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对威海殖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英国对威海殖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16 21:42:43

⑴ 曾经被英国霸占半个世纪的是中国的哪个城市,如今发展的如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的,从此香港岛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为了收复香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新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把侵占二百多年的香港收归祖国。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在沿海地区是耀眼的,可还有一个地方也曾经被英国殖民者侵占,它就是美丽的海港城市——威海。这座城市也被评为21世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进行了艰难地谈判工作,时任民国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和英国大使兰普森进行了多次谈判,终于在1930年4月18日正式签订《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专约规定:威海卫所有权利移交给中国,英军全部撤出威海卫。中英两国的交接仪式于1930年10月1日进行,当年代表英国的英方代表庄士敦正式把威海卫交还中国。如今的威海不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各方面都有了高速的发展,社会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都处在全国发达前列,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⑵ 英国占领威海卫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五)宗教传播

在英国租占威海卫的过程中,外国教会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早在1898年英国决定租占威海卫时,英国教会就曾积极支持。1898年后曾遭到威海人民反洋教斗争沉重打击的外国教会卷土重来,势力迅速膨胀。

1898年后,外国教会在殖民政府支持下,纷纷占地建教堂,在威海形成了以鲸园为中心的教堂区,并将势力扩展到文登、荣成、牟平等地。基督教会先后在商端口区、刘公岛、观里村、盐滩村等地建教堂、传道所4处,并设有教会印书局,每年出版福音年历,承印殖民政府印刷品,同时向当地居民散发布道传单以及其他宗教读物。天主教会在租借地内外建天主教堂、礼拜堂、圣母院等17处,并在内部附设接生院、方济医院、养老院、幼稚院、绣花厂、园艺园等机构。为培养本地传教士和为殖民统治服务的知识分子,教会还在殖民政府的支持下开设学校6处。在教会学校里,传教士们积极向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和西方价值观,学生一般被要求信仰宗教。同时,外国传教士还四处活动,传经布道,发展教徒,把宗教教规散布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威海教徒最多时曾达到4000多人。当国内反洋教浪潮持续高涨时,威海的中国教徒竟然联名上书殖民政府要求将中国寺庙改建为教堂,所受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六)公共事业

教育事业英租威海时期的学校主要是由中国人和教会开办的。其中威海民众开办的学校占该时期学校总数的70%多。据档案记载,1930年威海2656名在读生中,华人教育机构的学生有2033人,占77%以上。因此,这一时期为威海人民提供教育机会最多的是威海人民创办的华人学校。而由殖民政府投资开设的学校仅有一处皇仁小学。最早成立的华人学校是威海反缠足运动组织天足会于1909年创办的淑德女校。该校初期招收妇女20名,教授国文、缝纫和家政知识。此后,刘公岛和陆地租占区又相继建起了15所学校。农村学生就学主要依靠私塾,到1905年全区私塾发展到287处,有塾生3276名。为扫除成年人文盲,1923年威海开明绅商又组成平民教育会,开设穷人夜校,到1924年就发展到26处。在威海民众创办的学校中,较为突出的是威海中学。1926年毕业于南开高中的孙启昌、戚道纯等人,为提高威海教育水平,四处筹资创办了威海首家中学——齐东中学。后在商会支持下,投资15980元,于1929年8月14日扩建为威海中学。该校教师主要由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学内容新颖、方法先进。设施也比较完备,成为威海当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的重要基地。这一时期,华人学校虽然属威海教育主体,但其投资主要靠民间捐助。殖民政府直到1928年才把教育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当年支出为3000元,第二年达到11000元,主要投入到教会学校中。但为控制华人学校,殖民政府也用少量经费对其进行补贴。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极大地阻碍了威海教育事业的发展。1921年,全区识字率仅为9%,妇女则仅有227人识字,约占万分之十四。即便到1930年,全区识字率也不过10%。
回复 收起回复 5楼2006-10-17 10:42举报 |我也说一句

雅掰子
深海黑鱼8体育活动英国租占威海卫后,随着来威外国人的增多,一些产生于外国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兴起,并带动了其他体育活动的开展。到20世纪初,足球、网球、高尔夫球等体育活动在威海已经开始流行。足球普及面较宽。殖民当局先后在刘公岛设足球场4个,1910年又在东门外大操场上设立足球场1处。安立甘堂学校等教会学校 和皇仁小学及威海中学都有足球队组织,经常与英国水兵和外籍人士举行比赛。当时,威海足球队就已经闻名于烟台、青岛、济南等地。国内较为罕见的高尔夫球在威海也风行一时。全区共建有高尔夫球场4处。1901年殖民政府在刘公岛上设立一处占地面积216100平方米的专用球场。1914年又在东门外大操场上种植草坪,设立高尔夫球场,该场占地几百亩,并配有休息室等配套设施,由英国人组织的高尔夫球俱乐部管理。另外两处位于西、南两乡。网球活动,场所更多,仅刘公岛就有网球场6个。凡是英国人办公处和住所旁几乎都建有网球场供外国人使用,有时也对青年学生开放。体育竞赛活动也较多,学校、乡村每年都要开一两次运动会。1929年6月9日区内又举行了第一届全区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以武术、游泳、登山、象棋等为主,开展得也比较活跃。为普及体育活动,1907年张福来、李华锷等人还专门组织体育会,在北大营原中国军团训练场西段开辟体育操场,组织开展体操运动。

