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忌讳什么颜色
问题一:英国人有哪些禁忌? 英国人不爱蘸汁和辣;
英国人忌讳打听女性的年龄、婚否;
日常交往不过问别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忌问别人的收入、存款、房租等;
也不要把政治倾向作为话题;
忌“13”、“星期五”;
忌“3”,尤其在点烟时,不论用火柴还是打火机,只能点到第二个人,然后要把火熄灭后,再给第三个人点;
同运键时,英国人忌讳四人交叉式握手;
还忌讳黑猫、大象、孔雀及所制作的图案;
忌墨绿色;忌百合花;
忌讳把盐碰撒,忌有人打破玻璃;
忌在餐桌上使水杯任意作响或无意碰响水杯而又不去阻止它作响等。
问题二:英国人喜欢什么颜色 红、白、蓝
这是他们国旗的颜色
问题三:英国人最喜欢什么颜色?最讨厌或忌讳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英国人注意服装,穿着要因时而异。他们往往以貌取人,仪容态度尤须注意。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门,就得衣冠楚楚。虽然英国人已无昔日的雄风,可是自负心特别强。中、上层的人士由于过着舒适的生活,因此,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但他们守旧,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矜持庄重。一般家庭喜爱以前几代传下来的旧家俱、旧摆设、旧钟表而炫耀于人。首都伦敦有许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着名的商店,越对原有的式样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车发动机虽然换上新型号的了旁庆巧,但车型还要尽量保持过去的老样子。伦敦有两家邮局,一年365天昼夜营业,从不休息,据说这是遵循英国的古老传统而保留下来的。
英国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办事认真,对外界事情不感兴趣,往往寡言少语,对新鲜事物持谨慎态度,具有独特的冷静的幽默。他们保守、冷漠,感情轻意不外露,即便有很伤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现出来。他们很少发脾气,能忍耐,不愿意与别人作无谓的争论。英国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况之下,他们绝不面露焦急之色。
英国人待人彬彬有礼,讲话十分客气,“谢谢”、“请”字不离口。对英国人讲话也要客气,不论他们是服务员还是司机,都要以礼相待,请他办事时说话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则,可能会使你遭到冷遇。英国人对于妇女是比较尊重的,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很浓。如走路时,要让女士先进。乘电梯让妇女先进。乘公共汽车、电车时,要让女子先上。斟酒要给女宾或女主人先斟。在街头行走,男的应走外侧,以免发生危险时,保护妇女免受伤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且总是习惯先将妻子介绍给贵宾认识。按英国商务礼俗,随时宜穿三件套式西装,打传耿保守式的领带,但是勿打条纹领带,因为英国人会联想到那是旧军团或老学校的制服领带。英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拜会或洽谈生意,访前必须预先约会,准时很重要,最好提前几分钟到达为好。他们相处之道是严守时间,遵守诺言。
英国各民族还是遵循传统的习惯,宜避免老用English一字来表示英国的.如遇到两个商人,一个是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你说他是英国人,那么,他会纠正你说,他是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用British一字。
谈生意态度须保守,谨慎。初次见面或在特殊场合,或者是表示赞同与祝贺时,才相互握手。在英国,不流行邀对方早餐谈生意。一般说来,他们的午餐比较简单,对晚餐比较重视,视为正餐。
