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民族大起义什么时候开始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使印度雇佣兵十分气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 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政院。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2. 印度民族大起义简介
印度民族起义指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简介,希望你喜欢。
印度民族大起义分析
中文名称:印度民族大起义
参战部队:大英帝国 英属印度
战争结果:英国获胜,印度重新成为英国殖民地
时间:1857年-1859年
地点:印度大陆
人物:克莱武 章西女王 穆罕默德.巴哈
印度民族大起义详情
爆发
1857年5月9日英国驻印度军团第3轻骑兵团的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擦拭了猪油的子弹被判处10年苦役。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叛乱,释放第3骑兵团士兵,并攻击英国人居民区,把所有能找到的欧洲人和印度的____徒都杀光了,把房子烧毁了。在密拉特的英国士兵有2083人并有12门野战炮,印度士兵有2500余人,也许是由于当地的英国军官觉得可以控制局势,于是没有 通知 其他地方的英国守军,而对反抗者的行动反应又慢,使得起义军队前往德里前进。
5月11日起义军队到达德里,当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运动,攻击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并要求居住在当地的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尔·沙复位,他勉强同意成为叛乱的首领。西帕衣团继续屠杀城里的英国人和____徒。
支持与反对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许多印度人加入抗英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恢复莫卧儿帝国或者马拉特帝国。印东公司在1853年占领了章西地区,叛乱爆发以后,该地区的女王拉克希米·巴依发动暴力反抗。 许多伊斯兰教徒因为宗教原因参加反抗运动。
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持这次起义。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他们和英国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在Oudh地区,逊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叶派的莫卧儿复位。南部地区的印度人当时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没有大的起义活动。
印东公司重新占领德里
英国没有马上反击。最后,两个兵团从密拉特和西姆拉出发,进攻德里,一路上杀了无数的印度人。与此同时,一些英国部队离开印度的土地,被调动去俄罗斯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英国人走了近两个月的路程后,在德里附近的Badl-ki-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战,并逼他们撤退德里。在这座大城市里,反抗者很容易得到援军和粮食,英国军队为数不多,无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结果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战争背景
印度民族起义一般指1857年到1859年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
从1850年开始,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推行西化过程,例如建设铁路,宣传____,设立司法系统。这些举措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发展,但在强行推行的过程中激化了和印度原住民的矛盾,使原住民产生对东印度公司的不信任感。东印度公司为了巩固殖民地,保证贸易和利润,建立了雇佣军制度,雇用兵称为西帕衣团(印度语:shipahi),军官则由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设立的一所学校接受训练后的英国人担任。到1857年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三个英国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队,一共维持的军队已经超越英国的正规军,包括二十万西帕衣兵,而英国士兵只有四万人。
东印度公司广泛征收各种阶层的印度人,而不是按照传统用婆罗门和刹帝利担任战士,另外东印度公司给予西帕衣兵的待遇相当不公平,工资很低,并且他们参加远征时(往阿富汗或缅甸等国家),必须自己支付旅途费和行李运费。特别是1856年前往缅甸的远征,按照印度传统,如果前往缅甸会导致丧失种姓和被逐出所在群落。这使得很多雇佣兵非常不满。而远征结束后,东印度公司开始取消雇佣兵的原有的一些特权,减少他们的薪水,并规定职务升级不能超过中士。英国士兵住在舒适的房子,印度士兵却只能住简陋的帐篷。
关于起义爆发的导火线有两种,一种是关于子弹润滑油的传言。1857年初开始在雇佣兵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东印度公司用猪油或牛脂做润滑油涂在来福枪的子弹上。当时在装子弹之前,士兵必须用牙齿咬破来福枪子弹的弹壳,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顾忌用嘴接触禁忌 动物 的脂肪,故拒绝使用这些子弹。东印度公司宣称,这种说法是谣言,并且已经换了新的用腊作润滑剂的子弹,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怀疑润滑油不干净。
3月,第34团的一名叫潘迪的士兵开枪打死了3名英国军官,号召起义,事后被判处绞刑。作为公共的惩罚,东印公司 决定 取消这个兵团,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满。5月9日,德里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骑兵连的85名印度士兵公开拒绝英国殖民者所发的子弹,英国军官将其捆绑,把子弹塞入他们口中,随后送往陆军监狱囚禁,导致印度士兵在5月10日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简介相关文章:
1. 印度民族起义简介
2. 爪哇人民起义简介
3. 古印度的历史
4. 巴基斯坦的历史
5. 印度贵霜王朝简介
3. 甘地的生平史
莫罕达扒辩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出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贵族家庭。年轻时留学英国,攻读法律,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后应聘前往南非任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1894年在南非纳塔尔省组织印度侨民投入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的斗争,首次提出非暴力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再次回到印度,在印度各地周游了解,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发动要求“撤离印度”的运动,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印度脊缺独立后,甘地呼吁人民团结一致结束教派流血冲突。
