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士兵长什么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士兵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3-03-18 05:10:19

‘壹’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有多少炮灰 谈谈一战爆发时各国兵力

国内出版的一战史着作虽然不算多,但实际上也不算很少。但书读的越多,我反而越迷惑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些书的很多数据是对不上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战争爆发时的各国兵力。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起初,法国集合了大约62个师,165万人,后来增加到350万人。”汉森·鲍德温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男性最先于20岁时入伍,经过3年的常备役,即是11年的后备役;最后是两阶段7年的役期,分别在地方自卫队或地方后备队服勤。这种兵役制度使法国在开展之初,相较德国的五百万人,拥有近四百万经过训练的战斗力。”——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个294.4万或许指初步动员后的法军(包括海陆)人数,第二个后来增加到350万,其前面提到62个师,对应进一步动员后的法国陆军人数,第三个近四百万经过训练的战斗力,指根据上述兵役制度,可动员人数也不少。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折剑头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

获取更多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北朝论坛欢迎您。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名阵亡的士兵,是哪个国家的叫什么军衔多少神马时候被击毙的

加拿大弯李漏扰升的埋烂老列兵George Lawrence Price,1918年11月11日被击毙。他是史料记载中一战最后战死在沙场的士兵。望采纳。。

‘叁’ 一战英国人的步兵是什么装备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五人组套装。士官、机枪手、3个步枪手活跃的姿态栩栩如生。

★服装和装备也是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还原。

★恩菲尔德步枪和路易斯轻机枪,防毒面具和水壶等也忠实地立体化了。

★步枪可以选择是否装上刺刀。

★可以选择头盔或普通布帽。

★追随着堑壕坦克MK.Ⅳ布置一个场景将很有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步兵,在1902年采用穿着P02野战服,在它性能上的继承者则是P08。其典型的特征就是采用了低能见度的卡其色,一般士兵绑腿,士官则是穿戴皮革制的。大战中期后开始注重防御从空中跌落的弹片,开始使用碟形头盔,同时在头盔上附有布匹以减小跳弹。

‘肆’ 英国童子军参战之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0周年之际,英国隆重推出了一部名为《英国童子军》的纪录片爆出一个惊人的事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方招募了25万名不到参军年龄的童子军,其中近一半人最后伤亡。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历史学家理乍得?凡?埃姆登为这部纪录片进行了大量研究,他透露说,英国是1914年8月14日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之后不到两个月,英国军方就招募到了75万名志愿参战的士兵,赶赴血雨腥风的欧洲战场。这其中包括了25万名年龄只有十来岁,不到法定服役年龄——18岁的男孩,最小的甚至只有14岁。

据当年参战的一名幸存者威瑟斯透露说,当时他只有17岁,但在政府的鼓动下,他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独自在征兵处虚报了信息,负责招募的人没有多问,也没有核实,就让他加入了军队。威瑟斯说:“当时很多只有15岁左右的男孩都谎称自己有19岁或者20岁。”

据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稳定军心,迫使士兵与德国兵血战到底,英国军队最高统帅部强化了行刑队的执法,凡被军事法院判处死刑的开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队快速处决。而“童子军”如果在战场上发生开小差当逃兵的行为,同样要被行刑队处死。

东伦敦男孩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当年就是承受这种不幸的一个。1914年9月,16岁的他应召入伍。1915年2月,贝维斯泰因在吉旺希的一场战役中后背中弹受伤,被送往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在即将返回前线时,一枚手榴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饱受惊吓的贝维斯泰因不愿再回到战场去。他拒绝服从长官的命令,于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处决。

《英国童子军》一片中还讲述了自由党议员亚瑟?马克汉姆为这些年轻孩子奔波的感人故事。因为忧虑孩子们的安全,他愤怒地指责英政府采用欺骗性的手段骗这些孩子入伍。他还一直以奔走、呼吁、请愿,期望军方下令撤回这些童子军。然而,由于当时的英政府并不重视这个问题,他的这些努力最终全是徒劳。

这件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事隔90年,英国方面又允许纪录片《英国童子军》的面世?人们的疑问仍在继续。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军队单兵装备

