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学生为什么都是学霸

英国学生为什么都是学霸

发布时间:2023-06-13 16:34:09

㈠ 百利天下留学学子分享 如何在英国做学霸

最近,百利天下教育的一名学子分享了她的学霸经验,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呢?别急,和中介栏目我一起来看看我整理的百利天下留学学子分享 如何在英国做学霸,欢迎阅读。

百利缓皮天下留学学子分享 如何在英国做学霸

Lily同学现在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的ICMA Center攻读硕士学位。首先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专业。

大家都知道英国的硕士有9个月和12个月项目之分,那这里面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ICMA金工专业而言,这两个项目在第一个学期是一样的,都是有4门必修课,分别是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Finance(QMF),Securities, Futures and Options(SFO), Fixed income and Equity Investments(FIEI), Stochastic Calculus and Probabilities。

第二学期有4门共有必修,分别是C++,Essential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EFE), Derivatives Modeling(DM)和Numerical Methods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NM)(其中涉及VBA)。这样就有差别出现了,对于9个月项目的同学来说,因为要6月回国,所以原本还有40学分的选修课就要在第二学期完成,而对于12个月项目的小伙伴来说期中20个学分是在第三学期完成的。所以12个月小伙伴第二学期有一门选修(虽然是选修,但是系主任强烈推荐Advanced Derivatives Modeling(ADM),所以第二学期基本算是没选修了),而9个月小伙伴有两门。乍一看没什么大的差别,不过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说,第二个学习的课程整体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数学和计算机(C++和VBA)背景不够扎实的话,学起来是相当费劲的。因为C++和Numerical Methods这两门课都有两个大的project,都是需要在理解现有金融模型的前提下用计算机实现完成的,这个过程还是很费时费力的。当然啦,如果提前了解一下情况,合理制定学习策略,那么要想顺利毕业还是没有问题的。鉴于截止目前所收获的成绩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第一、二学期全部9门成绩除去1门C++以外,其他全部70+,目前拿到conditional distinction),所以也想传授一下经验,帮助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

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是涉及金融基础知识(SFO和FIEI),计量经济学(QMF)和随机微积分。

这其中SFO、FIEI和QMF是和ICMA其他专业一起上的大课,分数组成都包括group project和老租final exam。其中SFO还有有两次模拟交易。关于exam的话,复习就是跟国内模式差不多,把往年试卷、练习题都做“透”,考试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啦。不过因为group project是在考试之前的,如果project过程中有很认真地理解、查阅资料的话,对于期末复习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至于SFO的模拟交易,这个表示看命吧(不乏有一些有交易天赋的小伙伴能取得很高的分数),不过这个分数占比不侍哪兆高,而且哪怕做的很差(譬如我每次就都倒数),但是因为基本上都是本科期间学过的内容,咱们中国学生在考试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最后剩下随机微积分,这门课是我们专业遇到的第一个“boss”,感觉小伙伴们很多时间都是花在这个上面,这门课分为其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本人的复习经验就是约上几个学习好的小伙伴一起做往年题目(因为很多往年试卷不给答案),大家通过对答案查漏补缺,而且一般“学霸们”的预感会比较准,如果能组个“猜题小组”拎出那么几个典型例题,再把详细解题步骤写下进行记忆背诵(有时候小伙伴们会把“学霸”整理的完整题目答案复习),当然如果能自己掌握得分点组织出来自己的答案是最好的啦。反正对于数学学习,就是要遵循“不懂就要问原则”。

下面重点来讲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的DM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分数结构是:open test(20%)+assignment(20%)+exam(60%),建议平时每一节lecture过后及时整理笔记,有条理的笔记会有助于test取得高分,鉴于assignment大家平时可以交流,所以得分不会很低。就期末考试而言,往年样卷基本囊括了当年试卷的所有类型,而且是3选2模式,所以要想pass还是比较容易的。ADM是DM的升级版本,lecturer是Quant,lecture和seminar难度都很大,好在assignment占比70%,只要assignment好好做,要想pass还是不成问题的。EFE相比前两门比较简单。最后重点说说NM和C++。NM的分数结构是indivial project(50%)+exam(50%)。由于NM和C++的project的deadline差不多,而且两者都耗时较长,所以基本上Easter假期就需要开始准备做project。特别是NM,因为在着手编程之前需要大量地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再加上最后优化,如果课题比较难(Lily的课题就相对难度比较大),耗时半个月到一个月也是正常的事情。对于做project, Lily的忠告是team work非常重要,特别是自己编程能力比较薄弱时,一定要有勇气向其他小伙伴请教。Lily在最后运行程序的时候一直报错,但是Lily始终没有办法找到error,所在,最后在小伙伴们的“火眼金睛”下,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最后,Lily预祝即将就读ICMA Center FE专业的小伙伴们都能在这里收获理想的结果

