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是怎样对印度实施统治的
英国用强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后,对印度封建土邦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权力丧失论”,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同时,英国殖民者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由,剥夺了新并土邦内的封建领主领地和各种免税土地。这就引起印度封建势力上下层的普遍不安,激起他们的不满,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兼并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参加并领导了后来的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严重伤害。殖民当局发给印籍士兵的子弹是用涂着猪油、牛脂的厚纸包装的,在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破子弹的厚纸皮。由于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而印度教则禁食牛肉,新子弹的使用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愤慨。因此,这些不满英国人欺凌和歧视,有组织、有武装的印度士兵,便成为民族大起义的先锋和发难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起义者杀死都城内大部分殖民官吏,烧毁东印度公司办事机关。幸免一死的英国人都逃出了德里,许多英国人把自己的脸孔涂黑,穿上印度服装。不少人死于天气炎热和途中的艰苦,许多被附近村民所杀。起义者控制了德里市区,在红堡上升起了莫卧尔王朝的绿旗,将“权力超不出宫墙范围”、“像家兔一样听其自然地繁殖着”的82岁的莫卧尔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复莫卧尔帝国,号召全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进行反英圣战,同时设立军政管理委员会,发布各项法令。
席卷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义,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当局不甘失败,开始调兵遣将,镇压起义。
英军围攻的矛头首先对准起义军首都德里。英军是从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进攻德里的。英印总督坎宁命令当时在西姆拉的英军总司令恩逊,从旁遮普调集军队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军在作好充分准备之后,分兵五路,向德里发动总攻。
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有两路英军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内,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6天6夜的反复争夺,英军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击毙,2人负伤。19日深夜,起义军在给攻城英军造成重大伤亡后,在巴克特汗率领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后,英军纵兵3天,烧杀抢掠,尸体枕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经过这场浩劫,德里变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没有接受起义军的随军突围劝告,被英军俘获,三位王子王孙当即被砍下脑袋。英军上尉翰德逊杀死王孙后,立刻捧了一掬热腾腾的鲜血喝了下去,喝完后丧心病狂的说:“如果我不喝他们的血,那我就会发疯。”随后,他将王孙的头颅送给皇帝,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贺礼,久违了。”皇帝看见自己年轻的儿子和孙子的头颅,令人惊异地克制住自己,把头转过去说道:“感谢真主!帖木儿的子孙没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许多王孙被关押在狱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挞,不到几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儿子,有一天,蓬头垢面,骑着马出现在德里附近的森林里,翰德逊到处追捕他,这位王子从此不知去向,杳无音信。许多王孙、公主离开德里,成为到处流浪的乞儿。一位公主为了活命,下嫁给一个伊斯兰教的厨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当了女佣工。皇帝、皇后和太子被押往缅甸囚禁,后来死于仰光狱中。
莫卧尔帝国至此在英殖民统治的铁蹄下宣告灭亡,渊远流长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划上了休止符。
❷ 两百多年前,当时北美大陆的居民是有哪些人组成地,英国又是怎样统治这片土地的
