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为什么爱乡村生活

英国人为什么爱乡村生活

发布时间:2023-05-11 09:37:48

1. 农民的快乐是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农业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各个国家都试图探索出一种最适合本国的农业模式,以色列创造了精准农业的神话,美国的大农场农业高度发达,德国的数字农业指挥着智能大型农业机械精细作业,法国的合作社催生出休闲农业……在各个国家的农业模式比拼中,老牌农业强国,英国显得十分独唯悄陪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国农业特色,“快乐农业”十分合适。

在各个国家以高楼大厦吞并土地的时候,英国人始终对乡村有一种执着。在英国文学中,有一半左右是描写乡下的,人们认为“真正的英国人是乡下人,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对农业充满热情。这种“热爱乡村生活”的文化传统,实际上与中国的乡土情感相似,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历代对于土地耕作都有着依恋,“快乐”能不能也融入到中国农业中?“快乐农业”能不能让中国有所借鉴?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2.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花园

因为英国是浪漫之都。

对于英国的人来说也是这样的,他们想修筑自己的花园,无非是给自己打造一个僻静的环境,能让自己更好的生活。因为良好的国度已经让他们拥有可以让自己过得很好的资产,所以不再需要为日后的生活打拼太多他们需要做的,只有享受生活。

英国的简介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语: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欧洲西部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总人口超过66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3.9%。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力迅速壮大。

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的地位被美国取代。

不过,现在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是英联邦元首国、七国集团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会员国,同时也是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3. 英国乡村生活怎么样

如果您对英国感兴趣的话,您一定会知道,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英国乡村生活总是那么悠闲自在,人们也非常希望能够亲自体会那种神仙般的生活。最近在英国举行的约克郡畜牧展,就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的乡村风情。

最近,英国北部的约克郡迎来了第148届约克郡畜牧展,1万余名农场主带着自己心爱的家畜前来参展,向来自英国国内外的游客展示英国乡村生活的真正面貌。

畜牧展上最主要的一项角逐是传统障碍赛马,评委们不仅要根据马匹的体型、毛色给出分数,马匹完成跨栏动作的好坏同样是评分的重要标准。

看过飘逸刺激的赛马再来欣赏马车游行,心情一定放松不少,盛装打扮的马儿们拉着精美的马车,是不是很有中世纪的味道呢。

畜牧展上并不止马儿唱主角,勤劳的耕牛、看家的小狗都是展览的主角。今年在众多“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就是这头15个月大的夏洛来牛,能够夺得金牌,它的主人自然喜笑颜开。

历史悠久的约克郡畜牧展是英国北部最着名的畜牧展之一,如果您想在现代社会体会英国乡村生活,约克郡畜牧展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4. 英国小伙梦想在中国农村办婚礼,他为何对中国这么向往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我国生活、工作,这体现了我国国力的强大以及被国际上所普遍接受。有关英国小伙梦想在中国农村办婚礼,他为何对中国这么向往? 我认为大致有以下的原因。

中国农村在加快建设当中,在农村生活,生活品质也是非常高的,该英国小伙子的想法非常有觉悟,相比于他们国家,我国更适合居住,而且农村的发展更加快。他喜欢中国的文化,也希望长期在中国生活,这是值得提倡的,我们欢迎外国人来我国发展。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对于这样的情况,国人是持欢迎态度的。别的国家的人既然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那就要遵循我国的法律,如果在中国犯法是要被遣送回国的。其实不管在哪里,都要遵纪守法,每个国家的法律条文有所不同,这需要那些移民者注意,入乡随俗。

1、中国农村在加快建设当中。

在农村生活,生活品质也是非常高的,该英国小伙子的想法非常有觉悟,相比于他们国家,我国更适合居住,而且农村的发展更加快。

有关英国小伙梦想在中国农村办婚礼,他为何对中国这么向往?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认可本篇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哦。