因此,重大的宴请活动,大家都放在晚餐时进行。去英国人家里作客,最好带点价值较低的礼品,因为花费不多就不会有行贿之嫌。礼品一般有:高级巧克力、名酒、鲜花,特别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格外欣赏。而对有客人公司标记的纪念品不感兴趣。在英国,服饰、香皂之类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个人的私生活,故一般不用来送人。菊花在任何欧洲国家都只用于万圣节或葬礼,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象征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会后派人送去。若请你到人家里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种社交场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要为你做准备,你去早了,她还没有准备好,会使她难堪。最好是晚到10分钟。在接受礼品方面,英国人和我国的习惯有很大差世的不同。他们常常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无论礼品价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会给以热情的赞扬表示谢......>>
问题四:英国人忌讳什么颜色 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象征死亡,此外好像不专门忌讳什么颜色
问题五:英国人穿衣颜色的忌讳 在英国生活了很多年,很肯定告诉你平时穿黑色不忌讳。
问题六:各种颜色在英国代表什么 ・Gold 金色(或黄白):象征着名誉和忠诚。
・Silver 银色(或白色):表现信仰和纯洁。
・Red 红色:象征勇气和热情。
・Blue 蓝色:意味着虔敬和诚实。
・Black 黑色:意味着悲哀和忏悔。・Green 绿色:意味着青春和希望。
・Purple 紫色:意味着王位和高贵。
・Orange 橙色:意味着智力和宽厚。
・purplish red 紫红色:象征牺牲精神。
问题七:英国人为什么忌讳黄色和红色 黄色:中国清朝皇帝的颜色,曾经被英国欺凌过的颜色;
红色:中国红色革命的颜色,曾经把英国打倒过的颜色。
问题八:英国人讨厌什么颜色 红色
问题九:谁能告诉我英国人喜欢什么颜色,讨厌什么颜色,各是为什么? 5分 没人知道。。。这是主观问题,问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回答。
问题十:哪些国家对颜色有禁忌. 国家色彩禁忌
中国香港地区:白、黑、灰色不大受欢迎,红黄和鲜艳的色彩则很受欢迎。
日本
在日本黑色被用于丧事,红色被用于举行成人节和庆祝60大寿的仪式。日本人喜爱红、白、蓝、橙、黄等色,禁忌黑白相间色、绿色、深灰色。
蒙古:
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喜欢穿红色的蒙古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 *** 黑衣服。
泰国:
泰国人喜爱红、黄色,禁忌褐色。
马来西亚:
当地人认为绿色具有宗教意味, *** 教区喜爱绿色,但用于商业上并无妨碍。忌用黄色(死亡),一般马来西亚人 *** 黄色衣服。单独使用黑色认为是消极的。喜欢红、橙以及鲜艳的颜色。
新加坡:
一般对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
缅甸:
缅甸人喜爱鲜明的色彩,如传教徒所穿的番红黄色装束。越南的村寨路悬挂有绿色树枝时,是禁入的标志,外人不得进入。
巴基斯坦:
在巴基斯坦,一般流行鲜明的色彩,其中以翡翠绿为最盛。在巴基斯坦,黄色会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嫌恶,因为婆罗门教僧们所穿的长袍(礼服)是黄色。居民视黑色为消极,绿色、银色、金色及鲜艳的彩色倍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阿富汉:积极的颜色是红色和绿色。
印度:
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
伊拉克:
在伊拉克,绿色代表 *** 教,黑色用于丧色。对三种色彩含有特殊意哧,即客运行业用红色作代表,警车用灰色作代表,丧事用黑色作代表。绿色是 *** 人喜爱的颜色。国旗的橄榄绿在商业上是禁止使用的。
沙特 *** :
沙特 *** 人崇尚白色(纯洁)、绿色(生命),而忌用黄色(死亡)。
*** 联合国酋长国、科威特、巴林、伊O、卡塔尔、也门和阿曼:棕、黑(特别是由白布衬托的黑色),绿色、深蓝与红相间色及白色是带有积极意义的。鲜明醒目的颜色胜过柔和浅淡的颜色。粉红色、紫色和黄色是消极的色彩。
非洲国家对图案、色彩的禁忌
埃及:埃及人喜欢绿色、白色,而忌讳黑色与蓝色,而且颇相信梦中的事。埃及人爱绿色、红色、橙色,而不爱紫色、蓝色,喜欢金字塔型连花图案。禁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除了衣服,有星星图案的包装纸也不受欢迎。禁忌猪、狗、猫、熊。
苏丹:苏丹人认为黄色是美的标志,因此妇女特别喜欢沐烟雾浴,使皮肤变成黄色。
利比亚:利比亚人喜爱绿色,忌讳黑色。此外,猫、猪、女性人体均属禁忌图案。
