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候城在哪里

英国候城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4-26 04:05:06

A. 如何寻找候城

辽东郡郡治襄平,在今辽宁辽阳市老城区,辖区从医巫闾山以东直至朝鲜半岛北部,包括整个辽东半岛。所以,从燕设五郡开始,沈阳地区就属于辽东郡管辖。但是,沈阳归辽东郡哪个县管辖?县城在哪里?沈阳城始建于哪一年?由于缺少文献记载,使这些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沈河区热闹路战国墓出土陶壶与陶瓮

候城在哪里《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三,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

襄平、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望平、房、候城(中部都尉治)、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东部都尉治)、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这是辽东郡属县的最早记载。清代以来,许多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多将候城推定在今天的沈阳附近,或定在沈阳北,或定在沈阳南,也有人认为就在沈阳市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将候城标注在沈阳市东南二十里古城子。但这些都是一种推测,因为历史并没有记载候城的准确位置。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只能寄希望于考古资料。1958 年和1980年,在沈阳市沈河区热闹路和大东区新光机械厂仓库院内都发现了典型的战国墓葬,在沈阳市内和郊区多处出土了大量战国刀币、布币窖藏,证明战国时期,沈阳附近已经有人类居住。1971年和1975年,先后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和盛京路北侧的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院内发现了从战国到清代的大型遗址。揭露面积分别为500 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6米以上,最下面是战国、秦汉文化层,往上依次为辽金文化层、元明清文化层。这6米多的文化层就像一部凝固的史书,一页一页记载着沈阳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在最下面的战国、秦汉文化层中,发现大型建筑台基一处,夯筑坚实,平面呈凸字形。出土大批战国晚期的绳纹板瓦、筒瓦以及汉代的“千秋万岁”瓦当等建筑构件,还有陶器、钱币等生活用品。另外,还发现古井两口,一口用青砖砌成井壁,另一口用十五节釉陶井圈上下套接而成。

井底发现的遗物有井架和残破的陶罐。出土的钱币有秦半两、汉五铢、王莽货泉等。在古井附近,发现一只陶罐,里面装有一千多枚小铜钱,原来是用绳子穿系着,盘置罐中,发现时已锈结成一大块。

钱币的面文为阳文“一化”,这是战国晚期的燕国流通货币。大型夯土台基显然不是一般民居,而是官府一类的大型建筑的基址,“千秋万岁”瓦当更是官署上才有的构件。这一重要发现为考察沈阳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候城遗址。但当时并没有发现城墙的遗迹。

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院内出土的汉代井圈

沈阳故宫院内出土的战国陶扑满(储蓄罐)

宫后里城墙遗址携缓发掘现场

1993年3月,在沈阳故宫北墙外的宫后里修建东亚广场时,发现了一段古城墙。城墙东西走向,黄土夯筑,最高处残高二米以上,夯层每层厚十三厘米左右,夯窝密集,清晰可见。从遗迹和出土文物可以确定,这段城墙经过三次修筑,始筑于战国晚期,汉魏时又先后两次补修。在城墙的北侧,还发现了当年的护城河遗迹,可知这段城墙属于古城的北墙。在城墙内外,还发现了大量战国、汉代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瓮、釜、甑、豆等陶器残片,还有半两、五铢等钱币以及铜箭镞、木箭杆等兵器,这说明当时城内曾有大量的军队驻守。可惜,由于工程时间紧迫,没有允许考古工作者做充分的发掘,只是抢救性地清理了古城的北墙西段和西北角拐弯部分约一百七十余米。而且,这段可以作为沈阳城历史见证的重要遗迹也没有保留下来,已经被永久地压在东亚广场(今兴隆大家庭) 下面了。