5. 英国乡村工业兴起的原因

就英国而言,工业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不能完全以“挑战—应战”或“冲击—回应”模式解释,因为以乡村工业为标志的工业化第一阶段首先是从乡村起步的,工业化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共生与互动关系,因此英国乡村自一开始走的便是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内发变迁类型。不过,随着工业化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现,农业的持续衰落,英国乡村开始了新的调整与改造,探索出了新的发展之路。
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即原工业化,是一种早于或先于工业革命阶段的工业形态。英国乡村由此出现第一次转型。
英国乡村工业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城市要素向乡村转移,同时借助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当时英国各地都有乡村工业,包括毛纺织、棉麻纺织、服装、酿酒、粮食加工、皮革加工制作、玻璃、造纸、建材、制陶、冶炼、金属制造、采煤、制盐等。
乡村工业化进程首先促进了乡村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在乡村工业地区,“产生了一个新的小农阶级,这些小农以种地为副业,而以工业劳动为主业”。随着乡村工业化的开展,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1520年乡村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到1600年约占70%,1700年占55%,1750年占46%。
乡村工业同时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兴起了一批介于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工业集镇,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到18世纪初,这样的乡村集市和小城镇在英格兰有700个左右。与大城市不同,小城镇的发展自一开始就与乡村工业的发展保持着协调一致的关系,承担着向外输出本地农业、工业产品,同时为本地乡村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就整个英格兰而言,乡村小城镇的地理布局颇为合理,农民到小城镇赶集的平均距离只有7英里,可在一天内轻松往返。
乡村工业的发展,使英国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更趋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及与其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英国工业化第二阶段,即工业革命阶段。英国在该阶段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之相伴的是传统乡村的不断缩减与衰落。
工业化的深入,直接推动英国在19世纪中叶实现了城市化。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占33%,而到1851年时已占总人口的50.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到1881年,英国城市人口是乡村人口的两倍。
工业化的深入也使农业开始了由盛而衰的漫长过程。截止到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750年耕种面积950万英亩,1815年达到1200万英亩,1850年总耕地面积达到最高峰的1350万英亩。劳动生产率保持增长。1750年时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2.19人,1800年为2.5人,到1860年为6人。1851年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从事农业的人口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超过20%,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也超过20%。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农业走向难以遏制的衰退阶段。1875—1884年、1891—1899年间,爆发了两次农业大萧条,加快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城镇的转移。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以后,农业发展失去了保护屏障,来自国外的粮食与食品竞争的后果开始显现。在伦敦,4磅面包的价格从1867年农业歉收时的10便士降到1901年时的5便士。到19世纪末,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还不足10%,而农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则下降至6.7%。很多人认为,农村人口将会继续大量减少,农业有崩溃的危险。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逆转的趋势,英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畜牧业。基于自然条件,英国农业自古以来就有农牧混合经营的特点,加之农业劳动力严重下降的现实,发展畜牧业开始成为重点。此时,在全部农业用地中,永久性草地和临时性草地超过了农业用地的一半,为53%。事实上,农业结构的调整在工业革命发生前后就已经开始了。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18世纪50年代占57.8%,19世纪初占48.5%,19世纪60年代占40%。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18世纪50年代占42.2%,19世纪初占51.5%,19世纪60年代占60%。
二是发展兼具提高农业商品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替代农业。替代农业即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以外的种植农业,包括为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果、蔬菜,为园艺服务的园艺农业,为工业生产的原料等。1906年,埃德温·普拉特在其《农业的转型》一书中评论说,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
三是近代郊区的出现。从19世纪下半叶起,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并向郊区迁移。“郊区是中产阶级文化价值观所创造的完美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以富有商人、店主和专业人士群体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有人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中产阶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私人住宅应当远离闹市街道的喧嚣嘈杂和脏乱忙碌。这部分人能够负担得起每天乘车往返于城市工作地与郊区居住地之间的费用,是最有意愿选择居住在郊区的人。受此影响,郊区这种在世界大多数城市占特殊地位的地理结构形成了。
四是开展乡村保护运动。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19世纪英国首次有人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建议。“全国托管协会”(1895)、“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1912)、“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1926)等组织先后成立。在乡村保护运动中,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贡献卓着。该组织承认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强调乡村的传统风景应予保护,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必须得到遏制,它促成了很多涉及乡村保护法令的颁布。193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城乡规划法》,首次提出要遏制城市向乡村扩张,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同时对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
在今天,英国乡村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与价值。它不仅为人们保留了历史的记忆,使人们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回味民族与国家的过去,承载着国民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功能,而且在精神上使人们有了一种归属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创造的活力。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乡村是寻找自身根源的直接土壤;对于国家而言,乡村是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重要载体。当然,利用乡村历史资源与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也是发展方向之一。所以,英国乡村的改造与发展并非表现在如何恢复农业人口增长,如何再现乡村历史上的辉煌,而是表现为既能享受城市一样的现代生活和文明成果,又能享受自然美景,表现在对乡村地区历史资源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如今英国乡村就业人员中,农业占6%,制造业占25%,旅游业占9%,零售业占7%。
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乡村的延伸,乡村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英国乡村独有的生活风味也显示出吸引力。20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的新现象。1991—2002年期间,英国每年有6万人净迁移到乡村或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作者:孙立田,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6. 英国小伙梦想在中国农村办婚礼,他为何想在农村办婚礼

