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什么时候放弃空基力量

英国什么时候放弃空基力量

发布时间:2023-03-18 14:23:49

‘壹’ 英国是否军备核打击能力

不得不说,英国的各项军备在走下坡路

如果说40多年前英国还具备独立核打击中国的能力的话,现在的英国核力量已经彻底沦为了美国的附庸

英国自购买“三叉戟”导弹之时起就与美国达成了如下协议:没有美政府的同意,英国皇家海军不得擅自使用核导弹。

1998年3月,英国皇家空军正式结束了长达40年的核战备值班使命,这也意味着英国彻底失去独立核打击能力。

所以,英国是不具备核打击能力的

‘贰’ 英国的三叉戟弹道导弹是怎么回事

这个,事实上是当年美国对英国的压制使然。准确说,英国目前的核力量并不属于这个国家独立的核力量,而是 从属 于北约联合核力量的一部分(表面上是多边的联合核力量,事实上是美国控制的,北约联军总司令一直都是美国人担任)。

而且,美国对英国(甚至包括其他部分北约国家,下文提及)的所谓“核共享”政策,在1970年由美、苏、英三国首先签署的《核不扩散条约》生效之前,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确实,英国很早就成功独立研究并实验出了核武器(1952),但是由于英国殖民地的全面丧失,冷战时期,其资金和资源来源都出现了严重倒退,也制约了其在核打击载体(比如说战略轰炸机,陆基洲际导弹和后来的潜射洲际导弹)的发展;加上其国内激烈的反核运动(相对于法国激烈,个人认为此舆论得到美国幕后支持),当时的英国官方竟然逐步放弃了发展独立核力量的既定计划:1958年英美间签订了《原子能合作协定》,规定英国必须以自己的核部件购买美国的核载体部件;英国1962年后进行的核试验必须固定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进行。到了60年代中后期,美国主导英国核力量的情况更加明显,北极星潜射导弹出现后,美国更借助北约组织达成包含以下条款的协议:1、没有美国政府的同意,英国海军不得擅自使用载核弹头的潜射导弹;2、在英国本土基地库存的导弹必须由美国制造商洛克马丁公司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3、英军潜射战略导弹需要由美国提供情报数据和卫星导航系统。三叉戟潜射导弹入役英国海军后,根据协议,这些导弹需要定期到美国进行维修。

另:除了英国属于所谓的北约“核共享”国家外,自1966年北约核计划小组建立开始,欧洲还有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还有中东的北约成员土耳其属于“核共享”国家。在核战争打响的情况下,若北约(主要是美国政府)同意,上述国家可以和英国一样,使用北约成员国在欧洲部署的的战斗机或对地攻击机(比如说英、德、意三国的旋风对地攻击性战机,荷、比、土耳其三国的F16战机,都专门配置了可搭载战术核弹头的特定模块),投放战术核弹。当然理论上,英国还保持以潜射方式投放战略核力量,这是北约其他“核共享”国家不可比较的。

上述北约“核共享”国家的政策理论上也不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对英国而言,它早在条约签订之前已经实验了核弹,属于彻底的有核国家,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弹头,仅仅是接受了美国提供的战略核导弹载体这一环节,并不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关于不对他国出售或转让核武器的;对于德国、荷兰和意大利等国而言,虽然并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核试爆,但拥有发达而且独立的核技术(不要对小国荷兰感到惊奇,其现有的铀浓缩能力接近中国,远强于日本。德国亦和荷兰一样),他们把武器级的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了美国本土,在美国境内的厂房生产核弹头,然后又借助“美军核弹头”这一合法的牌子回到欧洲境内部署,以保持自身的有限核反击能力。对美国而言,借西欧人对俄罗斯和对它自己的畏惧,把那么多有独立而强大的欧洲国家拉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何乐而不为”?