这段城墙的发现意义重大,它为沈阳城找到了根,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沈阳城的始源问题。考古的第一手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沈阳城最早建于战国,而且城的位置就在沈阳老城区。沈阳故宫和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都发现了战国秦汉的文化层,说明当时这些地方都属于城内。据此推测,战国、秦汉时沈阳城的南墙应在盛京路以南,东墙应在沈河分局以东。这厅余样算来,城的规模可能在每边二百米左右。而沈河区热闹路热爱里、大东区新光机械厂仓库院内发现的战国墓,其墓主都是城内的居民。这些战国墓, 无论形制还是随葬品,都与河北燕下都等地出土的战国墓相同,说明这些居民应该都是从燕国内地迁来的。

宫后里城墙遗址西北角夯辩伏模土层

候城始建于何时沈阳老城区的古城址发现后,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这座古城就是候城县城。但是,候城县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意见不一。一种意见是候城始建于战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候城县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在此之前未见候城县之名,所以,候城县应当始建于西汉。战国和秦在东北地区只设置了五郡,郡下面尚没有属县。这后一说法实际是不对的。《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破绾军上兰,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一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这里记载周勃“定”上谷等五郡各若干县,是平定的意思,不是建立的意思。这就证明,五郡下面这些属县在公元前195年以前已经设立了。这里说的“ 辽西、辽东二十九县”, 与《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辽西郡十四县、辽东郡十八县只少三个县。在辽东十八县中,候城排在第六,所以,公元前195年前,已有候城的建置是没有疑义的。那么,辽东郡的这些县会不会是汉高祖在公元前195年以前设置的呢?这从秦末汉初辽东的形势来看也是不可能的。在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前后,辽东地区一直处于割据纷争局面。公元前209年,韩广被燕人拥立为燕王,控制辽东。公元前206 年,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封原燕将臧荼为燕王。不久,臧荼杀韩广兼并其地。刘邦为了拉拢臧荼,也承认他为燕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击溃项羽后,臧荼立即叛汉,出兵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亲率太尉卢绾击败臧荼,封卢绾为燕王。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又反叛,周勃又来辽东平叛定燕。事实上,汉朝的势力直接控制辽东,最早也只能从周勃定燕之后算起。而在此之前,辽东早已设县。所以,辽东等五郡设县,不是从汉代开始的。

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院内出土的战国板瓦

宫后里出土的战国绳纹半瓦当和饕餮纹半瓦当残件

那么,辽东等五郡下面的县是不是秦朝设置的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 灭齐,统一中国,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不搞分封制,天下“皆为郡县”,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由前面引述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可知,在秦时,辽东、辽西已设二十九个县。但这些县是燕设还是秦设,史无明文。不过,《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燕国的上谷郡已有三十六县。另外,《资治通鉴·周纪三·赧王上》记载,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率兵伐齐,“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齐国是战国时代没有实行郡县制度的国家,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就是把燕国所实行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齐地。这就反证,燕国在夺取辽东等五郡后,在如此广大的区域内,不可能只设五郡而不设县。也就是说,秦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郡县,可能是沿袭燕国之旧制而来的。着名的历史学家金毓黻在《东北通史》中就说过:“实则,战国之世,各国多设郡县,而燕设辽东、辽西二郡更有明文,秦于东北之地,不过仍燕之旧贯耳。”现在,地下考古资料又证明,在战国时期,沈阳老城区已有城池存在。所以,候城始设于战国时期,也就是秦开设置辽东郡的同时,它的上限在公元前300年。这不但有文献的根据,而且有考古资料的证明。

建平县境内的燕秦长城遗址

候城释义沈阳城初名候城,这个名称在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

当初为什么叫候城?候,有守望、侦察的意思。在古代,长城边塞上用来了望敌情的设施称作“候”,又作“堠”,所以,又有“亭候”“候望”等名称,皆取此义。“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障者,塞上险要之处,往往修筑,别置候望之人,所以自障蔽而伺敌也。”(《汉书·李陵传》颜师古注) 从名称来源可知,候城的修筑,是与长城有密切关系的。最初,沈阳的候城可能就是长城塞上的一座障城,后升为县城。