序言:我们都知道,如果中国人结婚的含悔话,很多人都会选择办一场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国婚礼非常讲究喜庆,并且在许多风俗习惯上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只有走完这些流程才算结过婚,正式的成为夫妻,在英国有这样一位小伙子,非常想在农村办婚礼。小编觉得他是非常喜欢中简亏国文化,所以才想在中国办婚礼。

三、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在中国农村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丰富的,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英国的小伙子非常有想法,相对于他们的国家来说,中国农村是非常适合居住的,而且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快,逐渐跟得上大城市的步伐。对于一些跨国婚姻来说,他们往往会举办两次婚礼,一次是在自己的国家,另外一次就是在妻子的国家。

7.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乡村生活是怎么样的

英国80年代以后农产品生产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
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英国80年代乡村生活与城市无异.

8. 作为乡村建筑的代表,庄园是如何成为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的

英格兰的乡村总是许多人旅行时必须去的地方蔚蓝的天空,白云和绿草被金色的阳光所覆盖。多么愉快的时光。

所以,作为乡村建筑的代表,英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庄园由最初改进到现在经历了许多,最后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9. 封建的英国为什么流行庄园制

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西欧封建主凭借各种政治权力对依附农民进行剥削、统治的一定地区,义同领地。狭义指欧洲封建主主要用劳役地租形式剥削依附农民、独立进行管理及核算的一个地段,即封建主经营土地的一个单位。中国学者的理解多属后者。

西欧封建庄园
典型的庄园 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各户农民的小块份地则由农民用自己的农具耕作,其收获用以维持农民一家的生活。庄园土地的分布情况、耕作办法,大都沿用过去农村公社的习惯。各户农民的标准份地,其面积大致相等,在英国一般为30英亩,并都由若干块狭长的条田组成,分别散布在地理位置不同、土质肥瘠不同的一些地段中。领主自营地面积较大,有时是散落在各处的条田,有时是土质肥美的完整的大块田地。当时耕作制度为二圃制或三圃制,每年各地段应春播或秋播或休耕,已相沿成习,大家共同遵守,不得独行其是。各户条田之间,只有一条犁沟为界。在耕种完自己的条田后,各农户在田横头筑起临时篱围,以防牛羊闯入地段糟踏禾苗。收割完毕后,篱围撤去,该地段即转为公共牧场,大家都可在上面放牧。这种耕作制度称为敞地制。原来属于村庄的草地、牧场、池塘、森林等,有时被庄园领主篡夺,农民要使用这些地方须交纳一定费用,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土地仍属全村公共所有,大家共同使用。领主在庄园上一般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马厩等设施,置备犁、耙等各种农具,养有各种牲畜及家禽等,有的大庄园内还有一定数量的手工业者,如木匠、铁匠、首饰匠、皮革匠等,生产手工业品,供应领主及居民的需要。

