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英国共动员了多少兵力参战
你好 二战时期各国兵力部署如下
1;英国,5千万人口左右,最高峰动员兵力300万左右
2;德国,7千万人口左右,最高峰动员兵力550万左右
3;苏联,1.9亿人口左右,最高峰动员兵力1200万左右
4;美国,1.4亿人口左右,最高峰动员兵力1050万左右
5;日本,9千万人口左右,最高峰动员兵力600万左右
英国兵力来自于自身的兵役法体系与二战时的战争动员体制:
英国兵役法体系分为;兵役制度、预备役制度及民防制度(此制度是由二战中所产生,二战后建立)!
英国兵役制度:
英国的兵役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一、“全民兵役制”时期。从公元8世纪到17世纪中叶,英国统治者先后建立了“国民军”(即“民军”)和
“义勇骑兵”,并逐步完善了这些“业余军队”的管理与训练体制,为创建常备军奠定了基础。 “全民兵役制”的特点是:军人的服役年龄不定;士兵的
服役期不定;官兵的关系是主仆关系。1645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囗府创立了常备军。这支“新型正规军队”的兵员既从各郡受过训练的“民
兵”中征集,又在外国军队中当过兵的英国人中招募。当时,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已经建立了职业军队。英国很多青年在这些国家的军队服役,并掌握一
定的军事技能,回国后志愿加入了英国新建立的常备军,成了部队的骨干或中坚。1868年,卡德韦尔就任陆军部长后,在兵役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缩短士
兵服役期,最高服役期限由21年减至10年,但士兵退出现役后必须再服6年(步兵)或14年(骑兵)预备役; 废除“买囗官制”,无论是新军官任命,或是以
后的晋升,都不得用金钱买;改善士兵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1916年,英国国会通过法令,实行征兵制,共征召了800万兵员在二次大战后的1947年7月,
英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的国民服役法。该法规定, 所有18岁的健康男子必须服现役1年,服预备役6年。在二战后英国的兵役法也几经更改!
英国预备役制度:
英国的预备役在致同样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早在1000多年前的撒克逊时代,英国就有了被称之为“国民军”的民兵。“国民军”由全国人口中有劳动能
力的男子组成,平时种田、做工,战时奉国之命奔赴前线,保卫家园。进入16世纪以后,都铎王朝在英伦三岛的每个郡都设置一名军事长官,负责每3个月
召集一次本郡16~60岁的男子,以检查他们的武器和马匹。18世纪下半叶,英国面临的外来威胁日趋严重,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则导致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
级的出现。因此,英伦三岛掀起了一场“志愿兵运动”。议会于1804年通过了“义勇骑兵与志愿兵合并法”。志愿兵部队由各郡的军事长官控制,由当地地
主豪绅提供经费。进入19世纪以后,为了加强海军力量,英国政囗府除了大量征兵外,还先后组建了多种海军预备役部队,以支援和保障现役海军部队作战。
19世纪末,南非爆发了布尔战争,英国必须快速组建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因此急需大量预备役人员。1905年,理乍得?霍尔丹出任陆军大臣,在他的努力
下,1907年国会通过了“地方与预备役部队法”。奠定了英国陆军现代预备役制度的基础。地方军的编成内,除了有大量的支援部队外,共有10个步兵师、
2 个装甲旅和1个伞兵旅。二战以后英国的预备役制度也有多次改革!