突尼斯:突尼斯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喜欢骆驼。而忌讳猪、狗、猫。今天的突尼斯人用羊来吸引外国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努力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斗羊,在突尼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忌用猪和类似猪的熊猫作广告图案。在阿尔及利亚南部一些地区,人们对颜色有特殊的爱好,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物,其颜色大至为白、蓝、黄三种颜色。据说白色能反光避热,以适应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蓝色能避免害虫的侵蚀,黄色则是沙漠的颜色。
摩洛哥:摩洛哥人喜欢绿、红、黑色,忌白色。喜欢鸽子、骆驼、孔雀图案,而禁忌六角星、猫头鹰图案。
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喜爱鲜艳明亮的颜色,禁忌黑色,也禁忌宗教象征图案。他们哀悼死者时,穿淡黄色服装,但出门做客是绝对不能穿淡黄色服装的。因为他们穿淡黄色服装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毛里坦尼亚:绿色是 *** 国家喜爱的颜色,象征繁荣、希望。星和新月是多数 *** 国家的标志。
乍得:白、粉红和黄色是吉祥的,黑色与红色视作不吉利的颜色。
多哥:白、绿和......>>
② 英国女王如果去世,会发生什么事
英国女王去世并不会影响英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在英国,女王只是一个国家形象,并没有实际权利。当然,一个女王去世也会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会为其哀悼,然后继续进行王位继承,不会发生夺位之类的,因为所有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
由此可见,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一位女王去世并不会影响什么,也不会发生什么事,女王只是英国的门面,并不会影响英国所有的政治决定。所有的工作正常展开,有子女继承王位葬礼正常进行。
③ 英国历史事件The Troubles
The Troubless是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英语:The Troubles,爱尔兰语:Na Trioblóidí),简称北爱问题,是用来描述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1990年代后期由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中止,在北爱尔兰发生的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英国陆军与其他人员的公众暴力活动,是爱尔兰的周期性暴力冲突中的最新一轮。
北爱问题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称作一场多方冲突,一场游击战,一场低烈度冲突,甚至一场内战。
概述
北爱问题由30年来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社区和联合主义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区的成员之间不断重复发生的激烈暴力冲突组成。冲突是由北爱尔兰在联合王国内的争议性地位与对占少数的民族派社区的统治,以及占多数的联合派对民族派的歧视所导致。暴力活动的特征是由准军事集团进行的武装战斗,其中多数属于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1969-1997年战斗活动,目标旨在终结英国在北爱的统治与建立一个新的,“全爱尔兰的”(all-Ireland),爱尔兰共和国。
为回应这场战役以及感觉北爱尔兰的英国特质和联合派的统治地位被不断侵蚀,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如UVF和UVA对民族派人口发动了他们自己的战役。政府部队——英国陆军与警察(皇家阿尔斯特警队)也牵涉其中。英国政府的观点是,它的部队在冲突中是中立的,试图在北爱尔兰维护法律与秩序。爱尔兰共和派却把政府部队视为冲突当中的“战斗员”,并以政府部队和保皇派相勾结的活动来证明这一点。警方调查官进行的“彻底”调查表明,英国部队,特别是RUC,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勾结,参与谋杀,并在根据要求调查此事时妨碍司法。