秦开北破东胡,东逐朝鲜之后,在设置五郡的同时,又修筑了长城以拒胡。但这道长城在什么位置,走向如何,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司马迁关于燕长城的记载也只有“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寥寥十几个字而已。造阳,即燕上谷郡治,汉代称沮阳,地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十公里大古城子;襄平,辽东郡治,遗址在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司马迁所说“自造阳至襄平”,不是指长城从造阳城到襄平城,而是以造阳和襄平代表上谷郡和辽东郡。也就是说,燕长城的西端起点应在上谷郡的西部边界,东端起点应在辽东郡的东部边界。考古工作者经过近几十年的调查,已经基本搞清了上谷、渔阳、右北平和辽西四郡的燕长城的走向和结构,但辽东地区却始终没有发现长城的准确遗迹。辽西的南北两道燕秦长城从朝阳地区到阜新后,即无踪迹可寻。长城再从阜新向辽东的走向和结构,现在还没有从考古学上得到确认。过去有种观点认为,辽东长城从阜新来,然后“经彰武、法库、铁岭、开原一带,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直至当时国界”。如果是这样走向的话,沈阳就离长城比较远。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一些新线索暗示,长城可能离沈阳不会那样远。如,与沈阳比邻的铁岭新台子镇邱家台砖场在取土时发现一大型遗址,出土大量燕、秦、汉时期遗物,包括大批燕国明刀钱。这很可能是长城附近一个颇具规模的居住址,也可能是一座城址。在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沿浑河北岸一带发现了几处汉代烽火台,当地村民过去在平地时,曾在有些汉代烽火台上发现过战国的刀币,说明这些烽火台很可能早到战国时期。另外,在沈阳新乐遗址附近,也发现一座烽火台,经考古工作者发掘,证明始建于战国时期。

另外,在沈阳北部和东部郊区,还有许多与烽火台有关的地名,如“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原来都可能有这个时期的烽火台。在一些明代烽火台附近常常发现战国的货币,很可能这些明代烽火台利用了早期的烽火台。根据这些发现,有人提出,燕秦长城很可能是从法库县叶茂台一带向东南来,经铁岭南,然后向南,在沈阳北部转向东,沿浑河进入抚顺境内。

沈河区滨河路汉墓出土陶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抚顺市博物馆在抚顺境内的浑河及其支流苏子河沿岸一百五十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五十余座汉代的烽火台。在这些烽火台上和台周十几米或几十米方圆内,普遍发现有汉代遗物,常见的有绳纹板瓦、简瓦和各种陶制器皿,有时还可采集到铁农具和兵器。考古学家孙宋道先生经过研究,认为这些烽火台就是汉代辽东长城的列燧遗迹。如果上述这些论断能够成立,战国燕长城确实是从沈阳境内通过的话,候城一名的来源就比较好解释了。

候城位于辽东郡首府襄平北六十公里的浑河北岸,临近长城,确有了望敌情、守护边境的作用。西汉时,候城又成为中部都尉治,负责辽东郡中部一线的长城防卫。可见,候城最初的设置主要在于军事方面,但由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县一级建置,成了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这就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 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堡在哪里

英国,温莎城堡

C. 莱茵河位于英国的那里

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仅次于伏尔加和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全长1320公里,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在荷兰的鹿特丹附近入北海。

莱茵河在德国境内有867公里,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的莱茵河谷段,从美因兹(Mainz)到波恩间。这一段莱茵河进入了山区和峡谷地段,河道变得曲折,水流湍急。两岸风光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一处处如诗如画的中世纪古罗马风格城镇,大片大片碧绿的葡萄园,几乎在每一处山坡、高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古城堡。这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块土地都已经是人化了的自然。那一座座耸立在高山上的城堡,让人们想起莱茵河领域曾是城邦林立、诸侯称雄的天地。这些城堡,或是海关收税的关卡,或是抵御进攻的堡垒,或是了望用的烽火台,或是导航的灯塔。

从鲁德斯海姆(Rüdesheim)到科布伦茨(Koblenz)50多公里的莱茵河段最能代表莱茵河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自然风景的原貌,这一段莱茵河上没有架设桥梁,往来两岸都靠轮渡。

