望所组成,并同肉体联系着。肉体是他的能量泉源。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器,它是无组织的,仿佛是一团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欲望沸腾的大口锅。在原我中充满着本能,欲望的强烈冲动,力图很快的满足。倘若这种满足迟缓,个体就会感到烦优和懊脑,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原我策动的力量如受到压抑,就会改变方向而转移地方。佛洛伊德指出,原我是通过两种方法来满足肉体需要的反射作用获愿望满足。反射作用—是对烦恼起源的自动反应。是依照快乐原则行事,为了避免痛苦紧张而追求快乐的行为。例如新生儿的活动,完全受生物冲动所引发,饥饿不适时就哭叫,摆动四肢,以便满足肉体需要,在这种状况下反射作用对减少紧张状态是很有效的。愿望满足— 是比较复杂。某种生物需要的缺乏,在原我中能激发起一种满足这个需要的物体或事件中的意像,从而减少与这种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初级历程。
例如:失意的人会一直想起分手的对象这种意象就是初级历程,它的出现会暂时减少需要的紧张状态。但是愿望的满足只能暂时降低紧张状态,而非真正地满足肉体上之需要。
(2) 自我(Ego)
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份意识而已。自我处于原我和外部世 界之间,是外部世界与原我之间的居间者。人若在原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与恐惧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原我不受管制。
自我与原我不同,它不是按满足原则来活动的,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求来行事,并调节着外部世界与原我之间所存在的冲突。自我是尊从现实原则,借着次级历程,及现实考验而运作。
现实原则— 与快乐原则的目的相反,它是在阻止紧张的解除,一直到发现能够满足需求的适宜对象为止。次级历程— 现实原则所经历的历程,由于原始历程是比较虚幻,而次级历程比较实在的思考,它是属于较高的智力作用。
现实考验— 借着次级历程,自我建立一种计以满足需求,且用一些实际的行动来考验其是否能够成功,此称之为现实考验。
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份消耗在对原我的非理性冲动的压抑和排除上它建立防御线,应用各种防卫机制来对付原我。
(3)超我(Super ego)
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儿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不但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 错的,能够对正确和错误的作出辨别,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与一般人的道德良心是很相似。 超我的形成较大的程度上依赖着父母的影响,所以佛洛伊德说:“在这允长的儿童时期,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裏面一个特殊的机制,使父母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
儿童在与父母的接处中,通过心力内投或摄取机制,将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会道德等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正是人格中的这一结构— 超我。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点,使人按照道德观念和各自的自我理想行事。由于超我的出现,自我的职能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它不但要寻找满足原我需要的对象,而且还必须考虑所寻找的对象不能违背超我的价值观。
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是佛洛伊德早期的理论,他在1905年“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着作中,有系统的阐述这一套理论。
(1) 口腔期(0~1.5岁)
这一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
欲满足的主要来源。从快乐原则的引导下,吸吮行为是最
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可以满足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
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这时后母亲的乳房满足了幼儿两
个基本需要—— 营养需要和快乐需要。
早期口唇合并开的阶段,此时幼儿没有对乳房的矛
盾心理,但是在一年后,第二个阶段,口唇受虐待阶
段。幼儿产生了对乳房的一种矛盾情绪,而且有受虐待
的反应。
口腔期影响日后的人格,例如习惯于与口腔有关的
生活,如他们一般:吃的多、吸烟多,花费很多人去说
话,这种状况发展下,他们可能成为政治家、教授、长
舌妇、律师、演员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
(2) 肛门期(1.5~3岁):
在这个阶段,Libido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区由口腔