从英国历史上的兵役制度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战中人口为五千万的英国可以动员出三百万士兵了
望采纳 谢谢
‘贰’ 能否介绍一下英国军队的历史
英军历史
在英国伦敦的军事博物馆中,也许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较为简陋和不起眼的一个。
它位于伦敦切尔西区皇家医院路的一侧,由一座两层楼的方形建筑构成,加上地下室共有三层展厅,博物馆的标志是门口摆放的2门二战期间英国陆军用过的M1野战炮。博物馆的小册子称,“在这里,你可看到英国士兵战时和平时感人的故事,了解英国陆军士兵从15世纪到今天的生活和战备情况,国家陆军博物馆是英国陆军自己的博物馆,也是英国惟一的一家全面介绍英国陆军的博物馆。”
“长弓”之胜
博物馆中讲述的故事从1415年开始。当时,英伦三岛摆脱内部纷争,国王的眼光在盯向海洋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欧洲大陆,走出岛国成为英王的最大心愿。是年,英王亨利五世率6000官军在法国北部加来一个名叫阿格尼科特的地方大败法国25000大军,英军从此频繁越过海峡,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事。
据英国人的理解,国王亨利五世能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其军队采用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博物馆解说道,新式武器装备,即“长弓”是国王军队获胜的关键。“长弓”是冷兵器时代英国一大发明,样子有点像中国的长矛,但要比中国的长矛长而重。作战时,英军把“长弓”绑扎在一起,以战马为依托,形成一排排利刃,直刺敌军方阵。这样做不但能打乱对手的进攻队形,而且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早在决意征战欧洲前,英国国王就决定,男孩6岁起便要学习使用这种兵器,等他们长到20岁左右,便可以成为熟练的“长弓手”。一经实战,这一武器和与之配合的战术一起对保证英军打败大陆对手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人也这样认为,每一次战争都不会是前一次的重复,只有创造性地利用手中武器装备,不拘于以往,才能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
“龙虾背”
国家陆军博物馆比较吸引人的展室是500年来英国陆军的军服展、18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生活展和滑铁卢之战。早期的英国陆军士兵身着红色的军服。博物馆解释说:“在当时的条件下,红色是一种方便且便宜的染料。混战中,红色又很易识别……伊丽沙白时代,伦敦地区的陆军官兵便开始穿着红色军服。1645年,英国‘新型步兵’把红色作为军服的基本颜色。到17世纪末期,红色军服成为英国陆军的主色调军服。‘红外套’成为英国陆军官兵的绰号。”且由于很像煮熟的龙虾,英语有一句“龙虾背”(LOBSTER BACK)的俚语。今天,提起“龙虾背”,英国人都会告诉你,这是指他们的子弟兵。英国陆军官兵穿了大约2个世纪的红色军服,到184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红色军服仍为英国陆军士兵所用。
站在红色军服面前,你可以闭目畅想,脑海顿时呈现一幅撼人心胆的场面:一场冷兵器的较量在欧洲某一原野上拉开。远远望去,身着红军服的英军官兵犹如一簇簇红红的火苗时隐时现闪动着,红军服以马队为先导,以方阵队形向敌人的方向涌动,战马和步兵扬起的沙场尘埃掩映不住阳光下的刀光剑影,嘶呜的战马和面无表情的将士等着敌人近些,再近些,接下来便是一场昏天黑地的肉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战中,红色告诉战友自己的位置,相互应策着,共同血战敌手。
随着火药的广泛使用,尽管方阵和肉搏仍是陆战的主要方式,但双方交战的距离被火枪或火炮的距离拉开。到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陆军的红色军服渐渐地显现出其不足,敌人完全可在远距离上发现那簇簇红色的目标,红色军服成为敌人火枪打击的活靶标。另外由于英国陆军士兵出战国外的日子越来越多,如在炎热的非洲,一味要求穿红色军服不能适应作战区域的环境需要。到19世纪后期,英国陆军士兵军服发生新的演变,红色军服逐渐为黑、灰、白、蓝等颜色军服替代。到1900年布匿战争期间(英军征服南非部落之战),英国陆军正规部队已全部放弃红色军服,而改浅色,特别是白色军服为主。