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命运之河"。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流域面积达到德国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而且同时流经德国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鲁尔区,不仅要为近千万人提供饮用水,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内河运输、灌溉等任务。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它是欧洲的大动脉。在莱茵河可以见到20多个国家的航船。莱茵河的运输是静悄悄地进行的,人们甚至听不到一声汽笛,也听不到马达声,看到的只是一条静谧的、浪漫的河流。

"莱茵",在公元前4世纪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人的语言中,是"清澈明亮"的意思。但是,二战结束后,随着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大量的取水排污,使莱茵河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不仅河水水质急剧恶化,而且周边生态也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在莱茵河污染最严重的 20 世纪 70 年代,其河水闻上去是"一股苯酚的味道"。70年代初,自美茵兹(Mainz)至科隆这段约 200 公里的莱茵河段中,鱼类完全消失,局部地区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后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治理,莱茵河在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之后,如今才又成为了一条活生生的河。

在美茵兹和科隆之间的莱茵河两岸大约有60多个城堡,大部分都高踞垂直的峭壁上,现今尽管凋敝破败,但仍不失昔日傲然的风采。几乎所有莱茵河畔的城堡都被历代国王、皇帝及地方统治者的连年征战所毁坏。如今,许多修葺一新的城堡已被改为旅馆、青年旅舍和餐厅等。

莱茵河两岸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是罗马人把葡萄种植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带到了莱茵河两岸。现在莱茵河中游流域是德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莱茵河是一条充满着浪漫气息和神奇色彩的河流,是德国诗人梦中的人间乐园。歌德誉为"上帝赐福之地",剧作家克莱斯特则称之为"大自然的乐土"。古罗马的一种钱币--可能是莱茵河的最早纪念品,也刻有"莱茵之乐"的传奇。莱茵河的优美景色曾吸引19世纪英国着名的画家、印象派的先锋特耐尔,1817年他带着素描本从科隆一直画到美因兹。如今这些画已经价值千金。着名作家、诗人和政论家海涅更使莱茵河上的罗雷莱传奇家喻户晓。他的诗"不知缘何我竟如此悲伤,古老传说始终萦绕心上-----",已成为多部歌剧的主题歌词

D. 英国历史上有那些王朝

诺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世界大战、萨克森王朝、温莎王朝等。

1、诺曼底王朝1066—1154年,国王有: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吉利国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吉利国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吉利国王1100-1135)。

(3)斯蒂芬(1096-1154)(英吉利国王1135-1154)。

2、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王室家族是一个源于法国安茹的贵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统治过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

3、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

斯图亚特王朝(英语:The House of Stuart盖尔语: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一,两国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

(4)英国候城在哪里扩展阅读:

历史发展: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北爱尔兰。

E. 霍格沃茨在哪

霍格沃茨位于英国苏格兰哥特式风格的霍格沃茨城堡,取景地是英国安尼克小镇的安尼克堡。

霍格沃茨魔法学院(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来源于J.K.罗琳所着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并在《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中出现。

学校位于英国苏格兰哥特式风格的霍格沃茨城堡,它的确切位置不能确定,因为这里不可标绘。相似地,大多数魔法学校的地点都是保密的,这样能够保证各自的秘密不被外人知晓,同时保护学生和学校本身不会受到外来的侵害。



学校概况

霍格沃茨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位于英国苏格兰的某个黑湖旁的城堡中。城堡外有一片宽阔的草地,还有花坛和菜园。

城堡边有一个湖(称为黑湖)、一片茂密的森林(称为禁林)、几座温室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这里也有猫头鹰棚屋,学生和学校拥有的猫头鹰全部居住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一座标准的魁地奇球场。