‘陆’ 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日志

抱歉,只是片段: 1914年12月临近圣诞节期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五个月,整个西部战线发生了一件令德国最高统帅部和英军最高参谋部惊恐万状的事——圣诞节期间,西部战线的交战双方突然间停火了,先是一两个连队不放一枪,最后是整个西线数百万一线部队全部停火!交战的一线部队指挥官们谁也没有下过停火的命令,而且也没人知道哪支部队率先停火。 据了解,作为英国第一皇家沃里克郡团(1st Bn the Royal Warwickshire Regiment)的指挥官,汉弥尔顿上尉离开作战的战壕并且和德国部队同等级别的军官在靠近比利时伊珀尔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的“无人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据悉,汉弥尔顿上尉的这本日记主要记录了1914年8月5日到1915年1月12日的战事,该日记是90年后被其孙子向外界透露的。在日记中,汉弥尔顿上尉写道“1914年的圣诞节,德国人想和我们谈话。” 比利时一小镇举行会面 汉弥尔顿上尉的秘书格雷戈里随后志愿站出来作为第一个和德国人会面的士兵,之后,汉弥尔顿上尉同意和德国一名军官在第二天黎明进行“会面”。在1914年圣诞节那天,汉弥尔顿上尉在日子中写道:“第二天早上,我在这个小村庄和德国134师中的一名撒克逊军官,他当时全副武装。我当时指了一下他的左轮手枪和烟袋。他笑了笑,随后说道,“我没带任何武器,这下你放心了吧!”” “随后,我们两人握手致意,我们表示,我们双方都面临困境,之后我们同意双方部队各自返回自己的战壕中并且休战48小时。” 战场上打起足球赛 据汉弥尔顿上尉在日记中记载,在双方48小时的休战协议中,双方士兵纷纷走出各自的战壕并且一起歌唱圣诞颂歌。 随之而来的是,两支敌对军队之间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兄弟情谊:德方的福利兹蜡烛芹橡、蛋糕和雪茄,英方带圣诞布丁,在中间的“无人地带”进行交换。双方交换礼物,一起唱歌和踢足球,权宜地利用锡罐充当足球,利用挖战壕的镐充当门柱。 一公里防线的休战气氛立即感染了周边其它的防线,并且迅速扩散到一千多公里长的西部战线,数百万大军立即停止了射击。在比利时小镇伊珀尔,五个月来打得你死我活的英军和德军士兵干脆办起了足球赛。没有真正的足球没有关系,他们将稻草团成圆球,或者用空的纸盒子当足球来踢。这样的比赛每天都进行,一场球要踢一个小时,直到双方踢得精疲力尽为止。 敌人原来是故人 在顷嫌前线,汉弥尔顿上尉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听到德国人在我们对面的战壕里大声叫喊,他们用英语大声问,‘你们是英国沃尔维克斯人吗?’。作为回应,我们的士兵回答,‘想知道我们是哪里人,那你们就过来看看吧!’。随后,他们立即说道,‘你们从战壕中出来,我们也出来,咱们在中间地带会面,我们还会给你们带一些香烟的。’” 当时德国参战的士兵中战前多半在英国打工,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多在英国伦敦,布莱顿和布莱克普尔开出租车或者烤面包。直到战争爆发后,他们才被迫回国扛枪打仗,有些人甚至不得不把家丢在英国。 因此,当双方停火开始打照面的一刹那,他们才发现彼此厮杀了五个月的敌人嫌乎旁有不少是故人:一名德国军人战前曾在英国工作过,当双方近战的时候,双方好几个英国兵突然大叫起来:“服务员!”,原来他们战前是这名德国军人服务过的餐馆的常客! 英国人不忘记幽默 据了解,当时尽管是在战争的非常时期,但是汉弥尔顿上尉仍不忘记幽默一下,汉弥尔顿上尉随身的一名同事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黑色胡子,汉弥尔顿开玩笑的对德国那位军官表示,“看啊!当时入侵我们的沙俄军队都被我们赶跑了。” 战争中不忘记欣赏艺术 在日记中,汉密尔顿上尉还描述了他在“圣诞节休战”这48小时的时间里,还与以冷酷而幽默地描绘战壕里的士兵而着名的英国连环漫画家布鲁斯·班斯法瑟(Bruce Bairnsfather)。汉密尔顿上尉说:“当时班斯法瑟和我们士兵一起进餐,他和我们一起唱歌并且还和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最新作品。”

‘柒’ 影院热映《1917》:大战争中的小人物,长镜头下的荣辱悲欢

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两个英国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接到紧急军令,二人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把军令传至前线,否则包括布雷克的哥哥在内的1600名士兵将无一生还。

