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一战德国为什么敢挑衅英国

一战德国为什么敢挑衅英国

发布时间:2023-05-29 09:44:37

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偶然:英德早已深度对立

新兴崛起国与老牌霸权国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乃至战争,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德国与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对决被视为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如今,探究德英冲突的成因,对于有关国家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警示意义。

结构性矛盾难调和

迄今为止,真正具有主导世界能力的霸权国只出现过两个,这就是近代的英国和当代的美国。与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大致相当的只有古代称霸欧洲、西亚、北非、地中海广大地区长达三四个世纪的罗马帝国。这三大霸权国创业靠的是“刀与剑”,守成离不开“血与火”。面对崛起国,其本能反应自然而然地表现为以超强实力予以遏制。这是霸权国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天性。

英帝国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庞大的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一个世纪。1900年,英帝国拥有31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最强大的海军、最庞大的商船队和世界金融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德国、日本开始崛起,英国实力相对下降,面临着如何与崛起国相处的抉择。英国虽然仍是世界上头号强国,但已无全面打压别国的实力,于是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与美国和解,与日本结盟,集中全力对付德国。在英国看来,德国既有挑战的实力和意图,又近在咫尺,实乃心腹之患。

1871年赢得普法战争胜利和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后,德国发展迅猛,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文化素质高、军事实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资本主义强国。拥有欧洲战斗力最强的陆军和紧随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海军、世界第二大商船队。工业实力超过英国,位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具备如此实力的德国,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97年任命蒂尔皮茨为海军大臣、皮洛夫为外交大臣之后,便抛弃了俾斯麦立足欧洲大陆的“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其实质就是在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础上,扩建海军,争夺制海权,向海外扩展殖民地,争霸世界,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的“世界政策”与英国的世界霸权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德国称霸欧洲的企图,与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政策背道而驰孙蠢,历史上英国总是联合欧洲大陆国家去遏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那个国家,不可避免地一定要反对任何一个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德国扩建海军,直接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争夺“日光下的地盘”,在殖民地已经接近瓜分完毕的情况下,迟来的德国必然越来越多地闯入占有殖民地最多的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英国得出结论,德英对立的矛盾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两个国家的相对地位之中,双方武装冲突终究不可避免,必须对德国加以遏制。

海上争霸走向敌对

海上霸权被英帝国视为生存的支柱和必须竭尽全力确保的核心利益,决不容许受到挑战。1911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帝国秘早知密会议上就说:“真正决定英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德国大力扩建海军,一战前最后几年德国60%的军事预算都花在海军建设上,直接挑战英国核心利益,导致德英关系迅速敌对化。

建立强大的海军舰队是威廉二世政治意图的核心。早在1897年他就宣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只有舰队才能保证德国获得与其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相称的世界强国地位,才能保证攫取海外殖民地。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第一个海军法案,计划在6年内必须形成各有8艘战列舰的两支分舰队。之后又通过多个海军附加法案,紧跟英国步伐,大力建造战列舰。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国拥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41艘,英国拥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69艘。德国海军由1898年的世界第六位,一跃成陆凯消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力量。

德国扩建海军从一开始就针对英国。1897年,德国海军大臣蒂尔皮茨提交给威廉二世的备忘录就已明确把英国当做假想敌:“对德国来说,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英国。”英国对此保持高度戒备。1902年英国海军大臣塞尔伯恩在一份内阁文件中指出:德国舰队的巡航距离短,是专门设计用来对英国本土作战的。1904年英国海军部拟定了第一份对德战争计划。1909年英国爆发“海军恐慌”,担忧德国海军后来居上,决定将当年建造“无畏”级战列舰的数量,由原计划的4艘猛增到10艘。1912年3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在议会作出强硬表态,明确宣布德国是英国在海上唯一的敌人,德国每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造两艘。

德国外交大臣屈尔曼在一战后总结道:“战前在英国的多年政治活动使屈尔曼深信,德国作战舰队的迅速扩建乃是使英国站在敌人方面的最主要原因。”不过,英国的所谓“海军恐慌”是霸权国对崛起国常有的那种过度恐慌,甚至是别有用心故意渲染的结果。“德国 *** ”有利用的价值。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费希尔后来也承认:“是海军部制造了这场恐慌,事实是英国必须夸大对德国的海上劣势。”