但对一个讲古的民族来说,直到今天,英国也没完全淘汰红色军服。去过英国的人都会去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前看换岗仪式。除天气不好,一般情况下每隔一天的上午11点左右都有这种仪式,从军乐队到卫兵,上岗和下岗的士兵都穿着几个世纪前他们前辈穿过的红色军服,他们或步行或骑高头大马整齐列队,从离白金汉宫不远处的卫兵营队来此。到了白金汉宫前,换岗的卫兵又是踢腿又是跺脚,又是奏乐又是吆喝,好不忙乎。奇特的打扮把人们带回几个世纪前,红军服仍试图向围观者说,英国曾是个老牌帝国。但时过境迁,此时已非彼时的英国,红色军服在白金汉宫前演义着英国几经盛衰的故事。
在白金汉宫附近的卫兵博物馆中,我与看门人,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卡车司机,谈起红色军服的故事。他说,考究的红色军服还必须配上由带毛黑熊皮做的高帽子,早年时候,带毛黑熊皮全从俄国进口,以显示皇家的华贵和尊严,但今天真正用俄国黑熊皮做的卫兵帽子已不多见。老人说,他这里有一顶,已传几代人,驻在附近的卫兵每次来这里都要带着试试。当得知我是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军人时,老人欣然拿出熊皮帽子,给本人带上。帽子里面有些油腻,外面毛发也有不少脱落,肯定是试戴的人很多。为了不扫老人的兴,我带上了那毛绒绒的大帽子,感觉并没想象的那样重,且很暖和。合影之后,老人又拉住我长谈。他说:“我知道中国,知道中国军人进驻了香港,你们的军服也很漂亮,我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一看中国,看一看你们漂亮的军服。”
早期的英国陆军生活
看过陆军军服的演变史,我又按顺序进入英国陆军生活展室。
18世纪的英国士兵可没今天英国士兵那样清闲和舒服。当时,官兵很少有人享受足够的医疗保障和津贴。士兵每日的津贴费为8个D(一个弃用的英国货币单位,每D相当3便士,100便士等于1英磅),其中6个D用于吃住,余下的钱除养家糊口外还要自己购买军服和其他必要装备。18世纪士兵的食物主要是煮牛肉和面色,每日军队只供应两餐。为省钱,许多官兵都不在军营中住,而在营外找房子。由于待遇不高,官兵结婚的不多,即使结了婚,英军也不允以承认。只有少数官兵能带着家眷一起生活。当时,英军中也有部分妇女,但她们并不算军人,倒像今天的文职雇员,她们的工作主要是做饭和洗衣。
进入19世纪,英国陆军官兵的待遇也没多大改善。1800年,1名骑兵上校(团长)的日薪是23先令(已弃用英币单位,介于英磅和便士之间),尉官日薪是14先令,列兵是1先令3个D。步兵上校(团长)日薪为13先令11个D,尉官为9先令,列兵为1先令。而当时英国的物价并不便宜。一位士兵1808年的一份帐单上写道:1瓶廉价的酒1.5个D,一双皮鞋6先令,留小姐过夜费5英磅5先令。英国作家塞穆尔·约翰逊写道:“我认为,和社会上同一阶层人,如劳工比,英军士兵的生活要苦得多。”尽管如此,英国军队的纪律仍极为严格,如果违纪,如醉酒者将受到上司的鞭笞。
“招兵买马”三百年
团曾是英国步兵的基本建制单位,一般由1名校级军官任团长,团的名字也以团长的名字命名。随着英陆军规模的扩大,出现重名现象。1751年,英军决定在团的前面加阿拉伯数字。1782年,英国步兵团又开始以所在郡命名,如当时的英国步兵第29团被命名为伍斯特郡团。
步兵团的组建由皇家授权,被授权者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一经皇家同意,政府会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装备,被授权者则负责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训练。这是完全商业化的募兵程序,首先双方要解决钱的问题,政府与募兵者双方按契约合同以给钱的多少来确定招兵的数量,而募兵者与被招募者则根据给钱的多少来决定服役期的长短。这种募兵制度给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募兵成了他们发财的好交易。他们往往虚报招兵数量,向政府领取空饷,终饱私襄。
今天,英国全志愿兵役制度更突出了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同的是,英国国防部替代了中间商,英军招募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相同的是,无论是在车站,还是在影院,你仍可见英国各军种宣传当兵如何之好的招兵买马广告。
18、19世纪,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想当兵,有时兵源很难找到。征募者便把招兵买马的时间放在冬季,冬季农活不多,城市也出现失业高峰,尽管待遇很低,但为糊口,许多人还不得不当兵去,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除了浑身力气一无所有。