伴随着暴力,北爱主要政党之间,包括那些谴责暴力活动的在内,关于未来北爱尔兰地位与北爱尔兰政府构成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北爱问题的终结来之不易,根据《贝尔法斯特协定》(一般被称为“耶稣受难日协定”),北爱和平进程包括多数准军事组织宣布停火并解除武装,警察部门的改革和相应地从街道和敏感界线上比如南阿马与弗马纳撤军。该文件重申了长久以来未被历任爱尔兰政府完全认可的英国的一贯立场,即北爱尔兰将保留在联合王国境内直到大多数人投票脱离。另一方面,英国政府第一次承认该原则:即从所谓的“爱尔兰因素”视角来看,爱尔兰岛的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有权利,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解决南北问题。 后者是从民族主义和共和派方面赢得支持的关键。协议也确定在北爱尔兰建立一个权力共享的政府(现暂中止运作)。该政府必须由联合派和民族派双方党派组成。
虽然北爱问题中积极的参与者人数相对较少,宣称代表两个社区的准军事组织有时也并不能代表一般大众,但是北爱问题牵涉到北爱尔兰人民的日常生活,偶尔也会蔓延到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另外,在1969年至1998年之间有好几次看起来北爱问题可能升级为一场真实的内战,比如1972年血腥星期天之后,又比如1981年爱尔兰绝食运动当中,两派进行互相敌对的大规模武装。很多人今天仍然持有由于北爱问题形成的政治、社会与公共意见和观点。
背景
历史上的族群纷争 1609-1886
爱尔兰北部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冲突起源于英国1609年的阿尔斯特种植园殖民计划,该计划没收当地人所有的土地,以英格兰和苏格兰新教徒“种植者”移民阿尔斯特。当地天主教徒和殖民者之间的对抗导致了1641-年和1689-1691年两者之间两场血腥的民族-宗教冲突。英国新教徒在爱尔兰的政治统治地位在这些战争与爱尔兰刑法中得到保证,后者规定剥夺与英国国教会——圣公宗爱尔兰教会——抵触的所有人(包括天主教徒与不服国教者,比如长老会成员)的宗教、法律与政治权利。
18世纪后期刑法体系的崩溃预示了新一轮的社群冲突。特别是在1780年代解除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租地活动限制之后,使得竞争加剧。因为天主教徒从前被禁止而现在被允许买地与经商,新教的“黎明小伙”(Peep O'Day Boys)组织对他们的社区的攻击不断增加。 在1790年代阿尔斯特的天主教徒建立了“保卫者”(The Defenders)组织进行反击。这使得双方阵营走向极端,新教社区之前对于民主改良主张日益开明的改革派人数剧减。
许多长老会教徒、天主教徒和自由派新教徒参加了联合爱尔兰人协会——一个受法国大革命鼓舞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目标在于结束爱尔兰的教派分裂,建立一个不分教派的独立于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国。但是,联爱协的理想被1789年爱尔兰叛乱的失败,随之而来的镇压与不断持续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教派暴力所击碎。此外,更加强硬的新教徒被政府积极武装起来以对抗激进分子。成立于1795年的橙带党是这场运动的历史悠久的表现。产生的效果就是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分成持久敌对的两个阵营。
1801年爱尔兰国会的取消与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为两个社区的对立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框架。另外,长老会教徒大部分放弃了他们之前与激进共和派的政治联系,选择了一种作为“保皇派”新教社区的一分子,与圣公会更趋同的身份。1829年天主教解放运动通过丹尼尔·奥康奈尔的政治鼓动,大幅消灭了法律上对天主教徒(大约占爱尔兰人口的75%)、犹太人和其他不信国教者的歧视。但是奥康奈尔的长远目标(解放运动的本质)是要解散1801年的联合。他甚至在1843年1月1日自信但是错误地宣称联合王国将在那一年解散。奥康奈尔的和平主义、民主原则的民族主义迫切要求恢复爱尔兰国会(被称为“地方自治”)的主张,在之后的19世纪爱尔兰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教徒害怕成为天主教统治的爱尔兰的少数派,趋向于支持继续由英国统治。
现在冲突表现在了支持联合法案的人和反对联合法案的人之间。至1886年,随着两个社区组织了相对立的民族主义和联合主义政党,这一转变得以完成。