为此,二人开始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深入情况虚实未知的敌区,见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路上的惊险刺激 不可用只言片语进行讲述,足以让观众提着一颗心与二人一起历险。

有人说影片宛如VR打怪,它确实有这种身临其境之感,剧情推进让观众非常具有代入性。尤其是长镜头的技术让人无可挑剔,节奏感十分强烈,情节连贯工整,几乎没有多余枝蔓。

然而,《1917》绝不仅仅是一个打怪的任务,也并非只是空洞的长镜头技术支撑。影片拍摄和剪辑技术固然让人称奇,然而更让人触动的是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战争下的小人物的抉择和其荣辱悲欢。对人性的刻画和人格力量的描摹才是影片真正的硬核。

一、场景对比,对战争的严厉谴责和控诉

两个人的小黄花,一个人的青草地

但凡讲战争的电影,场景大多是血腥悲壮的,而《1917》里的场景,其光影的变换和建筑的布置,其意向本身像极了一首诗。

影片开始时无垠的青草地上盛开着一大片的小黄花,细碎的花枝在风里轻轻地飘摇着,那么静,那么美。随着镜头拉远,出现恬静睡着的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布雷克睡在草地上,斯科菲尔德靠着树干睡着。

纵然他们脸上写满了疲惫,那背后的土地,还似乎一切只是世界之初的样子,还有美好和安宁的可能。

而影片的最后依然是一片草地,只不过变成了斯科菲尔德一个人眼里看到的青草地。当他依靠在树干上时,青草地和山脊都仿佛是死去的静物,他朝着故乡的方向,想念着他永远失去的朋友布雷克。

影片甚至没有用哪怕一句话来传达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而人物的情感在场景里推进、迸发、收敛。

战争如果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那战争所摧毁的风景和活生生的生命,又是为何?这种场景对比,在无言中揭露了战争残酷的本质,也袒露普通人最起码的对于安全的诉求。

白天闯入敌区困难重重,夜里深入敌区步步惊心

开始执行任务时,因为不知道德军是真撤离还是假撤离,白天贸然闯入敌区必然要处处提防。他们在明,敌军在暗,两人势单力薄又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实在是凶多吉少。

如果是夜里出发,则似乎要好得多,只是时间不等人,他们必须马上出发,冒着被孝尺敌人发现、落入陷阱的危险,也必须硬着头皮上。

白天里两人小心翼翼穿过铁丝网、经历爆炸、险些被坠落的飞机撞上……一路紧张高能,没有片刻喘息。

可是真的等到晚上了,也只剩下斯科菲尔德一个人了。布雷克在白天死去,死于他好心救下的敌方士兵手里,而悲痛中的思科菲尔德必须独自在天亮前完成任务。

在炮火的照耀下,黑夜,变得更加黑,城市是一片鬼影般苍凉可怖的废墟。他孤立无援,四面楚歌,除了豁出命去,再别无选择。

曾以为黑夜给人以庇护,可是战争哪分什么白天黑夜,白天是为了活命用尽力气,黑夜里依然是为了活命在刀光剑影中穿行。躲藏、厮杀、打斗,绝望之外还是绝望,暗无天日,这就是战争。

家乡的樱花开了很美,他乡的樱花落了很痛

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出发执行任务的路上,见到一树树刚被砍倒的樱花,布雷克说起自己家乡的樱花,母亲屋子后的樱花树很美。说起母亲、家乡、樱花时,他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天真快乐,未经沧桑。

樱花的花语是生命之美和希望。它盛开得热烈,也飘落得盛大。

布雷克无疑是勇敢的,接到任务没有片刻犹疑,危难中拼命也要救下自己的朋友斯科菲尔德,他心里有个念想,拿到证明自己勇敢的勋章,回去向家人献礼。就算到了薯老生命最后的时刻他也不曾害怕。只是他没有亲手拿到勋章,也再见不到故乡的樱花。

而再次出现樱花时,斯科菲尔德几乎已经筋疲力尽,在德军领地一夜激战,脑部受伤,顺水漂了一路,差点没有力气抱住水中的枯木。水面上漂浮战争中死去的人的尸体,他们被泡得发胀变形,面目全非,十分狰狞。

樱花从河边的树上飘落下来,纷纷扬扬像下雪一样,那落樱如雪,却是苍凉疼痛。染上战争的灰黑底色,不美;弥漫着腐烂的尸体气味,不香。战争足以把一切美好变得反胃和肃杀,战争足以摧毁一切美好,战争足以摧残一数慎升个人的身心千遍万遍。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故乡,在那片安宁的故土上。而战争,摧毁了生命之美和希望,太痛了。