一、殖民地的性质和北美居民的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大致有3种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的殖民地:一是由一国居民向不存在主权实体的地区迁徙而建立的拓殖地,这种拓殖地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母国领土和主权的延伸,其居民在理论上仍旧为母国国民;二是由一国政府或居民征服和控制另一主权实体而形成的异族统治殖民地,通常是实行侵略战争的结果,而且需要以武力来加以维持;三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而逐渐操纵他国主权所造成的殖民地,原来的主权实体名存实亡,因而带有异族统治的色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属于第一种。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渐次建立的13个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整合功能的实体,其政治和法律地位在特许状中有明确的界定:各个殖民地都是由英王创设的“法人和政治实体” 或“永久政治实体和法人团体”。 所谓“法人和政治实体”,是指一些自然人通过法律自愿或强制结合起来,为实现某种经济的、精神的或政治的目标而组成的群体,可以在特定领地范围内行使政治管理权。 在法律上,殖民地是英王分封的“自由索克领”,而非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 在中世纪的土地关系中,这是一种依附性最少的形式。根据这种表述,殖民地和英国本土一样,都是英王的下辖领地,而不是全体英国人的属地。这一规定实际上承认了殖民地在法律上和母国是平等的。因此,根据特许状而建立的殖民地,乃是由英国人定居、英国人统治的海外拓殖地,而不是英国人统治其他民族的被征服地。诚然,大西洋沿岸地区存在众多印第安人部落,但英国在处理和部落的关系时,没有采取军事征服,如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所做的那样, 而是尽可能进行和平的移民,通过“外交”方式购买部落的土地。英属殖民地的建立和扩展固然严重损害了印第安人的权益,但却不是以征服、统治和掠夺他们为目的的。
根据当时的政治惯例,北美殖民地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其政治属性和土地权利均来自英王的授予,英国政府因此对其拥有合法的主权和管辖权。英国政府采用管理海外领地的方式进行统治,尽可能完整地将英国本土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移植到北美,按照英国政府自身的模式和功能来设计和建立各殖民地政府,正如纽约的卡德瓦拉德?科尔顿所说:“纽约人民的一个大幸是,他们的政府是尽可能按我们母国的同样方案而形成的。” 因此,殖民地的政治结构和母国具有对应性,每个殖民地近乎半独立的政治实体。总督乃是英王的代表,任职者通常由英国从本土选派,在一些殖民地也有不少为本地人;由本地人组成的参事会相当于母国的枢密院和议会贵族院,民众选举的议会下院则与母国的议会平民院相对,两者共同掌握立法权,可以制定不违背英国法律的地方法令法规。其中议会下院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掌握了财政权和总督薪俸的拨款权,成为殖民地权力结构的核心。而且,地理阻隔减损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效力,加以北美居民的自治能力不断增强,对本地事务的控制不断扩大和强化,北美政治精英实际上和母国分享了对殖民地的统治。保守地说,殖民地乃是和英国本土的地方政治单位平行的政治实体,而在政治结构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方面则有过之。这对独立后美国政治机制的迅速成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既然殖民地是英国人建立、英国人统治的英国海外领地,那么殖民地的英裔居民自然就是英国国民,而非受异族统治的“二等臣民”。他们和英国本土居民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这在特许状中也有明确的规定。1584年英王授予沃尔特?罗利的特许状指出,移居殖民地的人以及在那里出生的人仍然是英王臣民,享有英国的一切特权和豁免,而且可以自由返回本土。 类似的行文此后反复出现在其他殖民地的特许状中。如1632年的马里兰特许状用一大段文字特意说明:移居马里兰的英国人及其子女、已经在那里出生或将来出生的人,乃是英国的“土生居民的和忠实臣民”,他们应和英国本土出生的臣民得到同样的待遇和尊重,同样享有英国本土臣民的全部特权、公民权和自由权。 不独英裔居民在理论上拥有和英国本土居民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即使是进入英属殖民地的非英裔移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入籍程序而成为英国国民。1740年英国议会第一次制定了殖民地的入籍法,允许在英国境外出生的人经过一定的程序而归化为臣民。 在各殖民地,除犹太人和天主教徒外,非英裔居民和英裔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等的法律保护。这样,在白人居民中间就没有出现西属美洲那种“半岛人”和“土生白人”之类的身份等级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北美居民的权利和利益确实受到了法律的保障。弗吉尼亚在1619年废除了军法统治,开始实行英国式的法治,居民的权利得到承认。马萨诸塞殖民地议会1641年制定了《自由权法典》,在1648年又编成《法律与自由权》,确立了基本的法治与保障人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原则。 马里兰议会在1639年制定了一项关于人民自由权利的法案,明确宣布保护自由民的权利和特权,非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其财产和将其放逐。 另外,在英国实行的陪审团制和人身保护制也被引进,并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尤有进者,殖民地居民享有比英国本土居民更为广泛的选举权。据美国史学家杰克?格林所论,在新英格兰的多数村镇,享有公民权利的自由民,在成年男性人口中的比例高达60-70%; 英国学者R?C?西蒙斯谈到,18世纪中期北美成年白人男子中有50-80%的人拥有选举权。