1948年1月30日,印度国大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着名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者,享有“圣雄”称号的甘地在德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开枪暗杀,终年79岁。杀害甘地的刺客纳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个极端派别的成员,该春野缺派别完全拒绝甘地发出的善意、和平与爱的呼声。
他一生曾创办和主编过四种刊物,主要着述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等。
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
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4. 印度民族起义经过:章西女王是怎样领导这壹次起义
爆发
1857年5月9日英国驻印度军团第3轻骑兵团的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擦拭了猪油的子弹被判处10年苦役。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叛乱,释放第3骑兵团士兵,并攻击英国人居民区,把所有能找到的欧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杀光了,把房子烧毁了。在密拉特的英国士兵有2083人并有12门野战炮,印度士兵有2500余人,或许是由于当地的英国军官觉得可以控制局势,于是没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国守军,而对反抗者的行动反应又慢,使得起义军队前往德里前进。
5月11日起义军队到达德里,当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运动,攻击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并要求居住在当地的莫卧儿帝国皇帝 *** ·巴哈杜尔·沙复位,他勉强同意成为叛乱的首领。西帕衣团继续屠杀城里的英国人和基督教徒。
支援与反对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非常多印度人加入抗英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恢复莫卧儿帝国或者马拉特帝国。印东公司在1853年占领了章西地区,叛乱爆发以后,该地区的女王拉克希米·巴依发动暴力反抗。
非常多 *** 教徒因为宗教原因参加反抗运动。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援这壹次起义。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他们和英国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在Oudh地区,逊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叶派的莫卧儿复位。南部地区的印度人当时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没有大的起义活动。
印东公司重新占领德里
英国没有马上反击。最后,两个兵团从密拉特和西姆拉出发,进攻德里,一路上杀了无数的印度人。与此同时,一些英国部队离开印度的土地,被调动去俄罗斯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人走了近两个月的路程后,在德里附近的Badl-ki-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战,并逼他们撤退德里。在这座大城市里,反抗者非常容易得到援军和粮食,英国军队为数不多,无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结果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5. 在1857年在印度秘拉克发行起义的核心力量是什么
事件简概:1857年5月,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期间,无数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教徒放下之间的宗教仇恨,团结一致,共同将外敌英国驱逐出去。军官由东印度公司专门设立的一所学校接受训练后的英国人担任。
到1857年时,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英国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队,一共维持的军队已超过英国的正规军。其中5万是英国士兵,30万是印度雇佣兵,也就是印度士兵。印度士兵主要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组成。因为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除此之外,英国还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这又引起王公贵族们的不满。
1857年,东印度公司在解决印度士兵与英国军官矛盾时,并没有有效的解决问题,印度士兵召起义,事后被判处绞刑。而东印度公司接下来将其他的印度士兵关进了监狱,最终,清真怒火席卷整个印度次大陆,印度民族大起义正式爆发。起义被英军镇压后,英国政府撤销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特权,成立英属印度殖民地。印度从此开始受英国政府直接管辖。
一、 衣食无忧的殖民生活
自1850年起,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推行西方化管理,但在强制推行的过程中激发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矛盾,这种不信任感使得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雇佣军制度。到1857年,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一度超过英国正规军队的人数,然而公司给予的待遇却不公平,尤其是前往缅甸的远征军,按照传统出发去缅甸会丧失种姓,并且会被逐出部落。
这使得雇佣兵中产生了大量的不满。同时英国的士兵有舒适的住所,但印度士兵只能住简陋的帐篷,到了1856年,随着印度境内的奥达王国被吞并,英国的殖民地区域抵达了喜马拉雅山附近,完全控制了整个印度。
小小的英国商人冒险公司已经变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势力,权势滔天,富甲一方英国的殖民对印度而言就是行善施舍,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没有人对殖民有任何不满情绪。而那些被废黜的王公贵族,他们瞬间从贵族变成了平民,告别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控制如此大的区域需要大量军队,而这些军人主要是从当地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被称作“西帕依”(旧时英国军队中的印度士兵)。
1857年,奥达国王和本地的一些王公贵族秘密策划推翻英国统治,而当时正好有这样一个不可错过的好机会来实施,他们英国军队开始使用新的步枪,新的恩菲尔德式步枪,使用它时要求用牙咬掉子弹一端的涂油包装纸。据说,所用的润滑油是由牛脂和猪油制成的。而印度士兵使用子弹时,先要用牙把包装纸咬开,接着还要用牙齿咬破米涅子弹的弹壳。
众所周知,穆斯林则禁食猪肉制品,用嘴接触禁忌动物的脂肪,就会身陷无可想的境地。印度教原本崇拜牛,做出冲撞的行为也会变成罪无可恕之人。这些英国军队不仅毁了他们今生的生活,还试图摧毁他们对重生的期许。
二、 坎普尔大屠杀
印度士兵们恐慌不已,他们成为了魔的化身,22个兵营同时发生了叛乱,军官和欧洲人惨遭屠戮。印度北部城市坎普尔的暴动是这次叛乱行动的巅峰。
围攻多日之后,英军卫戍部队向那那·萨西伯及其率领的“西帕依”部队投降。英国军官们被杀掉了,他们的妻女、姐妹和小孩子,一共206人,都被关在了一个大公寓里,这间公寓曾经是女士们的舞厅。
这些人一共被囚禁了18天,她们所遭遇的恐怖经历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18天之后的黄昏,5个带着军刀的人进入了房间并关上了门。然后,房间里传出了哭喊、尖叫和呻吟声。房间的窗口里递出来过三次破损的军刀,要求换更锋利的。最后,呻吟和尖叫声逐渐平息了,一切恢复了安静。第二天早晨,一堆残缺的肢体被扔进了一个空井里。
