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伦敦1900年到2050年有什么变化

英国伦敦1900年到2050年有什么变化

发布时间:2023-08-06 13:03:36

A. 英国的近代发展史是怎样的

我看了几个,感觉这个总结的更适用于考试,希望你满意

阶段一:18世纪中期以前的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革命背景和原因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革命发生的经济基础)
手工工场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出现。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②阶级关系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并利用议会有权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做斗争。(阶级基础)
③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④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革命发生的导火线。
2、革命的特点、任务和经过
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打着宗教旗帜.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过程:①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②内战: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最后,议会军在克伦威尔指挥下经纳西比等战役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③成立共和国: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是实际的军事独裁者。④复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从过程看,这是英国革命中的一大曲折;从当时混乱的政治形势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资产阶级维护革命的策略。正是在当时政治斗争尖锐形势下,政党开始形成,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⑤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3、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革命的影响
建立:1689年,议会通过的限制王权、约束国王行为的《权利法案》,这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到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
国内意义:以君主立宪制取代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世界意义: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近代史的到来。(注:“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并无根本差异,实际做题时灵活判断。)
二、启蒙运动兴起(此时不作具体要求,只作为英国历史的过程整合)
三、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确立(非考试内容,不须详记,只作为一般过程了解)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进一步确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

阶段二: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一、工业革命
1、概念: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2、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3、条件:① 圈地运动获得大量的劳动力;② 海外活动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海外活动和殖民战争使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4、完成:到1840年左右,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建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突出成就: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并推动了纺织业的较大发展;克服了自然条件限制的改良蒸汽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具体为:① 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② 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 交通运输: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07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6、主要影响:(注———此阶段不必扩展,紧扣英国的发展状态进行整理)
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二、政治状况:
① 逐渐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
② 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殖民活动和对外关系
1、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2、亚洲革命风暴中,阿富汗、印度举行反英起义;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3、这一时期,主张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英国,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阶段三:19世纪70年代~一战的英国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政治经济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开,英国由于可以在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额利润,便将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不注重技术设备的更新,工业发展速度减慢,被美、德超过,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纪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以科技、垄断、效率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自由主义、政党政治、代议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开始在英国形成。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在英国逐渐走向成熟。
二、对外关系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实力对比变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德国崛起后,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问题上激化,逐渐发展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同时,迫于实力相对下降的现实,英国放弃了长期以来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光荣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国的矛盾,于1904年和1907年先后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形成协约国集团,对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相互争夺,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殖民活动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英国参与列强瓜分世界,最终建立包括亚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庞大殖民体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国”进入全盛。对中国,在瓜分狂潮中,强租新界,最终占领整个香港;伙同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阶段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
[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一战”后英国实力衰退,其国际地位产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移到纽约,英镑地位动摇。1924年,工业产量才超战前水平。
2、国际政治上,英国虽然联合法国控制了国联,打击了美国,也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国际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这个国际关系中心舞台开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亚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加,威胁着英国的国际地位。
3、国内政党政治发生变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战后经济的衰退,自由党实力下降,标榜社会主义的工党崛起,并取代自由党同保守党轮流执政。
4、军事上,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国自18世纪以来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权被打破。
5、殖民体系动摇。由于经济实力下降,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量削弱,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同时,在“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推动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高潮,英国殖民体系遭到极大冲击。如1922年,“华夫脱”党领导埃及获得初步的独立;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统治享有自治权,英国国名也有“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6、对外关系上。
①英国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拒绝加入法国组织建立的“欧洲安全保证体系”。
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处于维护本国利益、祸水东引等原因,实行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也引火烧身。
③二战爆发后,面对德国发起的“不列颠之战”,在首相丘吉尔领导下,放弃绥靖政策,英勇抵抗德军,成为欧洲抵御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力量,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阶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世界霸主地位彻底丧失]
1、霸主地位丧失
由于二战中再度遭削弱,实力下降,英镑地位完全为美元取代。两极格局下,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国的国际政治霸主地位也彻底丧失。随着大国地位的下降,同法国等步调趋于一直,推行追随美国的战略,依靠美国资本的援助,接受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宣传者和追随者,如:配合冷战加入“北约”。
2、恢复与发展
通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及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措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介于苏联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不断加强,1967年,参与成立“欧洲共同体”,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力量的增强,同西欧国家一起,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努力,并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3、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在战后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英国被迫承认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苏丹、尼日尔爾利亚等亚非国家独立。1997年中国从英国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B. 近千年来英国古城堡伦敦的作用有哪些变化