而法国和上述国家都不同,法国是完全独立的核力量。法国至今也不属于北约核计划小组成员。

‘叁’ 关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新的历史发展重心

1640年以来,历史的发展经过几番摇摆和螺旋形的发展,到1688年—1689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

1640年革命开始后,经过两次内战,到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革命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和贵族掌握政权后,即转过头来镇压以平等派和掘地派为代表的社会中下层民主力量,从而破坏了共和国赖以建立的社会基础。这时上层统治集团把巩固政权的希望寄托在克伦威尔个人身上。年护国公军事专政制度建立后,行政、立法、军事等大权都集中于护国公一人手中。但是他手下的高级军官和议会里的少数野心分子,争权夺利,离心离德。1658年克伦威尔一死,这个唯一的权力集合点崩溃了,整个政治结构也随之散了架。“垮了的狄克”——理查·克伦威尔继位为护国公,他只在历史舞台上露了一面,就在次年春从政坛上消失。当蒙克率军进入伦敦后,仍然是群龙无首,一片混乱。许多人在无可奈何之余,认为只有君主制复辟才是唯一的出路。

英国各界人士本来指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能够恢复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缓解各敌对宗教派别的紧张关系,从而克服政治、经济、社会的混乱状态。然而查理二世即位不久,人们就发现他们的希望落了空。

1660年的复辟并不能将1640年革命开始之前的一切旧事物、旧形式照样恢复起来,历史车轮并不是转了一圈又恢复原位。有人认为现在应该从过去的迷误中清醒过来,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过去20年中,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能重新恢复原状。不要说中下层人民,即使那些在革命时期曾经受益的资产阶级和贵族,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他们的既得权益。连查理二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布列达宣言”及复辟后初期所颁布的一些法令,不得不承认过去20年中发生的一些事实。他手下的主要大臣克拉兰敦等人,也认为必须执行温和政策,对现状不能作激烈的变动。①

从另一方面来看,从1649年以来,历史逆流就已开始出现,到年克伦威尔护国公制建立,这股逆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实质上,它已为以后的王朝复辟开阔了道路。到1660年王朝复辟时,反动的历史逆流像冲决了堤坝的洪水汹涌而来,它呈现出一种历史发展的惯性力量。王党分子一旦得势,岂肯善罢甘休。过了一段时期以后,以查理二世为首的上层统治集团刚站稳脚根,立刻采取各种手段,力图恢复不受议会约束的专制王权。与此相配合,他们又竭力想加强天主教的势力,并采取措施使军事力量处于国王的控制之下。

贯穿于复辟时期28年的历史,主要是围绕着两个斗争焦点而展开的:第一,力图实行君主专制的势力与维护议会权利的势力之间的斗争。国王企图将军事力量(先是民兵,后来是新建立的正规军队)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措施,也属于这个斗争范围。第二,国王用种种手段企图恢复并加强天主教,而英国国教徒及其他新教徒则反对这种企图。

围绕着这两个焦点所展开的斗争,迟早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解决。在当时英国政治、社会力量的结构之下,不论是主张君主专制者或主张议会主权者,都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性利。至于矛盾的解决方式,也不可能是暴力革命,因为经过20年的革命起义、军事专政等风风雨雨之后,到了60—80年代,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当蒙默斯起义和1685年、1688年事件发生时,就显露出起义的力量既分散又软弱,而且缺乏社会的广泛支持。

因而,在当时的英国,不经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上述的基本矛盾,是唯一可能的道路。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质上就是走的这样的道路。从1640年革命爆发以来,经过了几次反复曲折,终于在“光荣革命”时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以后的英国历史就以这个重心为新的起点,以徐缓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起来。

英国立宪君主制的世界历史意义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利超过君主的立宪君主制度以及两党制度等,不仅对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在17世纪的西欧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君主专制是一种普遍的政体形式。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丹麦、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国,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①在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权神授。至于东欧的俄国以及东方的中国等,则等级森严,绝对专制君主制更为强固。1688年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发的政治思想,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一些民主、进步的思想家,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则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虽然对东欧、俄国及东方的中国等国未发生直接影响,但当这些国家的改革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巴力门”(议会)、“君民共治”(立宪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们进行斗争的现实源泉和效法的榜样。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在为改革而奋斗的时候,就常常引用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楷模。

