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857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英国用了什么阴谋
1857年,运河还没凿开呢。。
苏伊士运河是在1859年4月25日至1869年11月17日期间开凿的。
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它全长170多公
里,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南到红海的苏伊士城,平均宽度约100米、深9米,后来经过
多次修浚,现在河面宽度为160—200米,平均深度约15米,可通行8万吨巨轮。
10年间,埃及民工共挖土7400多万立方米,通行前耗资4亿多法郎。
苏伊士运河极其重要的地位,使英国殖民统治者早已垂涎三尺,因此,英国也想把它据
为己有。早在运河计划开凿时,英国就百般阻挠,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但法国克服
一切阻力,英国人终于未能制止。运河通行后,英国又千方百计插手运河管理权,但都难以
成功。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开凿运河耗费的1200万英镑而债台高筑,发生了
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不得不决定出卖它所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国看
到机会来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将股票卖给法国。同月,英国首相狄斯累利违背常规,未经议
会讨论,也未征求内阁同意,擅自向国内罗斯柴尔德财团借款,采用各种手段,把埃及的7
箱股票买到手,并立刻运回伦敦。埃及的股票原价4亿法郎,而英国乘人之危仅以1亿法郎
就买到了。所以当1875年2月英国议会开会讨论苏伊士运河股票问题时,议会欣然批准
了这项一本万利的买卖。之后,英国又不断购进其它零星股票,最终苏伊士运河成为英法两
国的私有财产,英国的第一个目标——控制苏伊士运河达到了。接着,英国凭借它强大的实
力,于1882年实现了第二个目标——武装占领埃及,完全控制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各国都非常关心,1888年10月,英国、德国、奥匈帝
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荷兰、俄国、土耳其等国代表,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开会,共同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公约》,其核心内容是:苏伊士运河在战争时期应该与在和
平时期一样,对世界各国的商船或军舰一律自由开放,不得封锁。禁止任何国家在运河水域
打仗。英国用它对运河的所有权而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公约》的意见,直到1904年与法
国签订了《英法协定》后才宣布完全同意公约内容。
㈡ 英国于二十世纪中叶攻打苏伊士运河详情
1953 年 4 月,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与英国政府就英军撤离地处埃 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问题进行谈判,经过反复斗争,英国被迫于 1954 年 10 月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 年 6 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 伊士运河公司仍为英、法所控制,成了埃及的“国中之国”。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总统的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 产移交埃及,冻结公司在埃及和在国外的资金和资产。这一决定。震动了西 方世界,英、法为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对埃及进行了种种威胁,乃至发动 战争;埃及为捍卫国家尊严,主权和经济利益,不惧英、法的威胁而采取抗 争。这一事件最终演变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这一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 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 175 公里,它沟通了 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 6000—12000 公里, 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 1869 年开 通后,即被英、法帝国主义长期占领:1882 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 区建立了它的海外最大军事基地;1936 年,英国和埃及签订了英埃条约。肯 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力;苏伊士运河公司也被英、法垄断资本 所控制。埃及殖民化的结果导致运河的大量收入流入了伦敦和巴黎银行。埃 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1948 年至 1949 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亦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民族解
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 年 10 月,埃及废除了丧失主权的英埃条件。
1952 年 7 月 23 日,以毕业于埃及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巴勒斯坦战争的青 年军官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 鲁克封建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埃及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中东的局势,动摇了英、法在埃及的统治
地位,引起了他们的仇视和恐慌。尤其是纳塞尔执政后所采取的收回苏伊士 运河主权的坚决行动,更为英、法政府所妒恨。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 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对纳赛尔政府进行种种威胁,并冻结了埃 及在英、法的存款和运河公司的基金,指令两国商船通过运河时拒不向埃及 交纳通行费,向埃及政府进行挑衅。
1956 年 8 月 16 日,在英、法两国的倡议下,22 个国家聚合伦敦,举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国际会议。美国反对埃及的运河国有化,在会议上提出把 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管理,这一计划未能 获得通过。伦敦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9 月 19 日,美、英、法三国再次召集
18 国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 议。9 月 30 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 月 13 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并建议埃及 和英、法再次举行会议。英、法知道已无法通过谈判或其他压力迫使埃及屈 服,遂表面上同意继续谈判,暗中却在勾结以色列,积极准备对埃及发动战 争,企图用军事手段来实现谈判桌上未能获得的东西。