㈡ 班福德为什么叫学霸

班福德为什么叫学霸,原因是在高中期间之于GCSE会考(9年级、10年级)和A-Level考试(11年级、12年级)都是跳级一年,且成绩不错,足以升入英国着名大学。加上足球技术出众,哈佛大学甚至为他发来了带有奖学金的邀请!

班福德不仅球技飞涨、颜值超高、学习不错,这还不是全部。喜欢绿洲乐队、罗德·斯图尔特和邦乔维的班福德还十分擅长乐器,钢琴、小提琴和萨克斯风都不在话下。

除了偶尔在酒店里为队友演奏,他还把表演视频上传过Youtube。对了,还得说一句,这家伙现在镇败正自学吉他呢!

拥有英格兰、爱尔兰双国籍的班福德出生于林肯郡,成长在诺丁汉郡,8岁开始在诺丁汉森林磨旅亮青训系统接受正规足球训练,一开始踢边后卫。因为家庭环境优越,一路接受精英教育的班福德瞎宽顺利进入了顶级私立学校——诺丁汉男子高中。

这所高中走出过安迪·特纳(田径运动员)、肯·克拉克(政治家)、DH·劳伦斯(作家)、格雷格·唐克斯(橄榄球名将)等名人,拥有深厚的橄榄球传统,但足球领域却接近空白。

痴迷足球的班福德高中时只能加入橄榄球队,好在学校的橄榄球运动只在冬季开展,小伙子不必割舍心爱的足球,可以在诺丁汉森林梯队继续训练。

㈢ 英国学霸哭了,我为什么要和中国学生比

昨天,一段“中国教师赴英教学训哭学生”的视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视频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拍摄的一部教学纪录片,片名叫《中国学校》,计划于伦敦时间8月4日、11日、18日晚上9点(因英国现在实行夏令时,所以北京时间是第二天凌晨4点),在BBC2台分三次播出。网上被疯狂转发的这段视频,正是其预告片。

纪录片邀请了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对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志愿者,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并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学在英国是否可行。

看过预告片后,许多人的印象是,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有人说,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

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年4月刚结束拍摄时,5名中方老师之一的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就曾接受钱江晚报记者的采访,他正是这个英国实验班的班主任。邹老师介绍了《中国学校》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如何入选中方老师阵容(详见钱报5月1日A11版)。

为了保密,不少内容当时并没有见报。今天,钱报记者为大家透露更多的细节。

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

YES

邹老师说,事情的起因,是英国BBC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来看看中英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实验为期一个月。

所以这个月里,50名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由5位中国老师授课,全天的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导。

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科学、英语、中文的测试,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全程负责测试和后期结果分析。实验项目开始前测试一次;在实验项目结束后,对一个月的学习内容进行再测试一次,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

预告片里把英国学生训哭的老师,其实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在国内深受学生欢迎,是BBC通过长达近半年的全球海选找到的。

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

NO

各大网站转载该预告片时,用了许多惊悚的标题,比如《中国教师赴英训哭学生》,又比如《英国引进5位中国老师,然后他们被英国学生逼疯了》……

采访过邹老师的钱报记者认为,这些说法统统是浮云,他和其他4位老师都很喜欢那50个英国孩子,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别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和预告片里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中国实验班”是临时组建的——50个孩子都是自愿报名参加。上课的教室里有一股浓浓中国风——墙上贴着学生行为守则、课程表,甚至还有眼保健操图、“勤学”“善思”等标语。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英国学生一脸新奇。

担任“中国实验班”班主任的邹老师,还组织过一次中国式班干部竞选,并安排英国学生做值日,负责升旗、餐厅清洁、打扫教室、主持晨会、课间操领操等。

“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有部分学生还很主动地帮忙打扫教室,并很享受。当然也有学生需要提醒,这都很正常的。”邹老师说,“我感觉这些事是英国没有的,让英国学生得到了锻炼。”

严格的老师教松散的学生?