西欧封建庄园
庄园上的劳动者 有三种人:①奴仆,其身份有的近似奴隶,由主人供给饮食;也有的虽耕种小块土地但不足以维持生活,还须由主人支付一定实物及货币。他们担任的是庄园上长年需人从事的工作,如运输、放羊、挤奶等。②雇工,农忙时临时受雇,按日计酬,多由庄园上或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如茅屋农充任。③农奴,他们领种一份份地,可以世袭使用,但没有所有权。使用份地的农奴有义务为庄园主服劳役,劳役的内容主要为耕种领主自营地,兼及割草、运输、伐木、修路等庄园上所需的劳作。劳役是农奴的主要义务,所以英国曾流行把它做为证明农奴身份的一种标准。农奴身份为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世代相承,理论上可由主人将其随同土地转让,但生命肢体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损毁。其人身不自由的标志为:须向主人交纳结婚税(一般为农奴和庄园外的人结婚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结婚时交纳)、继承税(农奴死后其子继承财产时交纳)、人头税(农奴外出庄园做工时交纳)等。另外,农奴还受庄园上各种名目的剥削,最流行的是复活节交鸡蛋,圣诞节交母鸡,以及为使用磨坊、烤面包炉、榨酒器而交纳实物等。在法律上,农奴和主人没有平等地位,农奴不得控告主人,国家法庭不受理农奴上诉的案件。而庄园领主所控制的庄园法庭,可对农奴及其他居民审理,并向他们收取有关罚金。上述三种劳动者在庄园上所占的比例,因时间、地点、庄园类型不同而随之变化。一般说来,当西欧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1~13世纪),在一些典型的大修道院庄园中,农奴占居多数。除劳动者外,庄园内还有管家及领班,负责管理和监督农奴劳动。
庄园生产的目的 当时大封建主拥有巨大领地,划分为若干庄园,散布于全国各处,他和他的家属、随从周转于各庄园,巡回就食。封建主组织庄园生产的目的,是保证自身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务使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而且自给,这就决定了庄园的自然经济性质。它和外面的交换是偶然的,只出卖临时剩余的产品,购买自己没有的东西如盐、铁、染料,以及不能生产的少数手工业品及奢侈品。到13世纪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庄园产生较大的影响,某些大庄园、特别是修道院的大庄园,出售农产品和畜产品的数量增加了,雇佣工人的货币支出也增加了。这些大庄园主不得不注意经营,改进农业技术,建立档案帐目,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农奴的剥削,以增加收入。
非典型庄园 上述的典型庄园多存在于卢瓦尔河以北的法国和英格兰的中部及南部,但即使在这些地区,也还有许多其他形态的庄园,如有的庄园只有领主自营地,完全由奴仆担任耕作;有的庄园只有农民份地,耕种份地的农民向距离很远的庄园中心交纳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有的地方一个庄园的土地分布在相邻的几个村中,也有的是一个村中有几个庄园。在德国和意大利,典型的庄园较少。意大利很多地方是自由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缴纳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
庄园的地租形态 主要是劳役,同时也有少量实物及货币。9世纪时,有记录可查的一些大庄园,依附农民负担劳役较重,大致是每周3日的数量。到11~12世纪时,劳役地租在各处分布不平衡,卢瓦尔河以南的法国及意大利,劳役很少,庄园农户一般每年只被要求耕作几天。卢瓦尔河以北的法国,全份份地的农户则须耕作两个月。而在英格兰,每周 3日的劳役仍然很多。从12世纪开始,把劳役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已开始流行。封建主把自营地改行租佃制,要求农民直接交纳货币,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3世纪时货币地租更为流行,据统计当时英国货币地租已占优势。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一些大庄园为追求多出售农产品以取利,又扩大自营地,加强劳役租,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庄园反动”,但它的规模及持续时间都很有限。
庄园的瓦解 14~15世纪是西欧经济剧烈变动的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更加发达,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庄园已不能适应。1348~1349年黑死病席卷西欧,造成人口锐减,劳力短缺,耕地荒芜,封建主难以经营庄园,纷纷把原来的自营地及已经死亡或逃亡的农奴的份地改行租佃制。至于农奴,只要他们交纳一笔赎金,即可宣布释放,许多农奴由此得到人身自由。于是,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10. 住英国乡村的房子:林语堂的大同理想 ——英伦掠影(之六)