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1763年以前,英国在和平时期没有在北美驻扎常备军,殖民地居民对英国主权的承认与服从,并非出自武力威慑和暴力强制,而是基于国家认同和利益需要的一种自愿选择。北美居民自认是英国人,并且以此为荣。他们感到,能够受到英国宪法的保护,享有“英国人的权利”,实在是一件幸运之极的事情。即便是激进的反英人士詹姆斯?奥蒂斯也曾承认:“我们作为人和生而自由的英国臣民所拥有的权利,足以使所有殖民地居民在和任何其他君主治下的臣民相比,显得生活十分幸福。” 固然不能否认,英国本土居民在观念上对殖民地居民带有歧视倾向,他们认为殖民地就是母国的臣属,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母国的意志,为母国的利益服务。在殖民地反英情绪高涨以后,这种看法在英国更加流行。 另外,1696年英国关于殖民地海事审判的决定,剥夺了北美居民在海事案件中的陪审权,也是一项歧视性的措施。但是,这些并未从整体上改变殖民地居民的实际地位和权利状况。
总之,北美13个殖民地和欧洲国家在亚非地区的殖民地完全不同,甚至也有别于西属美洲,不存在异族统治的问题。印第安人虽然受到白人的驱赶和虐待,但从法律上来说,土着部落是独立于英国管辖之外的主权实体。英属殖民地乃是英国主权范围的延伸,它们是英国人、特别是居住在北美的英国人自己统治的海外拓殖地,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北美居民自己手中。殖民地居民并非受到英国人奴役的劣等臣民,而是享有充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英国国民。所以,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谈不上是“民族压迫”,北美独立运动也不是“民族解放运动”,而是日益成熟的英国海外领地脱离母国的政治分离运动。约翰?迪金森在1774年大陆会议以后说过,殖民地居民认为,如果母国不做出让步,“就难免卷入一场内战”。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独立运动领导人在武装冲突爆发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对于脱离母国的正当性仍然没有充分的信心,在独立的问题上表现得犹豫迟疑,希望通过联盟或联邦的方式来重新界定殖民地和母国的关系。
二、英国对北美的统治及其后果
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初衷,在于扩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竞争的实力,传播基督教,安置国内过剩人口,发展贸易和增加财富。 至于那些自愿移居北美的普通移民, 其意图不外是摆脱在母国的不如意境况,寻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政府和民间这两方面的要求,在殖民运动中达成了统一。在殖民地的发展扩张中,这两种利益并行不悖,至少都得到了部分满足:英国通过殖民地而扩大了其战略和经济利益,移民及其后代的境遇则逐步获得了改善。
从整体上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具有一个长期性的特征:政治管理比较宽松,经济控制则相对严厉。历史学家查尔斯?安德鲁斯在比较英、法两国对待殖民地的不同策略时写道,“英国对殖民地贸易施加更严格的限制,在国内各港口征收更重的关税,但她很少干预各殖民地的内部事务,对于人口流动、政府援助及维护等方面的事情也很少关心”;这样就使英属美洲殖民地变成“自我依靠、自我治理和自我维持”的群体,具备独立的精神,对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充满信心。 也就是说,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在整体上是消极的,其主旨在于防止殖民地摆脱对母国的忠诚和依附,保护殖民地不受欧洲其他殖民国家及印第安人的攻击,而不是主动地规范其社会发展道路。这对北美殖民地自主性和自治体制的发展,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而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英国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国管辖殖民地的方式包括选派总督、任命参事会、设立海关、实施《海上贸易条例》、审查殖民地议会制定的法令等。除由于管理机构相互摩擦、官员素质低下和腐败所造成的效力损耗之外,遥远的地理阻隔也一直是一个难以摆脱的限制。更有甚者,英国派去的总督有时对母国的指示阳奉阴违,乃至公然抵制。因此,殖民地所受英国的政治控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英国对殖民地议会通过的法令的审查情况,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在1691-1776年间,北美殖民地提交英国审查的法律共有8,563项,其中只有469项被废止,仅占5.5%。 而且,殖民地议会通常运用各种技巧来规避英国政府的审查,许多法令在英国政府开始审查时即已经期满失效,有的殖民地则将被否决的法令以另一种方式再度通过,有时英国政府的废止决议在殖民地得不到及时而认真的执行。
在英国这种宽松的控制下,殖民地的自治不断强化。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殖民地事务大部分掌握在北美居民自己手中。参事会和总督在理论上都是英王权威的代表,但两者不时发生冲突。各殖民地议会下院的权力和作用不断扩大,逐步演化为总督和参事会的制衡力量,殖民地的许多重大政治斗争,乃是在议会和总督之间展开的,而且大多涉及权力之争。一般说来,总督无法遏止议会的权势扩张。这就严重限制和削弱英国的统治能力。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政府曾谋求削弱殖民地的立法权,并力图将王家官员的薪俸固定化。但所有的尝试都遭到殖民地议会的强烈抵制,没有产生效果。另外,英国政府还试图改变各殖民地各自为政的状况,想在北美建立一个统一的殖民地政府,也无果而终。显然,北美社会力量的成长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使自治成为一种不可扼制的取向,在某种意义上,独立运动正是这样自治倾向发展到极点的结果。