大多数情况下,征兵者对新兵有条件要求。但条件有时形同虚设,平时英军就招不满,战时就更加困难。无奈,招募者只好放宽条件,一些老弱病残者也穿上了军服。战争爆发后,为补充兵员,政府还让罪犯参军。罪犯可用参军的方式赎罪,并由此获得“自由”。这使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二战中,美军曾征用过“身怀绝技”的小偷小摸与德国人作战。笔者猜想:美国这样做也许受英军当年征兵的启发。为募新兵,募兵者想尽办法,过份地夸下当兵如何优越的海口,结果许多人当兵后才发现现实并不非如此,发放的津贴七扣八扣等到了自己行手上已是所剩无几。
浓彩重墨滑铁卢
博物馆浓彩重墨的展厅是滑铁卢会战。17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崛起,开始与欧洲大陆的帝国发生冲突,对手之一就是法国。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地区的英普联军与法军进行的会战成为英国登上欧洲霸业的转折点。会战中,法军伤亡约3万人,被俘数千,英普联军伤亡2万多人。法军战败,拿破仑于6月22日退位。此次会战后,欧洲10年时间没再发生重大战事,英军从1815年的23万人削减到1828年的10万人。
对这场会战,陆军博物馆充分利用光电模拟和录相设备,较全面地介绍了穿红军服的英军如何在威灵顿将军的指挥下大破拿破仑方阵。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英国这段历史做过论述:“……150年前,纳尔逊、皮特和威尔逊击败过拿破仑……在这些世界战争里面,我们或者保持着欧洲的领导角色,或者孤军奋战。”可以这样说,英国陆军的主角在这些联合行动或孤军奋战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传述英国陆军的故事
走出博物馆,门口一块不大的石头吸引住我。住足细看,上面雕刻着一位英国陆军战士的话:“当你回家的时候,请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告诉他们,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失去了今天。”英国式的浪漫反映出战士对未来的企盼,为了大英国帝国和它臣民的明天,战士付出了一切。
就在完成这篇小稿时,我在问自己:对英国战争和军事博物馆的系列参观是不是要把英国士兵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回答是肯定的。
潘莹斌
‘叁’ 世界上哪几个国家实施强制服兵役制度
强制兵役:即征兵制,是一种国家征募军人的制度,亦称为义务役、服兵役等,意指全体国民,如符合一定条件(通常是年满法定年龄,且身体健康、无残疾的男性),均须强制性加入军队服役一段时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视乎国家及军种而定)。
实行强制兵役制国家:
新加坡、韩国、朝鲜、柬埔寨、中国台湾(志愿役与义务役并用制)、越南、泰国(以抽签方式施行)、伊朗 、土耳其、希腊、丹麦、瑞士、奥地利、挪威、芬兰、俄罗斯 、巴西、墨西哥、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以色列(男女均实施征兵制(全民皆兵))、古巴(男女均实施征兵制(全民皆兵)。
法律上实施征兵制,实际上实施募兵制的国家:中国、美国(原则上保留征兵制,但自1970年后至今无实施)。
附:下图所示
红色:征兵制、蓝色:募兵制、黄色:现为征兵制,计划短期内改为募兵制、绿色;无军队
‘肆’ 英国陆军的历史
名义上说英国陆军是负责国防和履行国际间共同防御的部队。但300年来英国陆军都是在别国领土上进行防御的,巴黎、罗马、华盛顿、柏林、开罗、北京都曾是英国陆军驻足之地,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进攻性军团。
诺曼征服前的英格兰是由国王卫队和武装自由民(每年训练2个月)组成。1066年后,诺曼人推行封建制度,建立以骑士为骨干的部队,百年战争时期曾使用雇佣军,长弓曾占主导地位。玫瑰战争使用雇佣兵和民兵相结合的军制。
现英国陆军的源头来源于英国内战时期克伦威尔组建的新模范军,查理二世复辟以后大部分被解散,只有冷溪近卫团被保留下来作为御林军。詹姆斯二世扩充陆军至2万人,但王军司令约翰·丘吉尔却在光荣革命时带着这支军队不战而降,根据1689年签署的英国权利法案,英国陆军是隶属于英国议会而不是英国皇室,至今不变,因此陆军不能称为皇家陆军,尽管如此,地面部队内的众多团队长期以来依然采用“皇家”头衔。
1707年,随着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两个王国的陆军也一同合并,新的陆军由当时的各个英格兰军团和苏格兰军团组成。
