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世纪 英国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着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期,男装为之一变,典型的穿法为: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frac,英国称frock)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tsilcoat)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1780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gilet),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叫鲁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ridingcoat,这时作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国流行,有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很类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时代,鲁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贝斯特外面
17世纪60年代伦敦发生了两件惊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灾.大火烧毁了伦敦3/4的建筑,共计12000多所房屋.
火灾之后,人们对伦敦进行了重建,砖房完全取代了木结构房屋,并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砖房大都为3至4屋,高度适中,略带一点建筑
装饰.正方当街下一面,开设饰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
直棂窗.这种有框格装饰的窗子,每层都有,上一层比下一层小,一直
小上去.室内以布置精致的中国家具为时髦,并配以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银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铺设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国的糊壁
纸和家具在英国颇受欢迎.英国人原用挂毯装饰墙面,既沉重,又不卫
生.因此轻巧,干净的糊壁纸传入不列颠后,英国人立即加以仿制.英
国家具商还从中国进口椴杨,柚木,檀木,柳杉,洋苏木,黄杨木,红
木,乌木等,仿制精巧,结实的中国式家具,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最着名的家具制造商是漆本台尔,他的一份家具目录上有
下列项目:
第23—25项:9把椅子,按照中国式样制造.
第31项:一张大床,每个角上有一条龙,向上攀登,床头板上有祠
庙,内有中国神像,两边有人在祈祷.
第111项:中国框架,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全欧洲,是最完善,最
宏伟的东西.中国书橱,按照中国格式制造,十分好看①.
乡村别墅以外观宏伟着称.18世纪初,英国产生了"一种人多如鲫,
声达四壁,驳杂不纯的别墅",即所谓安恩女皇式别墅.这种别墅一般
建在小山岗上,"只注重外观的宏伟,至于内部的舒畅和便利还是其次".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帕拉第奥的意大利建筑家将意式别墅引进英国.
这种意式别墅讲究舒畅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围绕柏树,……
方形的大房子,能够舒舒服服地容纳下箷裙,……前门常常居中,并且
常有一个壮丽的三角顶建在上面.屋的四边均有大的装框的窗户,瓦的
屋盖,在栏杆之后倾斜着,烟囱则纷集于四隅.每间屋的后面,都有一
所广大而美丽的花园,里面遍植芬芳扑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别墅内有
装配考究的家具,壁画,餐具,漂亮的仆役,丰富的食物,名贵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过于丰盛".
17世纪后期英国人开始对中国园林发生兴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国式或荷兰式园林,讲究规则和对称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尔爵士
发表《论园林》一文,认为中国园林有一种不规则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分别撰文指出,自然纯朴,隐而不露的中国园林
比尺寸精确,线条工整的欧洲园林,更有一种亲切,庄严之美.经坦普
尔,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导,英国园林风格发生很大变化,比例和对
称等规则被推翻了,直线被曲径和曲线所代替.人们在营造园林时,注
意把园中景物同周围的田野风光联系起来,追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的意境.总之,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饮食,服饰,建筑艺术
方面,中国文化对英国上流社会影响很大,18世纪中期这种影响达到高
潮,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纷纷出版,诸如《中国式田园建筑》(1750年),
《中国建筑和哥特式建筑》(1751—1752年),《中国设计新图册》(1754
年)和《中国房屋,家具,服饰,机械和家庭用具设计图册》(1757年),
等等.桂冠诗人威廉怀特海指出:"几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种奇怪的主意占了上风,弄得样样东西都是中国式的,或者
是按中国的情趣设计的;若用较为谦虚的说法,便是'半中国式'的.
桌子,椅子,壁炉架,镜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从这一新奇
的标准;'中国热'真可谓风靡一时,户外的东西更是这样,连牛棚的
门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间牛舍的角上都挂着铃子."①城市贫民
的住宅狭窄,肮脏.1666年伦敦大火将许多贫民住宅化为灰烬,房地产
商巴庞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把土地划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后
把土地出售给工人;剩下没有卖出的土地,他就自己盖房子.结果伦敦
建起了许多类似鸽子笼式的密集住房.这类住宅没有最起码的卫生条件
和舒适,导致人们性生活混乱不堪和易患疾病.对于城市贫民而言,17
世纪是一个转折点,居住条件日益恶化,而房租在开支中所占的比例却
越来越高.穷人住得越拥挤,房地产商的收入就越高.现在空间同时间
一样,就是金钱.
贫穷农民的住宅比城市贫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坏,"小小的茅屋
没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门户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时,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满了泥泞".
③消遣.乡村别墅是英国上层人士的重要消遣场所,它的一个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诸如散步,骑马,打猎等.猎狐
成为上层人士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到了18世纪以后,甚至被认为是他们
唯一值得尝试和注重的乐事.为此,上层人士不惜耗费巨资养着漂亮的
良种马和优秀的猎犬,对马儿的交配,生仔,训练津津乐道,猎犬的价
格上涨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绅士愿出50几尼请画家来画他的马,却
只愿出10几尼画他的夫人.猎狐危险性小而乐趣大,吸引了许多贵族女
子.她们身着猎装,横枪骑马,英姿飒爽.贵族女子的加入使猎狐更为
时髦①.普通市民自耕农对猎狐亦很感兴趣.但是当时的狩猎法规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权狩猎.许多人冒着沦为囚犯的危
险,悄悄地参加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