NO

除了当班主任,邹老师还要负责数学等多门学科教学。

在网友眼中,这是Hard模式老师教Easy模式学生,但邹老师不这么觉得。

头一回给英国孩子上数学课,他感觉很适应,因为本来就是按照中国模式来上,而且英国的课程难度还要低不少,教学难度不高。

班里也确实有孩子,数学基础偏弱,不太跟得上进度。邹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临时组班,50个孩子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放在国内中学也会有类似情况。“中国实验班”的学习,没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班里也有好些学霸,不光会按时做完每天的家庭作业,还会自己买练习来做,甚至会主动问老师讨习题来巩固。

在英国《每日邮报》的纪录片预告新闻上,大标题写着如今英国孩子“福利太好不努力”。但邹老师观察发现,不少英国学生其实也很努力,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有能特别吃苦的,有个学生每天骑自行车40分钟上学,让老师们印象深刻。

课堂纪律真让老师头痛?

YES

唯一让邹老师他们头痛的,是课堂纪律,每节课都要花不少时间在维持纪律上。

和网上说的高福利制度养出懒汉的观点不同,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邹老师分析,这和英国实行小班化教学有关。平常上课,英国老师常会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可是小班总共没几个小组,讨论下没啥;变成“中国实验班”这样50人的大班后,课堂上多几个人讲话,教室里就会炸开锅。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式教学的学习时间偏长,英国学生不适应。

原来英国中学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左右就放学了,但实验班却要从早上七点半,上到晚上七点,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那么长时间。

“确实有调皮的学生,一直很闹。不过,哪里都有这样的学生。班里也有好学生,非常优秀。”邹老师说。

在邹老师眼里,英国学生们感到头痛的,不是课程难度和纪律要求,而是每天千篇一律的教学安排,除了上课,居然还有早晚自修和课间操,一样都不能落,还不能自由选择。有一回上数学课,就有个娃因为在操场玩HIGH了,没来上课。

但是从邹老师收到的祝福卡片来看,这一个月,实验班的孩子们还是蛮开心的。有同学写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朋友,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邹老师分析,中国实验班让同学在一起学习、分享,集体氛围比较好。

最有意思的是,有位英国妈妈还发信息告诉邹老师,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适合中国教学,希望邹老师能继续教下去。(钱江晚报记者:沈蒙和)

相关阅读:80后的数学老师为啥赢得英国BBC的青睐

这两天,两位英国BBC工作人员在杭外剑桥高中露面。据说,他们这次专程来杭州,就是为了跟拍这所学校的数学老师邹海连。确切地说,应该是“继续”跟拍,因为今年3月,邹老师已经在他们的镜头下呆了1个月,但地点是在英国一所中学。

事情的起因,是英国BBC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并且全程跟拍,打算录制成纪录片。

邹海连是这个项目的中国老师之一。

“他们想多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并进入了我的课堂拍摄,为纪录片寻找更多的元素。明天,他们还会到我家里补拍镜头。”

邹老师说,他能被英国的这个项目选中,真的不容易。“他们挑选老师非常严格,我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才通过了主办方设置的重重关卡。国内最终成行的老师只有两位,另一位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老师。”

能过五关斩六将,被英国BBC选中去英国教书一个月,邹海连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

是个80后,有浙大[微博]的硕士学位

钱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邹海连是个80后,在浙大数理统计专业拿到硕士学位后,到杭外任教,已经有9个年头。现在的QQ签名是IGCSE A-Level 课程数学教师。

和多数老师一样,邹老师很健谈,尤其是说到他的数学课;和普通数学老师不一样的是,说着说着他会突然冒出一两个英文单词,不认识他的学生多数会以为他是一位英语老师。

“我是教数学的。”邹老师强调,“只不过平时是用英语上数学课。”他用英语上数学课,是到杭外任教的第3年,被调去剑桥高中部教数学开始的。

邹老师的数学课,看上去蛮西式的。每节课上,他都会拿出一部分时间和学生互动,甚至提问完毕就走下讲台,跑到学生中间,旁若无人地一对一讨论起来。“因为班里学生就30个左右,所以课堂上有足够的交流时间,能让学生想、让学生说。”