叛乱的印度人犯罪的账证被永远埋在了坎普尔的那口井里,印度士兵们冷静的开枪。他们击毙了英国军官,屠杀欧洲人和土着基督教徒,大行烧杀,这次事件轰动了英国,也成为了印度近代史上的转折点,英国人称之为“大叛乱”,独立后的印度则称之为“印度民族大起义”。
三、血腥镇压、屠杀殆尽
两天后,英国人开始了反击。由于身陷重围和被叛军的暴行所激怒,英军的情绪上升到了十足的嗜血程度。双方在战后都不敢自豪地回顾他们发动的那场战争,印度人在坎普尔对英国妇女和儿童实施了大屠杀,英军也以残忍的暴行报复印度人,无论无辜还是有罪,一时间地狱的力量似乎被释放出来。
最终,胜利的天平向英国人倾斜,双方在德里附近反复交锋。最后英军炮兵轰开了德里城墙,并且击败了起义者的炮兵。在经历一周的血腥巷战之后,英军攻占堡,起义大势已去。随着英军源源不断地开进整个印度,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被镇压了下去。
这场短暂的战争中,起义者大量杀戮了西方平民,而英军掠夺,包含无数文化,艺术,文学和经济财富的古城被摧毁。为了报复起事者屠杀欧洲人的举动,大量印度人被英军杀害。
例如英军收复北部重镇勒克瑙之后,即将城内印度人无差别屠杀殆尽。遭到殖民者报复与清算的人数难以统计。殖民者犯下远比起义者大得多的罪恶。
四、章西女王
1858年3月,英军集中二万兵力和一百八十门大炮攻占勒克瑙,入城后冼劫两星期后,英军开始进攻章西。领导章西土邦起义的是拉克西米芭伊女王。她原是章西土邦国王的王后,1853年土邦王去世,年仅18岁的她成了寡妇。
而在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她的养子没有继承权为由,吞并了章西的领土。拉克西米芭伊抗议英国人的吞并,深得土邦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857年德里光复后,她联络旧部攻占了章西城,随后她以养子监护人的身份登上章西王座,屡次击败英军反扑。1858年3月,英军在攻陷勒克瑙后开始集中兵力进攻章西。女王亲自指挥作战。
女王在城堡墙上穿起男装,将年幼的养子君主绑在腰间,跨上白马,随带十多名骑兵冲出城向西驰奔。英军一中尉率骑紧追不放。英勇的女王掉转马头,手起刀落将英军头目砍下。拉克西米芭伊女王在加比尔联合唐提亚托比等各路义军,继续抗击英军两个多月。
6月18日,瓜辽尔城陷。女王率十余骑经过一场恶战再次突围而出。正当她飞驰而去时,突然前面出现一条宽沟,马跳不过去,在沟边徘徊不前。这时,赶上来的英国追兵把她团团围住。奋战了许久的女王渐渐动作缓慢,体力不支,鲜血开始从伤口流出,但她仍然与敌人搏斗着。
激战中,一名英军砍中了女王的胸部,顿时血流如注,但她愤怒地使出最后一点力气,一刀把砍她的那个英兵砍下马来,正当女王转身时,被英军近距离向着腹部开了一枪,子弹直接贯入腹腔,女王倒下了。
虽然兵变后种族之间的裂痕与之前的情况相比可能被夸大了,但毫无疑问,兵变给种族间关系留下了几乎难以抚平的伤痕。外来的英国统治与以往有所不同,也不容易摆脱。在随后的岁月里,随着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增加和更多英国妇女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在宗教、文化和感情倾向方面统治者都是陌生的。
此外,英国人也改变了态度。1858年,过去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旧东印度公司被降级为摆设机构,由英国政府掌管。
结语
这场运动虽然打击了英国当局,给印度独立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提高了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但是印度资产阶级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
由于起义军未能形成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战,加之英国殖包者采用军事镇压和收买分化封建王公的两手政策,使印度民族起义在经过近两年的英勇奋战后失败了。
6. 孟买详细资料大全
孟买,印度西部滨海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积603平方公里,人口2104万,孟买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根据联合国2014年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孟买人口达到2100万,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人口2500万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孟买岛上,距海岸16公里,有桥梁与堤道相连。孟买1534年为葡萄牙所占, 1661年转属英国,为亚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数老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诸如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该薯歼升市是印改谨度印地语影视业(称为宝莱坞)的大本营。由于其广阔的商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孟买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该市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大杂烩。截止2015年,孟买人口总数已达到2104万人。孟买拥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和象岛石窟等数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常罕见的在世界以内拥有国家公园(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的城市。
7. 日本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早在公元4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鲜半岛并成功征服了所谓“弁韩之地”。16世纪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将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围的土地作为对参战武士的封赏,而他自己做坐镇宁波继续展开对印度和南洋诸国的征服行动。
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割占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攫取诸多政治、经济、军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在朝鲜半岛确立殖民统治。1914年日本又夺取了被德国占据的中国山东青岛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把德国以前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了日本。以收回山东主权为导火索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一战后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在也为日本所得。一战期间忙于战争的欧洲列强在华势力有所减弱,日本和美国逐渐成为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竞争者。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缔结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这时的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与此同时日本凭借地利上的优势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都需要维护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这一具体的局部地区实际上反而占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日本利用自己在中国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加紧在这一地区渗透扩张。其实日本很早就在为侵华战争做准备: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旅大地区成立了关东都督府,从而将这里打造成为日后侵占中国东北乃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地。与此同时俄国将1897—1903年间所筑中东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支线以及铁路两侧地带的治外法权转让给了日本。