传统文化当时的文艺设施仅有戏楼、茶社,剧场很少。1918年阮长升在迪华街(今延安街)路南兴建的同乐戏院(建国后改为大众剧场,1982年拆除)是威海最早的营业性新式剧场。1921年以后,威海相继出现两家无声电影院。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是戏剧和杂耍。戏剧演出多在露天戏台或戏楼进行,当时的寺庙都建有戏楼或戏台。杂耍项目主要有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跑驴等,多在节日或赶庙会时表演。过春节时,较大的村落还要组织闹新春的“光景会”逐日轮流到各寺庙、祠堂和市区演出。为压制舆论,殖民政府对报刊业严加限制。1923年威海创办了第一家报纸,但没过多久就被当局查封。1927年12月孙汉川等人创办了《威海午报》,殖民政府又以不允许登载抨击殖民统治的文章对其进行牵制。1930年由于英国在威海的统治行将结束,对文化事业的管制有所放松,当年1月许震江创办了《威海日报》。该报在宣传民族主义、抨击劣绅卖国言行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当时,威海商人还开设4家书局,经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出版的各种书刊。早期的图书业也开始出现。据1907年9月25日《东方杂志》第9期记载;威海卫商界松江沈某、江宁朱某、登州柳某创设阅报社一所,名为“威海阅报社”,以天后宫为社址,并在每星期日开会演说,以通风气。

医疗卫生殖民政府先后在威海设立医院4处。其中设施最完善、医护人员最齐全的是位于刘公岛上的海军医院,但只为英军和外侨服务,拒收华人。1902年当局在码头区和刘公岛设立医院两处。1926年又在温泉汤设立了一处医院,这三处医院均对华人开放,总床位72张,全区人均床位占有率约为万分之四。其中,码头区的称做“大英民医院”,设备较为先进,可容纳病人五、六十人。其余两处属分院性质,规模小,设备也比较落后。除医院外,公共卫生所几乎没有。但每两星期举行公开诊治一次。针对区内流行病症,则由医官长率人每星期赴各地施诊。每年还要前往乡村产妇家施行接生。到春季医官长还要分赴各地施种牛痘以防天花。为防治传染病,由医官长定期对公共建筑物进行检查,并在公共场所修建公厕。此外还制做一些卫生宣传册发放到学校或农村。在殖民当局修建的医院里,中外病人是有别的。如大英民医院,英国人病房设备完善,而中国人的病房则相当简陋。普通病房里仅设三、四座土炕。病人住院一切用具都要自备,烧炕煮饭均在屋内进行。由于医护人员少、素质不一,误诊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其设立的医院,名义上对中外病人一视同仁,实际上主要为在威海的英国人和外侨服务。

⑶ 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

有利有弊。有利是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改进了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殖民地撤退后给新独立的国家留下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文化观念以及宗主国的政治制度政府管理经验与司法体系。不利的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较重的灾难,加重了殖民地的剥削程度,损害了被侵害的地区的领土主权,利用贸易顺差进口廉价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对殖民地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⑷ 中国重要军事基地被英国强占32年,我国交涉8年,结果如何

引言

在我们的认识当中,清朝的统治变得尤为薄弱,不仅在1840年受到了来自国外的鸦片战争,以及再后来面对各种进攻时候的懦弱无能,无法还手,选择各种赔款割地,损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以及大批财物。

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选择提升军队的力量去抵抗外来的侵略,反而一度把入侵国家的人们当作上层的人俯首称臣,久而久之,国外的许许多多的国家知道我们没有还手的能力,就大举的进攻我国的沿海地区,而且我国的求和,赔款,政策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许许多多个国家的入侵,清政府更是没有了还手的能力,我国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形式。好在经过我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后来的时期,逐渐摆脱了清政府懦弱的影子,领土也不断的收回来,其中就包括了我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威海卫。

总结

1930年的10月1日,中国终于收回了长达32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威海卫。威海卫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京津海域的门户,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把他拿回来,因为它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一寸土地的割让。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强盛起来,我们绝不允许清政府的历史重新上演!

⑸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其目的是

因为威海卫与旅顺港作为中国北洋舰队的两个补给港,李鸿章在这两个港投入了巨本钱去修建,以此作为京城的屏障,保卫京师的安全。甲午战争后,北洋舰队被全部歼灭,但是这两个港口的海军军港设施依然很完善,可以直接停泊军舰。所以这两个港口成为了当时列强眼中的肥肉,并且控制了这两个港口,那北京的门户可谓说是大开了,俄国本着先下手为强的精神,第一个抢占了旅顺港,并且对外宣布,长城以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个俄国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人都动手了,作为当时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英国,当然不能坐着干等啦,于是英国宣布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地盘,并且要清政府租借威海卫,当时的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和英国谈判,尽管李鸿章有三寸不烂之舌,但弱国无外交,英国谈判大使表示,只要李鸿章能够说服俄国放弃对旅顺港的租借,英国就放弃对威海卫的租借。于是威海卫就这样被租借给了英国,知道后来蒋介石政府时期,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谈判,废除掉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这才逐步收回了对威海卫的主权。