关于“光荣革命”的史学

自18世纪以来,历史学中关于对1688年“光荣革命”的评价,长期为辉格派历史家哈兰姆、麦考莱以及后来的屈维廉的观点所统治。在这批辉格派历史家看来,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以后民主的议会制政府和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力图建立专制君主制的计划的终结。以后,议会的宪法地位上升了,国王的专断横暴权力被遏止,并处于议会监督之下。英国的两个主要政党也起源于此时。两党在政治上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制约,使政局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两种互相矛盾和制约的因素包含在一个统一体内,既避免了大一统的呆板、停滞、毫无生气的弊端,也避免了破坏性的冲突和内战的危险。②麦考莱的名着《英国史》就是从1688年开始的。在这本书的一开头,着者就指出,英国无疑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国家,而英国之所以伟大,其渊源就在于1688年的革命。“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①麦考莱在政治上是个辉格派,他对辉格派在英国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备加颂扬,并以自己是辉格派的成员而自豪。②他用辉格派的观点去解释历史是很自然的。

辉格派的观点对后世的史学思想影响很大。20世纪初,麦考莱的外甥,着名历史家屈维廉在他的专着《1688年—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好像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③在屈维廉以后,一些有关着作的基本观点也与上述着作雷同。④

辉格派的思想,在17世纪末约翰·洛克的着作中得到深入的发挥,不过洛克的书在刚出版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⑤到后来才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与辉格派的思想相对立的是托利派的思想。托利派的思想在18世纪后期着名的实证主义思想家休谟的着作中得到充分的阐述。虽然休谟自称他只是一个历史哲学家,并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①但由于他对国王查理一世和斯特拉福的明显的同情和对革命的事件和人物深恶痛绝的态度,后世的人很自然地把他看作托利派的历史家。休谟的《自恺撒入侵到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一书的中心思想乃是:没有权威,自由就不可能存在;建立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②

当代托利—保守党的着名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是1688年投靠威廉的马尔波罗的后代。他在《马尔波罗传》及《英语民族的历史》等着作中,对1688年英国的贵族、乡绅投靠威廉的行为备加赞颂,认为“英国的贵族和国教教士从来没有像1688年这样经受如此严酷的考验,并对他们的国家作出如此优良的服务。”③

“光荣革命”事件,在英国以外的史学界也引起广泛注意。19世纪中叶,法国着名的政治家、历史家基佐在1848年革命后,其历史观发生了急遽转变。原来他曾在1826年出版的《1640年英国革命史》中,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革命的发展过程,并对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中下层人民的革命行动加以赞颂。但1848年以后,他却对革命的暴力和流血加以谴责,并拿1688年的“光荣革命”与1640年的革命作对比,认为“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和牺牲,但却达到了革命的目的,所以比1640年的革命要优越得多。1850年,基佐专门为《1640年英国革命史》写的序言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了。书名就是《英国革命为什么成功了?英国革命史讨论》。在这本小册子中,基佐比较了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认为英国革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原因是英国革命是本着宗教精神进行的,而且没有与过去的传统割断联系。另一个原因是英国革命是作为保守力量而不是作为破坏力量而出现的。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在立宪君主制治下的英国,“内政、维护和平、财政、殖民、商业、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议会斗争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最为关心的事情。”①因而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之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得以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基佐的论点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特别是苏联的历史着作一反辉格派的观点,在有关17世纪英国革命史的研究中,将重点完全放到1640年—年间,把年克伦威尔护国公制度的建立作为革命的结束年代,而把年—1688年的历史作为40—50年代初革命事件的附属部分或尾声。同时在评价上,着重强调40年代至50年代初革命时期的进步作用,而把1688年的“光荣革命”当作微不足道的“政变”。

最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方史学界的研究方向又发生改变。它一方面表现为对复辟时期的重视,认为不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来看,复辟时期都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②在这段时期,出版了不少有关的专门论着。另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与以前的着作不同的观点,甚至出现了一些翻案性的文章,从对整个“光荣革命”性质的否定,到对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的相反的评价,各式各样。如有人认为,所谓“光荣革命”不但不“光荣”,而且是英国的一个耻辱,不仅国王詹姆斯二世表现得懦弱可耻,而且大多数英国贵族、中等阶级都在外国人入侵时背叛了自己的国王和国家。③有人说,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在稀奇古怪年代里发生的一件稀奇古怪的事件”。①

在我国,自解放以来,在有关17世纪英国革命的着作中,都是按照当时苏联学者的观点,重点放在研究1640年—年的“革命年代”,对此后到1688年,只是当作革命时期的尾声而附带提及。特别是,在评价这段历史时,都将之与17世纪40年代的积极因素对立起来。这是我国解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崇尚暴力,贬斥改良、渐进等左倾思想的一种表现。近几年,在有关历史论着中,这种左的偏向已有所克服。