伦敦塔的历史已近千年,它的作用却不断地在变化:城堡、王宫、宝库、火药库、铸币厂、监狱、动物园直至现在伦敦观光区。伦敦塔是宝藏丰富的博物馆和最富魅力的古建筑旅游景点之一,更是英国人心中的“故宫”,也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C. 英国19世纪政治民主化进程。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深刻变化,政治民主化逐渐成为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不仅在议会改革中体现出来,而且也在城市政府改革中体现出来。英国19世纪的大众民主是在城市率先发展,并普及推广开来的。城市在此充当了大众基层民主的摇篮和发源地。以纳税人资格确定投票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摒弃了议会选举中的财产资格条件,这是向现代民主制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历史进步。

[关键词]民主化;“城市自治机关法”;英国;趋势

伴随着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深刻变化,政治民主化逐渐成为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三次议会改革运动。然而,由于英国社会强烈的自治传统,各地的地方事务一直带有浓厚的地方和区域色彩,所以仅从中央政权的角度考察其社会民主化进程是远远不够的。英国的民主化进程不仅体现在议会改革中,而且也体现在城市①政府的改革中。我国学者对于议会改革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对地方政府改革则涉及不多。本文旨在探索英国19世纪城市政府改革与社会民主化进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近代英国历史的理解。



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的民主化改革,首先源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现实需要。城市的急剧扩大,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使新兴城镇面临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治安等管理问题。19世纪上半叶,从卡图街密谋到滑铁卢事件,社会动荡不宁,城市发展和建设毫无规划可言,城市街道曲折狭窄,住房拥挤不堪,联排式、大杂院式和“背靠背”式房屋充斥新兴的大城市,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的地窟、瓷器区以及伦敦的贫民窟令人触目惊心,公共设施则几乎等于零,且不用说公园、绿地、博物馆、艺术馆之类,连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都谈不上。因此,城市发展本身的压力导致了城市政府改革。

然而,英吉利民族崇尚传统。在政治领域,恪守传统“小政府”的“无为而治”,尊重地方自治传统,18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对地方事务介入越少越被认为合乎传统。在经济领域,自17世纪革命以来,亚当·斯密等人宣扬的“自由放任”取代重商主义而深入人心,几乎成了英国经济生活的金科玉律,人们深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然地调节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视国家干预为对政治自由和市场经济的粗暴干涉。因此到19世纪,城市治理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模式,分为自治城市和没有取得自治权的城镇,其治理方式各异。

一类是没有取得自治权的城镇。它们没有特许状,也就没有自治市政府。从政治治理角度讲,它们与周围的乡村一样,依然处于郡守和治安法官的统治之下,缴纳郡区税(countyrate)。[1](p2)换言之,它们虽在物质形态上已发展为城镇,但在治理结构和精神状态上仍停留在乡村,以古老的教区、采邑等为基础,行政管理的幅度狭窄,职能有限。

另一类是自治城市。在英国历史上,自治城市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们不少是从中世纪的自由城市发展而来的,其共同点是得到过王室的特许状,有权选举自己的市政官员,由市政官主持管理城市内部事务,还有权选举自己的市长。“自治城市还有一个市议会,由12—24人组成,负责监督城市管理并备顾问。”[2](p300)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自治城市的市政官往往为城市豪门所控制,视市政如家政。于是,市政当局成为城市上层手中的工具,父子、翁婿、兄弟、连襟接二连三地进入市政当局。他们只关心自身的利益,无力应付日渐繁杂的城市事务,更与近代民主精神完全相悖。虽说市政官的统治也不乏有效者,例如利物浦城市当局,但作为一个整体,旧式的城市自治体是以低效、封闭为特色的。这些市政衙门往往成为某些私人的囊中之物,缺乏公开性与透明度;不能随着城市的发展转变职能,成为为城镇大众服务的公共机构,走上民主之路。它只为城市有产者利益着想,不关心城市大众的福祉,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严重脱节,与时代格格不入。