但和真正的英国老师比,邹老师觉得自己的课蛮中式的。比如,他备课非常仔细,会预估课堂、学生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想好应对解决方案。哪怕就是选几道例题,也要想好前后顺序,和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就像在帮学生设计学习路线,国外老师一般不会这么仔细。”邹老师说。

用英语上数学课是“中标”原因

在邹老师中西结合的课堂里待过的学生,成绩都蛮好的。去年他带的两个班,几乎人人是A或A+。

邹老师觉得,自己会被BBC相中,肯定不是因为带的学生成绩优秀。“主要还是语言水平,国内能用英语上数学课的老师确实不多。”

为练好英语上数学课,邹老师没少花力气。“读研[微博]究生那会儿,要看文献写论文,所以我的书面英语还行,口语不怎么样,于是经常去浙大英语角练习,或者看看美剧。后来到杭外教书,英语氛围就更好了,日常对话基本没问题。”

邹老师说,他记得在学校用英语上的第一节数学课,花费了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来备课。用他的话来说,那真是硬着头皮上:先是梳理等边三角形之类的数学专用名词,再把原来的教案统统翻译成英文。担心讲到一半卡壳,或者遇到突发状况,他还将课堂上可能会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邹老师就是这么讲着讲着,把数学课说溜了。“没啥诀窍,就是上课练出来的。”

去英国上课,难不难

挑选很严格,必须要过四关

要被BBC相中,去英国给英国中学生上课有多难?邹老师说,自己算了一下,一定要过四关。

第一关,要会玩微信,因为如果信息不灵通,就没有这次机会。

据了解,这次BBC寻找中国老师,并没有在国内媒体刊发该消息。去年9月,邹老师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是学生发微信告诉他的。接着,有两位同事也从在英国留学[微博]的学生那里听到了该消息,都不约而同把消息转发给他,鼓动他去试一试。

第二关,教龄满5年,能全英文教学。

邹老师回忆,BBC在选人时,开出的3项基础条件,拦住了绝大多数老师的脚步:第一,该项目要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寻找老师;第二,这些老师从事英语语法、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至少满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个条件是最难的,这些老师还要具备全英文教学的能力。

邹老师在杭外剑桥高中任教多年,平常都是用英文给学生上数学课,所以入围了BBC的初选。

第三关,面试要过三、四轮。

邹老师说,他给BBC投了简历,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面试通知,而且不止一次。“光是电话面试就有三、四次,每次起码要谈半小时以上,最长的一次谈了整整一小时。”

具体的面试内容,他记不大清楚了:“主要是核实我的情况,包括教育经历、教学方法,和这个研究项目的契合度等。另外,他们也向我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来龙去脉。”

让邹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面试时对方在电话里反复强调,希望他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第四关,要进行心理测验。

在所有的程序差不多时,BBC又专门找了一家独立机构,评估邹老师的心理状况。

那次测试是通过网络在线完成的,总共花了1小时。“从题目上看,主要是测试有没有心理创伤,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邹老师回忆说,“当时觉得英国人挑老师蛮慎重的,后来听说德国航班失事,可能是由于副驾驶患严重抑郁,我就觉得这样的测试真的有必要。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心理健康可能比教学水平更重要。”

当然,开朗健谈的邹老师很顺利地通过测试,在去年12月底,被确定录用。今年2月底他飞赴英国,给50名英国学生上了一个月的数学课,同时还担任了该实验班的班主任。

㈣ 从伊顿公学到爱丁堡大学,英国学霸告诉我这些让他受益一生

在方家胡同21号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Freddie,2019年是Freddie在中国从事青少年文化交流工作的第四年,但Freddie与中国结缘已经有九年时间。

13岁那年,Freddie来到着名的伊顿公学求学,他开始尝试学习中文,期间历经坎坷,到了爱丁堡大学,因为兴趣爱好,Freddie选择主攻“中文和经济专业”,并在爱丁堡大学取得“中文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算下来,Freddie对中国的了解从九年前就开始了。