‘肆’ 英国皇家海军发展史

皇家海军,正式成立于1509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为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朝代为都铎。而且当时被称作“英国海军”,而非“皇家海军”(Royal Navy)。英国海军的主要力量原先都是些海盗。

1588年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西班牙由于无法忍受英国海军海盗式的袭击与掠夺,派出世界上最强大的“无敌舰队 ”讨伐英国。英国海军在德雷克的率领下,充分发挥自己炮远、船灵活的优势,取得完胜。英国海军从此成为世界一流的海上作战力量。

但同样强大的还有荷兰,法国。17世纪,英国同荷兰的关系紧张起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荷兰同英国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英国艰难取胜,掏空了“海上马车夫”的钱袋。 1660年,复辟了的英王查利二世(king CharlesⅡ)为了笼络人心,授予英国“皇家海军”的称号。从此英国海军的每艘军舰名前都有了一个术语HMS-His or Her Majesty’s ship-英王陛下的军舰的意思。 光荣革命”(1688年)后,由于两国王室的联姻及荷兰执政威廉(William Ⅲ)入主英国,英荷两国的关系即改善。现在,欧洲大陆上只有法国与英国抗衡了。英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冤家对头之一。双方摩擦不断,终于爆发了18世纪着名的七年战争。这场惨烈的战争,欧洲诸大国均参与,而真正的获利方却是英国。英国夺取了法国在美洲和亚洲大片殖民地,开始成为世界帝国,皇家海军自然功不可没。18世纪的海战,催生了一个新的舰种,并决定了那时乃至以后近200年间的海上作战模式,这便是主宰海洋几百年,并成为各国海军力量象征乃至大国外交筹码的战列舰。当时最典型的作战方式为双方战舰各排成一列纵队,互相用一侧的舰炮攻击对方。这种作战法战斗效果平平,一些敢于创新的海军军人开始大胆突破,提出了纵队与穿插相混合的战法,既能发挥传统战法火力密度大的特点,又能发挥军舰两舷的全部火炮威力。这一作战法的集大成者,便是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纳尔勋爵。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他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1799年,法国海军将拿破仑远征军护送至埃及后,在阿布基尔湾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阵来防御纳尔逊的进攻。按照常规战法,法国舰队是无懈可击,不可突破的。但纳尔逊却运用了一种极为新颖的战法——他命令部分战舰直接插入了法国海军战列的另一侧后两面同时夹击。结果,法国海军几乎全军覆灭,纳尔逊本人头部也受了重伤——他每次战斗必定身先士卒,经常受伤,已经丢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和一只胳膊。1805年10月,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角拦住了拿破仑用来征服英国的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他命令英舰队分为两部先后直插入排成传统的一字长队的法国舰队中,将其分成三截后几乎完全消灭。拿破仑征服英国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了,但纳尔逊本人也不幸中弹身亡。此役过后,英国海军在以后的100多年间再也没有遇到或像样的对手。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海军建设奉行“双强标准”即本国海军力量相当于世界第二、第三强海军力量的总和。全世界的大洋上都是吐着黑烟、漂着白色军旗的皇家海军战舰,随时随地保卫着英国的海外利益和远洋运输的安全。19世纪后期,德意志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分裂局面,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世界已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又急迫需要大片殖民地,因此与其他列强们矛盾突出。而英国向来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因此对德国极力打压。德国大力发展海军,挑战英国海上霸权。英国实力雄厚,海军力量始终远远强于德国。1914年一战爆发,两国不可避免地兵戎相见。英国皇家海军发挥规模优势,把德国海军主力牢牢地封锁在港内。结果大洋上德国海军只有少数的大中型舰只打游击,骚扰英国海上运输线,且全被皇家海军消灭。1916年,德国海军主力主动出击,企图打破封锁,夺取制海权。双方在日德兰海域相遇,英国皇家海军损失比德国海军严重,但德国海军却被打得狼狈逃回,再也不敢出海。英国仍牢牢掌握着制海权。一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元气大伤,限制海军军备的《华盛顿条约》一签,英国海军被美国海军赶上,只能作为同其并列第一的海上力量。

