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国崛起》英国是怎样崛起的
《大国崛起》英国的崛起:在航海过程中,一部分人攫取了大量利益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这些人通过圈地运动使生产关系逐步资本主义化,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进一步深化了国内改革,凝聚了丰富的财富,国力强大。
不断进行海外掠夺,在外交上通过战争和商业逐步取代西班牙、荷兰、葡萄牙,逐步奠定霸主地位。
《大国崛起》剧情简介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❷ 在世界近代史上,日本和英国崛起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日本:遣唐使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中国2亿两白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战(侵华战争)
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1 。内因: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结合本国国情改造提高
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培养人才 日本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并在政策上注意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20世纪初,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 外因:主要是美国的扶持
英国:首次完成工业革命 掠夺,鸦片战争、东印度公司
❸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主要是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
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
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多市场、少 *** ”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确立: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结束后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孝段团弱。
②确立: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多极化: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工党主政期间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分别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两次国有化 *** ,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据统计,1970年国有企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1.1%,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着上升。
1981年,英国最大10家公司(企业) 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
国有企巧橘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国机场管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
英国国 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特别是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进行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对煤气、石油、电力供应、煤炭、宇航、汽车 和电信等部燃隐门的上百个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了民营化。
到1989年,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比1979年减少了45%。
1990年底国有企业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
目前英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等领域。
虽然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但英国还是公私 混合产权结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保守党仅得209席。
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 *** 。
工党 *** 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
工党 *** 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 *** 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
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
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推动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助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
与国有化相互关联的是工党 *** 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化。
艾德礼 *** 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
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 *** 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
1946年8月,通过工党 *** 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
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
1946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
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保护租户的利益。
1948年5月。
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 *** 的救济。
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
工党 *** 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工党 *** 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对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较早地在1948年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
马歇尔计划又使英国从美国给欧洲的援款中得到1.2亿美元,工党 *** 用此款充实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英国的金融市场,弥补 *** 的巨额财政赤字,使英国的经济更快地走上复兴之路。
到1950年,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为此,工党赢得了1950年的大选而继续执政。
虽然一年后由于工党 *** 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但是工党 *** 的改革成果却没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 *** ,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
保守党 *** 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
丘吉尔 *** 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
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
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 *** 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
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 *** 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
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
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
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
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
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 *** 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
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 *** 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
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
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
*** 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
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 *** 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
(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
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
同时 *** 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 *** 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
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
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
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 *** 等众多社会问题。
(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❹ 大英帝国是怎么崛起和衰落的
谈及近代强国,无非也就是欧美那几位,英法美德,日本位于东亚,算是个例外。资本列强的发家史十分久远,西班牙与葡萄牙最先拥有海洋霸权,当时全世界除西方外,其他地区都是以农业文明为主,西班牙与葡萄牙依靠海权掌控海上商路,霸权因此而起,而后便是几百年的殖民征伐。
二战时,德,美,苏联依靠先进的工业将英法远远甩在身后,对于美国,因为战火没有殃及到本土,甚至还从中唠叨不少好处。最终世界格局再次转变,美苏争霸由此开始,而英法只能被迫追随美国的脚步,昔日的霸主成为二流国家。
造成英法霸主格局转变的原因是其发展模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英法的发展模式依托于殖民,殖民地物资、英法商品,殖民地劳动力,这其中需要有完美的衔接。比如当年对中国,英国可以从中国运送铁、黄金、掠夺财富,也可以将本国的货物高价卖到中国,甚至还能在中国本地建厂,依靠当地极其廉价的劳动力继续生产财富。为什么这种方法现在不行了呢,因为英法失去了霸权,在工业的竞争中英法并不是遥遥领先的地位。
如今全球化的局势以及欧盟的产生无疑是对霸权的又一威胁,这一点美国颇有当年一战前英国的影子,霸权虽有,但摇摇欲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无时不刻不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其霸权,为的就是避免失去霸权的优势。
❺ 英国崛起的过程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开始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扰陆判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 *** 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缓改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
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
工业革命之后让英国成为经济强权,1815年彻底打赢第悉晌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英国及其殖民地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
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
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麦隆部分地区、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
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二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❻ 英国崛起的原因
大约3个时期吧,此个人研究所得,略献拙见.
第一个时期,从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执政到光荣革命结束.英国开始从事海上殖民活动,并且打败先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和荷兰的海军,从此英国的海上力量崛起,成为欧洲之首.以英国当时的海军实力,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只有含裂宏中国明朝的海军了.所谓“殉难者”的查理一世,在被送上断头台后,用自己悲剧性的生命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的登顶.光荣革命后,英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第二个时期,从光荣革命结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这期间,英国成功吞并了苏格兰,并且在英法七年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为英国日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广阔的殖民地空间的基础.