鲁莽外交火上浇油

1871年至1890年俾斯麦主政期间,德国推行“大陆政策”,外交稳健务实,为德国赢得了游刃有余的国际环境。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辞职后,德国步入“新路线”时期,继而于1897年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外交上鲁莽短视,非理性举措一再上演。

德国一开始对与英国结盟抱有无限痴迷而又不切实际的期望,妄想德英两个大国合作主宰欧洲事务。威廉二世对其舅父——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说:“没有英国的首肯,在欧洲一只耗子也不能乱动一下。”1898年至1901年,英国提出与德国建立关于远东的地区性同盟,德国不理解英国决不加入任何无限制的军事同盟的外交传统,强求英国与三国同盟建立全面同盟,结果谈判失败。英国转而于1902年与日本建立关于远东的地区性同盟,1904年、1907年又先后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德奥集团陷入包围。

德皇及其外交智囊的鲁莽冒失典型地反映在“克鲁格电报事件”上。1895年12月29日,英国派詹姆森率领一支骑兵入侵南非的德兰士瓦共和国,遭到惨败,詹姆森被俘,英国 *** 极为尴尬。在德国舆论和外交部的鼓动下,1896年1月3日威廉二世给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发出电报,祝贺他“依靠本国的人民而不求助于友邦,成功地粉碎了武装匪徒的入侵”。在英国看来,这是德国对英国的羞辱和挑衅,因此大为恼怒。

一战前两次摩洛哥危机则表明德国只知道制造危机,而不懂得如何收场。1905年,法国在英国支持下企图将摩洛哥变成法国的保护国。为阻挠英法计划,威廉二世在摩洛哥丹吉尔港公开表示,要维护摩洛哥的 *** 和独立,保卫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德国 *** 叫嚣:“如果法军越过摩洛哥边境,德军也就立即越过法国边境。”但是,英国立即对德国发出警告,不许德国对法国进行战争威胁,同时与法国磋商军事合作措施。德国并未做好战争准备,只好软了下来,同意通过国际会议解决争端。1911年的摩洛哥危机,也因英国干预,德国不得不收手,这都导致德英关系势同水火,同时极大地拉近了英法关系。

德英关系恶化是双方结构性矛盾决定的,但德国外交的拙劣举动无疑起着火上浇油的作用。推行“反俄联英”政策,断送了德俄关系,将俄国推到了宿敌法国一边。不理解英国外交传统,错过了与英国结盟的机会。处理突发事件时,感情用事,虚张声势,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随着摩擦一次又一次爆发,离最后的摊牌越来越近了。

兵戎相见两败俱伤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霸权国通常抱有在崛起国将强未强、将起未起之时将其消灭的企图。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实质就是打击老二,每当有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崛起时,英国就出头组织其他国家将其打倒。1793年至1815年英国组织七次反法联盟摧毁了拿破仑帝国,到了20世纪初它对崛起中的德国同样一点也不手软。

先发制人摧毁德国海军的企图,就是这种政策的反映。1904年11月18日英国《陆海军报》发表文章,论证用突然袭击消灭德国舰队的可行性。同年开始担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的费希尔,同样就此问题向国王乔治五世提出了建议,并开始全面调整海军部署。英国皇家海军原有9支舰队,其中8支分布在海外。调整后,精简为5支舰队,其中3支舰队集中到欧洲海域,特别是部署在本土海域的“海峡舰队”的战列舰由8艘增加到17艘。