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并非“无为”而所能“治”。面对日益复杂和尖锐的城市问题,各城镇恪守在经验中求实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多以提请议会通过地方法案的方式,建立各式改善委员会、征收地方特别税来应付必要的开支,以解决专门问题。他们成立了约300个城镇改善委员会,还有名目繁多的专门组织。其中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的改善委员会工作较为成功。早在18世纪下半叶,伯明翰的改善委员会就成功地清除了街边有碍交通的障碍物,如凸肚窗、门前的石阶、地下室入口等,从而得以铺设起人行道,安装街道照明设施。19世纪初,委员会获得了新的权力,有权征收新税和举借贷款,经济实力增强,工作更有成效。曼彻斯特的第一个改善委员会是1765年成立的警务委员会,到19世纪40年代,它已涉足铺路、照明、拆迁、消防、供水、清洁和煤气供应等领域。不过,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改善委员会的工作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案,只能进行专项治理工作,无法全面应付城镇问题。因此,城市政府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英国经济基础的变动迫切需要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相应变革。18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经济生活中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变动,使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19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北方一些工业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本身是非国教徒的天下,其兴盛繁荣全赖非国教徒,但城市却仍然受旧的《宣誓法》和《市政社团法》的制约,非国教徒被剥夺了政治权利,没有参与地方管理的权利。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强大经济实力与政治上的无权状态极不相称。

这样,这时英国城市政府或已沦为某些私人的产业,或停留在农村统治体制下,无法为日益扩展的城镇提供服务,城市政府的改革确实势在必行了。此时,英国社会民主化运动已逐步走上稳健的正常轨道。18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资产阶级激进派运动风起云涌,但毕竟没有发展成法国那种急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而是通过统治阶级的理智退让,以让中产阶级分享权力而获得协调。这种英国式的改革开创了在体制内消弥乱源的先例,使19世纪成为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世纪。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英国城市政府的改革也就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构成英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改革的决策主体来看,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主要有中央立法和城市地方立法两种。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它实质上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续篇和尾章,其基本原则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该法规定:第一,在178个城市里,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政自治团体,用选举产生的城市政府取代旧的市政官。城市政府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构成。市议会是城镇自治机关的权力机关,其成员由该城所有缴纳地方税②、并有3年居住资格的成年男性投票选举产生,从而为全国统一了市政选举的资格标准;市议会再选举市长、市参事会;市议员任期3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参事员任期6年,每3年改选1/2,市长任期1年,可连选连任。第二,废除市政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司法权转交给治安法官和郡法庭,在城市实现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分离。第三,市府财政公开,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不得为私人利益或娱乐之用,从而增加了市府财政和透明度,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第四,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规。最后,市议会的讨论公开,允许公众旁听。这样,通过1835年的市政改革,自由、公开、民主的城镇政府取代了封闭的旧式城镇寡头的统治,打破了城镇寡头对城镇的行政控制。

在自治城市,市政府在其权限内制定地方法规,征收地方税收以平衡收支,负责环境建设等等。[3](p223)新建立的市政府,其权力和职能日渐扩大,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日益加强。从理论上说,原来的各式改善委员会的职能已转归新市政府所有,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这些机构并未立即消失,而是仍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在法律上,新市政府有权继承旧市政府财产,成为城镇的实权机构,但实际上,城镇寡头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和财产,因此城市议会只是逐步确立起其领导地位。在此过程中,城镇的社会职能仍在不断地扩展,如果说在19世纪30年代只有市政府、议会和参事会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机构的话,那么,19世纪末,又增加了煤气、自来水、电力、街道、下水道、公园、卫生、浴室、市场、图书馆、博物院等方面的新功能及其机构,充实了政府体系。另外,还比较成功地建立起了城镇警察力量,以维持地方秩序。随着城市功能的扩展,城市政府的职责日益扩大,以适应变革了的城镇社会。新的城市政府较之旧的市政官,更能胜任城市的管理工作。19世纪英国市政方面的大部分问题是通过地方性立法解决的。当然,由于对城市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立法大都是对城市问题的应付和即时回应,还缺乏总体规划。

