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为什么那么多老小姐
这问题跟现代发达地区为啥这样多剩女道理相同
大部分读书读多了自然会看不起人
穷的不要 中等的嘛看不上 富有的少 自然就这样了
想想李敖文化水平很高
李敖与胡梦茵分手的原因,说是不能忍受美女便泌时的狰狞,美好形象霎时塌毁。——!可见一般
不过剩女更可怜
有些剩女是因为工作 终于出头了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要知道私营企业只要已怀孕就没有升迁的希望
还有我不同意楼上的说法 到12世纪的时候欧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 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壮大才会出现这些事。这些的小说都是描述那时的事 所以才有女教师 要知道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能有文化只有教士和教会。
㈡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国最尊贵的“剩女”为什么呢
伊丽莎白一世
在英国的历史上,有着为数不少的女王,但有一位是终身未嫁的女王,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她也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三岁时,她的母亲安妮·博林被以叛逆罪处死,伊丽莎白自此被宣布为私生女,自童年时代起伊丽莎白就看透了宫廷生活中所隐藏的阴险狡诈,并不得不竭尽全力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逝世,伊丽莎白才在次年一月加冕为女王,称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在位)。
㈢ 如何看待剩女
2007年8月,教育部正式把剩女这个词作为汉语新词。实际上,剩女问题在2005年前后就在中国普遍存在了,之后愈发严重,2010年就有文章说北京剩女超过80万。
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化和社会转型的特有现象,但是不太为人所知是早在150多年以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W. R. 格瑞戈就写过《女性为何过剩?》
当年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被称为“老处女的国度”,有一段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45至49岁的女子中未婚女子就占1/7,而苏格兰地区竟高达1/5,很多人终身未嫁。
时光穿梭150多年,如今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有相通之处呢?
一、绝对过剩,男女比例的不均衡
英国当年老处女盛行,与英国全盛时期的殖民政策有关。由于对外贸易和殖民范围扩展,人们纷纷移民美国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其中男性远远超过女性。据统计在1861年有124000多名男性移民海外,而女性只有41000多名,这就造成了英国本土适龄男女的比例失衡。而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分明,阶层之间基本不通婚,移民中中产阶级男性较多,这就造成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严重的剩女问题。
150年后,中国这一轮剩女潮主要发生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各地的青年男女涌进大城市,严重冲击了本地的婚恋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户口住房等因素,大城市的男性比较容易与外地女性结婚,而只有相对优秀的外地男性才能与本地女性结婚。
根据上海市的婚姻登记数据,2012年1月至4月,“两地婚姻”办理了15463对,占到了结婚总数的37.5%。其中,“上海男”娶“外地女”的比例最高,达到75%;而“上海女”嫁“外地男”的比例则为25%。
也就是说,上海本地女性,有相当比例被外地女性所替代,而她们中只有少部分与外地男性结合。大量上海本地女性被剩下了。
英国是本地适婚男性移民造成男性减少,中国是城市化造成城市适婚女性增多,两者都是男女比例不均衡的表现。
在具体人群上,英国表现在中产阶级女性过剩,中国表现在城市女性过剩。
二、经济压力推迟结婚时间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子是一家之主,同时也要承担养家的重任,女子婚姻中处于受供养的位置。保证妻子与儿女生活的悠闲与奢华,不仅是一个男人事业成功的标志,也是其地位的体现。而伴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女孩对于其未来丈夫的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婚姻变得越来越昂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男子采取不结婚的逃避,更多的人则推迟婚龄。
在中国,因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房地产价格畸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结婚成本不断上升。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男性应该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中国男人遇到了与150年前英国男人同样的问题。