⑹ 威海卫被割占及回归的史实

(一)强行租占
历史背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矛头首指华北。1898年德国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胶州湾,而沙俄随即以抵制德国为借口租占旅顺大连。同年,法国在华南强租广州湾(现湛江港)。英国是最早侵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拥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最多。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的政治、经济垄断地位,修改其对华的既有政策,决定租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以便北与沙俄对峙,南与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即要求其驻华公使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租借威海卫的优先权。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卫。由于山东已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威海卫又由日本占领,以监督清政府偿付战争赔款。因此,英国在决定租占威海卫的同时,积极设法收买德、日两国。对德国,于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卫乃出于无奈,决不侵犯德国利益。此后又于4月20日正式声明不修筑威海卫至山东内地各处的铁路,以此承认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得到了德对其侵略计划的默认。日本则由于在东北的争夺上与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借助英国的势力牵制沙俄,当英国探询其态度时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赃的基础上与德、日两国达成谅解后,英国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威计划。

强行占领在与德日等国加紧勾结的同时,英国于1898年3月15日从香港调遣军舰10余艘前往烟台,图谋在日军撤离后抢先占领威海卫,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清政府就范,以达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对日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5月9日,驻威日军主力开始撤出威海卫。5月21日,清政府派员接收威海卫和刘公岛。英国则于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员率“水仙花”号和“敏捷”号战舰侵入威海卫,并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日军退出的营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毕,日8军撤出威海卫和刘公岛。5月24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选择该日在黄岛举行了占领仪式。当天下午1时30分,“水仙花”号指挥官耐皮尔率领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刘公岛并进占黄岛。英方接收专员金霍尔和驻芝罘港领事霍普金斯在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布朗、敏捷号舰长史密斯.多伦的陪同下来到设于黄岛炮台下的仪式现场。清政府委派的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侯补道严道洪、管带复济兵船前游击林颖启也随同前往。金霍尔宣读占领宣言后,英国国旗开始冉冉升起,当旗帜飘扬到桅顶时,乐队奏起了英国国歌,英军举枪致敬。随后,仪式在一片“女王万岁”的狂呼中收场。至此,英军完成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逼签租约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声称: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中国异常危险,惟以威海卫租与英国,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军占领之下为由予以拒绝。窦纳乐随即于3月31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谍:如果得不到确切消息,事情将交由英驻华海军司令办理。清政府被迫于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并于4月20日委派庆亲王奕匡、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举行谈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签字。中方签字代表是奕匡、廖寿恒,英方签字代表是窦纳乐。《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占旅顺大连之期相同,英国有权在沿海一带筑炮台、驻军队等。中国所保留的权利是:军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原驻城内的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中国兵舰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由此,英国在华北夺得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御能力则遭到进一步削弱。

(二)武装抗英

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能够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卫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进犯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抗英集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内地蓬勃兴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寿山深受鼓舞。为抗英卫国,他联络同村谷辉庭、莱海村董绍亮、于家夼村丛志范等人,招募训练团民并筹集资金购买军火,组织秘密武装,准备发动武装抗英运动。1900年3月26日,崔寿山组织群众四、五千人在张村慈圣寺举行抗英集会。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派英军上校鲍尔率军赶到现场进行镇压,强令群众缴械解散。但与会群众并未被武力威胁所吓倒,双方相持达1个小时。英军立即当场审讯崔寿山、谷辉庭。崔寿山临危不惧,拍案而起,历数英国侵华的累累恶行,直言组织团民武装即为驱逐英人出境。鲍尔恼羞成怒,下令将二人押往威海卫。会场顿时群情激愤、剑拔弩张。为保护群众,崔寿山挺身而出,和张雨、董绍亮二人被英军关押到刘公岛监狱。在狱中,面对英国殖民当局高官厚禄的收买,他绝食抗议,坚贞不屈。与此同时,狱外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援救活动,英军惧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争,一个月后将其释放。筹建团民武装和慈圣寺集会以英雄的气概和不屈的斗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威海人民武装抗英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勘界斗争。

道头袭敌1900年4月25日,中英双方勘界专员在英军武装护卫下自西向东勘划界址,埋设界牌。4月28日,英军埋完25块界碑之后,中方勘界官员李希杰、严道洪、林颖启来到界外的东道头村驻扎,英军则在离道头三英里的太薄山脚下安营。当天晚上,600多名群众围困东道头村中方官员驻地,声讨李希杰等人的卖国行为,阻止其外出划界。与此同时,近千名群众将英军营地围得水泻不通,高呼口号,抗议英国的侵略行为,要求英国人撤出威海卫。英军当即逮捕了6名群众,此举不仅没能达到驱散群众的目的,反而使聚众人员越来越多,第二天便达到2000多人。英军被迫将逮捕的6名群众释放,但聚众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无法进行。英军随即从威海卫调集大批援军解围。5月4日,英军首领鲍尔、帕恩罗斯在英军的护卫下进行单方面的强行勘界,在太薄山营地留下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士兵驻守,准备为被困的中方官员解困。5月6日拂晓,华特索尼军营遭到了由西武林村于冠敬、马景山、孙家滩村孙义清、草庙子村杨希亭和徐家疃村于渐海等人组织的2000多名群众的武装袭击。激战中,武装群众的土枪土炮一齐向英666665军营地开火,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英兵到处躲藏,四处开枪,有10名群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垛山激战5月4日傍晚,东去勘界的英军来到垛山脚下的临泉河套扎营。江家口村武秀才刘荆山、圈于家村于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5日以鸡毛信联系周围群众前往碑口庙汇合。随后便带领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军营地。下午2时30分,当群众赶到离英军营地1/4英里远的地方时,与15名勘界归来的英军相遇。刘荆山随即指挥群众用石块、锄头、铁锨等猛击英军。英军少校帕恩罗斯当场被打成重伤,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战中刘荆山等19人壮烈牺牲。围击群众遭到英军增援部队的镇压。

