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由大宪章》主要从哪些方面限制王权
《自由大宪章》主要从税金以及自由方面限制王权。
《自由大宪章》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
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等。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影响:
《大宪章》当时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宣告作废,于是内战又起。因为它有着限制王权的作用,后来封建贵族在和国王的斗争中曾一再强迫国王重新颁布《大宪章》。
15、16世纪时英国王权强化,《大宪章》无人提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赋予《大宪章》以新的意义,用以反对封建专制王权。今天它仍是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联邦宪法和各州宪法也都包含有《大宪章》的思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自由大宪章
② 英国王室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架空的
《权利法案》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是,国王依旧有召开内阁的权力,即在《权利法案》下确立的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结束后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二世 三世不再主持内阁会议,转而由财政大臣主持,通过一系列的完善和创新,内阁逐渐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英国即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王权完全被架空,国王成为象征。
三、二战期间,英国王室已经成了花架子在一战刚刚结束时,有些贵族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老一代的贵族大量凋零,新一代的贵族数量又大幅度减少。
③ 为什么13世纪的英国贵族会反对君主
因为贵族已经开始逐步通过农业和畜牧业来获得财富,所以他们和城市平民的利益一致,国王要额外剥夺贵族阶级的财富,所以贵族阶层才会出现削弱国王的权力的需求,转由阶层统治对他们更有利益。
兄弟,给点分呗。
13世纪,英国的城市涌现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市民阶级。在农村中,由于亨利二世时期取消了各封建主骑士的军役,以纳税代之,从而使封建骑士们致力于经营农业和牧羊业,专心追逐盈利,其经济势力日益增大。久而久之,他们的利益便同工商业者的利益日趋一致。这些新兴的阶级势力都是纳税的基本群众,他们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3世纪初,英国在约翰国王统治时代,经常同法国作战,屡遭失败,并丧失了许多在法国的领地。另外,这时期约翰国王反对教皇也没有成功,反而每年需向教皇交纳一千镑贡税。在约翰统治时代由于连年战争和纳贡,国库日益空虚,约翰为了增加收入,横征暴敛,肆意违反封建贯例,经常额外征服大贵族的捐租,甚而没收他们的土地。此外,约翰还任意增加城市市民的新税,因此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懑。1215年,在大贵族的领导下,骑士和市民联合举行一次大暴动。暴动者包围了伦敦,迫使约翰于6月15日签署了着名的《自由大宪章》(Magna Carta)。暴动者在《自由大宪章》中提出了某些保障城市市民的若干权利,初次把市民阶层视为一种政治力量。大宪章也给予了自由农民某些法律保障。尤其重要的是大宪章肯定了王国的“大会议”的权力,强调了国王只有取得这个“大会议”的同意才能向封建主征收额外的临时税或附加税。这说明了“大会议”有决定国王征税的权力,从而限制了王权,置王权于“大会议”所制定的封建法律约束之下。由此可见,大宪章体现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第二,如果国王违法,臣民有权强迫他遵从。《自由大宪章》所体现的这两条原则,为后来在英国形成的议会,提供了议会限制王权的理论根据。
1258年,亨利三世为他的儿子谋取西西里的王位,急需筹款。为此他不惜破坏《自由大宪章》,强迫贵族和骑士交纳其收入的三分之一作为税款。于是,以西门德·孟福尔(Simonde Montfort)为首的一些大贵族和骑士与市民联合,俘虏了亨利三世及其子爱德华。之后以孟福尔为首的贵族集团便成了英国的实际统治者。1265年,孟福尔召集了有产者各阶级的联合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打破了先例,不仅邀请大贵族封建主和骑士,也邀请了市民代表参加,这是城市市民代表参加国家召开的政治性会议的开始。
孟福尔贵族集团统治不久,就为拥护国王的另一批贵族推翻。1272年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即位,在爱德华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缺乏经费,贵族反对派又有东山再起的危险。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爱德华一世想象孟福尔那样,召开一个有国王、贵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代表参加的各阶层组成的议会,以便解决征收新税问题。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议会,出席人员共约400多名,其中有大主教、主教、教士、修道院院长、伯爵、男爵、骑士和城镇市民的代表[3]。从这些代表的成分来看,他们分别代表着社会上的三个阶层。第一是贵族(Nobility),第二是教士(Clergy),第三是平民(Commons)。显而易见,这次议会已不是纯粹的封建贵族的“大会议”了,它是封建社会中代表各有产阶级的,具有全国规模的一种“等级议会”。此后议会就以1295年这次议会为榜样经常召开,所以1295年的英国议会被称之为“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从1295年议会召开起,议会便成为英国封建国家的一种固定的政治机构,它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因此亦就从“贵族民主制”演变成“等级君主制”的封建国家了。
④ 英国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反复与曲折,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确立是各种矛盾、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王权自诺曼征服得以确立以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一直受到各种潜在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英国具有议会与王权相斗争的传统。
关键词:英国王权;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君主立宪制
一、英国王权的确立过程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的遭到外族的入侵,“这个时候,人们会热烈希望出现一个平息天下的君主。任何一种具有绝对统治权 特征之一的制度在这时出现,向社会提出安邦定国之计,社会就会群起支持,热烈拥护,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寻求避难一样。”[1]恩格斯曾说:“在这种普遍混 乱的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2]英国王权就是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中建立起来的。1、封建王权的孕育:盎格鲁—撒克 逊时期