至此,阿尔斯特联合派也有了经济动力——此地是爱尔兰工业最发达和最依赖与不列颠及英帝国的贸易的地区。当前冲突的直接原因可以在20世纪早期关于地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的争论中找到。
爱尔兰分治 1912–1925
至20世纪第二个十年,权力下放,或者有限的爱尔兰自治,由于爱尔兰议会党的鼓动已经近在咫尺。大多数是新教徒并聚居在阿尔斯特的联合派反对自治和爱尔兰独立,害怕生活在一个罗马天主教会支配的压倒性优势的天主教国家。在1912年,联合派在爱德华·卡森(Edward Carson)的领导下签署了阿尔斯特同盟条约,誓言如有必要要用武力反抗权力下放。为此他们成立了准军事组织阿尔斯特志愿军并从德国进口武器(复活节起义中的叛乱分子在几年之后也照此办理)。民族主义者组建了爱尔兰志愿军,表面上的目的是确保一战之后的权力下放不遭到英国或者联合主义分子反抗。但是爱尔兰志愿军逐渐被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成员渗透,比如帕特里克·皮尔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转移了危机,推迟了爱尔兰独立问题的解决。权力下放虽然被英国议会通过,但是在战争期间暂缓实行。
但是这个问题被爱尔兰志愿军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分子在都柏林发动的复活节起义所激发。虽然叛乱被镇压,起义的15名领导人被处决使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大大激进化。独立问题在1918年12月达到顶点,分立主义的新芬党赢得了爱尔兰的大部分议席,在都柏林成立了爱尔兰国会,脱离出联合王国,虽然当时并未被英国或其他国家承认。同时,兄弟会志愿者将自己看成爱尔兰共和国的军队,开始在接下来的1919年1月发动对政府部队的武装袭击,打死了在蒂珀雷里郡的索洛海德贝格(Soloheadbeg)运送葛里炸药的两名天主教警察。
1920年,一场爱尔兰共和军的志愿者对英国政府军的游击战期间,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岛分成两个分离的管辖区:“南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爱尔兰的分裂被1921年英爱条约确认,该条约终结了南部的游击战,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一个几乎独立的爱尔兰国家(在1949年成为共和国并完全独立)。这个协议承认了爱尔兰人民中主要集中在古代的阿尔斯特省,希望作为一部分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新教徒和全体而言占压倒性优势的,要求从英国独立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巨大分歧。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境内,虽然在一个独立的政府体系下它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权力下放的政府。这个制度并不是联合派要求的,但是却因政府急切希望摆脱困扰威斯敏斯特国会多年的“爱尔兰问题”而被包括在协议内。然而,联合主义分子立即向新政府示好,将北爱尔兰看成一个按照民主原则、法制和境内大多数人留在联合王国内的意愿成立的政体。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将爱尔兰分治看成是非法和专制地将爱尔兰岛违背大多数人民意愿而分裂开来,并且争论道北爱尔兰政府既不合法也不民主,而是故意划分的联合主义分子多数选区造就的。
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开始占人口35%[来源请求],并不接受新政府的合法地位。北爱问题的根本在于联合派政府在北爱尔兰整合天主教/民族派的失败,后者更倾向支持一个统一的爱尔兰,拒绝放弃民族统一。
北爱尔兰在暴力中诞生——共有557人在1920-1922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前后的政治性或宗教性暴力活动中被杀。其中303人是天主教徒(包括共和军成员),172人是新教徒,82人是皇家爱尔兰警队或者英国陆军人员。贝尔法斯特见证了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发生:452人被杀,267名是天主教徒,185名是新教徒。 虽然在岛上其他地方,冲突很大程度上在爱尔兰共和派游击队和英国军警之间产生,在北方却被打上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族群冲突的烙印。北方地区的暴力模式是,共和军袭击安全部队,保皇派组织(包括B特后备警察部队)杀害天主教徒作为报复。民族派将这种暴力活动——特别是在贝尔法斯特——描述为一场对本社区的“大屠杀”(pogrom)。