二、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个人抉择从来都身不由己

影片《1917》讲述的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形,这是一场为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不计其数的人员伤亡,妻离子散,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个人在时代风云中的力不从心。

当布雷克被选中去“送信”,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的哥哥在前线,他有不可拒绝的理由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哪怕失去性命也在所不辞。 说是完成任务回去能加官进爵,本质上只是他被命令,是他不得不,而非他愿不愿意,他并没有选择,他不过是权利制度下被选中的最好用的传信工具。

而斯科菲尔德是布雷克的朋友,他阴差阳错地参与进来,虽然自认倒霉有八百个不愿意,但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一往直前。如果他跑了又能怎样,在那样规模浩大多的战争中,就算他万幸跑回家乡,要么被当作逃兵处死,要么被再次派去战场。 只要他活着 ,只要战争还在继续。打仗,是他逃不掉的命运。

如果可以选择,谁又愿意打仗呢?谁又愿意去杀害他人?

当斯科菲尔德在敌军旧营地看到德军遗留的照片,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照片上,那些敌军又何尝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就和自己一样。 只不过国籍和处境不同,彼此就要拔刀相向,实在太过残忍。

在一开始,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就只是想传信去前线,保护自己的手足士兵不被敌军杀害。他们甚至营救了一名敌军飞行员。不料被救的敌兵却用刀刺杀了布雷克。 战争把人变得残酷冷血,甚至磨灭了最后的良知,让人失去道德和理智管控。那名飞行员固然可恨,却也是可悲的战争产物。

把人变得非人,是世间最大的惨绝人寰,战争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动人的是斯科菲尔德没有变得冷血麻木,除非危及到自己的性命,否则他绝没有杀人的念头。他受过欺骗,承受了失去朋友的巨大代价,还是选择善良。把自己仅有的食物全留给了敌区的陌生女子和婴儿,甚至只要德军答应他不出声他就不会伤害对方,他从没有因为自己处于优势就伤及他人。

战争冰冷无情,人性的善良温暖得让人落泪。而人性本如此温暖善良,就更加凸显了战争之令人发指。

三、勋章换葡萄酒,战争和战争的荣誉到底有无意义?

战争的发起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战争的输赢最后只是一纸文书,而无法挽回的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对个人而言,活着就是最大的战利品。

本应被视为荣誉的勋章,在斯科菲尔德眼里不值一瓶解渴的葡萄酒。因为在战争下的人,只有活着才是一切,而别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所谓的荣誉对个人而言,比起生命和家人,没有任何意义。

斯科菲尔德曾对布雷克说他讨厌回家,痛恨听到回家,其实他讨厌和憎恨的不是回家,而是每次回家就面临离别,一别就不知道还能否活着回去,他恨的是战争和战争带来的不安。

军人的荣誉在战场,辛酸无奈也在战场,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战争却让人背井离乡。

最终斯科菲尔德圆满而光荣地完成了无比艰巨的任务,在他的脸上却没有哪怕一丝的胜利的喜悦。他的朋友们死在了战场上,死在了自己眼前,而自己束手无策。到最后,他才敢掏出家人的照片看上一眼,照片背后写着活着回到她们身边。

一个男人在战场上的英勇,天不怕地不怕,支撑他的,就是他的小家庭,就是他爱的人。拿回再多的勋章也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一块锡而已。 活着回去,安安稳稳守在心爱的人身边才是生命的追求,是无价之宝。只是在不太平的年代,和平和安宁比拿到勋章难太多了。

人死了,或许能得到勋章。而战争中的人,无论是死是活,想陪在自己家人身边却难于登天。还有什么是比战争更讽刺和无奈的事情?