大约在公元5—6世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西欧。“这些新来的人来自日耳曼的三个较为强大的民族,即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 人”。[3]日耳曼部落在战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兼并,到七世纪初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伴随着诸王国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同时,8世 纪末丹麦人也开始发动了对不列颠的入侵。在反抗丹麦人的过程中,英格兰逐渐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权。
2、封建王权的确立:诺曼王朝时期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大不列颠,建立了地跨海峡的盎格鲁—诺曼王国。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把强大的军事占领转化为牢固的 政治 统治秩序,威廉意识到,必须在被征服地区建立起强大的王权。为此,威廉将死于战乱或流亡异地的旧贵族领有地收归国王所有,同时没收了大部分盎格鲁—撒克逊 贵族的土地,然后按照封建制的模式,建立起直接的封君封臣关系。随后,通过“末日土地调查”和“索尔兹伯里誓约”使国王获得了对各级封臣的财产和人身支配 权,增强了英王封建领有制特权。
二、王权与议会的斗争
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这一政体确立的过程实则是资产阶级与王权展开角逐的过程,它最终导致了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
自诺曼征服以来,英王就一直保持对全体居民的直接权力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特别是经历了中世纪的政府机构改革,王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国王在议会中占据 主要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 和资产阶级新贵族参政意识的增强,下院的独立意识逐渐加强,王权尽量限制议会,而议会则力图挣脱一切限制,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开始展开。
1、议会斗争阶段
伊丽莎白统治晚期,王权已有衰落趋势。詹姆士一世即位后,不能容忍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和独立性的增强。但是詹姆斯一世却长期被财政问题所困扰,只有召 开议会,要求批准增加新税。议员们无视国王的征税要求,着重讨论议会特权问题,批评国王的内外政策,詹姆斯一世两度解散议会。查理一世即位后,专制统治有 增无减,屡次解散议会。议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1628年向国王提出《权利请愿书》。为了换取议会拨款,查理一世被迫签署该法令。1640年为筹集 军费对付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再次召开了长期关闭的议会。但议会没有满足国王的要求反而大肆抨击政府暴政,国王无奈立即解散议会。随着苏格兰军队的再 次进攻,英格兰军队的节节败退,查理一世进退维谷重新召集“长期议会”。议会显示了空前的革命性,王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查理一世不甘心失去权力,率领卫队 闯入下院,首先用武力对付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开始诉诸武力。 2、内战阶段
随着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化,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内战爆发后,议会里形成了三大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利益的独立派,以及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派。内战初期,长老派控制了议会军的领导权,他们态度暧昧,希望能在国王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与其言和,致使 战场上议会军处处被动,革命形势恶化。议会军广大官兵对长老派妥协的态度极为愤慨,较为激进的独立派和平等派开始与长老派展开了一系列斗争。1645年, 议会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组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拥有实际上的指挥权。通过纳斯比荒原战役打败了王党主力,取得了第一次内战的胜利。第二次内战期 间,长老派仍坚持同查理一世谈判,要他在接受条件后复位,士兵和下层人士对此强烈不满。通过“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控制了议会;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 威尔采取了断然措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处决国王后,议会又通过决议,宣布废除上院,实行一院制。后来又废除君主制,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阶段
共和国的建立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与王权及其他 政治 派别斗争的产物。共和国建立后,克伦威尔自封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居于统治地位的独立派开始扼杀革命的 发展 。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各种势力处于对抗状态。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围绕着王权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遏制人 民的斗争和保护他们既得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达成了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不仅仅意味着王权的复辟,还标志着议会的回 归。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制约,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也逐渐得到了确立。
纵观英国 历史 ,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王权的保留说明 “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4]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 予的 法律 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 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仅仅拥有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的被内阁所代替。随着议会主权的确立和君主实权的丧失,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 在英国的确立。
⑤ 英国国会为什么限制王权却又不废除王位
为何限制王权?