在威海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时,清政府却超然局外,袖手旁观。5月9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烟台调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卫解救李希杰等人,而对群众派兵打击英军的要求置之不理。随后,又在威海各重要关卡散发布告,对群众的抗英义举严加训斥,强令百姓“查照条约、自保身家”。英军则对群众的武装反抗胆战心惊,勘界被迫中止数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开始。对威海人民反勘界斗争,殖民当局始终怀疑是由威海卫城里的中国当局鼓动起来的。因此,当消息传到香港后,港英当局即以此为借口要求将九龙城附属于香港,理由是城里中国官员的存在与香港的防卫不协调。

威海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尽管由于武器装备差,缺乏作战经验,这场斗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斗士们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们的英雄业绩还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一面光辉旗帜。

?/P>

(三)政制模式

?/P>

1898年英国设立了威海卫临时行政署,隶属英国海军部。1899年转归英国陆军部管理。自1901年1月1日起,正式由英国殖民部主管。同年,英国枢密院颁布《一九零一年威海卫法令》,殖民部颁布《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由此效仿香港直辖殖民地统治模式,在威海卫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权、控制严密的殖民统治体系。

行政机构1901年英国设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为租借地最高管理机构。1906年殖民政府又将租借地划分为南北两大行政区,分设长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区行政公署—小区—村的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行政长官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脑,在整个殖民统治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由英国国王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各殖民地总督。行政长官作为最高首脑,除享有行政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因此,其实际权力远大于英属各殖民地总督。其中,行政长官在威海卫颁布法令要得到英国国王的承认和允许,由国王根据殖民部的意见作出是否承认的决定。从1898年的道华德到1930年的庄士敦,先后有7任行政长官在威海任职。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该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83年担任港英政府鸦片税收督办,1895年升任辅政司,在港地位仅次于香港总督。在任期间,曾极力鼓吹扩大香港新界范围并作为英方定界委员参与新界陆界定界谈判,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随后,又率军镇压新界人民抗英斗争并武力接管新界。做为英国殖民部派驻威海卫的首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在威任职19年,是英租威海卫时期殖民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次是庄士敦,在威任职16年,任行政长官3年,其间曾担任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老师。做为最后一任行政长官,他主持过中英收交威海卫仪式。行政长官的主要属僚有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正华务司多由驻华外交官担任,兼任政府秘书和北区行政长官,主管财政、民政、文案、狱政并审理民事案件;副华务司主要从香港和新加坡警务人员中选调,兼任高等公堂书记,主管税收、警务并审理刑事案件;医官长设有正、副两名,主管全区公共卫生、官办医院及船舶检疫。1928年殖民政府又专设收税司,掌管征收捐税。次年设工程师,负责公共建筑。在殖民政府人员组成上,高级职位全部由英国人担任,雇员则多采用中国人。因此,权力牢牢控制在英人手中,中国人则始终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村董制为对租占区广大农村进行有效统治,殖民当局特别重视与地方势力的结合,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其主要手段就是全面推行村董制,实施以华治华。最初,威海农村政权组织只有村一级。殖民当局鉴于在威立足未稳,通过登记原村董或族长姓名,承认他们在农村中的权力和地位,对农村宗族势力和封建地主势力极力拉拢。到1906年,当统治基本稳定之后,殖民政府即开始实施新的村董制。将全区360个村划为26个小区,并将26个小区分成南北两个行政区。北区辖9个小区,外加刘公岛、爱德华港;南区辖17个小区,区长官公署设在温泉汤。各小区设总董一名,从而在原来村之上增设小区一级政权、在村董之上增设总董一职,并颁布了整套村董的产生、职权和待遇的管理章程。根据有关规定,村董和总董均要由选举产生,由殖民政府批准后发放任命证书。村董和总董主要负责传达政令、征收捐税、发放契纸、书状和维持治安等。事实上,增设总董一职,原来主要由村董担负的农村管理职权大部分转移给了总董,形成了总董与村董之间的分权,因而更加便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控制。总董每月可从殖民政府得到5美元津贴及小部分销售契纸和征税的收入。自1923年开始,每年举行两次宴会宴请总董。殖民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总董大会,以传达政令、搜集基层情报。此外,殖民政府还通过发放奖牌、奖章等方式对村董和总董们进行拉拢引诱。作为殖民当局在农村的代理人,村董和总董虽为选举产生,但由于担任该职须“有十亩以上土地并受过良好教育”,实际上主要由豪强地主士绅担任。根据村董选举章程的规定,如不忠实维护英国利益,殖民当局也可随时取消他们的职位。如1907年,26名总董中就有7名被解职。村董制是英国在威海卫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也是殖民势力同封建宗族势力相结合的产物。殖民政府以此使威海卫原有的封建统治形式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封建地主和封建宗族势力成为其殖民统治的忠实维护者。