他刻意说自己忘记了是在哪一场战争中如何得到勋章的,又无所谓地舍弃了勋章,不过是他选择放下和遗忘战争,选择只活在当下。

布雷克死时,惦念的不是荣誉和勋章,而是希望自己的哥哥能活下来,而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知道自己临死前都很勇敢。而他的哥哥在听闻弟弟死讯后,失去爱的人,内心温暖的一隅只剩天崩地裂。那种克制和恍惚,是最揪心的无声痛哭。

任何个人都无一例外的是战争的殉葬品,战争掳去的不只是人的生命,还有生活的信念和生命的信仰。人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在《1917》里,没有用文字和语言来讲述战争的不堪,它只是用长长的镜头,把战争一幕幕呈现;把战争中的人,他们的死与伤、他们的疼痛呻吟一一展现。

战争,与美好无关。

长镜头的运用,像一曲未尽的挽歌。悠长,绷紧人的心弦。

四、结语

影片就像老一辈人老老实实地讲述一个故事一样,平静中自带巨大力量,让人看见那被称之为真实的东西,看见大时代下一个个处境微妙的个体。长镜头一气呵成,既直接又痛快,影片讲完了故事本身,至于这个故事如何解读,完全交给观众自己评判。

从影片题材上来说,《1917》不是一部纯粹的战争片,它用长镜头直接铺陈了战争中的场景,而更多地是在推进人物的行动,把人所处的位置放在了战争的中心,把对人性的描摹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它真正关心的是战争给战争中的个体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对于战争的反思是这部影片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用长镜头拍摄一部战争片,有文艺之美,又有人性之美,还要揭示战争的主题,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1917》做到了。拍摄和剪辑手法让人拍手称奇,人物命运让人扼腕。

在大战争下的那些小人物,他们曾活过、憧憬过、拼搏过,用热血书写了自己荣辱悲欢壮阔的一生。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捌’ 两次世界大战之中,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变化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这个老牌帝国控制着百倍于自身的领土。英国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岛国,大西洋洲的澳洲,与美国相邻的国土面积相当大的加拿大,全部隶属于英国。

美国独立之前也是英国人发现了新大陆,移民到那里。可以说,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国的影子,或者说在英国影子下存在。 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这个曾经被呼唤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有日落夕阳的时候。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侵蚀

如果说在维多利亚时期使英帝国达到了世界国家的顶点,那么一战的爆发则是大英帝国走向夕阳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可谓是隔岸观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随后,英国人对此也是普遍热情有余而认识不足,更没有意识到它将影响到英国殖民体系的牢固性。

没曾想到的是,德国迅速占领的半片欧洲,英国意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迅速开辟战场与德军作战,为了英国主权的保障,英国不仅恳求美国的支持,还要依赖其帝国内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战期间,英国国家财政经济全面实行军事化制度。

由于运输困难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国出口减少,国家工业慢慢的走向败落,再也不能东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国的称消物号。

2、英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帝国殖民地的民族 情感 得到了触发,帝国内部政权动荡起来。 因此,一方面英国越来越依赖美国等其他欧洲强国的支持,来维系帝国国内的经济体系,在殖民地那一头殖民地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并争取主权的独立以脱离英国的控制。

战时,为了有效地获得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国于1917年成立帝国战时内阁,其成员是英国战争指导委员会委员、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领总理。这样,自治领的地位显着提高,为改变和调整帝国的内部关系奠定了基础。

当英国宣布对德宣战后,英国各殖民地随着英国的进入也投入到对德的战争中。 随着橡桥唯战争的停滞不前,这些殖民地内部民族独立意识加强。这些英属殖民地像其他主权国家独自决定自己的各项军事部署和行动,不跟从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会上一些决议问题上是以独立主权的形式单独进行签字表决。比如国际联盟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印度成为其成员国。

1931年的帝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层面上描述了帝国内部殖民地从属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英国失去了对殖民地的这种控制。这些殖民国家表现出更加决绝的民族独立意识,反英斗争拉开大幕,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冲击。

如果说印度在甘地领导下的绝食行为则是要求独立的一个反抗行为,爱尔兰的独立征兆了大英帝国解体的大幕。

1、英属殖民地对英国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属殖民地表明了它们梁培对英国的忠诚,参战则是在行动上明确了他们的主权国家地位。而德国对此偏差,它过高地估计了英联邦离心力量的作用,认为英属自治领会保持中立,事实是只有爱尔兰保持中立。

英国所有其他自治领在一周内都向德国宣战,并把它们的资源用来为英国的军事服务,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给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服务人员。二战期间英帝国内部的合作要比一战时少得多。

在美国参战之前,自治领希望详细了解英国的战略以及供需计划,各自治领派其总理到伦敦与战时内阁会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最积极主动。

二战对人类来说是一次灾难,而 对于英属亚洲殖民地来说,自治或独立的契机是最主要的。英属亚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担了本国的战场,盟军只为他们提供给养和武器。 战争教育了他们,使他们滋生了民族主义 情感 ,开始意识到自治或独立的必要。