F. 为什么说沈阳是一座历史古城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7200年前,有中华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阳鸟图腾文化)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方城(侯城前身),隶燕辽东郡襄平县,为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余年。[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辽阳)。
西汉时期,始称“侯城”,隶属汉辽东郡(辽阳)。是为沈阳正式建城之始。
唐代改称“沈州”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做高路”,归辽阳行省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汉族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纯肆尺,修建沈阳城墙(砖城)。沈阳的军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经营关东的重要基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雹肢宫)。
1634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G. 中世纪英国城堡的构造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哥特式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腾的感觉。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经出现的矢状发卷和十字拱加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设计。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主面之间是一个又高又大的窗子,这种建筑物的内部骨架结构赤裸裸的袒露着垂直的线条和一个个矢壮尖卷,使得他的内部宽,高且明亮;外部同样采取裸露结构,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飞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结合在一起,同样给人一种升腾的感觉。对于哥特式的升腾感,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高直的视觉对象,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们看见嶙峋的高山,飞流直下的万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时,会造成一种心灵的撞动与虔诚之感。这非常利于表现宗教题材,所以被教堂广泛采用,而城堡对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运用则完全是出于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还在于其豪华的室内装饰,主要体现在这两点上——玻璃镶嵌窗和雕塑。玻璃镶嵌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由于哥特式建筑近乎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墙面,使得雕刻和壁画没有墙面可以依附,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想从窗户的装饰上动脑筋。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无法制造非常纯净的玻璃,玻璃由于含有杂质,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镶嵌艺术的启发,于是诞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镶嵌窗艺术。当阳光透过镶嵌窗的时候,彩色的光线在斑驳离奇的墙壁上制造出出奇的美丽。此外雕塑也是到这个时代才发扬光大,虽然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将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由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态度,所以雕塑这门艺术在那个时候有很长的真空期。从11世纪起,随着新一轮的建筑竞赛,为了凸现豪华与繁荣,市民们逐渐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们也不受约束的创作起来,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为装饰而采用,刺激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对之后的文艺复兴也有积极意义。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城堡建筑中被大量使用的过程也是因为火药的发明,导致的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的过程。在从罗马式向哥特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森严的外观,越来越向外敞开,塔顶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开设可以观望河上远景和周围乡村的窗户,在内院出现了降低的拱廊和经过雕刻的扶墙以及楼梯。当然,这些都是用城堡的坚固性换来的。
当时领主们对于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疯狂的地步,许多石匠除了维护他们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约(Bayeux)的女伯爵阿尔贝尔达(Albereda)砍了她建筑师的头,以确保不会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竞争。女人的虚荣心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艺术是欧洲封建社会城堡建筑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艺术的总结。游戏中非常喜欢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恶魔城》,《鬼泣》都是,特别是恶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筑元素尖顶、镶嵌画、塑像等,玩过的人自有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整个城堡发展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任何实践性的技艺一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艺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亲切和舒适的形象总是不断地被运用,不断的循环往复地出现(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当一座带有罗马风格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他是3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还是11世纪中世纪欧洲“罗马风”或者在英国应该被称为“诺曼风格”的建筑,还是16世纪“新古典复兴主义”的建筑,或者是以后的什么东西。当然精细一些的分类法可以帮我们分清这些建筑的区别,在这里这样说无非是想说明建筑发展的循序渐进性。欧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筑史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前进的。
中世纪的城堡,拥有保存中世纪艺术的特殊价值,其凝结的中世纪美学使其魅力永存
军事-城堡发展得主线

