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战期间英国的“勇士”坦克型号是多少
你说的勇士 英文 Crusader,有圣骑士的意思。勇士是很多游戏中的称呼。大多数说法是 “十字军”巡洋坦克。共有Ⅰ、Ⅱ、Ⅲ三种型号。
“十字军” 巡洋坦克从1939年开始研制,研制代号为A15,由纳菲尔德公司领导下的几家公司联合制造。由于是在“盟约者”坦克的基础上改进的,研制进度很快,1940年便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英军。“十字军”坦克在外形上很像“盟约者”坦克,说它是“盟约者”坦克的改进型也不为过。
这里还要说一说 “十字军”坦克的命名。按说,1939年初,欧洲大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英国军方将这一重要的坦克命名为Crusader,寓意深刻。不过,英文高手应该懂得,Crusader的正确译名应为“十字军战士” ,而国内以前的译名为“十字军”坦克,显然不太确切。由于大家已经叫惯了,这里就将错就错,不再更改。无独有偶,美国军方从1994年开始研制的跨世纪的新型自行榴弹炮,也叫Crusader,这一回,业界没有被“忽悠” ,正确地译为“十字军战士”自行榴弹炮,令人欣慰。
“十字军”巡洋坦克于1940年初开始生产,到1943年停止生产为止,Ⅰ、Ⅱ、Ⅲ型三种坦克的总生产量达5 300辆,成为英军在二战前期的主力战车。二战后期,逐步被“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所取代。
在英国的巡洋坦克中, “十字军”巡洋坦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十字军”坦克之前,有A9、A10、A13和“盟约者”巡洋坦克;在“十字军”坦克之后,有“骑士”(Cavalier)、“半人马座”(Centaur)、“克伦威尔”(Cromwell)、“挑战者”(Challenger)、“彗星”(Comet)巡洋坦克。有人风趣地说 “英国坦克是C系列坦克”,这一拨巡洋坦克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都是“C”,刚好吻合,很有意思。当然,这只是一种巧合而已。
⑵ 坦克的装甲
也就是复合装甲的抗弹性能相当于1米厚的均制标准钢装甲。
目前坦克配备的炮弹有几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杀伤榴弹。
穿甲弹:主要依靠弹丸的动能穿透装甲摧毁目标的炮弹。其特点为初速高,直射距离大,射击精度高。主要用于摧毁主战坦克、装甲车辆、飞机、舰船等。发射时,穿甲弹丸在膛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下,一触及目标,就会把钢甲表面打个凹坑,并且将凹坑底面的钢甲像冲塞子一样给顶出去。这时候,弹丸头部虽然已经破裂,而弹体在强大惯性力的冲击下,仍会继续前冲。当撞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引信被触发点燃,就引起了弹丸装药的爆炸。这时,在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可产生数十吨至数百吨的高压,从而杀伤坦克内的乘员、破坏武器装备。
破甲弹: 破甲弹又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以聚能装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的炮弹。也称聚能装药破甲弹,是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主要配用于坦克炮、反坦克炮、无坐力炮等。用于毁伤坦克等装甲目标和混凝土工事。射流穿透装甲后,以剩余射流、装甲破片和爆轰产物毁伤人员和设备。
榴弹:特点是炸药装得比较多,弹壳较薄,主要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来毁坏目标的。一般给它配“短延期引信”,使它在撞击工事时不立即爆炸,而是钻入工事一定深度后再爆炸。
⑶ 英国奇伏坦装甲抢救坦克是什么时候设计的
英国奇伏坦装甲抢救坦克是由设在利兹的军用车辆工程局及皇家兵工厂为替换逊邱伦装甲抢救车以奇伏坦MK5主战坦克为基础研制而成的。1964年底宣布的最后条件是要求该车能扫清战场障碍、在公路或起伏地上牵引损坏的奇伏坦主战坦克,车内安装1台拉力为882kN的绞盘。
1971年底第一批两辆样车(命名为R1和R2)制成后交付设在包顿的机械工程和电气学校进行试验,以后又由洛克希德精密产品公司对车辆的液压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并获准投产。该车由维克斯公司的埃尔斯维克工厂生产,于1976年装备英国陆军。
该坦克内分3个部分,绞盘在右前部;中间乘员舱能容纳车长,无线电操作手和抢救技工共3名乘员,驾驶员位于绞盘左侧;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位于车后部,由防火隔板与乘员舱隔开。
主绞盘为双卷筒型,由电液控制,备有直径为28mm的钢绳122m,最大工作速度为13.73m/mim。辅助绞盘也为双卷筒型式,由液压操纵,备有直径为11mm的钢绳295m,最大工作速度为137m/min。两个绞盘的动力来自主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
车首安装推土铲,重833kg,由两个液压臂操纵,降落时车辆的最大拉力可达882kN。
为伊朗生产的一些装甲抢救车上还安装了阿特拉斯AK6000M型吊车,最大起吊速度为3.4m/min,最大旋转速度为9°/s。当有效工作半径为3.62m时起吊的最大拉力为56.9kN;从挂钩到地面的距离为4.67m。随着悬臂伸长,最小半径为1.445m。
英国奇伏坦装甲抢救坦克还备有滑轮、缆绳、牵引杆等抢救设备。在车辆后部,发动机舱上面有1个放置备用发动机的支架。
⑷ 谁能介绍一下一战时英军使用的马克Ⅰ型坦克和后期的马克Ⅳ型坦克,要详细数据,谢谢!