从城镇统治的方式来看,我们以1870年为界,把1835年到1900年分为两个阶段。183521870年为分散式的统治阶段,其间针对城镇事务的繁杂和地方事务的专门性,创设了许多专门机构。如早在1834年就成立了济贫法委员会,1835年成立了公路局,1848年成立了卫生局,1870年成立了教育局。到19世纪70年代,各式的地方性局、委有700多个。[1](p153)但缺陷是许多中央的法令、条文大都是“任意性”的,采用与否全在城镇自己“,未能通过中央控制作用来改变自治市大小不等、区域划分和地方管理多样化的局面。所以当时的多数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腐败和低效问题”[4](p365)。19世纪70年代后为权力日益集中阶段。1871年中央地方政府部成立,开始统一规划指导地方政府工作,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才受到真正的冲击。1872年设内政部③,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指导和监督,并逐步充实中央政府的管理机构,开始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过程,建立起现代政府架构。

虽然说《1888年地方政府法》解决了郡级的设置《,1894年地方政府法》完成了除伦敦外的地方政府改革,但只有《1899年伦敦政府法》才是真正解决大都市———伦敦城市政府的法律规范,攻克了英国城市政府的最后堡垒。它规定,在1888年建立的伦敦郡区内重新建立28个首都自治市议会(Metropolitan Borough Councils)和1个伦敦城(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以取代原有的38个教区委员会。[5](p477)

英国城市政府的改革初步建立了城市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并将权力日益集中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这与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密不可分。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成熟,经济领域中垄断与集中思想的抬头,政治领域中国家机器也日益加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干预。“国家开始处理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设法缓和日益明显的社会紧张、城市问题和工业成熟所产生的问题,后两个问题要求国家进行更多的福利立法和社会改革……政府不得不以全力应付社会动荡、贫穷和城市扩展等难题。”[6](p275-276)前述《城市自治机关法》即是从上而下由议会立法通过,由各城镇遵照执行,除明确列入其中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只可申请援引该法,因此其立法不带有强制性质,而是授权地方当局自行斟酌执行,其执行与否取决于各个城镇,因此有人称19世纪下半期为英国自治市的“黄金时代”。[7](p205)但它毕竟已是中央立法对城镇事务的有力介入。当然,自由放任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对于政府的干预还时有一些非议。例如,当1848年《公共卫生条例》颁布时《,经济学家周刊》(1848年5月13日)的编辑抱怨道:“疾苦和灾害,乃是自然的告诫,是无法免除的;在善心人士还没有领悟到它们的目的和结局以前,要迫不及待地试图以立法把它逐出世界,其结果往往是利少而害多的。”[8](p667)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以1835年改革为起点,在民主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市政府,以适应日益变动的城市社会,逐步发展成现代城市政府,履行日益扩大的社会管理职责,对城市社会的各类问题作出回应。城镇越发展,城市规模越大,那么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任务越重,城镇政府机构便越扩大:从市政公共设施到街道、供水、垃圾和交通,再到精神生活的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学校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由于它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权利(选票)与义务(纳税)相统一的基础上,重在其职责———为城镇大众服务,而不在其官位和个人得失,因此这种新的市政官员已不再是旧式的城市寡头,而是现代“公务员”了。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地方政府建设基本完成。



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不仅仅是对市政府上层建筑的有形改革,而且还在地方层次上开创了无形的民主化进程,它为城市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民主、自由、开放的精神。