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
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采邑制度的实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权被分散到各位贵族,骑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国,王国,公国,骑士领地等多种多样,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实体遍布各地。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们之间的边界,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各等级的封建贵族之间经常爆发各种原因引发的战争,所以他们时时备战,常常参战。所有的贵族都相当于军事将领,他们的附庸则构成其所属的各级官兵。正是这些遍布欧洲各个角落的大小战争,使得城堡的防御作用逐渐突出起来。以德国为例,仅仅西德境内,现存的古城堡就有1.5万座,充分反映了德国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状态。另外中世纪的战争技术和战争观念也决定中世纪的战争是防御性战争,当时,城堡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将突袭式的速决战转化为消耗战。于是领主们广修城堡,以确保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受侵犯。
再来看同样是以城堡文化见长的日本,日式城堡诞生到繁盛时期的政治环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日本,由于幕藩体制的实行,土地和军队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较混乱,不管是处于谋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进攻还是处于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防御等原因,诸侯纷纷构筑起防守坚固的城堡,作为对其领地统治的中心和军事据点。
这两个例子于我们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情况不是很多。在战争上面也表现为没有坚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御外族侵略的长城。长城和城堡同为防御性建筑,但是城堡相对于长城,还有居所,象征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御作用因为历史的进化而消失,长城就停止了发展,而城堡则作为世俗建筑继续发展了下去。
所以说城堡是为了保护领地人身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建筑。
城堡的军事作用,一直左右着城堡的发展。一般,权威一点的看法是认为,城堡主要发展时期是从公元9世纪土岗-城廓式城堡出现到14世纪火药兵器的出现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也被中世纪军事专家称为“城堡时期”。
前面已经说过,城堡是作为防御工事而诞生的。早在3世纪的罗马,因为古罗马的文明非常灿烂,城市生活十分突出,庞大的公众建筑,精美的艺术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当战乱来临,罗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为防守的重点。特别是3世纪,由于罗马帝国面临空前的压力,在蛮族入侵和内战的双重压力下,对城市的防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战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围攻技术和长达数月的军需供应。罗马人的纵深防御战略充分发挥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罗马的城堡与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城堡还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古代城堡的发展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其间出现过多次倒退。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很不发达,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导致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生产力呈现倒推趋势,而且3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整个欧洲主要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不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当时的建筑不论是施工技术还是规模都远远不及古代的罗马,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逐渐失传了。古罗马,不管是实际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通常,确切意义上的中世纪城堡并不包括古罗马的防御工事,一般指9世纪出现的土岗-城廓式城堡以后一直到14世纪的砖石结构城堡。之所以城堡在这个时间出现,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当时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们的财产,住所固定了下来,所以需要坚固的城堡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这期间的城堡发展走得是一条独立的道路,但是古罗马的城堡建设技术和防御性战争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世纪城堡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城堡为了免去挖地基这个麻烦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经废弃的古罗马城堡遗址上。14世纪以后,伴随着火器的诞生,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作用而成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纪修建城堡时诞生的建筑思想和风格仍然严重影响着它。
城堡的历史,就是长期纷争的历史,是遍地割据的历史,是强梁相斫相争的历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别,大小相异的诸侯,为了争权夺利,为了王朝霸业,互相觊觎,各怀戒心,战乱频频。在当时的条件下,巩固地盘,立足自保,或者兼并,出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堡”。于是乎,欧洲大陆上,这个行业大行其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诸侯们竞相竭尽所能,开山采石,昼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间纷纷矗立起来。人们为了构筑这些城堡,消耗的无数人力、钱财、物资、和时间,殒丧的人命更是难以计数。但现在,无论是威震一方的霸主,还是称雄一方的豪杰,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都和他的残剑马镫一起委于泥土、灰飞烟灭了。只有哪些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战乱炮火的洗礼剩下的斑斑驳驳,残垣断壁的城堡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他昔日的辉煌。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筑风格一直被其防御职能和住宅职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说的城堡主楼采用外圆内方的设计也是两种建筑目的相互妥协的结果。在城堡发展的早期,在不损害城堡的坚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总是想方设法让它住起来更加舒适一些,比如上面说的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即便如此,领主的生活还是相当原始。一直到14世纪末城堡的防御职能逐渐失去以后,城堡才完全以艺术,生活为发展目标,不再以坚固度要求它。这个时代的城堡总体呈现精美、奢华,表现出贵族们糜烂的享乐主义倾向。
十字军的东征为欧洲的大小贵族带来奢靡的东方享乐主义文化,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堂”似的美丽憧憬。这种对于追求物质生活的理想强烈地激起了贵族和骑士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当然这建立在广大农民的困苦上面。体现在城堡的建设上,就是逐渐变得精美而艺术化,从实用主义向艺术主义过渡。统治者们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统治者拿城堡当作享乐的行宫,专门选择风光秀丽,便于鸟瞰的高处修建(当然,高处修建城堡更多是出于防御的要求,这一点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西奥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说是这方面“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为此精心择址,把宫殿建在海边的山顶上,借以眺望周围的风景和大海的壮观。虽然这些贵族的享乐加剧了农民的困苦,也增加了两者的阶级矛盾。但是这对城堡艺术风格的形成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事实的确有点惨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后面却是农奴的血泪。封建主义的艺术,本身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领主和他仆从的生活的正常运转,对服务和商业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领主居住的主楼以外,城墙内还有马厩,灶房,储藏室,库房,面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仆人们的木屋。贵族们逐渐加剧的对奢靡生活的向往,对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始通过这样的步骤——收拢人众、发展聚落、形成城市,渐渐围绕着城堡逐渐发展起来。德语中的地名以“-burg”为后缀结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发展而来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国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汉堡(Hamburg);坐落在莱茵河上的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德国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萨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市民一词(burgess)也是由此而来。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处于防御性的考虑,这些地方有防守的价值),非常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堡逐渐结成贸易链或贸易网,加速了其周边城市的形成。特别是河道沿岸的城堡发展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中世纪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为便捷。特别着名得比如莱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业必须有商人才能得以发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须有流动性,必须要求法律承认其为自由之身,虽然很多商人是依附于城堡的农奴的儿子,但由于离开家乡,实际上自行获得了解放。这样就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土地对于人的束缚,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做了准备。从这一点上说,城堡本身的发展为以城堡为象征的封建社会挖掘了坟墓。
当然,城堡的发展也不都是积极意义,比如城堡在维护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封建领主与中央对抗政治资本,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障碍。而且许多城堡废弃后成为流浪骑士的匪窝,不仅为打家劫舍的恶霸领主提供了据点,更是封建领主随意设卡强取豪夺商旅的关口,对商业流通和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H. 候城是英超还是英冠