第三个时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末.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原材料、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还有思想上的伟大成就——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谈册的发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第一声号角声.是英国国库日益充盈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蒸汽动力的推广.这主要应归功于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机,使蒸汽的使用从煤矿中解放出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尽管英国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这丝毫未影响它日益巩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说,维多利亚女皇见证了英国在落日前最后也是最灿烂的时光.维多利亚时代是每一个英国人都难源族以忘却的流金岁月.
❼ 英国是怎么崛起的
英国崛起的原因是综合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英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其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两部分:
部分内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以及殖民战争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积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对外的贸易,使伦敦,利物浦成了繁荣的港口城市。
3、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等。
4、重视教育:二百多年来,英国的各类学校和大专院校随着该国举世瞩目的技术、工业和金融革命而发展起来。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牛津大学(1185)和剑桥大学(1209)成立的时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拥有强大的制海权: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其后,利用其优势的地理位置与强大的海军控制了海上运输贸易。
2、不断扩张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
(7)二战后英国怎么崛起的扩展阅读: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 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于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
❽ 英国是怎样崛起的
英国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伦敦,利物浦等) 二: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 三: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圈地运动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加速了发展 五:注重发展海军,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夺得了海上霸权地位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❾ 英国崛起的原因
工业革命
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农业社会被广泛地转化为科技化和机械化的工业社会,这次重大的变革被称为工业革命。非常多的农业生产者转移到了城市和邻近城市的郊区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式生产,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新技术使得经济规模扩大而得到节约和增加单个工人生产量,从而使得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被减少,其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地区拥有很少的底层支持,使得婴儿死亡率(这一方面,很多以5,6岁学龄前儿童为主的主日学校拥有葬礼社,互相负责葬礼事务安排)、犯罪率和社会剥削大大增高。
这次工业化的变革对工人来说并不是完全无痛苦的,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生活受到威胁。他们中的一部分常常进行和准备进行对工厂的破坏。这些破坏分子被称为“德勒分子”。对这些“德勒分子”历史也应该有不同看法,如E.P.汤普森。(E.P.Thompsom)
[编辑] 近代历史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于1692-1866年间统治德国汉诺威地区和在1714-1901年间统治英国的王朝。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后裔被逐离英国。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安妮陆续继位,但不幸二人都驾崩后都无存活子嗣可继承王位。
在安妮女王长子夭折后,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过《1701年嗣位法》,当中规定: 若1689权利法案中所规定的继承人全部无子死亡后,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夫人苏菲亚和她的新教后代继承。
这部法律,令当时在英国王位继承序列头50名的王室成员都失去王位继承权。虽然,法案导致数次因王位争端而起的冲突,但位于王位继承序列第52名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George I),最终于1714年继位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直至1727年驾崩。而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于1801年合并,组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统治英国和其海外领地的家族,其前身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实际姓氏为韦廷(Wettin)。
[编辑] 温莎王朝背景
温莎王朝的父系祖先为韦廷家族,后来其中一个分支被分封到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即今日德国的图林根州),该分支便自此以国为王朝名,但保留韦廷作为私人姓氏。
该分支的数位王子通过婚姻或获选多国国王,如葡萄牙、比利时和保加利亚国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大表哥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其长子继位为爱德华七世,爱德华成为第一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编辑] 王朝之始——改朝换姓
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由于经历多年复杂的联姻,此时欧洲各国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关系。而英国王室带有德国姓氏,更令英国人觉得不顺。为安抚民心,当时在位的英王乔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温莎。“温莎”一名来自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遽闻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
[编辑] 重要事件
温莎王朝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皆成功令英国成为战胜国。而另一方面,大英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陆续失去爱尔兰国王和印度皇帝等称号。但通过各种妥协方式,令英国在前殖民地区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这些妥协包括成立英联邦,和允许一些国家独立自主。直至今天,仍有15个国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为名义上统治最大面积领土的君主
❿ 英国美国崛起的原因200字
英国崛起的原因
1、 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2 英国由于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盛行圈地运动,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较开明的经济政策,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女王当时也参与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
4 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直接攫取了海上运输贸易霸权。
美国崛起的原因
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谎言是“美国经济发展得益于‘个人创业’与‘美国独特的创造性’。经济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经济增长绝大部分是依靠资本、劳动力与中间产品投入的大量积累。正如研究美国增长的最重要统计专家(其研究成果现已被经合组织、联合国与美国所正式采用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作为依据)、哈佛大学教授戴尔乔根森(Dale W.Jorgenson)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所作的简练总结:“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张背后的驱动力,是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配置……资本与劳动力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占逾四分之三。相比之下,生产率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