在经济上,英国对殖民地施加了更多、更严格的限制。如果说北美居民在政治上、法律上和英国本土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而在经济上则很少受到平等的对待。英国对于殖民地经济的基本政策,一是要维持其对母国的依赖,二是使之对母国经济具有互补性。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国内制造业发展,对殖民地的制造业予以限制,以使之成为国内制成品的市场。但以往史学界对于英国的限制作了过分的强调。实际上,英国限制殖民地制造业的法令很少得到严格执行,其中仅1732年6月的《制帽条例》略有收效。在一些殖民地居民看来,制造业弱小并非一件坏事,人们觉得耕种土地和从事捕鱼业,比制造业对他们更有利。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只有土地少而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才必须以制造业来养活其居民;像美洲这样土地充足的地方,“决不会出现什么有规模和有价值的制造业”。 亚当?斯密也谈到,重商主义对殖民地并无多大的损害,因为土地始终很廉价,而劳动力一直昂贵,殖民地居民从英国进口货物,不仅质量较好,而且价格比自己制造要便宜得多。 直到革命前夕,北美居民才开始对英国限制殖民地制造业的政策提出质疑。
重商主义的影响更多地反映在殖民地的贸易格局方面。英国政府制定《海上贸易条例》的本意,在于谋取和维持贸易垄断地位,增强殖民地居民对母国的依赖性,推进英国的商业利益。 这些措施对殖民地经济有何影响,在史学界长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看法认为,它们严重制约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重新解释。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海上缉私能力,海关官员低效腐败,使《海上贸易条例》未能得到切实执行,殖民地走私盛行,贸易和关税体制漏洞百出;另一方面,母国的政策对殖民地经济还具有积极意义,刺激了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使烟草、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保障,使北部船运业主得到了保护,得免于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船运的冲击。正因为如此,除新英格兰的走私商人外,北美居民直到独立运动兴起时才开始谴责《海上贸易条例》。另外,过去学者们曾认为,殖民地贸易存在极大的入超;据近期的研究,殖民地通过各种途径对入超进行补偿,大大减少了贸易逆差。
货币问题在殖民地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英国对殖民地发行纸币的限制,被认为是殖民压迫的一个重要体现。各殖民地缺少硬通货,货币的流通量不足,使交换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解决的办法自然是自铸钱币或发行纸币。至18世纪中叶,每个殖民地都有了某种形式的纸币。但纸币的价值很不稳定,经常发生贬值,逐渐在债权人中失去了信用。英国议会于1764年通过货币条例,规定各殖民地自是年9月1日起不得再发行纸币;流通中的纸币到期后自行废止,不得延长使用期限;不准用纸币偿还私人债务和支付公共收费。 许多殖民地对此表示抗议和抵制,有的并不理会英国政府的限制,仍旧允许纸币流通。英国政府后来逐步放松了限制。
有一种理论认为,母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政策通常是以掠夺为特征的。在运用这种理论评估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的经济关系时,需要做具体的分析。英国当然需要殖民地为它提供自己不能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同时大量购买母国的制成品,从而为母国创造财富。从这种利益需求出发,以种植业为主的海岛殖民地和北美南部,被认为是对母国最有益的地区。然则正是这些殖民地乃是英属美洲的富庶之区,那里的种植园主大多富甲一方。可见,虽然殖民地经济对母国具有依附性,但两者之间同时也存在一种互惠的关系。如果成千上万渴望致富的英国人千里迢迢地迁居美洲,不过是自投罗网地接受母国的“掠夺”,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另一方面,殖民地和母国的经济关系中也确有一些恶性因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殖民地债务的持续增长。1757年切萨皮克地区居民向英国商人负债100万镑(英币),1776年他们的债务更达到200万英镑以上。 1760年,殖民地的总债务为200万英镑;1772年英国发生信用危机,导致北美债务激增,一跃而至400万英镑。
殖民地经济的确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北美社会自身的财富在不断增长。到1775年,在英属美洲所有殖民地中,以北美13个殖民地社会发展程度最高,人烟最为阜盛。城市中的富裕人口不断增加:1730年以前,北部城市中财产在5,000英镑(英币)以上者甚为少见,而到1750年,财产达到20,000英镑的人并不罕见,多者可达50,000英镑以上。 因此,北美社会在整体上是繁荣而富足的。据当时人描述,新英格兰“显示出一种富裕和满足的气象”,“这里所有的居民看起来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在其他任何地方根本见不到比这程度更高的独立和自由”; 那里到处可见“相当好的城市,富足的村庄,宽广的田野”,“这种美好的光景必定给人带来一连串愉快的想法;这种景象必定会在一个良好公民的内心激起由衷的极大快乐”。 总之,“美洲的这些殖民地”已不再是荒野, 而是一个“希望之乡”,一个“牛奶与蜂蜜之乡”。