日本为管理这一新占领地区设立了满铁守备队(即后来的关东军)。1906年底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7年日本在“关东州”驻扎隶属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一个步兵师团和六个铁道守备队的兵力。1919年4月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将原关东都督府陆军部升格为“关东军司令部”。4月12日关东厅和关东军司令部同时成立。1920年5月日本又设立了奉天特务机关。至此日本实际上已建立了一整套殖民中国东北的行政、经济、军事、特务机构。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一次次侵略战争中屡屡得手使日本野心越发膨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被称为大陆政策的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基调逐渐成形:第一步占据琉球、台湾;第二步占据朝鲜半岛;第三步占据中国东北;第四步侵吞中国;第五步征服东南亚及印度。日本人自己对此总结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东亚,欲征服东亚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那么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区呢?事实上日本在一开始并没明确“大东亚共荣圈”所包含的范围。日本为什么在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这一概念时并不明确其范围呢?这是因为日本深知“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会破坏其他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当时正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对美、英等国开战的准备。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所发动的战争吸引了美、英等国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与美、英等国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因此到了1940年日本开始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下列地区:朝鲜、“满洲国”、中国、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等地。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了战火。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仅仅只抵抗了39天就签订了投降协定。法国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机吞并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一种天赐良机。1940年9月22日驻守越南谅山的法国殖民军遭到日军进攻,在激战一小时之后1万多名法军向日军缴械投降。
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法属印度支那从此被日本所控制。日军进入东南亚后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国的警惕。日军进入越南后可以从西南方向迂回攻击中国的侧翼,从而切断中国抗战获得外部支持的地缘通道。与此同时进入越南的日军也对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荷兰的殖民地荷属东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地构成威胁。日本把自己在东南亚的行动称为是旨在将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殖民者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解放战争。
当时日本使用了诸多具有煽动性的宣传口号“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没有征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王道乐土”......当时的东南亚只有泰国一个独立国家,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印尼是荷兰殖民地。当地人已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殖民统治。相当一部分东南亚人不仅不讨厌日本,反而把日本视为帮助他们打碎西方殖民主义枷锁的一股力量。
日本所提出的宣传口号对当时的东南亚人还是很有欺骗性和诱惑性的。二战期间缅甸的德钦昂山、泰国的銮披汶、印尼的苏加诺等人都曾与日本人合作过。这对美、英、荷、澳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实际上已构成了挑战。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国力上升的时期:尽管美国完全确立世界霸权要到二战以后,不过在当时美国实际上就已表现出称霸世界的苗头。美国担心日本可能会征服整个中国和东南亚,那么届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再进一步说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日本甚至可能会对美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美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觉得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了。美国要求日本限期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展开石油禁运等制裁。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果美国一旦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那么日本的战机、战舰、坦克都会因为缺油而成为摆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按美国所说的那样限期从中国撤军;另一条则是铤而走险夺取东南亚、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胶等资源。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的偷袭造成美军阵亡2400人丧生、负伤1250人,同时美军还损失了四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188架飞机。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使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日军横扫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1941年12月27日日后被誉为“缅甸国父”的德钦昂山组建了缅甸独立军。缅甸独立军在接受日本的武装后潜回缅甸与英军作战。正是在缅甸独立军的协助下日军得以于1942年3月8日击败英军并顺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间德钦昂山领导的武装又协助日军击败了中国远征军。在日军的扶植下缅甸宣布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并组建了以巴莫为核心的傀儡政权。泰国和缅甸一样选择了与日军合作: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泰国没进行任何抵抗,而是与日本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