住英国乡村的房子:林语堂的大同理想

——英伦掠影(之六)

(此篇博文作于2010年,记录本人2002年夏的英伦之行)


林语堂,这位鲁迅先生的老朋友、也是曾经的战友,讲过一则自认为已经传遍全世界的笑话: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乡村的房子,用美国的水电煤气设备,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人。 ”(林语堂《八十自述·论幽默》)。

林语堂是一位博学多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幽默大师,他描述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被人们更多地理解为是描述一种具有国际水准的人生最高享受!

在伦敦培训期间,项目的主办方利用周末组织我们外出参观活动。第一次活动的行程原是到伦敦市区中心。车子从学校出发不久,在途中收到信息,这天正好是伦敦铁路工人罢工,大伦敦地区所有的公共轨道交通都停运,导致市区路面交通混乱,严重堵车。随车领我们游览的辛普森博士,学校一位年轻的高级讲师,稍作商量后临时决定,调整行程,领我们去游览颇有特色的乡间景象。此时,我立即想起林语堂那则着名笑话所描述的:“住英国乡村的房子”。

车子转到通往乡间的道路上,行走了一段时间,就见到路边郊外的风光。也许是地理气候原因,在英国,不论乡间还是城市,放眼看去,都是绿树、绿草。我们跑了许多地方,就看不到一块大于篮球场的裸露土地。

来到一个不知叫什么名字的小镇上,这所老房子,据说还有一段重要的历史故事。

100多年历史的大风车。

乡间小教堂。据说,普通英国人的生活中,教堂和酒吧是两个不可少的地方。

乡间的房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我们来到另一个小镇上,看到许多退了休的老爷爷、老太太坐在路边,还逗着身边鹅鸭在玩,生活非常悠闲。

镇上的酒吧。

10天后,来到坎特伯雷小镇上的街道。

小溪上,一只天鹅悠然自得在水中游玩。

又过了一周,到了苏格兰,那里乡间的景色更加漂亮。

苏格兰低地的Loch Lomond(洛蒙特湖),这就是英国最大的淡水湖。苏格兰语,将Lake叫做Loch。

据说,湖中那小岛,已经被有钱的一日本人买下来了。

夏日雨后,爱丁堡附近的长桥。

与英国人为什么爱乡村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买奢侈品哪里最便宜 浏览:249
哪个国家唱歌给中国听 浏览:145
中国伊朗混血儿什么样 浏览:578
2020伊朗虾进口关税下调多少 浏览:644
伊朗2月11曰有多少肺炎病例 浏览:611
从日本出发怎么去印度 浏览:409
伊朗火车票多少钱一套 浏览:703
印尼国民大多信仰什么宗教 浏览:422
英国首相约翰逊属什么党 浏览:703
印尼语方向怎么说 浏览:430
30万印尼盾是什么 浏览:582
印尼和马来西亚信奉什么教义 浏览:595
伽利略是意大利哪里人 浏览:674
俄罗斯怎么不击沉英国军舰 浏览:206
去英国g5读研一年多少钱 浏览:795
英国以什么税为主 浏览:429
中国上雪市场在哪里 浏览:649
中国怎么应对病毒 浏览:847
中国电信投诉多久回电 浏览:941
华为卖什么给伊朗了 浏览: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