由此可见,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不是以压迫和掠夺为主要特征的,并没有造成普遍的贫困。相反,在英国的羽翼之下,北美获得了政治自主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在资源和财富上与当日欧洲最发达之国无分轩轾,而且社会更为稳定和有序。可见,“辉格学派”指斥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压迫”,乃是于史无征的。在一定意义上说,1763年以后北美居民所反对的并不是英国的“压迫”和“掠夺”,而是“殖民地”这种地位所固有的从属性和依附性,要求以独立自主的身份立足于世界。甚至那些避祸于英国的“效忠派”,听到英国人称北美为“我们的殖民地”,也感到十分刺耳。
```````
❸ 英国人当年是怎么统治那么大的地域的
工业革命后,英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对于海外殖民地,英国人采用廉价的商品首先占领市场,导致殖民地传统的手工业崩溃,再结合大当地的世豪大户,适当的把科技成果共享,使殖民地产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依赖,如此,可以较好的统治。
❹ 英国殖民掠夺的方式是什么
1.赤裸裸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黄金,白银,香料等资源。像美国对印第安人,西班牙对印加文明
2.以武力方式,倾销廉价商品。像鸦片战争
3.掠夺殖民地劳动力资源。像贩卖非洲黑奴
4.更高级的是控制殖民地经济,政治,军事,使殖民地成为廉价资源的供应基地,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基地,廉价商品的倾销基地。像英国统治印度就是这种方式
❺ 英国的殖民扩张方式有哪些
英国的殖民扩张,主要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16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海外殖民时期。这一个时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张的对象是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1733年,英国首先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了13个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开展了四次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史称百年英法战争。在这四次战役中,每一次都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英国的殖民地数量也大大增加。在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领土,还将多巴哥、多米尼加、格林纳达地区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
英国殖民扩张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这个阶段,是英国争夺欧亚大陆的阶段。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就开始向欧亚大陆掠夺工业原料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印度半岛成为了英国主要的殖民重点。同时,在非洲地区,英国也加紧了殖民控制。这一阶段,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间。
英国殖民扩张的第三阶段,是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这一阶段里,英国在非洲大肆杀戮,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了20世纪初,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其中英国所占份额最大。英国凭借这三次殖民扩张,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❻ 大英帝国是怎么殖民印度的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 本来是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光是经济掠夺就已经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满,这时,他们又建立了军队,印度政府理所当然地就出面进行干预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在加尔各答拆除堡垒,英国人根本不理睬,纳瓦布非常气愤,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这就开始了历史上着名的英印“七年战争”。 这个时候,因为英国政府授予了东印度公司各种权力,如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权等,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实际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机构。 所以,当印度人收复加尔各答之后,东印度公司总司令官克莱武连忙召集官员到马德拉斯商讨对策。 “大英帝国岂能容忍这种侮辱,我们动手吧!”一位身着军装的官员向克莱武提议。 “慢!我认为应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再作决断。”