泰国由此加入了以德、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向美、英宣战。泰国后来直接参与了日军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并曾与中国远征军交战。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后将被荷兰殖民者关押的民族独立运动人士苏加诺从监狱里释放出来。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苏加诺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苏加诺则将日本视为打碎荷兰殖民枷锁的帮手。太平洋战争期间苏加诺亲自走街串巷呼吁印尼民众参加各种军事设施的建造工程以协助日军。事实上德钦昂山、苏加诺等人未必就真心想和日本人合作。
苏加诺在多年后的自传中写道:“日本结束了荷兰的殖民统治。这是事实,也是巨变的开始”。其实印尼人只不过是想借日本的人结束荷兰的殖民统治。像苏加诺这样的民族主义者最终目的是要使印尼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而这显然是与日本方面的诉求对立的。日本尽管打着要把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这样的幌子,可实际上不过是要取代原来的殖民者成为亚洲各国的新统治者而已。因此德钦昂山、苏加诺等东南亚民族独立人士最终注定是要与日本分道扬镳的。
泰国的銮披汶政府对这点就看得相当明确:谁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上风就是自己的盟友。东南亚人其实不过是在日本和以前的殖民者之间两头下注使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到了1944年见到日本大势已去的泰国、缅甸又倒向盟军对日军反戈一击。当时紧邻东南亚的印度实际上也与此颇为类似。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后不仅切断了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而且也获得了向西进攻印度的基地。当时的印度已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了两百多年。在此期间印度人曾发动过多次争取独立的起义。
英属印度并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国划等号(英属印度在地理范围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尽管号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实际上古代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纵观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被征服的 历史 :一波接一波的外来民族征服了土着民族,然后又不断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实际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过程中叠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政权。
事实上恰恰正是英国人首次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数千年来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尽管这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随着印度人民族主义意识的萌发也使他们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产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抵抗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尝试。这次尝试失败以后印度的民族主义者更多开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1885年12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成立后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大量征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
英国殖民当局为平息这种矛盾就承诺在战后将给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然而等到一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却并未兑现自己的诺言。英国殖民当局非但不打算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反而还变本加厉增强了对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镇压: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军队及其率领的廓尔喀士兵在阿姆利则向手无寸铁的印度示威群众开枪扫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认为有约1000人死亡)。阿姆利则惨案直接诱发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度人开始拒绝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绝在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甘地号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制品去抵制英国商品并拒绝向殖民当局交税。在甘地号召下印度民众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78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在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断有成群的农民加入甘地的队伍。这年4 6月吉大港、白沙瓦、绍拉普尔等地相继发生反英起义。英国殖民当局为此逮捕了近3万人。
1939年9月2日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后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战国。印度国大党趁机提出以英国撤出印度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方面拒绝了国大党提出的这一决议,随后印度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后首相东条英机想趁机一鼓作气打进印度。这时英军主力正忙于在欧洲与德国作战,所以实在无力分兵在亚洲与日本较量。英军在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已屡屡败于日本之手,所以英国对能否守住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其实是心里没底的。