比如在1920年,共和军在利斯本的一个新教教堂周日礼拜之后,暗杀了警队的地区巡官斯旺奇,造成城内占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区大部被焚毁。但是,尽管受害者中天主教徒占不成比例的多数(58%的受害者来自占贝尔法斯特30%人口的该社区),双方都对暴行负有责任,且近半数受害者是新教徒。爱尔兰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者为了回应对天主教徒的袭击组织了一场对北部商品的抵制,且某些人(包括爱尔兰自由邦的迈克尔·柯林斯)计划军事进攻北爱尔兰。该计划被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内部派别之间爆发的爱尔兰内战(1922-1923)打断,在此期间北方政府反而巩固了它的存在。另一个之后对北爱尔兰有着主要影响的爱尔兰内战后遗症是被边缘化的残存下来的爱尔兰共和军。它对两个政府而言都是非法的,在意识形态上也致力于用武力推翻两者重新建立1919-1921年的爱尔兰共和国。
1925年许多民族主义者期望废止分治,至少让边界委员会把北爱尔兰的大部分割让给自由邦。但是委员会建议不对边界做大的变动——事实上使爱尔兰分裂永久化。此时,爱尔兰自由邦正式承认与接受了边界。在1937年,埃蒙·德瓦莱拉在爱尔兰宪法第二条与第三条中主张整个爱尔兰都都是自由邦领土。但是,该条款规定“搁置对国家领土的重新整合”,南部国界与1922年相比保持不变。
北爱尔兰——“新教国家”? 1925–1968
双方都根据自己的解读叙述各自的观点。阿尔斯特联合党北爱尔兰总理詹姆斯·克雷格在1937年回应南方领导人埃蒙·德瓦莱拉1935年的爱尔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的断言时说到了“新教国会和新教国家”。从联合派观点来看,北爱尔兰的民族派天生不忠,下定决心要强迫他们(新教徒和联合派)进入一个统一的爱尔兰。这个威胁被看成必须给联合派在住房、就业和其他方面特殊待遇。天主教徒流行的大家庭和快速的人口增长也被看作威胁之一。
前北爱尔兰第一部长大卫·特林布尔承认这段时期的北爱尔兰对天主教徒成了“一幢冰冷的房子”。然而,直到1990年代,联合派政治家们都能以北爱与26郡政权相较而言的经济成功来为北爱尔兰的存在辩护。从民族派的观点来看,持续的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只能证明北爱尔兰是个天生腐败的、英国人强加的政权。受人争议的爱尔兰共和国总理查尔斯·豪希(Charles Haughey)的家庭在1920年爱尔兰问题开始时逃到伦敦德里郡,他把北爱尔兰描述成“一个失败的政体”。联合派忽视了爱德华·卡森在1921年的警告——对天主教徒的疏远会使北爱尔兰一诞生就陷入不稳定。
在1920年代早期最初的爱尔兰问题之后,北爱尔兰时不时会有动乱事件发生,1940年代共和军有一场简短而成果有限的战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场流产的战役。但在1960年代早期北爱十分平静。
但是,有一个潜在的不稳定信号,那就是某些极端保皇派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非法的准军事团体——阿尔斯特志愿军(名字来自1912年反权力下放民兵组织)。这个团体犯下三桩教派主义谋杀案,兇手被绳之以法,判刑入狱。该团体仍然存在并将在北爱问题中再次浮现。这些保皇派分子其中之一,加斯蒂·斯班斯(Gusty Spence),在为其长期效劳之后,为他的行为道歉并成为北爱主流政治成员之一。
北爱问题的开端
北爱问题广为人知的开端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民权协会(NICRA)的游行中暴动与骚乱此起彼伏。这个团体在1967年发动了一场和平民权运动,借用了美国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权运动的语言和标志。NICRA寻求为北爱的天主教与民族派平反。他们特别希望:终结不公正的选区划分,这将所有天主教徒限制在有限的选区内,使地方评议会失去代表性(特别是在德里市);废止地方政府选举中的纳税人特权,这给了新教徒(往往更加富有)超出比例的选举权;以及废除被看成针对民族派社区的特别权力法案(许可拘留和其他镇压手段)
开始时,北爱总理特伦斯·奥尼尔对这场看来温和的运动赞赏有加,保证对北爱进行改革。但是他遭到许多联合主义强硬派分子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威廉·克雷格与伊恩·佩斯理,后者指责他是“叛徒”(sell out)。某些联合主义者马上怀疑民权协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特洛伊木马”。暴力活动在几场民权游行中发生,保皇分子用大棒攻击民权示威者。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被广泛谴责为支持保皇派,亦被认为应对允许暴力活动负责。