Freddie有丰富的语言培训和英式礼仪培训经验,也是英国皇室标准礼仪培训机构the English Manner的认证培训师。

作为英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英国以“绅士文化”着称于世,而英国的教育理念更是备受推崇,每年许多国家的富裕家庭把孩子送到英国私立学校上学,而Freddie是在地地道道英国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所以我们的聊天主要围绕Freddie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学习成长经历,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我们揭开英国青少年教育的魅力面纱,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或许可以带来某种方面的参考。

  汉语是全球公认的最难学语言之一,如果外国人能够讲流利的汉语,那么此人一定要非常用功学习才行,没有其它捷径,Freddie学习中文的过程正是如此,他也曾经历过打退堂鼓的时刻,他后来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呢?

Freddie:13岁那年,我到伊顿中学念书,刚开始我学习了两周中文就放弃了,我意识到要学会中文太难了,不可能学得会。

老师问我说,Freddie你为什么放弃了,你要试试看。

我说,我不想试试看,中文学习太难了,我打算放弃学习中文。

中文是很难学,在伊顿公学最后一年我18岁,我还完全不了解中国,在英国的朋友也没人了解中国,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美食也不感兴趣,然而我的想法却完全相反。

正是因为我不知道,然而我对中文更加感兴趣了。

进入爱丁堡大学申请大学专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和经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平时非常喜欢说普通话,非常喜欢试试看,我知道中国朋友可能听不懂我说的中文,但我还是想试试看。

大学一、二年级时候中文课程学习的很少,大学三年级时候,我到台湾大学学习,在那里我的中文能力提升了很多。在台湾大学那一年,我跟朋友总是交流,告诉自己要不断地试试看,所以我的中文进步也很快。

我发现到国外生活学习,最大的问题不一定是语言,最大的问题更可能是文化问题,大家的爱好、兴趣不同,交流的主题也不同,这样导致共同语言少、幽默点存在差异,这样会很难交到朋友,但我跟台湾的朋友找到了共同的兴趣,我们有一群人都喜欢英式橄榄球运动,大家每周会有三次聚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交流很多,体育运动是开展社交活动天然场景。

语言学习,自信最重要

多年来,Freddie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总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也逐渐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好奇,他会对身边的中国同学、朋友会有什么印象?

Freddie:我对中国感受最深刻的体验是大三那年去台湾台大学习的一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发现我最重要的问题是语言沟通障碍,我还不能熟练讲普通话,但我过去在家里和伊顿公学里的生活学习经历让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自信,一个人的自信很重要。

所以来到台湾后,虽然我的普通话说的不好,但这没关系,我知道我需要试试看,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会总是想着多跟同学沟通、交流。

但中国学生可能没有这样的自信,他们的听力可能很好,但他们口语说的不好,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自信,不常跟人交流,不常试试看。

我认为,中国的学生需要更加自信,多跟人交流,学习语言会更快。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很自信,他们会积极跟外国人交流。

此外,我发现,在语言学习方面,英国小孩和中国小孩对比有个显着的不同点,英国小孩如果说错话,不会感到尴尬或不好意思,可能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英国几乎完全没有尴尬的问题,但是中国小孩如果说错话了,他们自己会觉得很尴尬、局促,所以在陌生的朋友那里会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这种谨慎的心理状态导致中国的小孩不敢轻易跟人多交流。

平时,我在跟中国学生沟通中,会鼓励他们要自信,多试试看。

(在与Freddie的谈话中,小知能明显感受到他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是很积极的,即使是面对陌生的事物、困难的事情,总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鼓励自己,也鼓励别人勇于尝试,只有尝试了才会有收获,否则不会有任何成果和改变。)

Freddie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是从小到大逐渐养成的,Freddie孩童和小学阶段是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平时会在庄园农场里帮助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家四口气氛非常融洽,经常一起打牌,彼此互相尊重对方,偶尔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都会深刻感受到洋溢在一家人之间的融洽气氛。

在之前查阅资料过程中,小知看到一些资料中提到,英国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会督促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要有礼貌和教养,帮助孩子建立起是非观念,培养自我管理的意思,但平时并不是强制性的把自己的善意给孩子、苛责孩子。