结婚太昂贵,需要推迟婚龄来攒更多的钱。2000年房地产尚未疯狂之前,上海市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是26.69岁。而2014年上海市男性的初婚年龄是30.17岁。中国男人做出了和150年前英国男人同样的选择。
初婚年龄推迟,意味着女性选择范围的减少。女人在18岁到30岁都是适婚年龄,而男性虽然在在生理上18岁到35岁都没有问题,但是因为经济负担的原因,大部分男性至少需要27、28岁甚至30岁才有婚姻的经济基础。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男女比例的不均衡。
三、婚姻需求的变化与年龄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结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婚姻可以满足性、爱和生育的需求。而现在性有多种方式可以满足;婚前同居不再受到歧视,爱也不需要婚姻才能提供;婚姻能提供的只是生育需求。
这样,人们无须为了性或者爱结婚,结婚的意愿下降,而有结婚意愿的大多有比较强的生育需求。
对男性来说,虽然有最佳生育周期,但相对比较长。而女性的最佳生育周期时间较短,超过一定年龄就很难再作为理想的结婚对象。
而随着中国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是18岁、20岁,而是22岁,26岁才踏入社会。从工作安定下之后到超过适婚年龄,时间窗口只有短短几年,稍有波折或者挑剔,就会超过生育年龄失去竞争力。
四、比英国更难解决的中国剩女问题
1862年,格瑞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女性移民,既然男女因为移民失调,就增加女性的移民数量来解决问题。
对中国来说,这种方案就是把大城市的女性移民到小城市或者乡村,让这些女性在其他地区寻找配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从另一个方向限制,就是封闭人口流动,禁止异地婚配,这显然也不行。
经济发展造成的初婚年龄上升和适婚男性数量下降,需要改变经济基础,刺破房产泡沫,甚至减少社会的贫富差距或者固化社会阶层(计划经济时代初婚年龄非常早,因为贫富差距小,同样贫富程度,25岁的小伙子显然比32岁的大叔更有吸引力。)这个同样不可能,政府不会为了解决剩女问题而改变经济政策。
因为社会开放造成的婚姻吸引力下降和生育需求提升,需要整个社会价值观逆转;因为大学扩招造成的女性时间窗口缩短也需要改变教育制度才会改善。这基本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就是说,中国剩女的成因虽然很清楚,但是宏观上没有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只能从微观上做个体努力来避免。
对于城市男女比例总体失调的问题,作为城市中的个体是无能为力的,但是经济压力问题可以通过降低对低龄异性的经济要求来解决。
一个收入、能力都处于上升期的25岁小伙子也许不具备结婚的经济实力,但是他到30岁的时候有很大概率是具备实力的。而等他到30岁,同龄的女性竞争力已经较弱,最佳生育年龄也到了边缘。
解决的办法就是降低低龄异性的经济要求,提前占位。这样25岁的女性所选择的范围就从30岁到35岁,扩展到25岁到35岁。这样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就可以有所缓解,有利于找到更理想的配偶。
中国剩女问题的最终缓解,需要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当中国城市化进程完毕,社会分层基本结束并且不再流动的时候,剩女问题会大大缓解,但是这个过程至少要几十年,也许要百年。
㈣ 为何在18、19世纪的英国,大龄剩女会那么多
一、男女比例失调
在18世纪下叶,因为英国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所以当时的英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并且英国的工业发展在这一时期非常快速,同时还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只不过英国当时的人口在男女比例上严重的失调,再加上当时的英国男性很多都选择移民,因此为了维持平衡,当时的英国鼓励外来人员移民英国,特别是男性。
三、已婚妇女的权益无法保障
对于英国的男性来说,因为男性的严重不足,所以导致当时的英国男性有很强烈的功利心。并且当时的女性因为没有工作,所以在婚后会受到丈夫的压迫以及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并且当时的英国还颁布了法令,认为女性在结婚后,是没有独立和自主权的,因此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自身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同时还要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这对于女性来说,付出的所有劳动都是归于丈夫的。
而且在当时的英国来说,如果女性想要和自己的丈夫离婚的话,那么就必须抓到自己丈夫和人通奸的证明,这样才可以和自己的丈夫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