德国不得不时刻警惕。德国海军大臣蒂尔皮茨上任伊始就提出,如果德国海军在北海与英国海军达到2:3的比例,英国海军虽然可以打垮德国海军,但所遭受的损失将使其无力应对法、俄海军的挑战,从而丧失海上霸权,这种高风险将慑止英国对德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在此之前要尽量保持低调,尽可能不惊动英国。威廉二世也高度关注这一问题,1904年11月23日在信中说,英国海军人士的夫人们“公开宣称,快要对大家宣战了,因为德国的海军还很弱,英国要把它消灭掉还不致冒什么风险,如果再过两年那就晚了”。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为英国提供了打垮德国的机会,这一次英国准备充分,再也不想让德国悬崖勒马。海军大臣丘吉尔说:“最近三年内,大家从未像这次准备得如此充分。”对英国来说,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德国工业生产能力比英国强大,在海军竞赛中总有赶上来的时候。英国迫切希望在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德国。由于德国只敢跟法、俄开战,却没有与英国较量的勇气,一旦英国暴露参战的意图,德国可能再次收手,因此英国有意隐藏其参战意向,伪装中立。战争爆发前两天的7月26日,英王乔治五世同威廉二世之弟普鲁士亲王亨利希会谈时仍说:“大家将竭尽全力保持中立而不卷入战争。”但到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即7月29日,英国就明确表态,如果德、法两国卷入,英国“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这时的德国想让奥匈帝国紧急停战,但为时已晚。8月4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经过4年战争,终于实现了打垮德国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断了德国崛起的梦想,同时也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德英冲突和战争的历史就是两败俱伤的历史。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世界又似乎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关国家应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新型大国关系,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防止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这是政治家们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当警醒的大问题。

⑵ 漫画1中德国为什么敢于挑战英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蚂并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没物念起,商人要求德国争枯困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根本原因是资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德国敢向英国为挑衅

无奈之举。英国是个岛国,远离战场,而且不是一个阵营的,难保他不会放冷箭

⑷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一)中德国(左)向英国(右)提出挑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首先这幅漫画表现的是20世纪初德国向英国挑战海上霸权。他的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德国统一以后对海上霸权的需求。

德国国力的迅速膨胀,以及其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增加,结合俾斯麦的去职和威廉二世登台的北京,使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改变,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欲望日益迫切,举国上下都充斥着“渴望得到阳光下的土地”的呼声。
但柏林当局深知,德国天生被包围着,即使德国的扩张主义指向海外,也必须侵犯其他大国的势力范围--------向拉丁美洲进行冒险只能以同美国开战为代价;在中国的扩张总要遭到英国和俄国的反对;建造巴格达铁路的企图使论坛和圣彼得堡深感不安;保护葡萄牙殖民地的努力受到英国的阻挠。当美国能够明目张胆地在西半球扩大影响时,日本正在侵入中国,俄、英向中东渗透,法国则在“修整”其在西北非的殖民地………………德国斗桐如人却两手空空。
当时还是外交大臣的比洛在1899年着名的《铁锤与铁砧》的演说中愤怒地宣称:“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外国势力、任何外国朱庇特来告诉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他表达了弥漫在德国的一种普遍不满。要想重新瓜分世界,必须大力发展海军,打破英国:“统治着的海洋”------------威廉二世宣称:“海洋对德国来说不可或缺;在海洋问题上,在任何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没有德国,没有德国皇帝,决不允许作出任何重大决定”。已任国务秘书的德尔布吕克教授在当时的《普鲁士年鉴》中写到:“我们建立舰队……..不仅要保卫我们的海外贸易,而且也应该使我们在世界统治的占有应有的一份。”
德国企图由欧陆进而全球地抢劫英国“世界工厂”的地盘,并取而代之,因此英国成为其空启头号假象敌。比洛在1899年12月11日的帝国国会上公开宣称:“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威力的陆军、没轮岩有强大的海军,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只有懂得这一道理的时候,我们才能站到高峰而不坠。”

第二,英国走下工业革命的神坛:

1870年------1914年之间,是大英帝国国势最强的时期,其间英国统辖着世界1/4的人口和土地,拥有全世界商船吨位的1/3,工农业产量局世界第一,英国日呢骄傲的自诩祖国为“日不落帝国”。但同样是在1870年-------也是英国未逢强敌而扩张终结的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散,国运不再只眷顾原来老牌的殖民国家,而向那些既拥有地缘优势和高效组织能力、又能充分利用新兴生产工具的科学技术的国家倾斜,这其中,犹以统一后的德国为最,新大陆上的美国默默紧
随其后。
而英国先天不足的岛国特征开始暴露出来------自然资源不足且缺乏一定规模的本土市场作为贸易基础;世界海权重心由大西洋逐步转向太平洋,使英国所处的空间位置的重要性降低;各殖民地/自领地与帝国的联系已不如“祖辈”那么紧密,甚至出现广泛的独立倾向。
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下降,往日‘世界工厂“的荣耀已成为美好回忆。

总之,可以总结出一句话:这就是帝国主义因瓜分世界而导致的利益冲突的矛盾爆发。

⑸ 为什么希特勒敢打英国,英国在当年不是超级大国吗

首先,英国当时是个超级大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领土和殖民地过于分散,导致其军力分散。其本土的力量极其有限,且英国国内的战争资源依赖于海运进口。
对此德国直接攻打英国本土,在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德国的综合国力要远超但是英国本土的综合国力,德国还拥有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可以很好的封锁英国。如果不是英国是个岛国,被德国也就一路推的节奏。
德国当时没有攻下英国的原因是,主战战斗机型的续航能力不够,不能对英国更纵深的地方进行打击。
德国打英国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抢占更多的资源。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何选择跟德国开战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非就是利益之争,英国这么做肯定也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这绝对是没错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百年前的欧洲,在当时的欧洲大陆,称得上是强国的只有英法俄德四个国家,但是由于俄国离得比较远,而且实力不济,所以实际上是以英法德三个国家为主,他们之间时而是朋友,时而是敌人,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德国率先发动了战争,开始了抢地盘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势必会影响到英国的利益,因为英国是一个靠殖民地维护强大地位的国家。

我们都知道,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从这个绰号可以看出,英国的地盘有多大,但即使拥有这么大的地盘,在各方面的实力依然和德国相差无几,假如德国再发展了海外殖民地,那吗英国的日子肯定就不好过了,所以为了遏制德国的崛起,英国不得不加入战争。