2 、英属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胜利加剧了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意识,结局是全面开始要求独立,脱离英国的管控。 二战期间,英美出于自身利益,宣传和教化英属殖民地一起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抗德国。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战场,思想意识逐渐提高,意识到了一个民族统治压榨另一个民族的非法行为。

结果导致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英帝国的不是辉煌和中立,而是给自己培养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盟军一同作战,通过长期与白人其他种族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都是平等的,没有肤色这种种族等级分化。战争让这些人意识到这么多年一直遭受英国的奴役,站起来反抗斗争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意识,脱离英帝国的掌控是本能。

战时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经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业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殖民地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更加剧了各殖民地的脱离英帝国的想法。德、意两国加之支持的态度大肆为殖民地进行全球宣传,更加促使英属殖民地的决心和动作。

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极力拉拢英属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对其独立要求表示物质上和国际地位上的某种支持,以瓦解英国国力,夺走英帝国的霸主地位。

1、 两次世界大战消耗国力

英国在二战中虽然始终维持着胜利者形象,但是由于二战的严重消耗和一战留下的疾患,损失惨重,国家经济实力急剧下滑。

战争期间,英国的战时军费靠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军费支出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完全靠英属殖民地和美国的援助,依赖的状态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国对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反英斗争迅速做出军事反应的能力,无奈中只好逐渐放松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掌控。

此外,英国作为盟国"银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都要求英国为其盟国的战争支出融资。战争爆发后不久,主要参战对抗德国的5个国家中有3个国家需要外国借款。

这种贷款不仅无法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战争期间英国对外国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实际上是借入国家将这个或者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债券,这些债券享有对借入国家因未来的生产力和服务而所得利润的留置权。

不幸的是,英国在战争期间的对外借款大部分借给了在战争中很难恢复的国家,所以英国借出的这些贷款连本带利一起损失了。

2、国际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宪章》宗旨中明确规定,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合法平等权和拥有自己国家民族决策权原则这一条。

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已经没有了向心力,加剧了全球一体化时代落后的步伐。加之现在英国的国力大幅亏空,还要依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对殖民地的独立无可奈何,也因对战争中的盟友美、苏等国欠债的太多,只能忍气吞声作罢。

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重新执政。工党政府上台后,通过对行政的改组以及名称的改变,证明在英帝国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革。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英国这个昔日帝国的雄风已荡然无存。

如果说一战使欧洲中心地位仅存于表面的话,二战则一劳永逸地使英国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战的爆发则给了英帝国最沉重的一击,英国失去了老牌帝国。

雅尔塔体系确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经把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抛开在外。如果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再三坚持,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也会失去。

大英帝国经过两次大战的冲击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战争而成为日不落大帝国,同样也是因战争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国这个舞台,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参考文献:

《大英帝国的瓦解》

《帝国斜阳》

《艾登回忆录》

‘玖’ 200分悬赏,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升好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带誉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吵行铅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着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 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 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 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 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 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 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 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 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 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 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 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 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 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 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 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 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 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 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 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 “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 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 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 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 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 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 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 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 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 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 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 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 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 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 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 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 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 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 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 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 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 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 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

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 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 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 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 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 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 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 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 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 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 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 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 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 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 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 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 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 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 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 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 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 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 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 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 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

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 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 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 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 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 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 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 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 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 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 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 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 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 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 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 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 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 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 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 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 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 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 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 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 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 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 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 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 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 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 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 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 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 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 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阅读全文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士兵长什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人豪门自信来自哪里 浏览:354
印度种族有哪些姓 浏览:349
美国凭什么制裁伊朗央行 浏览:804
印尼有多少矿洞 浏览:822
中国哪里人吃眼镜蛇 浏览:460
杭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怎么样 浏览:547
印尼伊斯兰有多少 浏览:346
往英国寄衣服每公斤多少钱 浏览:788
印尼虎小苗吃什么 浏览:205
哪个省份和越南交界 浏览:120
有什么意大利的车 浏览:512
伊朗什么时候可以登陆 浏览:665
英国留学生买书怎么买 浏览:974
中国股市波动为什么这么大 浏览:938
中国警察如何避免持刀 浏览:256
现在印尼新冠肺炎是什么情况 浏览:869
怎么报名中国新歌声 浏览:687
越南能带多少烟过境 浏览:502
英国人怎么表示一楼 浏览:580
印尼榴莲是什么品种好吃吗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