为了印证这一点,小知和Freddie也讨论了家庭教育的话题。

Freddie:当我在家里无事可做或宅在家里的时候,父母总是推荐我做些什么,跟朋友打电话或邀请朋友到庄园农庄里玩(Freddie说目前英国的乡村很多地方无法上网,手机4G信号覆盖不到,英国的网络信号是欧洲最不好的),上了中学后,父母更加鼓励我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因为距离远,待一天时间太短,所以朋友来了一般需要待三四天以上,我们就在家里做饭招待朋友,一起打英式橄榄球、户外运动或其他自己组织的小活动。

平时父母不会勉强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平时生活中,父母总是鼓励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给我一些建议,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里。

 英国以绅士文化着称,那么孩子的接人待物的礼仪教育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要成为一名绅士需要接受专门的礼仪教育吗?对这些问题,小知很好奇。

Freddie:坦白来说,对许多英国孩子来说,并没有专门的礼仪教育教给孩子,学校里面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更多的是自然而然来自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我小时候爸妈平时总是告诉我要有礼貌,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父母也会给我一些社交的建议,比如我要自信,多跟同学交流、问问题,这样才能让别人认为我对他们感兴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认识不同的人。如果中国学生没那么有自信,就没法开始交流。

我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学到一些礼仪常识,比如跟朋友握手的时候,要有眼神交流,这样会显得自信;在跟朋友一起吃晚餐或晚餐时候,闲谈是很重要的,这是大家一起吃饭的原因,是交流的机会,而在中国,美食很重要,主人招待宾客一定要吃饱饭,这是中国的餐桌文化。

在中国,课外辅导班、兴趣班是中小学生们的“必修课”,从幼儿园开始,国内的儿童便开始了各种培训课程的学习,即使孩子课业压力大、不感兴趣,那也要参加。

英国的家长有类似做法吗?

听到我们这个提问后,Freddie停顿了一会,似乎不知从何说起。

Freddie:我父母几乎从来没有给我报过辅导班,在伊顿公学时,只有一次,我想提高我的经济课,于是向父母提出报一个课外辅导班,共有10次辅导课。伊顿公学的大部分老师都很好,所以身边很多同学不需要辅导班,但可能其他外校的学生会报辅导班。

(当国内的学生苦于课业压力山大时,英国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体验呢?)

Freddie:我当时在学校的学习压力不大,也没在家里做过家庭作业,因为作业都在学校里完成了,父母也没有特意的辅导过我的学习。

在伊顿公学,每个班有16名学生,学校给学生很多自由,每天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想尝试什么就去做,学生有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尝试,而且体育运动的竞争非常非常厉害,大家更看重体育运动而不是学习考试成绩。如果运动做的很好,会很受同学们欢迎。运动是最重要的。如果运动不好,可能不会受欢迎。

我参加过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我想试试看,比如板球、橄榄球、篮球、皮划艇等,学校里每个晚上有各个俱乐部的活动,有瑜伽俱乐部、魔法俱乐部、非洲俱乐部、文学俱乐部、科学俱乐部等,我的目标是参加每个俱乐部,我最喜欢的是魔法俱乐部,对占星术很感兴趣。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Freddie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在谈及人生不同阶段时,Freddie提及父母的次数最多,从孩童到成人,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一生,无形中影响着他对待生活、对待朋友、对待工作学习的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分国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幸福开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Freddie的成长经历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仅仅给予最好的物质,也不是上最好的学校,而是来自父母的成长陪伴。

如果将英国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做对比,二者最大的差异之一是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同,英国是全世界唯一用学术时间来参与团队体育运动的国家。对学生来说,体育教育带来了团队概念,除了同一个学校之外,体育运动更将人链接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圈层。