赫尔城足球俱乐部是位于英格兰约克郡赫尔河畔京斯敦(赫尔城)的职业足球队,成立于1904年。主场为金士顿通讯运动场。由于穿碧好着黄黑直间球衣,故被称为“老虎 ”。经连续两赛季(2003-04及2004-05)获升级后,在英格兰足球冠军联赛作赛。2007-08赛季获英冠联赛冠军,在球队成立104年中首次升级到顶级联赛角逐。2009-10赛季再次降入英冠联赛,2012-13赛季赫尔城获得英冠亚军,搏庆2013-14赛季重返英超。2014-15赛季再次降级至英冠联赛,2015-16赛季在英冠升级附加赛决赛1-0胜谢菲尔德星期三后升级,悔银铅再度重返英超。北京时间2016年8月13日晚19点30分,2016-17赛季的英超联赛拉开战幕,赫尔城2:1战胜卫冕冠军莱斯特城,取得开门红。

阅读全文

与英国候城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和中国钱哪个贵 浏览:339
越南的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浏览:248
印尼狗头是什么样的 浏览:178
伊朗意外击落飞机会有什么后果 浏览:723
印度冰镇芒果怎么样 浏览:325
杭州英国本科留学费用多少 浏览:917
印度比英国大多少年 浏览:42
中国在哪个省有猪肉 浏览:491
中国空心村人口多少 浏览:713
越南军队经商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210
伊朗100纸币换人民币多少 浏览:755
塔巴尼奥港在印尼的什么位置 浏览:327
越南话说普通话怎么说 浏览:844
印尼草本冲剂怎么样 浏览:21
印度光伏为什么要强制认证 浏览:265
中国发射中星9b卫星有什么意义 浏览:374
纸币中国红怎么样 浏览:818
英国王室资金怎么来的 浏览:542
英国伪造身份判多久 浏览:478
英国最容易找什么专业 浏览: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