马克1型坦克
世界上第一种坦克型号,其实就是在拖拉机上加一层铁装甲,加上两对履带,再加上机枪或者炮.
该坦克是英军随军记者斯文顿发明的,他看见英军伤亡惨重,便萌发了在拖拉机上加一层铁装甲,加上两对履带,再加上机枪或者炮,制造一种牢不可破的战车的想法.于是将这个想法汇报了上级,由海军部同陆军部共同研制.马克"1在制造的时候,为了保密当时"机枪破坏器"这个名字,大家把这个铁家伙称做"水柜",用英语说就是"TANK"(中文译音"坦克"),这个"TANK"(坦克)的名称,一直引用到现在.具体属性上面已经说了,我就不重复了。
马克IV型坦克:
马克IV型是典型的菱形坦克,由马克1型(大游民)改进而来,吸收了Ⅱ、Ⅲ型的一些长处,在康布雷战役中大显威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英国坦克。说来颇有意思的是,马克IV型坦克却有雌雄之分,雌雄区别在武器上。雄性马克IV型装置了2门小口径火炮,发射6磅重炮弹,另外装置4挺7.696毫米刘易斯机枪。而雌性则只装置6挺7.696毫米刘易斯机枪。因此雌性IV型比雄性IV型要轻1016公斤。
1917年6月,马克IV型坦克进入英军服役。马克IV型有8名乘员,车内条件比前几型有了改进。乘员室内装有比较好的通风设备,在车辆顶部和两侧设有安全门。车内装了风扇,向发动机吹冷却空气,通过尾部散热器把热气排出车外。车上增设了消音器,降低车辆噪音。 采用刘易斯机枪给IV型坦克带来了麻烦,刘易斯机枪有较大的圆形冷却套,要装机枪就得在甲板上开个安装孔。刘易斯机枪安上了,这个安装孔也留下了。马克IV型一上战场,这个安装孔便成了敌人弹片和弹丸钻入车内的通道,那个机枪冷却套也会被敌人轻兵器打得支零破碎。所以,后出厂的IV型坦克都换上了霍奇基斯机枪。
英国共生产5种菱形坦克,从坦克的鼻祖“小游民”型坦克到马克Ⅰ、Ⅱ、Ⅲ、Ⅳ型,不过前4种产量少,独马克IV型是生产数量最多的菱形坦克。随着世界大战结束,菱形坦克很快退出了军事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那种重量轻且速度快的坦克。
⑸ 求各国坦克名称和级别
二战各国坦克:
德国:一号坦克、二号坦克、三号坦克、四号坦克、黑豹坦克、虎式坦克、虎王坦克、鼠式坦克
苏联:T-26、T-28、T-34、T-35、T-37、T-40、T-60、T-70、KV系列、IS-2
美国:格兰特坦克、谢尔曼坦克、斯图加特坦克、蝉式坦克、霞飞坦克、潘兴坦克
英国:A9 I坦克、玛蒂尔达坦克、十字军坦克、范仑泰坦克、提特拉齐坦克、丘吉尔坦克、克伦威尔坦克、萤火虫坦克、彗星坦克
日本:89式、94式、95式、97式、三式、特二式
意大利:CV33、L6、M13、P40
法国:R-35、S-35、B1
其他国家:公羊坦克(加拿大)、71P(波兰)、哨兵坦克(澳大利亚)、Pt-35(捷克)
顺便问一下,二战的其他装甲战斗车辆还要吗?