12月1日晚上,Freddie将做客天马行知“国际视野”线上微课讲堂,为你揭秘英式国际教育精髓。

㈤ 国外的“学霸”什么样

美国:“学渣”毕业后不好混
也许是受到影视剧影响,国内对美国学生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很多美国年轻人不爱学习,大学生热衷社交派对,兄弟会喜欢把酒言欢。事实上,这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从主流来看,美国学校及家庭对学生的成绩还是相当重视。除了一些纨绔子弟,大多数美国人视教育为重要投资,很多人为了上大学要申请助学金或向银行贷款。一年五六万美元的学费,如果不学出点名堂来,实在对不起这个高昂成本。
很多大学里的兄弟会都对GPA(平均成绩点数,是大多数大学评估学生成绩的制度)有要求,没有达到3.5,连入会资格都没有。此外,没有一家知名企业愿意聘用平均分才达到C水准的学生。也没有知名大学会录取这样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学渣照样能在美国社会混出名堂。尽管美国大学生毕业不至于失业,但如果成绩烂,美国人会认为你只能混口饭吃,而谈不上拥有职业前途。
在强手如林的美国中学和大学,人们对硬啃书本、成天泡图书馆熬出好成绩的学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类学生把较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国人其实更欣赏综合素质出色的学生。这类人不仅成绩出色,而且工作经验丰富,各类活动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能在组织当中起到领袖作用。他们擅长利用时间,讲究效率,会在健身房一边练瑜伽一边用平板电脑看材料;会在考前到图书馆大战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学把酒狂欢;可以去谷歌、亚马逊实习,也乐意为教会做周末义工;在所有科目获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个暑期项目挣到数万美元。
可以说,美国学霸始于高分却不止于高分。创意和领导力是一个优秀生走上社会的必备条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学的高分毕业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是普林斯顿校史上GPA最高的毕业生之一。中国人喜欢提起从哈佛辍学创业的比尔·盖茨,实际上,他的SAT成绩也够得上今天的学霸标准:数学和语文两门的总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国人眼里,这才叫霸气。(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王海)
韩国:一半国会议员是“学神”
在韩国,人们喜欢用“学虫”“学神”来称呼那些热爱学习且成绩超群的学生。去年底举行的韩国高考[微博]出现33名满分获得者,其中一名是来自全罗南道一所外国语高中的女生,人们称赞她是“学神”中的“学神”。在韩国,外国语高中、科技高中、国际学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学神”大本营,通过“中考[微博]独木桥”的尖子生方能进入这类高中。校园的氛围也相当“求学派”,看到学生拉着旅行箱上学不是新奇事,因为这些“学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参考书为伴,一般的箱子不够用。
与中国相似,韩国人十分看重考试成绩,拼命学习考上三大高校(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以及国外名校是最高目标。到了大学,学习尖子们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钻研的好习惯,毕业后不难找到好工作。韩国两大门户网站NAVER和DAUM的创始人李海珍和李载雄分别毕业于首尔大学和延世大学计算机系。这两位IT大佬都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学神”。
“学阀社会”在韩国是“学历加门第关系”的统称。学界精英会形成专属他们的“圈子”,寒门子弟想进入这个“圈子”,只能通过学习来实现“身份晋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过统计,在298名韩国国会议员中,毕业于最高学府首尔大学的有81人。其余依次为高丽大学(25人)、延世大学(23人)、成均馆大学(22人)。从这四大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神”政客占国会议员总数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现任蔚山市长金起炫(曾连续3届当选国会议员)。毕业于首尔大学的金起炫在校期间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多年苦读终于通过难如登天的司法考试,顺利进入司法系统,并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当选议员后,金起炫仍被称为“学神”,经常抱着资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提交法律议案。如今,他依然手不离书,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就目前看,韩国各大公司招聘员工时,也打破不了“学阀”观念,毕业于哪个学校、取得什么文凭几乎决定录用与否。韩联社此前报道说,一家调研机构今年上半年针对2514名27岁左右的韩国年轻人进行题为“幸福年轻人的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高学历、高门第的年轻人越幸福。这里的“门第”指的是毕业学校。比如,同样是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称,在十分重视学历和门第的韩国社会,年轻人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上述两个因素。这也正好应了那句话,“年少不争当学神,老大只能徒伤悲”。
而对于那些批评“一考定终身”制度和“学阀”观念的韩国人来说,下列数据可能是最好的反驳。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在通过司法考试成功进入司法系统的精英中,毕业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及高丽大学这三大名校的人数占总数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试可不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而是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因此,主张“精英教育”的韩国人认为,休怪“学阀”观念绊住你的就业梦,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没有别人多”。(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学霸这个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印度泰戈尔学校副校长普瑞缇女士。该校实行12年一贯制教育,在印度有相当知名度。普瑞缇女士认为,印度跟中国一样,古时候的教育都以背诵为主,现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记忆力超群、擅长背诵的孩子往往会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人们所说的学霸。