一位政府官员说。 “什么?土人欺负到我们头上了,我们还要准备什么?大英帝国的军队所向无敌,没什么可准备的。”军人用眼睛斜视了一下说话者,不满地说。 “司令官,”政府官员好象没有听见军人的话,慢条斯理地对克莱武继续说,“请您听一下我的理由,第一,纳瓦布的兵力有7万人,而我们只有900人,加上接受我们训练的印度士兵,也不过2900百人,一旦打起来,胜负恐怕不难判断。第二,我们远离本土,战争打响后,恐怕物资供应很成问题,从英国出发的船只,到这里需要两个多月。第三,印度人还有法国人的支持。这三点请司令官考虑。” 克莱武听后,看了一眼军人,军人在瞪着眼睛,怒视着那位政府官员。克莱武又看了看那位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已默默地坐了下来。克莱武狡猾的一笑,向所有人说道: “诸位,他们二位的意见都不错,我决定,向印度开战,不过……”说完,他走向那位政府官员,向他耳语了几句什么。 第二天,政府官员带着几位随从,把许多珍贵礼品送给了纳瓦布的主要军官。原来,他们是向纳瓦布的下属军官行贿 1757年1月,克莱武率军在恒河口登陆,经过短时间激战,重新占领了加尔各答。6月,纳瓦布调遣7万大军与克莱武的900英军在普拉赛地区作战。英国士兵面对强大的印度军队早已吓破了胆,初战就失败了。但是,他们用大量金钱珠宝收买了印度的不少军官,使印度军队向后撤退,这时英军迅速追击,印军四散逃跑,连纳瓦布也被英军杀死。 英国军队乘势向孟加拉国库进军,当打开国库大门。他们看到了满库的金银珠宝的时候。 “抢啊!”英军顿时象开了闸的水一样冲向国库的各个角落。 国库空了,英国军人却满载而归。
❼ 英国占领殖民地的政策
英国的统治虽然也是掠夺为目的,但其中有很多建设成分,例如他们在许多殖民地引入了英国政府管理体制,这些制度远比当地原有的体制先进,他们也会抑制殖民地制造业的发展,但毕竟还有不少英国商人会在海外殖民地投资设厂,这些措施把英国的殖民地拉入了现代化的过程中。 英国人确实在买卖黑奴,还有一点《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殖民时代的产物。没有人不说自己好,你想一下,自己的农庄有10块钱一个的奴隶们耕作者,有警察、法院保障自己的钱袋子,有士兵战舰帮自己开拓更广大的土地,你不爽么?不正义么?
❽ 英国是怎样管理整个世界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旧的世界殖民系统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❾ 英国的殖民扩张是怎么样进行的
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 资本主义 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国。下面是我分享的英国的殖民扩张是怎么样进行的,一起来看看吧。
(图为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
英国殖民扩张,从16世纪开始,到20初期到达顶峰,整整持续了四个世纪。在这四个世纪里,英国不断汲取殖民地的财富,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殖民扩张,主要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16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海外殖民时期。这一个时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张的对象是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1733年,英国首先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了13个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开展了四次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史称百年英法战争。在这四次战役中,每一次都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英国的殖民地数量也大大增加。在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领土,还将多巴哥、多米尼加、格林纳达地区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
英国殖民扩张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这个阶段,是英国争夺欧亚大陆的阶段。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就开始向欧亚大陆掠夺工业原料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印度半岛成为了英国主要的殖民重点。同时,在非洲地区,英国也加紧了殖民控制。这一阶段,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间。
英国殖民扩张的第三阶段,是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这一阶段里,英国在非洲大肆杀戮,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了20世纪初,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其中英国所占份额最大。英国凭借这三次殖民扩张,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知识 拓展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背景
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的最重要方式。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背景是什么呢?
