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英国人对“干隆盛世”不屑一顾
18世纪中叶欧洲的“中国热”,让不少中国迷对古老庞大的中国有着无限的遐想和崇拜。他们都以为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宝藏的国度。甚至把《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信以为真,想象着中国人都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黄金首饰,让他们对中国产生无限的向往。
然而,这个时代的中国百姓一直没有摆脱中国农民有史以来以青菜粗粮为主的饮食传统,肉类、蛋奶基本吃不起。而春季百姓基本靠采野菜才能勉强生活,在干隆时期,吃糠咽菜的百姓更是占大多数。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中国农民一年的收入很少,甚至还有干了一年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负了债的现象。如若遇上灾年,那更是举步维艰,甚至有很多农家卖儿卖女度过饥荒。
物质上贫穷必然导致人们在没有精神支柱中苟且生存,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尊严可言。英国使团抵达中国沿海后,因为不熟悉航线,要求当地的总兵帮助找人带路,总兵很快就答应了。紧接着英国人看到了这样惊人的场景:总兵让士兵们把熟悉路线的老百姓找来。但是来的这些百姓神情呆滞,面黄肌瘦,痛苦地跪在地下,苦苦哀求不要让他们去带路。
因为这样会让他们离家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会影响家人的生活,虽然苦苦哀求,但是总兵并不会因此而心软,还是命令他们必须去。在中国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但英国人却感到触目惊心,若是在欧洲,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能的。英国人认为这是极不公正暴虐百姓的行为。从而让他们窥视到清朝的制度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更让英国人惊讶的是,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多少钱,甚至连返回的路费都不够。有些逃跑的被抓回来后,惨遭毒打。从这些人瘦弱不堪的体态,就能看出来平时的生活极为贫困。让英国人看出干隆时期的百姓生活水平极为低下,是靠着这种做法维系着自己的统治秩序。
然而,那时的欧洲,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人权观念,一个人就算再有权势,也是人人平等,不可仗势欺人。干隆皇帝以天朝上国自诩,自我感觉良好,坐井观天,不去观察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对百姓阶层的生活更是不管不问,他关心的是如何对得起祖宗,如何保住他们的家天下,以此为目标打造他的严密的专制统治。
马戛尔尼使团在中国前前后后大半年的时间,虽然没有达到外交目的,但却亲眼目睹了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不堪一击的真实状况。所谓的“干隆盛世”,不过是自吹自擂而已。英国人以给干隆皇帝祝寿为名的此行,虽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但也并非无功而返,马戛尔尼看透了徒有庞大身躯实际极为虚弱的大清,对中国的迷信就此打破,也影响了后来英国对中国的政策。
B. 干隆盛世,真的是盛世吗来看看英国人笔下的干隆盛世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好多人认为干隆年间是盛世呢?是因为早些年间《还珠格格》的热播?还是现在的各大清宫剧的情爱纠葛?
当时的清朝在干隆的统治下只能说确实是“富裕”的,为什么呢?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也是他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他统一了新疆,使当时的领土面积达到了现在国土面积的1.5倍,疆域达到了1452万平方公里。
第二点就是当时清朝的GDP占了全世界比例的30%还多,在当时的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占比可是当时俄国的6倍,英国的8倍、日本的9倍。
第三个原因就是干隆继位的时候人口一共是1.4亿,到他退位的54年的时间人口达到了2.9亿。
所谓的干隆盛世其实是被后人过度吹捧了,它虽然有一些优点和成功之处,但却没能实质性的改变清朝的走向,只是相比于整个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来看,康乾历史比其他清朝一些平庸皇帝突出而已。从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它与其他朝代的盛世还相差甚远。
C. 干隆盛世到底有多繁华一位英国人揭开了真相,和你想的一样吗
干隆皇帝曾说:祀牺牲代面素,庙不血食语不惧。现在人们一提到清朝的政治巅峰,可能都会想到康熙和干隆这两位皇帝。对于干隆盛世,国际上的说法从来都不统一。比如说,在中国人的心里,干隆皇帝创造了一个满清盛世,将爷爷康熙皇帝所带来的盛世又拔高了一个度。
最可惜的一点是,册举干隆皇帝选继承人这方面也不是很优秀,嘉庆帝上位之后有三年时间,政权依然掌握在成为太上皇的干隆手中。之后嘉庆帝掌握了实权,但是资历平庸。对于干隆遗留下来的空洞,没有能力弥补,这也就导致英国人认为干隆盛世只是一个假象罢了型裂。
D. 盛世干隆,为何在英国人眼中却如此不堪
1793年,也就是干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英国工业革命
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逃亡。
“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干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干隆十二年,普并羡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
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在西方快速前进的对面,清朝无疑是沉重的。
○摘自《饥饿的盛世》,张宏杰(着),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
E. 干隆盛世为何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
1793年,也就是干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干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干隆时代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为何如此黯淡
干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
原因是,干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肢薯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干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干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
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干隆所处的18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
干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干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如果这一盛世出现在汉朝或者唐朝,当然无愧于“伟大”二字。
然祥纤而不幸的是,干隆所处的18世纪,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戴逸先生在他的《论干隆》文中说:“干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历宴者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戴逸先生又在他的着作《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提及:“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18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迸射出来。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
而这个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干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着《论法的精神》。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干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1797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干隆皇帝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
干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
干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然而干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的成就。
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干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纵向对比中国历史,干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干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
虽然登峰造极,但干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干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暗淡无光。
备注:面使年少,光阴虚度,欢迎订阅!