当埃及于 1956 年 7 月宣布运河国有化后,英国三军参谋长即奉命拟订一 项进攻埃及、占领运河的军事计划。8 月 3 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随
即征召了 2 万多陆军后备投人员入伍。5 日,一个英法联合计划小组开始工 作,8 日即拟定了入侵埃及的初步计划。主要方略是:英法盟军在埃及亚历 山大港附近登陆,然后穿过尼罗河三角洲直扑运河区。这个计划后来又作了 修改,决定先用飞机摧毁埃及的空军,然后用空袭破坏埃及的经济、后勤基 地和士气,最后在运河北端登陆。8 月中旬,英、法政府分别批准了这个定 名为“火枪手”的军事计划,随即就开始向地中海大量增兵。
在策划和准备发动入侵埃及的战争时,英、法觉得两国的兵力不足,法 国即提出要以色列参与他们的侵略计划。这对于以色列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的事。以色列对埃及禁止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怀 恨在心,早在 1955 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的作 战方案。所以,法国与以色列一拍即合,以色列自愿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
1956 年 10 月 13 日,法国和以色列双方商定了联合入侵埃及的军事计 划;14 日,英、法在艾森的乡村别野举行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制定了进 攻埃及的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 引埃及主力部队支援;英、法随即从塞浦路斯、马尔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 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设施;英、法再出动军队从塞得港登陆, 向运河区进击,切断埃军的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 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为支持以色列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法国向以色列提供了 30 余架“神
秘”式喷气战斗机;以色列的空军驾驶负被秘密派去法国接受训练;法国的 教官也穿着便服来以色列传授军事技术;大批法国制造的坦克和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储备的武器零件,陆续运往以色列。到开战前,以色列共有军队 10 万人、坦克 400 辆、火炮 150 门、作战飞机 155 架。
面对英、法、以三国的威胁,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政府决心严阵以待,抗
击任何敢于发动侵埃战争的入侵者。当时,埃及总兵力约为 15 万人、坦克
530 辆、火炮 500 门、作战飞机 255 架,但有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 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尚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如:2000 辆苏制坦克 只有 50 辆可供作战;100 架米格式战斗机只有 30 架可飞行;50 架辛式轰炸 机只有 12 架可用。虽然有 255 架作战飞机,其中能完成作战任务的仅 100 余架。为防止可能发生的进攻,纳赛尔总统采取了一些战备措施,包括组织 “民族解放军”;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强集体防务;同叙利亚、约旦组 成联合司令部;制订运河区保卫计划,把保卫运河及尼罗河三角洲作为防御 重点,等等。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5 时,由以色列为急先锋的入侵埃及的战争爆发 了。以色列上校阿里尔·沙龙指挥以军 202 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 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
了 500 余伞兵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 3000 人,与米特拉山口的 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统帅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 20 时命令第二 步兵旅的第 5 营和第 6 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空降部队。 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 4 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 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二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 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 30 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0 月 31 日中午时
分,以色列军队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 特拉山口。当以军进入海坦谷地时,即遭到埃军 5 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 据了南北两侧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打得以军进退两 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海坦谷地东 部。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的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第 202 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派遣第 38 特遣部队突击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阿布奥 格拉。阿布奥格拉东距埃以边境 30 公里,向西可通往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 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须经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 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都筑有坚固据点,形成了 完整的防卫体系。所以,当 10 月 30 日中午以军第 7 旅进至乌姆卡特夫南线
600 米处时,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射击,损失不小。
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 7 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 31 日拂晓越过埃军 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同时,以军南部军区 司令部为配合第 7 旅行动,命令第 10 步兵旅提前于 30 日下午出动。由东向 西正面进攻,于当晚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 7 旅由乌姆卡特 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0 月 31 日,以军第 7 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