多数保皇派仇视民权运动的行为与领导人煽动联合派群众的恐惧感,宣扬共和军不止在幕后支持民权协会,而且在计划一轮新的攻势有关。实际上共和军已经穷途末路,只有很少的武器,日益强调非暴力政治。北爱问题的第一轮爆炸活动(主要指向电厂和其他基础设施)是由保皇派的UVF在1969年进行的,旨在训练和栽赃给共和军。
族群冲突在1969年恶化。在一月,一场“人民民主”组织从贝尔法斯特到德里的游行被保皇派在伦敦德里郡的本托雷特(Burntollet)袭击。RUC被指责未能保护游行者。接下来的几月在德里和贝尔法斯特的民族派区域立起了路障。这场骚乱在泽区暴动(1969年8月12日-1969年8月14日)到达顶点——一场大规模族群暴动在德里的警察和民族主义分子之间爆发。骚乱在泽区的天主教居民、警察与德里青年学徒成员之间爆发,因为后者沿着城墙游行时穿过泽区。
警察和保皇派为一方,泽区居民为另一方的骚乱在英国军队派来恢复秩序之前持续了两天。这场“战役”触发了贝尔法斯特、牛里、斯特拉贝恩等地从1969年8月14日开始的教派骚乱,使很多人丧生,多所住房被焚烧。骚乱是由民族派为了支持泽区军民发起的示威引起的,在一颗手榴弹扔向一所警察局后骚乱升级。RUC作为回应部署了装备勃郎宁机枪的装甲车,并在贝尔法斯特民族派的福尔斯路地区打死一名9岁男童。保皇派群众以攻击天主教地区作为对暴力活动的回应,孟买街(Bombay Street)、马德里街和其他天主教区街道的大部分被付之一炬(见北爱尔兰1969年骚乱)。第一名被害的警察维克多·阿巴克尔(Bombay Street)是被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射杀的。
民族派宣称皇家阿尔斯特警队在这些骚乱中辅助或至少没有积极反对保皇派。共和军也被自己的支持者广泛批评在1969年8月贝尔法斯特骚乱中没有能够保卫天主教社区,致使7人被害,750人受伤,1505家天主教徒无家可归——几乎是强占的新教徒房屋的五倍。一名天主教牧师报告说他的教区居民把共和军轻蔑地称作“跑路军”(I Ran Away)。
北爱政府要求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部署英军恢复秩序。民族派一开始欢迎军队,经常为士兵送水送饭,因为他们不信任警察的行动会不偏不倚。但是因为军队下手过重而被认为偏向联合派,这种关系迅速恶化。
很多联合派分子将民权运动视为北爱问题的起因。他们坚持运动动摇了政府,制造权力真空使准军事组织见缝插针。其他人,主要但不是全部为民族派,坚持认为民权运动和伊恩·佩斯利与其他保皇派的反对,只不过是一个本身生来堕落,必定垮台的教派主义政府制度的先兆而已。
暴力顶峰与北爱议会的解体
1970年至1972年北爱尔兰经历了政治暴力活动的大爆发,1972年到达顶峰,近500人丧生。这些年份里暴力升级有许多原因。
联合派相信主要原因是脱离老爱尔兰共和军的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临时派共和军)的成立。当老共和军(被称为正统派共和军的残余成员)拥抱非暴力群众运动时,新的临时派共和军却决心发动“武装斗争”来反对英国在北爱的统治。新共和军希望展现“天主教社区保卫者”的教派特点,而不是像“正统派”一样寻求两个社区劳动阶级的联合。联合派将这场进行中的斗争看成是北爱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持续因素。
内容太多,贴不下了,更多自己看网络吧
④ 英国公主年轻时美貌绝伦,后半辈子为何活成了王室丑闻
英国王室第二顺位继承人玛格丽特,犹如童话里的公主一样,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女孩儿。她于1930年出生,父亲是乔治六世,母亲则为伊丽莎白。玛格丽特公主是伊丽莎白二世唯一的亲妹妹,英国王室五十年代最美丽的女子,也是最高贵的名媛.年轻时候美貌爵伦,可惜一手高起步的人生好牌,却被自己打得稀巴烂,活成了王室的丑闻。
据说这是丘吉尔的安排,反正很快玛格丽特就放弃了这段爱情。
在国内舆论与王室舆论压力下,玛格丽特自然只能放弃这一段感情。
之后,玛格丽特开始了第二段爱情,嫁给一名皇室摄影师安东尼·阿姆斯特朗·琼斯。
但由于失去了一段感情,后半生开始放浪形骸,放纵自己,出轨丑闻事情也成了媒体关注焦点。一手好牌打成稀巴烂,一段不适合的感情真的能毁掉一个人。或许玛格丽特对待婚姻,应该更慎重、更爱惜自己一点。
⑤ 华人母子伦敦被刺,当地的治安情况如何兇手为何会有如此举动
今天是6月28日,根据最新消息报道,华人母子在伦敦被刺,兇手是一名外国男人,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被刺的女人年仅37岁,而她的儿子是年仅5岁的孩子,这种悲剧令人震惊,有人不禁会有疑问,当地的治安情况如何?兇手为何有这样的举动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⑥ 英国王室没有实权,每年还花上千亿供养,英国人为什么不反对