司警机构在加强行政机构建设的同时,殖民当局又通过加强警政、司法等手段维护其统治。司法方面,根据《一九零一年威海卫法令》,殖民政府设立了记录庭性质的威海卫高等公堂,1906年南、北两区分别设立了民事法庭(又称民事衙门)和刑事法庭(又称刑事衙门)。不服两处法庭判决的案件,可以上诉到威海卫高等公堂。由于该公堂没有专职高等法官,因此案件全部委托行政长官审理。重大案件,则专由上海英租界高等法院派高等法官来威审理。特赦权和减刑权由行政长官行使,死刑审判必须由行政长官最后批准。威海卫租占区适用的法律主要由香港法律变通而来,也适用英国法律及殖民政府颁布的法令。此外,对中国人之间的民事诉讼,只要不违背英国法律原则,也可适用中国法律或风俗习惯。诉讼程序上采取村董负责制,即民事诉讼,由起诉人从总董处领取殖民政府制发的诉讼状,填好后由村董盖章,交正华务司审理;刑事及治安案件,则由村董将人犯直接扭送到巡捕房,较交副华务司审理。威海卫高等公堂的上诉法院为香港最高法院,但由于租借地内很少有人付得起去香港上诉的费用,而且也很少有人知道败诉后还可以上诉,所以直到1910年,没有出现过一起上诉案件。警务方面,殖民政府将全区分为码头区、刘公岛区和乡区三个警区,由副华务司统率。每区设英国巡查一人,1929年三区共有华人巡捕近200人,此外还有水上和司法巡捕20多人。码头区设有总巡捕房,在交通要道、重要村镇及边境地带,还设有分卡(即巡捕房)15个。驻守各卡子的巡捕定期调换,一般每年四月份互调一次。此外,也时常与香港等地警员互调。殖民当局还在巡捕当中挑选部分人担任“视查”,即特务或称密探。狱政方面,殖民当局在码头区东仓村(现纪念路陆军宿舍处)设立看守所一处,百姓通称黑屋子,共有7间牢房,可容纳三、四十人,主要关押判处两个月以下拘役的犯人。刘公岛上设有监狱一处,可容纳90多人,分男监18间,女监3间,设监狱官和男、女看守长各一人,主要关押叛处两个月以上拘役的犯人。罪刑较重的则要押往香港监狱受刑。

(四)军事管制

驻军情况英国租占威海卫的最初目的是把威海卫建成其海军在远东地区的永久性基地。1898年英国驻华海军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曾任八国联军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队上校刘易斯相继来威进行军事勘察,并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威海卫防御设施建设规划。在其计划当中,刘公岛海军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所有防御设施和军用储备库都建在刘公岛,舰队停泊地点也全部安排在刘公岛海面,并以能够抵挡来自海上和陆地上的任何进攻为目标进行火力和兵力配备。其中岛上军营计划容纳1个步兵营、1个炮兵连和1个机械师以及重机枪部队。随后,英军在接收日军在金线顶、竹岛、王家庄、寨子及威海卫城左右原清军的营房、马场、医院及南北帮、刘公岛各炮台等军事设施的基础上,又在岛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炮台、兵营、码头、战壕、掩体等军事防御设施建设。驻华英军则受命在香港集结准备调驻刘公岛。但是,由于20世纪初德国海军的崛起和俄法联盟的形成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海军发展重点随之迅速转移到造舰业。因此,英国于1902年修改了其原有计划,将威海卫划为英国海军军事训练基地,并加强了各种训练设施建设。为把刘公岛建成英军专属军事控制区,殖民当局将岛上百姓4811亩土地和所有房屋全部征用,并发布禁止华人入岛条例,严禁中国人随意上岛。此后,英国常年在威海卫派驻军队。海军方面,每年常驻军舰3艘,夏天则增至二、三十艘,刘公岛上则常驻海军陆战队四、五十人。陆军方面,每年夏天派驻1个团,约一千四、五百人,冬季驻守一个营,约一百七、八十人。威海卫被辟为英军训练基地后,英国远东舰队每年都要来威举行大规模的实弹军事演习。至今,英国舰队来威演习时失事的潜艇仍然躺在威海海底。

中国军团由于殖民地面积广阔而本国兵源不足,所以组建殖民军是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国占领威海卫后,即计划将其建成在华组建殖民军的大本营,一方面用于威海卫租借地的防卫,另一方面为英国对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侵略提供兵源。由于此举违反租约规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对。英方虽迫于外交压力而表示仅在威海卫招募并仅用于本地防卫,但仍然于1899年开始,从香港选调军官并从山东内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组建殖民军。该殖民军属雇佣军性质,称中国军团,又叫华勇营,驻守北大营、南、北竹岛和寨子等处,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时期曾达到1300多人。该军团各级军官全由驻华英国军官担任,主要采取英国治军方式加以训练。由于军纪涣散,逃跑率特别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开小差。1906年中国军团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编入租借地内巡捕房充当巡捕。中国军团存续期间一直是英国维护其早期在威海卫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划威海卫界址时,该军团曾作为主力充当了镇压威海人民抗英斗争的刽子手。同年9月份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威海卫行政长官道华德被提升为陆军准将指挥在华北地区登陆的英军,该军团被作为主力编入八国联军中英军序列,前往天津镇压义和团。