首先,城市政府改革与三次议会改革一道,构成了19世纪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商业资产阶级人士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如北方巨大的工业城市伯明翰的工匠们、棉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棉业巨头、海港城市利物浦的“商人王子”,富甲一方,然而在政治生活中却因是非国教徒而没有发言权,政治大权操纵在土地贵族手中,使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严重失衡,因而获得政治权利就成为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使命。由于英国政治生活中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所形成的渐进变革的传统,激进运动的压力,迫使统治阶级逐渐退让,打破土地贵族的权力垄断,摆脱市政寡头对城镇的控制,建立起较为民主、开放的政治统治,所以民主与改革便成为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篇章,并诞生了密尔(旧译穆勒)所宣扬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在他看来,所谓政治自由就是自由地讨论公共问题,并让公众参与政治决定。[9](p780)而下层人民则提出了《人民宪章》,要求普选权,把获得选票、参与政治当做改善自己地位的手段。

这样,从1832年的议会改革到1884年的改革,选民人数不断增加,不仅中产阶级,甚至于工人大众也开始分享政治权利。这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选权,但其民主化的总趋势是无可否认的。资产阶级开始在议会中占据优势。据统计,1865年,在议会中的土地利益代表有436人,工商业、金融界的代表有545人,占一半以上;到1900年时,后者增加到了77%[9](p350)。在中央的办事机构中,通过文官制度改革和军队中的改革,使中产阶级代替了世袭的腐败官僚。在地方的政治生活中,1835年的市政改革法,使那些经济强人在市镇领域取得与之相应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新兴工业城镇中,工商业资产阶级很快掌握了政权,如以曼彻斯特周围的工业城镇为例,罗契代尔和索尔福德的市议会中,从1856年到1890年,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比例从52.5%上升到80.35%;在布莱克本和博尔顿的市长中,有60%以上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出身[10]。在19世纪初的英国中央和地方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脱节的矛盾,通过改革、调整,逐步改变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使之最终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原则。1869年的市政选民法给予所有拥有一年居住资格的纳税人投票权,最主要的是所有未婚女性享受同等的权利。[11](p75)到1894年,男女纳税人都有权在郡、行政教区投票,在妇女选举权方面打开了一个缺口,难怪科布登说“市政改革法是我们法律中最民主的措施”[12](p115)。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835年《城市自治机关法》规定的纳税人资格条件事实上使当时的英国城市大部分居民失去了选举权,城镇纳税人数目甚至大大少于1832年议会改革法的选民数目,因而并不能说明其民主性。[1](p15-16)也有人强调说,它与1832年改革法案一样,都是党派斗争的产物,是两党政治斗争在地方上的反映,是辉格党在地方上排挤托利党势力④,与民主相距甚远。但是我们认为,虽然从选民数量上来说,也许1835年的市政选民确实不多,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数字,而在于其基本原则,它以纳税人的资格取代了议会选举中的财产资格,体现了纳税义务和投票权利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变拥有财产收入之多寡的选民资格为向城镇公共事业贡献大小的纳税人资格来确定投票权利,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虽然从数量上说,1835年纳税人只占成年男子的3%—10%,直到1869年也才20%。[7](p203)但是,如同13世纪的大宪章在初期只是一份封建性的文件汇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民主自由的性质才愈来愈体现出来一样,1835年市政改革中的纳税人选举权的资格,恰恰是奠定英国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石之一。与中央的议会改革不同的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也开始加入了城镇选民的行列,况且也是在城市率先实行了成年公民选举权。[13](p129)到19世纪末,选举权已扩展到全体公民,民主选举赋予城市政府极大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性,市政官员对选民而非上级负责,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民主精神。