准确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中人力支援下, 占领了阿布奥格拉,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 坝埃军据点。埃军凭借 20 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 但未能抵挡住以军的避攻。
10 月 31 日,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将军亲自督促第 10 步兵旅进攻乌姆卡特
夫,但遭到埃军炮火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即使撤换了旅长古迪尔,仍 不能得手。以军又命令第 37 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特夫,11 月 1 日凌晨,第
37 旅先头部队发动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
也误入雷场,旅长艾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 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特夫阵地。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抗入侵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区开进西奈并准备
进行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 通碟”,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 涉。纳赛尔总统当即拒绝了英、法的无理要求。纳赛尔明白英、法的“最后 通牒”不过是出兵入侵埃及的借口罢了,与英、法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立即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0 月 31 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 15 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 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 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军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纳赛尔总统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 区,而使西奈埃军受到夹击的危险,在英、法空袭后,立即命令增援部队停 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及开始有组织有计划 地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埃军,虽受到以军的三面 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 月 31 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开始向准备撤退的埃军 进攻。但沿途遭到埃军的顽强阻击。11 月 2 日凌晨,当以军进驻阿里什时,
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运河区,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 11 月 1 日起,
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1 月 5 日拂晓,英军舰载机又轰作了塞 得港和富阿德港的埃军防御阵地,上午 8 时 2O 分,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 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 600 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 法国伞兵 500 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下午 1 时 45 分,英、 法又在这两个地区空降了第二批伞兵。
11 月 6 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
2.2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英海军第 3 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 国海军陆战旅在富阿德港登陆。6 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 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 后,即遭到塞得港守军的反击,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 告诉居民敌军的降落地点,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 法侵略军始终未能全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 27 公里外的 卡卜。
英、法公然对埃及这样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 的谴责,中国、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强烈谴责英、法、以三国对埃及的侵略, 英、法极为孤立,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于 11 月 6 日宣布停火。12 月, 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 年 3 月,以色列军队也撤出埃及。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英、法、以三个入侵者的失败而结束。兵力及武器装
备均处劣势的埃及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就在于它是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 得不进行的反侵略之战,故能充分得到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 义必然战胜邪恶”。苏伊士运河之战正是这一公理的证明。从军事谋略的观 点来看,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双方都不乏成功之处。英、法鼓动以色列的参与 以及首先从守备薄弱的西奈半岛发动进攻,调动了埃及在重点防御的运河区 兵力的增援,这就很有利于英、法军队完成攻占运河区这一主要作战目的。 同时,对奔袭或救援或撤退的埃军都可能予以围歼。埃及的纳赛尔总统正确 地看到英、法发动战争的目标是运河区,故以重兵在此防御,而几乎放弃了 西奈的防御。当以色列在西奈发动进攻时,他虽从运河区调兵去增援,但很 快就识破英、法调兵之计,不仅火速令援军撤回,而且连西奈守军一并撤至 运河区。这样,更加强了运河区的防御,对人民群众的发动,使侵略者陷入 了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从而获得了胜利。