⑺ 英国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一)对殖民国家而言1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 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二)对殖民地而言1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 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⑻ 历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史实

(一)强行租占

历史背景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矛头首指华北。1898年德国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胶州湾,而沙俄随即以抵制德国为借口租占旅顺大连。同年,法国在华南强租广州湾(现湛江港)。英国是最早侵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拥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最多。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的政治、经济垄断地位,修改其对华的既有政策,决定租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以便北与沙俄对峙,南与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即要求其驻华公使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租借威海卫的优先权。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卫。由于山东已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威海卫又由日本占领,以监督清政府偿付战争赔款。因此,英国在决定租占威海卫的同时,积极设法收买德、日两国。对德国,于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卫乃出于无奈,决不侵犯德国利益。此后又于4月20日正式声明不修筑威海卫至山东内地各处的铁路,以此承认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得到了德对其侵略计划的默认。日本则由于在东北的争夺上与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借助英国的势力牵制沙俄,当英国探询其态度时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赃的基础上与德、日两国达成谅解后,英国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威计划。

强行占领 在与德日等国加紧勾结的同时,英国于1898年3月15日从香港调遣军舰10余艘前往烟台,图谋在日军撤离后抢先占领威海卫,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清政府就范,以达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对日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5月9日,驻威日军主力开始撤出威海卫。5月21日,清政府派员接收威海卫和刘公岛。英国则于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员率“水仙花”号和“敏捷”号战舰侵入威海卫,并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日军退出的营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毕,日8军撤出威海卫和刘公岛。5月24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选择该日在黄岛 举行了占领仪式。当天下午1时30分,“水仙花”号指挥官耐皮尔率领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刘公岛并进占黄岛。英方接收专员金霍尔和驻芝罘港领事霍普金斯在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布朗、敏捷号舰长史密斯.多伦的陪同下来到设于黄岛炮台下的仪式现场。清政府委派的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侯补道严道洪、管带复济兵船前游击林颖启也随同前往。金霍尔宣读占领宣言后,英国国旗开始冉冉升起,当旗帜飘扬到桅顶时,乐队奏起了英国国歌,英军举枪致敬。随后,仪式在一片“女王万岁”的狂呼中收场。至此,英军完成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逼签租约 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声称: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中国异常危险,惟以威海卫租与英国,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军占领之下为由予以拒绝。窦纳乐随即于3月31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谍:如果得不到确切消息,事情将交由英驻华海军司令办理。清政府被迫于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并于4月20日委派庆亲王奕匡、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举行谈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签字。中方签字代表是奕匡、廖寿恒,英方签字代表是窦纳乐。《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占旅顺大连之期相同,英国有权在沿海一带筑炮台、驻军队等。中国所保留的权利是:军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原驻城内的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中国兵舰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由此,英国在华北夺得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御能力则遭到进一步削弱。

(二)武装抗英

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能够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卫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进犯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抗英集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内地蓬勃兴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寿山深受鼓舞。为抗英卫国,他联络同村谷辉庭、莱海村董绍亮、于家夼村丛志范等人,招募训练团民并筹集资金购买军火,组织秘密武装,准备发动武装抗英运动。1900年3月26日,崔寿山组织群众四、五千人在张村慈圣寺举行抗英集会。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派英军上校鲍尔率军赶到现场进行镇压,强令群众缴械解散。但与会群众并未被武力威胁所吓倒,双方相持达1个小时。英军立即当场审讯崔寿山、谷辉庭。崔寿山临危不惧,拍案而起,历数英国侵华的累累恶行,直言组织团民武装即为驱逐英人出境。鲍尔恼羞成怒,下令将二人押往威海卫。会场顿时群情激愤、剑拔弩张。为保护群众,崔寿山挺身而出,和张雨、董绍亮二人被英军关押到刘公岛监狱。在狱中,面对英国殖民当局高官厚禄的收买,他绝食抗议,坚贞不屈。与此同时,狱外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援救活动,英军惧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争,一个月后将其释放。筹建团民武装和慈圣寺集会以英雄的气概和不屈的斗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威海人民武装抗英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勘界斗争。