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是当时全球的军事及经济大国。军队迅速扩大,并发展成强大的作战部队,英国陆军扮演主要角色包括占领战略地域、进驻殖民地、平息叛乱、支援盟国、及镇压敌对势力等殖民化行动,如: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等打败了法国,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了俄国。平定印度后,建立第二大英帝国后,又在印度建立了一直附属性军队--英印陆军。此后东方殖民地战争大部是英印陆军打的,比如两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英缅战争、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十九世纪末期的防止沙俄势力的一连串阿富汗入侵。其时红虾兵威震天下,整个19世纪甚至有英国统治下的和平的说法。
19世纪末,陆军大臣卡德威尔进行军队改革,改进编制和提高效能,废除陆军总司令,设立总参谋部。1905年又成立本土自卫队(1921年改称本土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实行征兵制组成百万大军,用消耗战耗死了德国。战后取消征兵,军队人数大幅度减少。1939年7月临近二战再度实行征兵。实行外围打击战略,在北非消灭了德非洲军团,在东南亚消灭了日缅甸方面军,在欧洲打垮了意大利。和美军一起登陆法国。
英国赢得了战争,但流干了血(财富)。战后印度独立,英帝国瓦解,1960年取消征兵制,陆军全部由志愿兵组成。随着采用核武器,本土军人数大为缩减,1964年设立国防部,国防大臣对首相和议会负责,国防参谋长向国防大臣提供咨询。参谋长则由三军参谋长协助工作,1972年全部陆军归地面部队司令部指挥 。
‘伍’ 各国兵役制情况
世界各国的兵役制度,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义务兵役制(又称征兵制),即国家法律规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龄内必须服兵役,如以色列、朝鲜等国。二是志愿兵役制(又称募兵制),即公民凭自愿应召到军队服役,并与军方签订服役合同,如英法美等国。
英军爱胖子 德军喜苗条 英国实行志愿兵役制,英军是完全由志愿官兵组成的职业化军队。服役人员的服役期分别为3、6、9年不等,一般最长为22年,特殊情况可长达35年,主要由本人与军方签订的合同而定。有意思的是,英国以前的体检标准是将肥胖者排除在外的,因为体形魁梧的人担任不了空间非常狭小的坦克的驾驶员。但最近英国已修改了征兵标准,想多招募一些能干重活且更好地操作重武器的“大块头”。
德国目前实行基本服役期为9个月的征兵制,但也有少量服役期可长至15年的职业军人,妇女可在医务等部门长期服役。有意思的是,由于实行标准工作日制、自由配餐和高工资使服役显得过于舒适,官兵隆起啤酒肚者大有人在。与英军相反,德军征兵体检的观点是:胖人行动迟钝,瘦子身体素质才过硬,所以对身材苗条的应征者更加偏爱。
法国兵源足 日美愁人少 法国军队是以职业军人为主、志愿军人为辅的职业化军队。去海外驻扎维和的强大吸引力,使法军能较容易地征召到兵员。法军不仅每年都能如愿征召到2万多新兵,且绝大多数人都愿在合同期满后续签。
日本现在实行募兵制,所有军人都称“自卫官”,待遇参照公务员的标准适当提高。自卫队一度有极大吸引力——既提供了一个学习高科技技术的好途径,又不必面临上阵受伤的危险。但目前,民众反对出兵海外的呼声高涨,加之自卫队待遇的相对下降和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想参加自卫队的青年日益减少。
美国目前实行全志愿兵役制,凡年满17至35周岁的男女,经智力测验和身体检查合格者,均可入伍,年限根据本人与军方签订的合同而定。第一次入伍的兵服役期为4年,技术复杂的专业士兵服役期为6年。第一期服役期满后,可继续签订合同,延长服役最长可达30年。伊拉克战争使美军人手越发显得不足,严重依赖后备部队支持。为缓解兵源紧张的压力,美军方将陆军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征兵的年龄上限从34岁提高到39岁。
‘陆’ 二战时期,英国男子希望参军,该如何报名
那时都是义务兵制,是强迫你去,你没得选择。所有适龄人选都会直接接到一封征兵信(不管你在哪里,只要你有住址),要求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入伍,然后你必须要交接手头的工作,然后及时入伍。有时候会有车来集中接送,有时候就直接告诉你什么时候必须到什么地点去。军队在每个地方还有宪兵专门监督,偏远地方会直接有人上门要求你入伍,就这么个情况。
其实一点也不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