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文化很有吸引力,这是为什么
英国文化很有吸引力?这是当然的了。
当我们谈起文化和艺术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当你踏入英国的时候,你可以无时无刻地感受到英国人和英国建筑的上,都弥漫着浓浓的莎士比亚氛围。这位文学界的泰斗,不仅是英国人的骄傲,他也是英国文化的象征。
㈡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英国男人都这么帅我快要疯了,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踢球的大卫·贝克汉姆
因为… 这是一种种族问题,这也是我喜欢英国的原因之一
㈢ 英国的伦敦东区为什么这么吸引人
英国作家Samuel Johnson 曾经说过: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如果一个人对伦敦都感到厌烦了,那他一定对生活都感到厌烦了。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得不说,伦敦确实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城市。
总之,如果对刻板的西伦敦有点腻了,在东伦敦逛逛绝对会让你活力满满。看到各种各样的人都活得那么精彩,还有什么好郁闷的呢?
㈣ 为什么英国口音(BBC)那么迷人
原因很复杂。英格兰的英语方言纷繁复杂,而且口音和阶级挂钩。传统女王英语/接受发音(Queen's English/Received Pronunciation)代表了中产阶级以上甚至贵族和皇室,而同在伦敦的河口英语(Estuary English)就是中产阶级的代表音,而伦敦土音/考克尼方言(Cockney)则是传统工人阶级甚至无产阶级的代表音。美国人大部分对于“英式英语”的印象仅停留于两个极端,一种是RP所代表的贵族,另一个就是他们百老汇听的《窈窕淑女》里以"Oi, Gov'ner"为口头禅的Eliza的土音所代表的平民。他们所认为的“英音”大部分情况是RP,这跟美国人对“旧世界”的阶级的怀念有关。美国建国以平等为信条,从未有过字面上的阶级差别(现实则千差万别),所以很多人对英国或者很多欧洲君主立宪国家的观念就是认为他们代表了格调、代表了传统。近些年唐顿庄园在美国大热,一大因素就是唐顿庄园所展现的大英帝国在彻底没落前的余晖。另外英格兰本土的方言的差异远远大于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异,难懂的口音如纽卡斯尔的Geordie, 利物浦的Scouse,英格兰本土人大多都听不懂。剩下的苏格兰的邓迪、阿伯丁的苏格兰口音让南方的苏格兰人都理解困难。这些口音更别说让美国人去理解了。对于理解不了到底说什么的情况下,美国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方言有异域情调(exotic)。我的英语语言文学系同学做过一个研究,研究的是口音对内容理解的影响。样本虽然小,但还是有一点代表性。她让一个操中西部口音(基本跟标准美音General American一样)的美国人,一个操阿巴拉契亚口音(被美国人嘲笑的“村里人”Hillbilly, “红脖子”Redneck)的美国人,和一个操曼彻斯特口音的英格兰人读同一篇文章。结果选一些美国人对文章里面的信息作出可信度判断,结果居然曼彻斯特口音最高,标准美音紧随其后,而阿巴拉契亚口音排在最后。可笑的是对于英格兰人而讲,曼彻斯特口音(Mancunian ) 代表的是传统东北工业区的工人阶级的口音,往往被嘲笑。(有点类似于我国普通话里的北方官话里的东北方言的状况)而对美国人来讲,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接触过曼彻斯特口音,更别说完全理解了。因此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往往会认为其高深莫测。当然最后,还有一个文化种族认同的问题。美国白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对操着一口“英音”的白人往往难以抵抗(可参考真爱至上里一口河口音的Colin去美国把妹),但对操着“英音”的印巴裔或者亚裔就不那么感冒了。归根究底还是语言与文化挂钩的问题。而美国黑人、拉丁裔、或者亚裔则对“英音”没那么疯狂,因为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本来就跟他们也没什么交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其他几个回答的一些讨论的分割线————————————任何语言都有书面语和口头语之分,都有“大词”和“小词”,使用的比例也都跟语域(register)相关。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自然会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的词汇更大更准确,语法更标准。当然大部分国内人对英国人的古板印象停留在“绅士”,而美国人停留在“加州潮男/德州红脖子/纽约街头人”这些印象里,自然会认为英国人词汇大。但如果接触英国的chav这个社会阶层,或者工人阶层/足球狂热分子阶层,或者skin或者shameless里的人群,他们的词汇一样没法跟美国受教育的”美国教授“、”华尔街精英“这些形象的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