⑺ 英德恩仇录——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选择跟英国开战

不列颠空战被击落的德军战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0年7月10日,德国空军空袭英国,不列颠空战爆发。 这不是英德两国第一次爆发战争,在一战,德国就曾与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上大打出手。 从两次世界大战英德实力对比来看,德国胜算都不大:一战爆发前,英国拥有7.5倍于德国的人口,12倍于德国的殖民地,2倍于德国的海军;二战爆发前,英国乱正局拥有5.25倍于德国的人口,70倍于德国的殖民地,30倍于德国的海军。论综合国力和政治影响力,英国更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英国拥有包括第一工业强国美国、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等强力盟友,对德国形成海陆合围的态势;而德国的盟友却只有偏科的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一众贫弱的仆从国,日本远水解不了近渴,意大利更是在一战开始后倒戈协约国,二战则不停拖后腿。 既然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胜算都不大,为什么还是选择跟英国开战呢? 七年战争中的腓特烈二世 七年战争结怨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与普鲁士结盟,结果到了七年战争期间,英国发现几乎整个欧洲都在与普鲁士为敌,试图抛弃普鲁士这个盟友,但是随着法国对英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英国又决定支援普鲁士。 1757年1月,英国与普鲁士签订第二次盟约,但是老皮特不久就在4月5日因为惹恼国王被解职,对普鲁士的援助断绝。 好在单挑欧洲的普鲁士扛住了攻击,并且在罗斯巴赫战役中以169死430伤的代价,重创法奥联军,联军死伤4500人,超过5000人被俘,因此再度得到了英国的援助。 1761年,乔治三世终止战争,老皮特被迫辞职,英国要求腓特烈承认失败并割让西里西亚遭到拒绝,英国再次停止援助。 如果不是俄国继位的沙皇彼得三世和继任者叶卡捷琳娜二世逆转联盟并且退出战争,普鲁士已经不复存在。 大英帝国 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损失惨重,14岁以上的孩子统统征调参军,有1.3万住家被摧毁,上百个城镇成为废墟,数千家庭灭门,据腓特烈二世自己估计,18万普鲁士军人战死在战场上,50万平民死于医药和食物哗让匮乏,占当时国家总人口的1/9。 倒是英国自己在战争中获利颇丰,1763年,英国骄傲地自称“ ”日不落帝国”。 正如后来俾斯麦所指出的:“ ”英国的政策从来就在于在欧洲寻找肯用自己的身躯维护英国利益的傻瓜。”而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成了被利用的傻瓜。 英国损人利己的举动令普鲁士大为不满,两国自此结怨。 普奥战争 普鲁士吞并汉诺威,两国结为世仇 汉诺威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很好地卡住了普鲁士本土与莱茵兰;又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国,在众多邦国中拥有话语权和强大号召力。 随着汉诺威选帝侯路德维希被英国议会迎为英国国王,汉诺威升级为王国,历届英国国王又是汉诺威王国国王,英国得以成功插手德意志地区,执行“ ”大陆均势政策”,与奥地利结盟阻止普鲁士壮大、又与普鲁士结盟试图阻止德意志邦联统一继续分裂德意志。 而且如果此时与英国开战,只要汉诺威登高一呼,很容易就能在德意志地区召集一群老清燃旧贵族与普鲁士作对,那么普鲁士将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汉诺威国徽 而普鲁士正在寻求崛起与统一,因此他们不希望英国干预德意志地区事务,阻碍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邦联,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更令普鲁士深恶痛绝。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以闪电般的速度吞并汉诺威王国,自此汉诺威成为普鲁士的一个行省。 普鲁士吞并了英国的祖产,英国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英德两国自此结为世仇,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埋下伏笔。 威廉一世登基 德国崛起,同英国争夺海外利益,关系持续恶化 19世纪中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德意志各邦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不断发展,邦国之间来往日渐密切,但分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邦国之间的贸易来往,促使德国不断走向统一。 最终在普鲁士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等人的领导下,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促成德国工业化的第二个 *** 。 德国起步晚,但是通过引进英美等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外资,再加上普法战争中从法国得到的50亿法郎战争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重要矿产地,德国走上了一条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道路。 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1913年,德国煤炭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亿吨,钢产量从17万吨增至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1931万吨。整个1850年至1913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轻工业,到一战前夕,德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铁路建设方面,从1835年德国修筑第一条铁路开始,德在铁路方面的投资就呈上升趋势。铁路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从1850年的2.8%提高到1870年的10.4%。 德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德投资率保持在20%左右,是英国的2倍多。 19世纪末的汉堡港 1870-1913年,德国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和人均单位小时GDP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一时期的英、法两国。 这个时期德国工业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贸易额和对外投资随之大增。1913年德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的13%,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也是英国第二大贸易国。1914年,德国资本输出高达440亿,德国开始踏足列强争霸,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1884年开始,德国陆续占领德属新几内亚群岛、德属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在中国也占领了胶州湾保护领地、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等。 威廉一世 同时,德国深知在海上对不是英国的对手,开始筹建一条从柏林—拜占庭—巴格达的铁路,加大贸易来往,同时德国势力可以伸入亚洲直达波斯湾畔,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也就是“ ”3B计划”。 作为应对,1884年,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柏林会议后,在罗得斯“ ”2C计划”上升级的建设连通开罗—开普敦—加尔各答的“ ”3C计划”成为英国争夺霸权的官方侵略计划,抓紧对非洲尤其是南非金矿和钻石的控制和开发。 德国也眼馋非洲的利益,想沿赤道向两边扩张,在西南非和东非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切断英国南北殖民地之间的联络。 1884年,德国占领德属喀麦隆,1885年占领卢旺达和布隆迪。1890年德国抢占坦噶尼喀,挡住英国去路。当英国企图经过比属刚果修筑铁路时,德国又压迫比利时拒绝让英国铁路过境,破坏了英国修建纵贯非洲铁路线计划。 威廉二世 德国还极力破坏英国在非洲南部的扩张。1896年,德兰士瓦粉碎詹森远征,德皇威廉二世特地发出贺电,并援助布尔人以军事物资,英国对德国的做法感到极为愤怒,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处理德兰士瓦问题。 