代表国会的国会成员他们都是从封建贵族向资产阶级贵族演变过来的
英国光荣革命是王室内部斗争,分别是代表着封建保守贵族拥护保守国王的的保王党人与代表资产阶级议会制开明贵族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人拥护的开放国王的为争夺英伦控制权而爆发的不流血革命
国会的议员们大部分都是由中世纪封建贵族领主转变的资产阶级开明贵族
他们的祖先都是封建贵族他们与封建贵族保持着相当近的血统,只不过是向资本主义过度的开明贵族,影响资产阶级改革的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这是由贵族内部产生的矛盾,封建保守贵族与资产阶级化的开明贵族之间爆发的内部斗争,原来的国王是代表封建保守贵族一方利益的王权的过分专制必然会影响资产阶级开明贵族的利益,他们当然不想看到执掌英伦大权的专制封建君主成为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绊脚石。于是英伦皇位争夺战成了两派斗争的导火索。
最终资产阶级开明贵族打败了封建保守贵族废了代表封建势力的专制皇帝
拥立了受资产阶级议会控制的改良开明皇帝,同时限制了皇权皇帝不能像以前的专制皇帝那样有过分集中的王权了,实际上就是架空了皇帝的权利,改由资产阶级开贵族的联合议会行使全国大权。
为何不废除王位?
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定的,英国革命的任务是废除君权神授的中央君主专制集权推翻专制的皇帝而建立由资产阶级控制下的听从资产阶级意志的傀儡皇帝限制了王权但不废除皇帝的王位,要求皇帝依从议会的大多数建议行使皇权,实际上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实是阶级体制的改良而不能称为根本性的阶级变革,是皇室与资产阶级在统治权的妥协,而不是根本的阶级变革。实际上废除封建皇帝的专制统治并限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开明皇帝的王权是为英国的资产阶级扫平了阻碍其发展的道路。属于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最高权力的移植,皇室的统治权的变更,而不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的改良开明贵族领导的皇室内部革命。他们不希望真正的还政于民,天下为公
依然打着自己享有特权的小算盘,绝对不会废除代表他们利益的皇家王权。
这是由英国的基本国情等社会因素决定的
1.资产阶级在英国发展水平不高刚刚起步需要一定的发展环境
2.英国的资产阶级的构成本质是封建阶级贵族中的改良派开明派所构成的
他们本质上还是传统贵族不希望他们的革命引起阶级变革
3.英国皇室内部存在保守派和开明派为争夺英伦大权而展开的皇室内部的权利斗争这是上层的斗争并不会引起广大人民的同情。属于“家里事”
4.英国是岛国人口财力有限无法承受巨大社会变革带来的经济破坏社会动荡
5.下层无产阶级人民与资产阶级的商贾的矛盾并没有太大激化同属于被封建阶级剥削的无特权阶级,只不过资产阶级更有钱罢了。有结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