㈢ 1954年英法等国是怎样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000人的军队,对埃及的西奈半岛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天,埃及总统纳赛尔下令全国总动员,反击入侵之敌。第三天,英法军队空袭埃及城市,借机侵入埃及。这次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问题,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收购了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权。1882年英国出兵侵入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军近1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要求结束英国的占领。英国政府不得不同埃及进行谈判,宣布准备从埃及撤军。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亦称“七月革命”),推翻埃及国王。次年6月,埃及成立共和国。1954年2月,纳赛尔出任总理。
纳赛尔执政后,恢复与英国的谈判,双方于1954年10月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在20个月内撤离运河区。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运河区。埃及人民激动万分,纳赛尔说:“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我们一直在梦想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祈祷,永远不会再有别国的旗帜飘扬在我们的国土上。”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埃及的胜利。纳赛尔随后担任了埃及总统兼总理。
不过,英国的军队虽然撤离了运河,运河的经济大权仍然操纵在英国和法国的手中,英法牢牢控制着苏伊士运河公司(法国占有52%的股份),1955年公司的收入有1亿美元,而埃及只得到其中的区区300万美元。
纳赛尔有一个他称为“新金字塔”的宏伟计划,他决定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水坝,用以发电和灌溉,造福全国。工程估计需要十几亿美元的资金,埃及的国力无法承担,需要寻求国外贷款。
美国和英国1955年同意向埃及提供贷款,但附加了一些条件。1956年,美国国会和政府中反对援建阿斯旺水坝的声音强烈,国务卿杜勒斯决定取消援建计划。7月19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撤销援建计划。第二天,英国也取消了贷款。
纳赛尔在“七月革命”后推行反对英国和以色列的政策,1955年万隆会议后开始与前苏联接近,从前苏联购买武器,前苏联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来到埃及。美英不愿看到前苏联插足埃及,企图通过取消贷款迫使纳赛尔改变政策,甚至将纳赛尔逼下台。但纳赛尔却做出了令他们没有料到的强烈反应。
纳赛尔获悉美国的决定后,表示埃及不会向武力屈服,也不会向美元低头。他决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公司的收入修建水坝。1956年7月26日是七月革命胜利4周年的日子,纳赛尔届时要在群众纪念集会上发表演讲。在演讲前2小时,纳赛尔向内阁成员通报了运河国有化计划,并安排了接收工作。纳赛尔在当天演讲的最后,宣读了《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演讲过程中,事先安排的人员接管了运河公司。
纳赛尔发表演讲的时候,英国首相艾登正在伦敦宴请来访的伊拉克国王,宾主谈笑风生,议论着纳赛尔的前途。一位秘书匆匆进来递给艾登一份电报,带来了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消息,艾登看后大惊失色,没有了平日的绅士风度。他连夜召开内阁会议,研究对策。次日上午,艾登在议会下院宣读声明,表示英国要用武力保卫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
法国获悉消息后,许多政府官员也都主张使用武力保护法国的利益,国民议会也通过决议,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的实力都已今非昔比,立即发动战争还有一些顾虑。两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却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因此反对英法对埃及使用武力。英法一方面在国际上开展谈判活动,一方面积极备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宣布与以色列仍处于战争状态,禁止以色列使用运河,并封锁蒂朗海峡。以色列把埃及看作它的主要威胁,于1955年11月制订了占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的作战方案,目的是控制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苏伊士运河纠纷发生后,法国要求以色列参加对埃及的战争,双方1956年9月底在巴黎进行了会谈,以色列同意参战。10月22日,英、法、以三方在巴黎就侵略埃及举行具体的协商,最后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三方议定,由以色列在10月29日首先向埃及发动全面进攻,10月30日英法政府以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为由,出面要求双方停火;如果埃及拒绝,英法就于10月31日进攻埃及。英法保证,由以色列控制亚喀巴湾西岸和蒂朗海峡。
发动侵略前夕,以色列有意施放烟幕。10月25日,以色列向安理会表示永不挑起战争。28日,本?古里安总理和以驻美大使发表声明,保证不发动任何侵略战争。29日夜,以色列侵略军按计划分四路向西奈半岛进犯。
由于此前埃及将防御重点放在运河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的守军只有3万人,以色列军队的推进比较顺利,但仍然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10月30日下午,英法政府装模作样地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止战争行动,从运河向后撤退10英里,并要求埃及在31日早上6时30分予以答复,否则英法将进行军事干预。
以色列接受了最后通牒,纳赛尔则拒绝了英法的要求。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限过去后,英国害怕白天发动空袭容易遭到埃军炮击,一直到下午还没有发动计划中的袭击。本?古里安担心英法中途变卦,命令参谋长达扬将军队从西奈撤出。好战的达扬先是拖延,然后才被迫停止进攻。亚历山大、苏伊士等城市的机场、工业和交通设施、军事目标进行轮番轰炸。以军也随即重新发动进攻。11月5日,英法发动地面进攻,2万多名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员在塞得港登陆。
英法的侵略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美国和前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英法以停止侵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各方停火、撤军。阿拉伯国家停止了对英法的石油供应。11月5日,前苏联向英法发出核威胁。11月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给艾登打电话,要他“立即下令停火”。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色列于11月5日同意停火,英法于11月6日午夜宣布停火。打了9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结束。
12月15日,英法军队开始撤离埃及,22日撤离完毕。1957年3月,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出西奈和加沙地带,但以色列获得在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自由通航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