其次,城市政府的改革还具有指导性和现代性。它不仅把民主和代表原则运用到所有城市,而且还推广到郡县等农村地区,从而提供了一个具有现代政治精神的起点。随着19世纪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也日益城市化,推行民主化改革就顺理成章了。因为这时的乡村居民已经接受和享受到城市文明,况且从中央一级来说,农业工人在1884年也取得了议会选举权,因而农村地方政府的民主化改造也水到渠成了。1888年和1894年的地方政府法案,其宗旨即在于此。1888年法案规定设立郡和郡级市政府,1894年法案则规定设立都市区、农村区及教区的地方政府,在郡、郡级市设立民选的议会,区设区级议会,教区有教区议会;所有成年男女全部参加地方议会选举,并拥有表决权,从而使民主和开放性原则在基层得到贯彻。由此,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都按民主原则选举产生了新的政府机构。

由于城市所具有的匿名性、民主性、公开性和自由性等社会属性,英国的地方民主就由城市开其端,并在有着自治传统的城市率先试行。在城市,人们的民主意愿最为强烈,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民主思想的传播极为容易。城市先行、农村随后的民主和代表制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和做法既符合英国的传统,还回应了英国的激进派运动和其后的宪章运动。因此,城市成为大众基层民主的摇篮和发源地。

第三,1835年的市政改革法案具有开放性特点,并体现了行政管理公开化的趋势。改革法虽然只涉及了178个自治城市,其目标和对象是对自治城市的市政团的改造,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此,它还为非自治城市的相应改革打开了大门。它规定:非自治城市可申请援引1835年的改革原则,这就为非自治城镇政府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从1835—1855年这20年中,就有22个城镇(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兴工业城镇)据此组织了新的市政府,到1900年,英国已经有了313个新城市政府。[1](p1502151)由此可见,1835年的改革法并不仅仅涉及它所提及的178个城镇,而在于为其他城镇的相应变革作了准备,尤其是为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城镇提供了进行有效治理的方式和途径。

改革还体现了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开性。首先是决策程度的公开性。以19世纪中下叶各城镇建设市政厅为例,当时市政厅被当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就如同教堂是中世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市政厅的建筑与否、建筑的风格、建筑地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上进行。人们不仅仅把市政厅当做宏大的办公楼,而且把它当做是进行盛大的招待会、音乐会的场所,因此市政厅客观上具有议会厅、法庭、音乐厅等其他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厅建筑还体现出城镇民众日益表现出来的市民自豪感,它们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纳税人用自己的钱,建筑起精美、雄伟的市政厅,在建筑规模、装饰、布局方面相互攀比,体现了城市市民急于改变新兴工业城镇的形象的愿望。因此,大部分的市政厅都有大型的风琴,以举行大型的群众性音乐会,把雄伟的建筑物与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与审美能力结合在一起。其宽敞的厅堂、巨大的规模、成组的风琴,表明了市政厅所具有的公众性质。很显然,这样的市政厅就不纯粹是上流社会的官府衙门,音乐也不再体现上流社会身份地位,而是群众提升其自身境界的工具。为了使新的市政厅真正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哈利法克斯在1848年设立市政府时决定,市政厅应该是城市生活与精神的体现,应位于市中心,建筑在制高点上,应有一个令人注目的高塔,一个巨大的钟楼。[4](p211)。市政厅的竣工揭幕往往是充分表达市民自豪感的典型场合,王室成员的光临、盛大的集会、隆重的庆典,成为一般的场景。哈利法克斯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光临,还有174节火车带来的6.6万观众,该市组织了1万名主日学校的学生表演节目,一支500人的大型乐队演奏乐曲。[7](p215)1858年9月7日利兹市政厅竣工剪彩时,还举行了产品展销会与大型音乐会,女王夫妇的到来更把庆典推向了高潮,城内到处彩旗招展,横幅临空,花团锦簇,人们个个喜气洋洋。正如水晶宫博览会成为1851年的标志一样,利兹市政厅成了1858年的象征。[14](p1742176)它体现了市民时代的自豪感,显示了公众精神和城镇生活的开放性,展示了自由市府的活力和气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英国大选时的计票处领略到19世纪市政厅建筑的风采。19世纪中叶建成的市政厅还成为与乡村地产斗争中的堡垒。[12](p22)如果说乡间城堡曾是农业英国的势力所在,那么如今,市政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时代标志。其次,市议会的会议允许市民旁听,体现了现代政治过程中的大众参与。最后,在市政府经费上实行公开原则,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进行账目审计,审察地方政府开支情况,审计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镇司库受命对账目进行摘要,其备份由纳税人公开审查。可见,19世纪的城市政府改革增强了城镇行政决策和日常工作的透明度。