英国在这种形势下只好主动与国大党达成妥协。英国试图以此换取印度人帮自己在亚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国、日本等法西斯轴心国制定了一个会师中东的计划: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英属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终德、日两国通过在中东会师使中、苏这两个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实现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两国实现中东会师的重要一环,然而这时日军的兵力却被中国战场所牵制。中国的正规部队先后组织起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尽管这些战役最终都以中国军队战败告终,然而这些抵抗有效阻滞了日军的行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间换时间。每次抵抗都减缓了日军的攻势,抗战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而这恰恰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所不能承受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军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国民党正规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两方面的共同打击。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罗斯福这番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使之无法进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军在占领缅甸时就曾一度遭到过中国远征军的重创。在没能完全控制缅甸的局势之前日军其实是腾不出手来打印度的。
等到日军基本控制缅甸之后实际上已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尽管这时英国身为印度的宗主国正忙于应对欧洲战场,然而美国派出了强大的空中部队协助英国驻守印度,中国远征军新22师和新38师在缅甸失守后也退入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英国在得到美国和中国的增援后已大大强化了印度的防务。这时日军一方面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一方面又要应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威胁,况且东南亚的占领区也都需要分兵驻守,如果再要分兵进攻印度实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风头正盛的日本就这样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然而等到1944年盟军都已准备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时日本反而对印度发动了进攻。这时的战局实际上已在朝着对日本不利的方向在发展。日军也意识到盟军即将对自己发起反攻,所以就在这时玩了一招“围魏救赵”:盟军不是要以印度为基地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嘛,那么日军就决定抢在盟军动手之前先进攻印度。1944年3月日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发动了进攻,然而这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强弩发射出去的箭到最后连薄薄的绢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强大的力量到了满负荷之后也会逐渐变得虚弱不堪。日军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所以日军所能用于进攻印度的兵力已相当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军在赢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之后已夺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在中太平洋展开攻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陆军上将自澳大利亚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发动跳岛作战。
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实际上是日军在占据于己不利的形势下放手孤注一掷的豪赌。分身乏术的日本其实已没能力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驻缅甸日军第15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跨过了缅甸与印度的边界。英军这边的指挥官蒙巴顿闻讯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防御战线,而且蒙巴顿还提前占领了英帕尔地区。这使日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进攻印度的日军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们的后勤补给线也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
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地形上的困难严重阻碍了日军的推进,更会造成后勤辎重的运输困难与不及时。由于日本在印度没有任何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而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导致日军的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牟田口廉也针对这点提出了他着名的“成吉思汗作战”计划:10万日军是赶着一大批水牛和羊进入印度的。这样牛羊不仅可以用来驮运粮食、弹药、药品等军需物资,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作为全军官兵的口粮伙食。
使用牛羊运输军需物资既不像使用机械运输那样受地形限制,而且只需要吃草的牛羊在运输成本上也比机械要低廉得多。这个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仅古代战争中不乏这种用牛羊进行运输的例子,而且英军也有用水牛进行运输的经验。如果这个方案真的可行的话,那么日军的后勤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事实上牟田口廉也一开始的计划比这还要疯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来进行运输的。那么具体的进攻方案又是什么呢?对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计划好了,那么胜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前线指挥官只需要根据自己眼前的实际情况自由发挥即可,至于牟田口廉也自己作为最高指挥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此言一出让第15军的各级军官目瞪口呆。也许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没把英军的抵抗计算在内,也许这次行动在他眼中只是一次不会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军而已。牟田口廉也为这次行动只准备了20天左右的补给。如果日军只是徒步行进走到目的地也许20天的补给也就够了,问题是在英军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标吧?