⑹ 坦克的装甲分类都有哪些
坦克装甲已经走过了从卯钉焊接装甲到今天复杂的复合夹层装甲甚至贫铀装甲的漫长道路。还记得世界上第一辆实用型坦克,英国的Mk I在1916年服役时只有6毫米的均质钢板,但在当时这也足以抵挡布鲁士步兵的毛瑟枪了。在1916年9月15日这个值得记念的日子里,英国士兵在仅有的36辆Mk I掩护下突破了敌人在福勒孜克瑟莱特设置的死亡沟涸,没费多少弹药就把惊吓得目瞪口呆的布鲁士官兵缴了械,第一次尝到了使用装甲战车的甜头。另一个领先应用坦克的国家就是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兰西了。其国人设计的CA-1装甲战车,尽管在装甲防护和机动力都欠佳的情况下于 1915年试制成功,但也总算领先德国人抢了先机。保守的普鲁士人一直没能意识到装甲机动能力的重要性,直到1917年才生产出第一种A7V型战车,但也就是这种战车,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对机械的天赋,在火力、机动、和防护等性能上一举超过了英国当时最先进的Mk IV,装甲最厚处达30毫米,已初具王者之相!英国在得知以后,连忙召集众臣商讨对策,仓促中将一片片的钢板有间隔地附加到Mk坦克上来补强,不经意中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装备附加装甲 (Applique)的国家,终究未使德国人专美于前。
在之后的二十余年中,坦克的应用范围和普及率在欧洲乃至北美大地迅速蔓延开来,美国、波兰、沙俄、日本等国的各式装甲战车纷纷出炉,装甲厚度也随着战场上矛与盾的相互拉扯而变得越来越厚,但都因当时迁就机动性而未能超过40mm,材料也大都为铝材或钢板。这一极限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笃信重型装甲战斗力的德国所突破。在之后的6年里,德国的坦克技术水平以及技战术的灵巧应用都深深地震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以至于德语中“坦克”一词,“Panzer”从此几乎成为了二战中装甲战车的代名词。
就在1939年秋,二战开打之前,德国的PzKpfw IV型坦克不仅在火力和机动性方面比上一代的坦克有了长足的进步,装甲防护力更达到了新高点。其正面装甲厚达50mm,更开创了使用夹层装甲(laminated armor)的先河,一时,在欧洲战场上竟苦无对手。到了战争中期,纳粹德国Panzer的装甲最厚处已达120mm,就是当时美国最厉害的Sherman型坦克也拿它的装甲没办法。1945年,德国“虎王”(Tiger King)推出的时候,苏联 T-34的装甲厚度连前者的零头儿都不到,上战场全靠玩儿命,连狗都被绑上炸药包往上冲!俗话说的好,“一物降一物”,Panzer终于遇到了比它神通百倍的劲敌,苏联的鬼天气!不可一世的Panzer这才俨旗息鼓,瘫在路旁,动弹不得。在西欧战场上,盟军的坦克把沙袋堆上坦克,希望抵消Panzer优越的装甲和火炮优势。直到美军大举介入欧洲战场时,Panzer的日子才变得举步徒艰,200mm厚的装甲再也禁不住四辆美制Sherman的四面夹攻,此时欧洲战场上Panzer同Sherman的量比已将近1:10了。 Panzer此时可以说是大势已去,在劫难逃了!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残沿断壁的欧洲都无力研制出一流的主战坦克来,而冷战的阴影却让美、苏这两个战时坦克技术无甚见术的国家竭力研究吸收Panzer的技术手段并不断开发出新型装甲战车,力求在未来角鹿中克敌制胜。这也就产生了当今世界上的两大坦克主流,分别是以精密科技实力为基础、整体战力为导向的美式 MBT和以快速机动、大口径火炮为主轴的苏式战车。 其中,俄国人在研发坦克方面的战略考量同战前一脉相承,就是以一望无际的坦克集群压倒西方的质量优势,以快速机动和大口径火炮对抗敌人的精准射击和良好防护,企图以其拥有的成千上万辆坦克在快速穿插中分割、消灭敌人。从二战中的T-34直到今天的T-90其实都是一脉相承,二战末期开发的IS-3型坦克更奠定了日后苏式坦克的半蛋型炮塔和V型防浪板设计。在装甲方面,苏联发扬光大了以色列人研制的爆炸式反应装甲,生产出了多款ERA模组。1977年,俄罗斯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坦克
主动防御系统,Drozd,使得西方情报界不得不对苏联的装甲防护力重新评估。
美国人在战后的武器发展中,从纳粹德国的秘密武器库中受益非浅,其中在缴获的众多战利品中就包含了装甲防护的最新技术成果。当时,德国人已经发现,玻璃和陶瓷可以有效对抗空心高爆弹(Hollow HEAT)的倾彻,连同均质钢装甲,对动能弹和软头高爆弹(HESH)也有一定效果。在此基础上,德国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代以二氧化硅
为核心的陶瓷复合装甲,多少年后英国“发明”的所谓“Chobham”只是顶替了德国人的光环,欺世盗名罢了。跟一般的认识相反,这种装甲对所以反坦克弹药都有效,但它的防护力仅相当于等同厚度的均质钢板,只是重量轻了40%,且不可弯曲成形。想当初“豹2”出现的时候,外界对它采用的装甲议论纷纷,后来才了解到其实就是把Chobham拿来加个钢框而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采用相同装甲技术的正面炮塔都是平面的原因了。尽管老美首先于战后获得了这一先进装甲技术,但它并不急于作进一步开发,应用在当时出产的M-48上,只象征性的做了一些相关实验。到了下一代的M60只是将炮塔由椭圆变为箭型,也未见采用陶瓷装甲,后来了解原来是当时具备这种特殊装甲生产工艺的厂家实在太少,无法满足美军大量生产的要求才作罢。
1978年,战后的英国终于在百夫长型MBT上应用了陶瓷装甲,可能真的挺厚,英人美其名曰“瞧脖汗”,还差点儿卖给了正在伊朗闹革命的霍梅尼!之后西欧同盟国也有一学一地给自己的主战坦克穿上了“一脖子汗”。尤其美国佬和德国人在联合研制MBT-70失败后,不约而同地看中了Chobham,这一学可不得了,整出了个世界排行老大、
老二的M1和“豹2”来,又把英国这个坦克技术先驱踢犯落马,反以后来居上!