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
种快感。
因为通过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感,这一个阶
段也称为肛门受虐性阶段。因为排便行为是一种毁灭性的
受虐反应。在父母训练孩子排便时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
种对抗情绪,他们采用“保存”和“驱逐”来对抗父母,
他们的反抗主要通过在适当的时机禁止排便,而在不适当
时机却进行排便这一种方式进行,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控制
他人。
肛门性格分为两类
肛门保护型—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
肛门驱逐型—表现为不洁净、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3) 性蕾期(3~5岁)
在这个阶段,Libido指向了生殖器区域,欲望主要通过
生殖器来满足,由于男女不同,所以产生两类人格。
(a)男性性器阶段
这时男孩认为母亲是自己快乐的目标,因此想得到母
亲,以得到性欲的满足(泛性论),而且认为女性是快乐
的泉源。
但当他看到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时,对父亲为产生敌
对和嫉妒情绪,这就是“伊底帕斯”情结或成称之为恋
母仇父情结。
如果母亲反对孩子的狂想和性欲望,以及孩子由父亲反
对而产生“腌割情结”。这种情结可能引发下面的问
题:
外伤事情 — 包括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吸引,并产生不可
思议的冲动,而当他看到父母的性关系或性行为时,所
形成的所谓"外伤″。看到成人性器时产生的一种腌割
焦虑所形成的外伤。兄弟姐妹的出生也是一种外伤,因
为这些现象对恋母仇父的情结做成欲望减少。
慢性态度— 父母无意识地把孩子看作为自己的宠物,
例如父亲把女儿看作是自己的爱物。这种现象会加深这
种伊底帕斯情结,在某种程度上父母亦可以察觉这种行
为,会因此产生恐惧和犯罪感,接着对孩子产生愤怒和
反对,这种不一致的经验,会造成孩子的外伤。
(b)女性性器阶段
对女孩子来说,这个阶段会产生“恋父仇母”的情
结。在性蕾期以前男女几乎是没有区别,但女孩子从女
性性器得到快乐,并且是母亲联系起来,到了后来,她
的吸引力从母亲转移到父亲。
虽然这种情结之产生相类似,但是腌割情结对于两
性差异上会有不同的发展,女孩子比较没有压力,事实
上这种情结反而令她们进入安全的状态中,成为正常女
性。
虽然她们也会因为失去母而恐惧,而且曾经要求取
代母亲的位置,但是她们很快就会发现不大可能的事,
到最后情结就被破除。
女性的虚荣性—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风韵评价得过
高,是对原先生理上劣势的一种弥补作用。
女性的嫉妒性— 来源于对男性性器的嫉妒,她们往
往因男孩子的腌割情结而高兴,这样可以弥补那种先天
劣势。因此她们既看不起男人,又看不起女性。
性蕾期的男性人格,往往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非常
自信,过高的评价自己性器的价值,并力图证明他是一
个真正的男子汉,因此常常自负自夸。
性蕾期的女性人格,“会出现受阻女性综合症”,她
们力求在 多方面都优于男子,并且去寻找典型的男性
职业,而且她们对谴责诋毁男人很感兴趣。
(4) 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前)
此个阶段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
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
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学校的
课业,良好的习惯,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
中,没有表现,故称之为潜伏期。
(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门期和性蕾期三个阶段称为
前性阶段。在此阶段,性活动是由自发性欲所引起的,
孩子们一直追求的是肉体的愉快。
但青春期后,产生了第二次性欲冲动,这种生理的
驱力使孩子感到这种冲动的作用。佛洛伊德认为这个时
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过性高潮才会满足。而且Libido开
始投射于所爱的事业上,人们开始产生了性爱。
临床治疗
佛洛伊德 在长期的谘商实践中发现,许多心理障碍例
如歇斯底理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等疾病的诱
因,主要是把源于压抑在原我的某些欲望、意念、情
感、矛盾情绪、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祟。
这些被压抑的东西,虽然一个人自己不能觉察,但在无
意识的原我内却并不是安分守己的待在那裏,而是不断
的兴风作浪,从而引起个体的焦虑,紧张、恐惧、抑郁
不安的心理障碍。
于是,佛洛伊德假设,倘若在心理治疗中能将这些被压
抑入无意识的东西带回到意识域,使个体自己能够觉察
这些致障的因素,对当前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或行为问
题有所领悟,则有助于患者在现实 原则的指导下,依
靠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这些障碍或问题。借此建立正确与
健康的心理结构。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假设下,精神分析