传统上,印度定义学霸的时候往往只看文化课成绩,而不看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表现。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在类似泰戈尔学校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学校,评价学生的办法更趋综合化,在校活跃程度、个人影响力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分数也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来,印度就盛产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当今的印度也沿袭这一传统,出现许多早熟的学霸。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贾斯瓦尔11岁时就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学毕业考试,进入旁遮普大学学习,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方面来讲,印度人认可并崇尚天才儿童之说,他们认为天才的特殊禀赋是神的恩赐。印度教育部门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超常儿童开设“天才儿童学校”,每年2月在全国统一进行考试。目前全国有约600所“天才儿童学校”,每年约有2万名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
“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读书时成绩都很优异。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领域都有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只有学习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许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时籍籍无名。比如现任总理莫迪的成绩非常一般,唯有辩论才能出众。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塔塔也没有辉煌的学生生涯,14岁就随父到孟买谋生。
普瑞缇女士告诉记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国很像,学生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两国的老师应该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尽量不要去禁锢他们的天性。
在大学任教的库玛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许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业。有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各级议会中的议员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对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学业出众、获得一个好文凭往往是基础条件。而在步入职业生涯后,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CEO的班加罗尔男孩儿苏哈斯·戈皮纳思就是逆袭的“学霸”。苏哈斯13岁时学会创建网站,14岁建立自己的软件外包公司。尽管他的中考成绩非常糟糕,公司却取得成功,现在更成为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跨国大公司。不过苏哈斯的家庭笃信正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苏哈斯在父母的建议下正在大学校园回炉,念的是工程学。不过令苏哈斯“苦恼”的是,那些学霸同学都称他“先生”,争着跟他合影并索要签名。(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张笑竹)
德国:不单以分数论英雄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科学学者胡莱尔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大学以前都是本硕连读,毕业读多少学期也没有限制,“学渣”特别多。许多学生35岁还在读大学。前几年大学进行改革后,“学霸”又开始多了起来。
“德国大学里的学霸一般指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胡莱尔曼说,总体来说,学校和社会对这类学霸持肯定态度。当然,学霸们也有得有失。一项调查显示,2/3的德国学霸患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德国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有许多是大学里的学霸,比如红火的网上鞋店乍蓝多的创业者。不过许多大企业的老板在大学里并不突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可以说,德国人从不把“学霸”和“学渣”的发展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在学校的表现和在社会上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是个伪命题。
有趣的是,德国有3名学霸反而因“学得过快”被校方告上法庭。这3人在短短20个月内完成60门考试,只用了正常学生1/4的时间。3人分工协作,听取不同课程,之后交换笔记,以这种方式提前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甚至还有多余精力到银行实习。校方认为,这些学霸违反校规,必须补足每人3000欧元的学费。好在最后双方握手言和。3人毕业后出书介绍成为学霸的过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体推荐。胡莱尔曼对此表示:“德国大学都是学分制,仅靠记忆是不够的。有人学得快,那也是真才实学,理应获得社会的尊重认可。”

阅读全文

与英国学生为什么都是学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属于什么宗教 浏览:764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怎么创造友谊 浏览:384
中国银行pc端如何下载 浏览:973
伊朗5代导弹多少钱 浏览:445
越南生牛粉怎么吃 浏览:735
想去英国打工怎么办护照 浏览:880
英国公开大学什么时候成立的 浏览:389
印尼内阁统筹部长有多少个 浏览:937
印尼电厂运行费多少 浏览:222
我们为什么叫中国 浏览:517
印尼最吓人的洞在哪里 浏览:714
英国的统一服饰叫什么 浏览:481
中国中铁股票是哪个公司 浏览:825
什么蒜是印尼货 浏览:957
伊拉克和伊朗哪个更先进 浏览:411
伊朗什么时候解禁 浏览:21
意大利咖啡汲精敛露是什么意思 浏览:218
2021年意大利工资水平怎么样 浏览:153
越南的什么菜最出名 浏览:994
英国皇室喝什么葡萄酒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