但为了避免德国卷入英布战争,英国提出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诱饵,与德国在1898年9月26日签订条约。 但即便如此,双方在这场殖民地争夺中的矛盾已经爆发。英国一改对德国的妥协姿态,转而在全球各地采取对抗措施,而德国也针锋相对。 德国公海舰队 英德海军争霸 英德争霸的重点,除了经济与殖民地,最重要的便是海军。 1890年-1905年期间,马汉着名的海权论三部曲出版,论述了制海权对一国力量的重要性,这三本书也为竞争中的德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1890年5月起,德国先后开工四艘“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该舰突出公海作战的需求,将舰队海上思想放在了首位,与英国划时代的无畏级战列舰“ ”皇权”号相似,是海军发展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铁甲战舰。 而通过1897年与1900年的新海军方案,德国实行提尔皮茨计划,加快海军扩张,希望建立一支排名世界第二的海军。 左起:威廉二世,提尔皮茨海军元帅,冯赫岑多夫海军元帅 在计划中,英国是德国头号敌人,德国舰队主要目的是战略防御,利用英国广阔海外殖民地需要分散军队进行维持的劣势,形成优势兵力,逐一击败英国舰队,威胁或胁迫英国出让海外利益。 1898年,德国提出了《舰队法》,以每年建设3艘主力舰的方式,使德国舰队在达到60艘之后实现以战列舰为核心、新老自动更替。威廉二世曾经说:“ ”我不把我的海军建立到和我的陆军同等水平,我绝不停歇。” 随着军备竞赛进入狂热阶段,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为了保持优势,英国执行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 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英国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不过在1913年,英国曾建议双方在一年内停止建造军舰,但德国拒绝该建议。 德国在海洋方面跃跃欲试,英国必然倾尽全力剪除德国这个威胁。 俾斯麦 德国失败的外交,将英国推向对立面 在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德国实施了“ ”大陆政策”和“ ”均势外交”。 “ ”大陆政策”确定欧洲才是德国的舞台,而“ ”均势外交”则是制衡:削弱并孤立法国;同俄、奥结盟,阻止法俄接近;拉拢中、南欧诸国,阻止俄向中、南欧发展;挑拨英俄关系,促使英俄对立;鼓励法国对外扩张,与英国对立,最终形成英、法、俄、奥、意相互制约,德国得利的局面。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试图进一步削弱乃至摧毁法国,为了防止俄法联盟,东西作战,1873年,德国促成缔结俄国、奥匈、德国三皇协定。而在1874年,俾斯麦又写道:“ ”谁也不应抱有幻想,法国再次强大之日,就是和平结束之时。” 1887年,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保持稳定。 从左至右,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英皇乔治五世、德皇威廉二世,三人互为表兄弟。 但在1888年,性情冲动鲁莽的威廉二世上台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890年,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积极推行具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 ”世界政策”,参与列强争霸,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1890年,德国 *** 不再续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开始恶化,法俄两国达成协约,俾斯麦制定的“ ”大陆政策”和“ ”均势外交”宣告破产,“ ”世界政策”成为德国主要外交政策,与法俄不断交恶。 德国又在同年积极同英国修好,签订《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解决东非边界争端,德英两个关系缓和。 但是德国又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迫使英国加入德意奥三国同盟,一方面又希望组织一个“ ”大陆同盟”来孤立英国。 这种矛盾心理使得英德双方都不想诚心结盟,最终在“ ”克鲁格电报”事件之后,英国与德国的矛盾开始激化。 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支持日本,又发生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误伤英国渔船事件,德国试图与俄国结盟,但遭到俄国拒绝。 此时法国为了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选择与英国缔结协约,又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爆发。 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俄国国内爆发革命战争,原本德国已同俄国成功结盟,但是沙皇在俄国国内劝说下又拒绝缔约。 1906年,为了解决第一次摩洛哥危机,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召开,由于英俄共同支持法国反对德国,1907年英俄又缔结协议,至此三国协约集团成型。 可以这么说,威廉二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不仅没有同英国结盟,拆散协约国集团,反而将英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德国战败。 一战结束凡尔赛条约签订现场 英国想利用德国,结果大陆均势和绥靖政策破产,与德国撕破脸 一战结束后,多国签订《凡尔赛条约》,但德国在条约签署过程中饱受歧视,不仅在条约确定之后才通知德国签署,而且在签署前一天还以武力相威胁,更重要的是,法国主导、英美不断妥协的苛刻条约几乎榨干了德国最后一滴血,对英法复仇的种子在德国民众心中生根发芽。 英国清楚条约带来的后果,为了防止法国乘势崛起,继续在欧洲大陆采取“ ”大陆均势政策”,并扶持德国。 德国对英国的伎俩十分清楚,在纳粹党利用国内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上台后,利用对民众对英法复仇的心里,以军事工业为主导,在英美等国帮助下复苏经济,扩军备战。 1936年,德国工业生产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续上升。德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国望尘莫及。 纳粹阅兵 德国在1938年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14.3%,超过法国和英国生产的总和。到1938年,德国的钢产量达233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国的铝产量为19.9万吨,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在30年代,德国控制了全世界钾输出额的70%,当时德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收音机数量最多的国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军工生产增加了7倍,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 眼看着德国壮大,英国又出台“ ”绥靖政策”让德国成功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祸水东引,利用德国来攻打苏联。 即便德国与苏联瓜分波兰,英国连同法国依然是宣而不战。 不列颠空战伦敦遭到轰炸 但随着法国投降,英法联军灰溜溜得跑回英国,英国的大陆均势和绥靖政策均告破产,对德国的政策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干脆与德国撕破脸。 在法国投降后,希特勒为了避免与英国对立,两线作战,便通过瑞典国王及其他特使带消息给英国希望求和,并且提出了包括瓜分法国殖民地在内的对英国十分有利和宽厚的条件,但被英国直接拒绝。 英国主动占到了德国的对立面,英德两国不得不战,也必须要战。 德国向盟军投降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尽管英国比德国和他的盟友更强大,但德国依然选择向英国开战。 只不过德国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打败英国,实现自己崛起于世界、称霸于世界的野心,反而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将世界拖入灾难的深渊,德国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幸运的是,德国在二战后真诚地忏悔自己的侵略罪行,承认二战中的民族责任,进行了深刻彻底的反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原谅,使得德国从战争瓦砾中重新站了起来。