的治疗方就应运而生。
❹ 歇斯底里
【本文内容主要整理自Sawbones,一个戏说医学史上各种不靠谱疗法的播客。笔者整理的过程中也有参考一些资料添油加醋一番。本文仅供娱乐,请勿将里边的内容作为医疗参考。】
歇斯底里这个词是洋文hysteria的音译,它现在的意思意思是形容人抓狂暴走的状态。你可知道这个词本来是指一种只有女人会得的病?你可知道这种病其实并不存在?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这种“病”的历史,顺便看看外国人的祖先是多蠢多有偏见。这篇文章不太好整理,因为内容太蠢而且涉及性别歧视。女性朋友看了估计会生气,不过起码你看完后就更不愿意穿越到古代了。
公元前1900年的埃及纸草文里记载了女人会有一种精神不稳定的焦虑易怒的情况发生,并且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这种病被称作hysteria是发生在古希腊,上节讲鸦片时我有大致提了一下。古希腊医学理论认为子宫是可以在身体里自由移动的,hysteria这个词就是“移动的子宫”的意思。子宫到处乱跑,所以女人心神不宁歇斯底里了。
其实子宫是不会在身体里到处跑的,这个不用我解释。不过古希腊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子宫是循着气味到处跑的,他说子宫其实是“动物身体里的动物”。所以你可以用带着好气味的东西把子宫吸引到好的位置去。
到了公元二世纪的罗马,盖伦(又出镜了)说女人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她们没能从“女性精液”(别问我这是什么玩意,鬼知道)中解放出自己来。后来这种病又被叫做“寡妇病”,因为观点认为,歇斯底里是性生活不足导致的。所以,作为发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生,你需要帮寡妇们解除困境,该干什么你懂的(妈的啥玩意嘛)。人家还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骨盆按摩。基本观点是如果女人没有性生活,她的子宫就会很难过,于是在身体里到处跑,于是就歇斯底里了。
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同时代的另一个名医索兰纳斯就认为跟性生活没关系,只要洗洗澡按按摩逛逛街吃点巧克力啥的就好了。他还认为子宫不会乱跑(只是偶尔会),不过他的观点没有成为主流。
嗯其实古代的医生没那么恶心,他们只会用手,而且的确只是为了治病,别想歪了。
中世纪。你可以用芳香的东西擦下体,味道好了,歇斯底里也就好了。
如果你的歇斯底里用了各种方法都没治好,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你是被魔鬼占据了,这时我们需要对你进行驱魔,如果驱不动,我们也许需要把你烧掉。
歇斯底里作为一个“病”,它的定义不可谓不广泛。只要行为“不对”,就可以归为歇斯底里症。神经质,头晕,失眠,肌肉痉挛,易怒,性冷淡,性饥渴,厌食,暴食,或者“爱惹麻烦”,这些都算。其实换句话说,只要男人对你不满意,就可以给你一顶歇斯底里的帽子。歇斯底里就是男权社会控制女人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女性确实更容易发生生理性精神状态失调,比如月经期,产后,更年期,但这些其实并不是歇斯底里这个“病”的来源,这个病就是来自男人想控制女人。一些真正的生理性疾病,例如癫痫,也被归入了歇斯底里。女人本来就比男人低级,所以一种精神疾病就够了。
虽然“子宫会移动”这个说法后来不流行了,但用性高潮治疗歇斯底里一直是主流。
1600年代一个着名英国医生认为女性高潮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你需要同时按摩小腹并且拍击前额,这个动作难度太大了,只有体操运动员才能做到。另一个医生做出论断,说所有的女人都会得歇斯底里。
1800年代人们对歇斯底里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认为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也是歇斯底里的病因,于是各个社会都以诊断出更多的歇斯底里为荣,因为这说明他们的社会更摩登。
虽然社会是越来越摩登了,但人们的认识还是没啥变化,1859年一个法国医生列出了75种歇斯底里症状,还说这个列表远远不完整。
基于性高潮可以治疗歇斯底里的理论,在1860年以后,人们发明了很多促进女性高潮的方法。比如说一开始有一种往阴道里灌水的工具。1869年美国人发明了蒸汽动力的震动台,就是一张大桌子伸出一个可以震动的球,然后你可以把人捆绑固定在上面。1880年又有人发明了电池驱动的震动器,说是一个用手解决病人需求实在太累关节都要坏掉了的医生发明的。
1890年,弗洛伊德说这个病治起来不一定需要这么麻烦,我们可以用对话疗法。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始祖。心理咨询对于一部分焦虑的人还是有帮助的,所以弗洛伊德可能的确帮到了一部分女性。当然弗洛伊德对歇斯底里的认识一样不靠谱,能帮上忙也是他走运。
买不起电池震动棒的,你可以去骑骑马,坐坐车,或者拼命摇摇椅,来减轻你的症状。你还可以买一个电子马鞍,它的工作原理和便利店门口的电子儿童摇椅是一样的。
到1900年代各种震动机器都问世了,但这些设备都是“医疗器械”,是不可以在家里乱用的。1920后这些东西开始在色情内容中出现,到1952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终于说话了,说这个歇斯底里嘛其实不是一种病,于是这个故事就可以结束了。
直到2009年,阿拉巴马的法令还一直有规定,震动器械只可作医疗用途,购买的时候要填保证书,否则不卖给你。
其实也有男人被诊出歇斯底里的,不过极少,历史上加起来只有十来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