在英国女王去世之后,很多英国民众都感到十分的悲痛,然而在根据相关调查来看,英国人每年都要花费上千亿来供养英国王室,但是就算花费这么多的费用,英国人也并没有反对继续供养英国王室。英国人不反对供养英国王室,是因为英国王室已经成为了英国对外宣传的名片,同时还因为英国王室起到了外交的作用,除此之外,还由于英国王室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英国王室的存在对于普通的英国人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给英国人带来相当大的实惠,所以为了利益方面的考量,英国人才希望能够永远保留英国王室,因为只有保留英国王室,英国人的地位和利益才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如果选择取缔英国王室的话,那么确实能够减少一大笔的财政开支,但是却会把英国推向深渊。
⑦ 真正的英国贵族怎样生活
财识日报[12-05-07]周末新闻大盘点退休干部遭强拆[财识早报【辣观点】令人作呕的烂蜜饯·有毒的世界如何吃?·我们还能吃什么?【财专题】文化新政:文化治国?文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的财富... 不管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美丽湖畔绿树红花掩映中的白墙红瓦,还是天际那或圆或尖的建筑顶部的剪影,日不落帝国总带着那么一丝神秘一丝高贵闯入我们的视线,怪不得有人说,如果你迷恋纯正的贵族生活,那么你应该了解英国和她的英伦风情。
穿一件大品牌太有失身份 土地是今天英国贵族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当地遗产税非常高,据说“死四次遗产就没有了”。所以国家规定把局部城堡开放给公众,所收门票用于维护房子,以此来抵消遗产税。迎娶了英国贵族后裔的中国人华山,常年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但又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待英国贵族生活。他曾到戴文郡公爵家做客,仅参观就用了一个多小时,包括当时为国王而设的房间,查斯沃斯宫殿内收藏品更是价格连城。“据说,最鼎盛时,英国中部就是他家的领地,可以说贵族所花的钱是从第一代开始积攒下来的。” 《傲慢与偏见》、《名利场》里英国贵族社交中时时留心、处处拿捏的举止谈吐,还存在于现代的英国贵族社会中。华山说,每个家族都会定期举办宴会,他们精心拟定客人名单,琢磨彼此的身份地位,拿捏搭讪方式和幽默措辞等。刘惠心曾在英国生活多年,她说尽管Burberry一直标榜着“英伦贵族风情”,但对于真正的英国贵族来说,穿一件所谓大品牌的衣服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贵族拒绝奢侈品,所有的服装都是由祖辈上一直沿用下来的手工作坊定做的。而家传的服装也很重要,穿一件奶奶留下来的裙子参加宴请会感觉很荣耀。 在英国,一张嘴大家就能知道你是什么阶层,即使经过“调教”也无法伪装。“如果贝克汉姆被评价为‘伦敦音’也会不高兴,因为这代表着他是工人阶层,虽然他本来就是。” 喝着香槟,混杂着尿骚味 英国有四大运动,足球影响力很大,却属于工人阶级。最小众的、贵族阶层的Eventing,指公、侯、伯、子、男爵家的“赛事活动”,在中国被称为:马术三项赛。 “今年奥运的Eventing,所有贵族都想去现场看,有50万必到现场的观众,但门票只有5万张。全世界年度最大的单项赛事‘伯明顿大赛’,在毕福德公爵庄园中举行,障碍设置极其危险,被看作是勇敢者的运动。看比赛时没人会喊加油,都屏息凝神看骑手是否会在自己面前从马上‘摔死’。” Eventing是只属于贵族,不在于指经济门槛,而是一种家族传统,需要从小受到熏陶。儿子华天从小就接触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中国首位参加奥运会的马术选手。 对于英国贵族来说,马是必需品,否则很难参与社交活动。一般人最多去看看比赛,贵族则“喝着香槟,混杂着尿骚味”,自己给马洗澡。“好的骑士必须是高尚的人,必须对马很好;而英国女人可能不会对男人谈什么,但会对马表示充分的情感。” 而非贵族阶层即使有意参与这项运动,也会因和这个圈子的人没有共同语言而感到无趣。 圣诞节后出现很多拄拐人 另一项只属于贵族阶级的运动是猎狐,以猎狐的方式来过圣诞节是英国贵族觉得最有意思的。曾接触过猎狐活动的英国专栏作家Warren这样描写:“一段惬意的乡村生活、高贵的炫耀心态、捕杀的乐趣、为民除害的英雄情绪,再加上能有机会与姿色不错的乡村姑娘来点调味剂式的短暂爱情——猎狐成了古老的上流社会难以抗拒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