20世纪初期,英国海军还发明了一个新的舰种——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刚刚问世时毫不起眼,没有几个人预料到它居然会在短短的几十年后将叱咤风云。1939年二战爆发,

皇家海军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主要对手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德国水面舰队总体实力弱小,仅有的几艘大型战舰不是在海上被皇家海军以绝对优势击沉,就是被困在港中坐以待毙。德国海军因此将潜艇当作王牌,组织“狼群”战法,战绩惊人。皇家海军则与盟友们一道实施海空联合反潜,将“狼群”追得无处躲藏,成为极具反潜手段和经验的海上力量。意大利海军世界排名第五,远强于德国海军,但指挥拙劣,训练不佳,士气很低,在地中海被皇家海军轻松击败。英国对意大利海军实施攻击时还开创了用航空母舰袭击港内目标的新战法,没付出多少代价便一夜之间重创了意大利海军的多艘主力舰,也为远在东方的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年提供了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样例。日本海军主要同美国作战,同皇家海军的仗不是太多,但陆军却横扫东南亚,占领了大片英属殖民地。战争后期皇家海军重返远东,但此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徒有虚名, 不堪一击了。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海军已被美国海军全面超越,排名世界第二。而战争给英国带来的创伤已使英国无力维持这样庞大的舰队了,英国各殖民地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英国不再是“日不落帝国”。英国皇家海军由全球海军痿缩为了一支地区性海军,在北约中只能充当美国海军的陪衬。尽管如此,却仍是西方实力仅次于美国的海上力量,实力不容小视,跟着美国打了朝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同盟友法国打了苏伊士战争,独立打了马岛战争。其中以1982年的马岛战争最为有名,皇家海军跨半个地球,远征接近南极的马岛,痛击阿根廷军队。皇家海军虽然取胜,但代价高昂,使一味削减海军的英国政府意识到了继续保持海上力量强大的必要性。进入90年代英国政府拔巨款重新打造皇家海军,使之在2035年前后重振雄风,恢复成为全球性海上力量。万古长青的皇家海军,现在又充满了新的希望。

大英帝国的兴衰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英国海军的兴衰史。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因为拥有面积相当于本土140倍的殖民地,因而拥有最为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贸易额无可比拟,国力自然鼎盛。在开辟殖民地和保卫远洋航线的过程中,英国海军无疑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这个作用继续发挥下去,英国自然要维持规模与之相适应的海上力量,而这个海上力量,必须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二战后英国衰落下去。各殖民地又纷纷独立,英国已无力也没有必要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军了,英国海军也跟着衰落下去。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英国海军百战百胜,成为海上霸主呢?一直到一战前,英国的陆军都不算强大。而英国的对手,法国、德国,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对他们来说,保持一支最为强大的陆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不可能像英国那样腾出充分的财力和有绝对的必要性来维持一只同样强大的海军。由于受制于陆军,他们的海军实力永远无法超越英国,在海上被英国击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荷兰,虽然一度是最强大的海洋国家,无奈综合国力无法与英国抗衡,最后失败,“海上马车夫”从此成为历史名词。西班牙在征讨英国时,所用的战舰战法已经过时,还是中世纪海战时的那一套。英国海军在一系列的战斗中还养成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勇猛果敢,积极主动,接敌必战,战法创新……这些精神至今仍牢牢烙在英国海军的每一名官兵的心目当中。

阅读全文

与英国什么时候放弃空基力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现在的环境如何 浏览:409
印度为什么奖牌这么少 浏览:339
印度有什么经商机会 浏览:606
英国预科一年学费多少钱 浏览:337
中国人豪门自信来自哪里 浏览:354
印度种族有哪些姓 浏览:349
美国凭什么制裁伊朗央行 浏览:804
印尼有多少矿洞 浏览:822
中国哪里人吃眼镜蛇 浏览:460
杭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怎么样 浏览:547
印尼伊斯兰有多少 浏览:346
往英国寄衣服每公斤多少钱 浏览:788
印尼虎小苗吃什么 浏览:205
哪个省份和越南交界 浏览:120
有什么意大利的车 浏览:512
伊朗什么时候可以登陆 浏览:665
英国留学生买书怎么买 浏览:974
中国股市波动为什么这么大 浏览:938
中国警察如何避免持刀 浏览:256
现在印尼新冠肺炎是什么情况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