道头袭敌 1900年4月25日,中英双方勘界专员在英军武装护卫下自西向东勘划界址,埋设界牌。4月28日,英军埋完25块界碑之后,中方勘界官员李希杰、严道洪、林颖启来到界外的东道头村驻扎,英军则在离道头三英里的太薄山脚下安营。当天晚上,600多名群众围困东道头村中方官员驻地,声讨李希杰等人的卖国行为,阻止其外出划界。与此同时,近千名群众将英军营地围得水泻不通,高呼口号,抗议英国的侵略行为,要求英国人撤出威海卫。英军当即逮捕了6名群众,此举不仅没能达到驱散群众的目的,反而使聚众人员越来越多,第二天便达到2000多人。英军被迫将逮捕的6名群众释放,但聚众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无法进行。英军随即从威海卫调集大批援军解围。5月4日,英军首领鲍尔、帕恩罗斯在英军的护卫下进行单方面的强行勘界,在太薄山营地留下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士兵驻守,准备为被困的中方官员解困。5月6日拂晓,华特索尼军营遭到了由西武林村于冠敬、马景山、孙家滩村孙义清、草庙子村杨希亭和徐家疃村于渐海等人组织的2000多名群众的武装袭击。激战中,武装群众的土枪土炮一齐向英666665军营地开火,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英兵到处躲藏,四处开枪,有10名群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垛山激战 5月4日傍晚,东去勘界的英军来到垛山脚下的临泉河套扎营。江家口村武秀才刘荆山、圈于家村于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5日以鸡毛信联系周围群众前往碑口庙汇合。随后便带领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军营地。下午2时30分,当群众赶到离英军营地1/4英里远的地方时,与15名勘界归来的英军相遇。刘荆山随即指挥群众用石块、锄头、铁锨等猛击英军。英军少校帕恩罗斯当场被打成重伤,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战中刘荆山等19人壮烈牺牲。围击群众遭到英军增援部队的镇压。

在威海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时,清政府却超然局外,袖手旁观。5月9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烟台调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卫解救李希杰等人,而对群众派兵打击英军的要求置之不理。随后,又在威海各重要关卡散发布告,对群众的抗英义举严加训斥,强令百姓“查照条约、自保身家”。英军则对群众的武装反抗胆战心惊,勘界被迫中止数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开始。对威海人民反勘界斗争,殖民当局始终怀疑是由威海卫城里的中国当局鼓动起来的。因此,当消息传到香港后,港英当局即以此为借口要求将九龙城附属于香港,理由是城里中国官员的存在与香港的防卫不协调。

威海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尽管由于武器装备差,缺乏作战经验,这场斗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斗士们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们的英雄业绩还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一面光辉旗帜。

⑼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历史

1898年,威海卫最初在英国海军部的控制下,设置了临时性的行政公署,次年改由陆军部管理。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并颁布了《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同年7月24日颁发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威海卫行政公署设行政长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殖民地总督,但不同的是他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其专制又远远超过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到威任职,印章为“大英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时威海人都称他为“骆大臣”。行政公署下设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僚属。在基层,殖民当局采用了中国原有之村董制,他们认为这种传统制度,仍能为群众所接受,因不少村董还是本村大姓人户的长辈,且多是富裕之户,较有威望。但不少村董却是文盲,据当时调查境内有学位的村董只有79人,其中生员(秀才)78人。为了便于层级管理,1906年由华务司制订了分区制和总董制,全境划为南、北两大区片分26个小区。南区片17个小区,其行政长官驻温泉汤村;北区片9个小区,由政府秘书兼管,每小区选总董一人,多者管辖32个村,少者只有6个村。其区划为:北门外、竹岛、孙家疃、钦村、王家庄、田村、张村、里口、孙家滩、羊亭、西王家夼、长峰、凤林、海端口、孟家庄、桥头、报信、于家夼、冶口、栾家店、崮山、草庙子、刘官屯、港西、盐滩;另初设之商端口商会亦设总董一人。总董每月由英当局发给津贴5元,另从房地契据交易费中抽取10元。每季度总董须到华务司署开一次“了解民情”会。在警务方面,由副华务司统管,设总巡捕房,码头区域内设有东山、南大桥、北竹岛3个卡子(类似派出所),乡间设15个分卡。巡捕(警察)分为3级:巡官(三道杠)、巡长(二道杠)、巡捕(多为华人),总计200余人。在司法方面,根据其法令规定,案件均归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审理,但该法官不常到威,故各种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长官审理,正华务司管民事,副华务司管刑事。在办案中,英国人发觉中国人的传统办案法仍可采用,“只要不与法律相矛盾,不违背公正和道德准则,法庭就要以中国或当地的法律和习俗习惯为依据”。南区行政长官庄士敦在办案中,常仿效中国“父母官”身份审理案件全过程,并时而走访民间知情人,还开创设置了“检举箱”。时民间有些小纠纷,因当事人往往感到上告可避免在村中拉关系,送贿礼,便直接诉之于法庭,故当时流传一种“威海人好打官司”的说话。因罪判刑后,送监狱关押,判2个月以下的送北仓监狱(习称黑屋子),2个月以上的送刘公岛监狱,罪重的送香港执行。死邢犯由按察使带来律师为之辩护,无法辩护者,在刘公岛执行绞刑。英租威海卫的32年间,社会各项事业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变化,但由于几种因素的制约,如:一、英租期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犹豫消极,本地人有了钱多是投在土地上,对工商业缺乏热情;二、交通不便,西邻烟台早已开端口对外,南邻青岛建有铁路贯通省内,威海虽有海运,但多被英国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卫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没有长足的发展。为了发展经济,英当局于1901年将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免收海关关税,鼓励转口贸易,只收船捐。另有土地税、舢板税、码头捐、商业执照费、酒类专卖税、鸦片专卖税(1909年后停止专卖)、路税等。32年间,计征税4913216元。海运开辟了通往青岛、上海、香港、天津、大连、仁川等航线,每年进港客货轮平均在五六百艘,最多为1929年,计1139艘、130万余吨,进口商品多为棉布、面粉、食糖、煤、石油等,出口多为花生油、花生、盐、鱼干等。在市政建设方面,英人原计划将威海卫建成一座海军基地,后其海军部认为建设海岸工事所用的钱财,不如用在建造船舰上,便于1902年放弃了原计划,把威海设定为一处海军飞地;其殖民部对发展威海卫的商业也缺乏信心,坚持把开销费用保持在勉强过得去的最低限额。1904年拟建的市政办公大楼最终决定停建,码头区(英人称爱德华区)除英人建的”国王饭店“(俗称东大楼)规模较大外(楼房63间),其余在近海处多为英商建的一些小型别墅或消夏避暑用房。城乡公路建设总长约70公里,路面为碎石、沙土轧实层面。海港码头,在刘公岛上除原有之铁码头外,另建有康来码头;在岛外建有胜德码头(习称木码头),另有东码头(习称石码头)。邮政电讯,电话仅几十部,多为公用,照明仅有一处电灯公司,夜明晨停。在文教卫生事业方面,威英当局官办一处皇仁小学(在北大营),此外,英人为培育其子弟,建有威海卫学校(黄泥沟村西)和刘公岛学校。由于传教士涌入威海,各宗教团体也在办学,基督教先后建立安立甘堂(今实验中学处)、讲书堂(今区法院西则)、乐祉堂(今码头小学处)3处中小学;天主教先后建立海星学校(只收男生,今鲸园小学处)、明星女校(海星西邻)。时威海卫人在全国风行‘废科举,兴学堂”的影响下,加之处于殖民地、民族感情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也纷纷筹资办学,中学办有齐东中学(金线顶下),小学建有清泉(城里孔庙内)、敬业(天后宫东)、九华(北大营东)、培德(今建立村,万字会办)、铭新(潍县街西头)等。特别是为了宣扬反纟厘足,天足会首办了淑德女校(谷家疃南),还有毓秀女子小学等。在乡村计有私塾40余处。此外,绅商界还办有平民夜校20余处。戏院、影院在码头区各有一处。报纸先后有《威海卫天琴鸟日报》(英文版)、《威海新报》、《威海午报》、《威海日报》。医务方面,威英当局在码头区办有“大英民医院”,在刘公岛和温泉汤也各设一处医院。