综上所述,英国19世纪的大众民主是在城市率先发展,并普及推广开来的。城市充当了大众民主的摇篮和发源地。以纳税人资格确定投票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民主理念,摒弃了议会选举中的财产资格条件,这是向现代民主制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这虽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选权,但毕竟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本来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既有的匿名性和公开性特征本来就是基层民主的温床。英国经验理性的民族传统、在探索中前进的行为技巧,为英国大众民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关于普选权
19世纪中期,英国有以男性普选权为主要诉求的宪章运动,提倡无论男性的种族、阶级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19世纪的民主运动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尤其在北欧,使用了口号“均等共有选举权”。普选权运动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运动,目标在于把选举权扩展到所有种族。但对于女性的女性普选权或投票权、选举权等等则要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被重视。而最早的普选权运动发生在19世纪早期,聚焦于减除选举所要求的财产条件。

许多社会原先都对投票权有种族要求。比如,非白种人不能在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投票,这种情况在1994年多党选举后才结束。在民权运动之前,美国南方黑人只是在理论上有投票权,但有很多手段使他们无法实现普选权。3K党在美国内战之后成立,很大程度是要求胁迫阻止黑人投票。

有一些普选系统其实还是排除一些人的选举权。比如,拒绝承认犯人投票权和精神上有疾病的人。几乎所有司法系统都拒绝非公民居住者和未成年公民的投票权。

由全民普选历史看来,虽然不同地方的制度或多或少有制度上的问题,人为的黑幕和贪污,但全民普选仍然是最尊重最多数人的,比较公平的方法,文明的象征,也是全球各国的发展趋势。
普选权只是民主化进程中的一种进步现象。起广泛性并不能说明民主化的程度。

D. 伦敦的人口

伦敦大约71%为白人,10%是印度、孟加拉或巴基斯坦后裔,5%为非洲黑人后裔,5%为加勒比海黑人后裔,3%混血人种,还有大约1%为华人。58.2%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的人口则无宗教信仰。大约有21.8%的伦敦居民出生在欧盟以外地区。许多人仍然相信,英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家,白人占绝大多数。事实并非如此,初次访问伦敦的客人大概会对这里有如此之多的黑人、东方人而感到惊奇。作为过去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不仅收纳了旧殖民地的遗产,也收纳了大量的移民,由此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条件之一。
人口增长
16世纪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伦敦的规模迅速扩大。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19世纪,伦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1900年,伦敦的人口增加到200万。20世纪60年代伦敦人口曾达到800多万,2007年伦敦人口为755.69万,2010伦敦人口为800万 。

E. 十九世纪末的伦敦的社会现状

对于19世纪末的伦敦,虽然是大英帝国最后一个富裕的时代。
但是贫富差距非常的大,穷的人没有食物水也没有住的地方,而富贵的人就恰恰相反。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但是其实社会治安很差很差。
说不定白天就会有盗贼来抢钱什么的,绑票也是有可能的。
19世纪末的伦敦,对于社会治安和人们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1888年的伦敦,
Jack The Ripper
开膛手杰克
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称。犯案期间,兇手多次写信至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又经媒体一再渲染而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虽然犯案期间距今已达百年之久,研究该案的书籍与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因缺乏证据,兇手是谁却是各说其词、毫无交集,因而使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可是开膛手杰克的身影却透过媒体、摇滚乐、玩具等物品不断出现在今日的大众文化之中。
详细情况:http://ke..com/subview/34472/8387866.htm?fromId=254265
他的身份至今还没有被查清,就连他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很难说。
事件:杀妓女、写恐怖心、据说食用性器官
当时的伦敦根本称不上浪漫,与其说浪漫还不如说诡异。
福尔摩斯:http://ke..com/view/96072.htm
小说的名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
歇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译作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个虚构的侦探人物,是由19
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塑造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自己称自己是一名“咨询侦探”,也就是说当其他私人或官方侦探遇到困难时常常向他求救。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讲述一些比较困难、需要福尔摩斯出门调查的案子。福尔摩斯善于通过观察与演绎法来解决问题。柯南·道尔是从自己见习于爱丁堡皇家医院时一名善于观察的老师的身上获得灵感,创造了福尔摩斯这一人物的。
总结:当时的伦敦社会状况可以说到了一种人心惶惶、极其糟糕、无可救药的状态。