牟田口廉也不仅忽略了英军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一旦雨季到来之后沿途的河床会立即变得汹涌起来,因此届时日军的推进势必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日军为争取在预计来临之前结束战役就从一开始就发起了迅猛的攻势:日军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英军将领蒙巴顿一度在危急形势面前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恰在这时中国远征军也正在发起收复滇西缅北的战斗。
日军在这种多方牵制的局面下攻势顿减。英印联军因此得以把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连走路都已成了问题,更何况日军还是带着辎重来作战的。本来为后勤补给准备的30000头牛羊这时不仅没派上用场,反而大大减慢了日军的推进速度:这些牛羊成为了盟军空中力量的最佳轰炸目标。许多驮运物资的牛羊在炸弹落地后因受到惊吓而四散奔逃,结果日军的可用物资反而因此大幅减少了。英军方面并没因此盲目反击,而是将部队收缩在英帕尔和日军决一死战。
到后来日军士兵不仅手上的枪弹不够,而且口粮也是越来越少。雨季到来后日军内部又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多种疾病。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之后日军在英帕尔的进攻以失败告终。从此日军就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尽管日军对印度的进攻最终失败了,不过日军在这一过程中也还是占领了一部分印度领土: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英帕尔地区曾一度被日军占领。尽管日军后来由于作战失利而撤出了这些地区,不过日军在占领这些地区时曾在当地建立过伪政权。
日本在占领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等煽动性口号,而在进攻印度时也试图利用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进独立运动家钱德拉·鲍斯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钱德拉·鲍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有四万五千人的印度国民军作为武装力量:主要由轴心国俘获的不列颠印军战俘组成。
当时处于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马来亚、缅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侨民也自愿加入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在国际上只有日本、德国、汪伪国民政府、意大利、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泰国、缅甸巴莫政权、伪满洲国、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轴心国及轴心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承认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英帕尔战役中印度国民军也配合日军展开对英印军的进攻:印度国民军在战斗中对英国人造成了很大威胁,还曾一度从侧翼包抄了美国的军队,然而随着日军撤退之后印度国民军在英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击下最终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读了投降诏书,3天后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主席钱德拉·鲍斯在台北坠机身亡。这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已摇摇欲坠。1946年发生的印度皇家海军起义给了英国在印度行将就木的殖民统治最后的致命一击。1947年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领转型成为共和国。
8. 非暴力不合作是哪三部曲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 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②起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燃桐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③斗争 a方式(内容):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皮芹坦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首喊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④影响:积极: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转载或者引律用本主文内明容请注明来称源于备芝士回答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 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b.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② 运动: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 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一生水当只,规类今备查。
④ 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积极性: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9. 为什么甘地能在印度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楼主的问题应该是问为何印度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摆脱殖民取得独立,而很多其他国家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获得独立(比如中国的革命)。
我认为最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迫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印度这块殖民地:
1、殖民地独立已成为历史潮流;
2、英国陷入二战泥潭,并且二战后,实力大减,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日不落帝国”;
3、美苏等大国不像看见英国在二战后还在亚洲有如此大的殖民地;
4、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只有英国这一家“宗主国”,且殖民时间较长,矛盾反而简单(不像中国,短短百年间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矛盾较复杂)。
另,西方很推崇甘地,无非是甘地的行为比较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10. 列强认为什么运动威胁了他们在华利益
英国殖民者认为印度国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Non-Cooperation Movement)对他们在华的利益构成威胁,因为这个运动鼓励印度人不要使用英国制造的商品,不要参加英国的考试,不要接受英国的教育,以及要抵制英国人的地位和控制。这些盯尺都可能会减少英国人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悉陆力,从凯陆高而影响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