F. 英国人眼中的干隆王朝是怎样的
干隆王朝一直以国富民安而闻名。
1792年9月26日,以干隆过寿为契机,英国使团前来贺寿。对这个“马克?9?波罗”游记里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国家,英国使团一直抱有很大的期待。
然而,登上清朝大陆的那一刻起,发现并卖盯没有他们所想的那么好,这里的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长期处于贫穷之中。
使团长约翰巴罗将他的所见所闻记载于册,带回英国。通过这些描述,不由得我们深思。这真的是我们所颂扬的天平盛世吗?
1、有辱人格的礼仪
英国使团到达北京,面见干隆时,他们都很兴奋即将见到伟大帝国的统治者。
然而,当英国使团用英国传统礼仪向干隆行礼时,在旁的官员让他们下跪。这是使节们所不能接受的,这是践踏尊严的动作,使节们拒桐简绝了这样的要求。
干隆皇帝始终认为清朝乃天朝上国、世界中心,其他国家理应臣服于我。从没把英国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一个国家来看待。
2、军队懒散
清朝接待使节中有一项就是操演练兵。本意是威慑他国,让他国看到清朝的强大。
而当使团看到真正的练局配裤兵时不由得大吃一惊,英国早已将大炮枪支广泛应用于作战队伍中,而清兵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仅有的几架大炮也是破旧不堪滥竽充数。
清兵们穿着绣花的缎子,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而像是歌剧演员。
3、百姓疾苦
在去往北京水路上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丰衣足食,繁荣富饶的景象。沿岸的建筑都是低矮的茅草房,很少有独立的瓦盖建筑。
每到一处停靠休息,兵队就抓沿岸的百姓来服侍我们。
每当我们将残羹剩饭交给他们时,他们都感激的看着我们。甚至我们泡过的茶叶,他们也视若珍宝,抢夺着泡水喝。
干隆王朝的确创造了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然而却遏制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
当干隆因为诗人含沙射影将他打去文字狱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已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
干隆所谓的盛事,也只不过是对统治阶级的盛事。而百姓早已被打断脊梁骨,在跪拜站不起来。
G. 干隆预想过英国要入侵,英国人对清朝有什么看法
清朝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局势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如果清朝能够认清形势,加快自身的发展,也许我们的历史会是另一种情况,但不幸的是,清朝有了这个机会,但最终却被自己错过了。尤其是清朝的隐居,可以说是其必然落后的一个典型特征。明朝中期以后,东方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有一个差距,但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清朝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局势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
除此之外,干隆不想和英国贸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帮派英国人们不够尊重自己,因为当他们看到自己时,他们不能跪下。这是皇帝无法忍受的事情。马戛尔尼但他们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眼里,跪不是一件小事英国,跪着只能跪着耶稣,最终,清朝和英国实现公平贸易的机会丧失了。事实上,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
H. 干隆时期外国人眼里的清朝时什么样的
干隆时期,因为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流传以及之前中国输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在欧洲都是高档奢侈品,在欧轿庆猛洲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地域闭桥广大、富强、遍地黄金的国度.而英国使者马尔戈尼在为两国通商事晋见过干隆皇帝而被拒绝后,干隆皇帝为显示大清的武力和国力,安排其由北差团京沿运河南下至江南出海回国,而不是就近由溏沽出海,并安排清军于运河两岸操练以显示天朝威武,然而,贫苦的民众、武器原始、缺乏训练、军纪败坏的清军让马尔戈尼清楚的看到了天朝上国的真正面目,马尔戈尼回国后在议院作的陈述打消了欧洲人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恐惧感,为后来的列强入侵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