美国这会可不含糊了。1987年,一口气又研制出了贫铀装甲这个绝活儿,装到了新型M1A1主战坦克上。贫铀就是衰变铀的提取物,是一种密度两倍于钢的重金属,结合Chobham陶瓷装甲,提供M1A1最佳的保护。1991年海湾战争中,一辆M1A1在500米外被击中,结果两发穿甲弹硬是弹到了地上。不过,讲句公道话,也就是萨达姆面子不够大,只能买到苏联的钢芯弹,遇到密度大两倍的贫铀装甲,身形自然软了半截。这么近的距离,要是碰到苏联亦或中国的钨镍合金穿甲弹,准叫它有来无回!
同一时期研制的装甲还有以色列发明的爆炸反应装甲(ERA)。为了对付中东国家的大量苏式坦克和“Sagger”反坦克导弹,以色列人对其M60A3的装甲防护力深感不足,所以研制出了独到的“夹克”(Blazer)式ERA。这种外挂的一片片方盒子其实是由薄装炸药和内置钢片组成。ERA不会被枪弹引爆而只有当化学能弹药击中它时才会提前放射出金属流,引爆盒子中间的炸药,内置钢片被冲击波向外掀起,在气化金属接触到主装甲之前就将它破坏掉。苏联从中东战场上获得ERA后,又发扬光大,将类似装甲大量贴附到自制坦克上,弥补纤薄的主装甲。ERA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成为补充传统装甲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ERA也不是完美无暇;当一片ERA被敌炮火击中后即
告报销,此时该处的主装甲外露,使坦克承受被随后而来的打击穿透的危险;其二,能够穿透ERA的串行式(tandem-charged)导弹面世已久,ERA面对这种导弹将不在起任何作用;三,附加ERA装甲将必然增加坦克重量,降低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
法国的Leclerc和中国的T-98也对世界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将模组式装甲技术发挥到了新高。这两种坦克的炮塔前置复合装甲采用了保护性和灵活性极佳的模组式结构,在战损时可迅速调换,重新投入战斗;当新的装甲技术成熟时也可方便地进行装甲升级的作业。
随着传统装甲不断加厚,公路、桥梁对坦克的承载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占全车总重近半的装甲防护严重制约着坦克的机动性,而武装直升机和攻顶反甲导弹的出现似乎注定了坦克消亡的命运。只是,坦克命不该结,俄罗斯已经研制成功了能够有效对付这个“灭顶之灾”的武器,这就是战车主动防御系统。不过限于篇幅有限,这将留到下文
分解。
在坦克世界的甲弹之争中,似乎锐利的炮(导)弹占了上风,不过承如一位西方坦克专家所言,“即使是一辆老旧的T-62,放在技术娴熟的装甲兵手中也会变成致命武器。” 确实,坦克本身的潜力还需仰赖人的发挥,今后坦克结合战场数字化的发展,三军协同作战还是前景无限的。
⑺ 英国的挑战者2坦克正面装甲厚度究竟是多少
英国的挑战者2坦克正面装甲700毫米(特别说明,坦克装甲厚度(和材料)是堪比核武器的绝对机密,这里只是国内公开资料的记载,不保证绝对准确性)
主战坦克的装甲厚度
现役三代坦克,前装甲(最厚处)都在500毫米以上。下面是各国坦克前装甲列表(特别声明,不挂反应式装甲):
M1A2(美国) 700毫米
豹IIA6 (德国) 700毫米
挑战者IIE(英国) 700毫米
勒克莱尔(法国) 650毫米
90式(日本) 550毫米
K1A2(韩国)550毫米
梅卡瓦IV(以色列)700毫米
T-90(俄罗斯)600毫米
99G(中国)700毫米
96G(中国)6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