荷兰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背景,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经济。由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在此时产生,社会对黄金白银等货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使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不得不寻找新的黄金白银产地。
第二个方面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大热,西欧人对东方的财富及其向往。他们想要去那个遍地黄金的地方,来为自己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但是欧洲区域狭小,资源和市场都不够其发展,因此西欧需要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来取得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而此时新航路的开辟和 航海 技术的发展,为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三方面就是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经济条件依然十分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依然是原始生活的状态,这就为西方的殖民统治提高了条件支持。 文化 的差异使得他们能够很好的进行殖民统治。
欧洲殖民扩张的第四个方面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当其冲。这两个国家积极向外开拓殖民地,为本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引起了欧洲各国的纷纷效仿,从此以后,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殖民扩张的影响
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改变了近代世界的进程,原本毫无关联的区域,在殖民扩张的影响下,逐渐连在了一起。使得世界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的扩大,甚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当然这是对整个世界来说的。对殖民国家来说,殖民扩张使他们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还为西欧提供了广泛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那些商人们,获取了高额利润,为他们进阶仕途提供了条件。由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英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这些贵族,依靠手中的经济资源,逐渐控制的议会,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 政治 基础。
对那些殖民地而已,西欧殖民扩张,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国家,不仅要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的原料,也要接受商品倾销带来的后果。残忍的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不过有一点也是要值得肯定的。亚非拉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原有的生产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化观念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日本原来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但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在西方资本的入侵下,接受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改造,最终成为了亚洲第一流的强国。这也是殖民扩张带来的机遇。
但是日本仅仅只是一个特例,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在殖民扩张中,失去了主权和领土,成为了任人宰割的对象。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关系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这两者之间有相同的联系,但也有不同的区别。要研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含义。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都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和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期的方式,这也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发展的必然过程。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和方式,殖民掠夺是殖民扩张的目的。十八至十九世纪这段时间里,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狭小的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消耗工业革命带来的产品。国内销售、投资、生产的循环膨胀,已经成为了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因此,向海外倾销产品、获取原料成为了当务之急。这就是殖民扩张,实质上也是资本的扩张。这种扩张包括资本的入侵和划分势力范围。
殖民扩张为殖民掠夺奠定了基础。殖民掠夺包括夺取殖民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早期殖民掠夺的方式,包括海外移民、奴隶贸易贩卖鸦片等等。到了后期,殖民掠夺由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殖民地的经济结构,被殖民者进一步控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到了十九世纪末,西欧各国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方式变得稍微的温和。但是这改变不了被统治国家殖民化的趋势。
这就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关系,虽然这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资本的积累,都是对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伤害。
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逃过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
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包括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个时期,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在政治上,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国内的矛盾、革命任务以及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经济上,中国被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在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浪潮,客观上瓦解了封建 教育 体现和科举制度;在外交方面,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打破,中国融入了世界的怀抱。
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政治上,清王朝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民主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被西方摧毁,中国进一步成为了列强的经济附庸;在思想文化方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但是总体来说,国家的近代化也是世界潮流的趋势,若是跟不上世界的潮流,最终会被 历史 所抛弃。
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介绍
葡萄牙殖民扩张活动,开启了欧洲对外侵略的大门。西方的近代史发展,也从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开始。
1415年,葡萄牙人就开始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地区。之后,葡萄牙的 探险 队一直向南探航,希望能够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因为此时原本通往东方的丝绸之路,已经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堵塞。中西方经济交流完全处于瘫痪状态。为了获得东方更多的瓷器和丝绸,西方不得不开辟一条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开始沿着非洲西海岸南行,他率领船队,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并将最南端的那块非洲土地,命名为好望角。这是葡萄牙人探索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
到了1497年,葡萄牙的探险家达·伽马率领一支规模较大的船队,绕过好望角,抵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绕过好望角,葡萄牙人开辟了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开始了殖民扩张。它将扩张的重点放在亚洲和非洲地区。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将巴西纳入了他的殖民体系。1557年,中国的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但是葡萄牙殖民扩张,并没有给葡萄牙带来强大的国力。虽然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葡萄牙贵族将掠夺来的黄金都购买了英法奢侈品,导致资金流入了其他国家。沉醉在奢侈品梦乡的葡萄牙,最终丧失了殖民强国的地位。
猜你感 兴趣 :
1.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练习题及答案
2. 英国殖民地的独立历程
3. 大国崛起之英国观后感1000字
4.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5. 英缅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6. 英国茶文化的历史
❿ 英国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数百年,英国是如何做到的
这个“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数百年”的说法,实在是有点夸张,实际上问的应该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政策,是如何少数统治多数的。
此后英国对殖民政策进行了调整。先是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其次由英国政府接管政权,“取消议会监督局和公司董事会的设置,代之以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并且还设置一个十五人组成的印度事务委员会加以辅佐”,在文化宗教政策上也更加的温和,但是废除了种姓制度,承认居民的财产继承权等等。
简单来讲,实际上就是扶植印度本土的代理人,以印度人来治理印度,并且引进先进的文化制度以及科技,在这个基础上,印度也进一步现代化。总而言之,印度对英国的社会文化影响也就限于农业社会层面。在工业社会上,印度确实在成就上比不过英国,所以并没有这方面的文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