⑽ 威海卫被英国强占的历史及加强威海卫统治的措施,和中国收回威海卫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是什么

订租威海卫专条条约简介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俄是主要的对手。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它的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国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国政府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来与沙俄抗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国政府即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国租借威海卫。为了达到这一侵略目的,英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肮脏的交易。由于当时威海卫还在日军的占领之下,英国首先向日本试探。双方互换了秘密照会,日本表示支持英国占有威海卫。英德进行秘密交涉,英国保证“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德国认可了英国对威海卫的要求。在争取日、德支持的同时,英国积极与清政府进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绝,只是软弱无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须待日军撤出威海卫后才能商议。但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竟扬言要派海军去烟台。在英国的军事恫吓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租期必须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国仍可使用威海卫港停泊兵轮;英国以后不得再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窦纳乐对前两点表示同意,对第三点却断然拒绝。他蛮横地宣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是专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势力,如果法国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国还将“另索一处抵之”。这为日后的勒索埋下了伏笔。清政府虽然几次提出异议,但最后还是在英国的讹诈与威胁下屈从。1898年7月1日,由庆亲王奕?和总理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订租威海卫专条》的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内岛屿及海湾沿岸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归英国管辖,但中国兵轮可在威海湾停泊。3.英国可在租地范围内沿海一带修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专条的这些规定,使英国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威海卫和旅顺曾是北洋海军根据地,它们分踞渤海湾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卫北京和华北的门户。分别落到了俄、英手中,成为两国的海军基地。专条的签订,使华北门户渤海湾的控制权完全落到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这对北京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英租威海卫期间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中国收回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阅读全文

与英国对威海殖民会产生什么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战争优抚津贴可以领取多少年 浏览:964
缅甸到越南的dhl的费用怎么算 浏览:199
中国行业有哪些职位 浏览:388
印尼为什么叫中国 浏览:379
疫情期间的印尼华人怎么办 浏览:703
想去越南工作老婆不同意怎么办 浏览:124
英国的钱币怎么说 浏览:713
越南厨师什么梗 浏览:660
北京意大利中心在哪里 浏览:799
手机版越南版吃鸡怎么下载 浏览:876
越南住酒店需要多少人民币 浏览:945
二战意大利打的哪个国家 浏览:486
伊朗是怎么看待中国 浏览:219
165万人民币在印度值多少 浏览:314
出口伊朗后无法收款怎么办 浏览:769
伊朗有什么手机品牌吗 浏览:405
美国为什么关闭中国驻美国休斯顿领事馆 浏览:182
印度为什么没有崛起成大国 浏览:848
和平精英国际服怎么才能切换人称 浏览:42
中国有多少家钢铁公司投资印尼镍矿 浏览: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