⑻ 一战德国为什么敢向英国挑衅九下历史试题

实力很好,利益不钧

⑼ 德国为什么要向英国宣战

我个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英交战是因为双方的利益冲突,当时因为英国军事力量强大(保持光荣独立),但后来,英国看到德国的强大,所以加入了协约国,为了保持其在世界的霸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正面交战吧,英国已不是德国对手,希特勒宣战,有两种原因,第一,打败英国,他就与苏联交战无后顾之忧(但因为原计划才与苏联交战);第二,如果打败了英国,就给欧洲人民一种精神上的征服。

阅读全文

与一战德国为什么敢挑衅英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长什么样子的 浏览:669
越共对越南统治如何 浏览:669
意大利和法国的商科哪个好 浏览:882
去印尼航班注意什么 浏览:107
伊朗沙漠种什么树 浏览:822
印尼巴士怎么接顾客 浏览:405
越南厨师工资一般多少 浏览:721
中国输入病例一共多少例 浏览:76
越南黄花皇宫椅多少钱 浏览:818
印尼疫情人数有多少 浏览:505
印尼棺材怎么样 浏览:145
湖南和越南哪个发达 浏览:468
意大利人爱吃意大利面到什么程度 浏览:299
越南凉山经度和纬度多少 浏览:689
印度面皮怎么做 浏览:648
中国开车到英国多久 浏览:947
意大利第二大岛在哪里 浏览:170
英国航母能在海上行驶多少天 浏览:969
中国最危险的工作哪个挣得多 浏览:782
英国人老了多少岁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