F. 历史19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快的原因

一、工业革命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灶兄铅的变动,即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迁徙城市,是由工业“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过程。

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有这么一段经典论述:“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

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

……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

城市愈大,搬到里面的就愈有利……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

”他形象化说明城市化进程,其中人口的增加是重要因素。

(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农村是国家的基础,也是权力和经济的重心。

城市仅是包围于农村之中的小岛,附庸于农村。

那时,中央 *** 虽然设在伦敦,但贵族的统治根基在农村,他们从自己的乡村住宅中号令四邻,多数贵族只是在上院开会时偶尔到伦敦小住。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种情况。

工业革命中新使用的机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传入农村,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得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完成以前的耕种,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另外,村镇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集中生产。

如果该村镇满足不了集中生产的要求,工厂就得迁移。

这样,一部分工业城镇衰落了,而另一部分则更快地发展起来,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工业中心和较大的城市。

于是,劳动力也跟着转移和集中。

19世纪五六十尘让年代以后工业集中趋势日益显着,农业农村、工业城市的经济结构已经确定下来,剩余劳动力更是大量转移到城市。

另外,城市生活方式开始在农村普及,城市中形成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在农村中传播,特别是城市高度发达的物资文明与农村传统文明的强烈反差,更是震撼了人们心灵。

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隐好变中的人们不再坚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渴望着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成群结队到达城市中去。

农业发展所剩下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补充了新的血液。

(二)有较多的外国移民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

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

刚开始,英国大城市吸引的外来移民主要是爱尔兰人。

19世纪30年代曼彻斯特有20%的人口是爱兰人;在格拉斯哥的20万人中,也有3.55万人是来自爱尔兰的。

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

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外来移民大量进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大约在1800年,大不列颠只有一个大城市,那就是伦敦,仅有100万人口;到1850年伦敦人口就增加到236.3万,其余城市也陆续发展起来。

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全国人口的52%,而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到65.2%,1890年又上升到74.9%,1910年更达78.9%,从而成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二、 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要求社会方方面面都满足它的发展,从而工业革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资技术基础和其他必须的条件,推动了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又与工业革命密切联系、并行发展。

首先,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说需要有适宜的地理条件,靠近较大的江河湖泊,有方便的港口;或者处于铁路及交通干线交汇处,便于原料产品的运输和交换。

或者说,地形地质条件较好,能建造大型工厂而且有发展余地。

在交通还没有发展完善时最好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或者其他重要的自然资源。

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工厂很快就会向这些地区集中形成城市,有的城市则因为兴建了大规模工业而更好发展,形成了大城市。

其次,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专门化程度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企业间协作更加趋紧密化。

为了更大程度地获取利润,协作企业一般会以距离近、联系便利、运费低廉等要求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

这无形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采矿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纺织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建造,企业的规模空前扩大。

一些工厂的工人就有成千上万人,厂房占地面积也是以前小作坊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样本身就是一个小城市了。

而在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品出现了多层次的深加工,具有系列化、多样化、规模化等特征;特别是主导产品带动了前后关联企业的发展,更是使得同类或相关工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工业城市,原有的城市规模也跟着日益扩大。

再次,工业革命中涌现了一大批采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当这些大工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就要求“后勤上”拥有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

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同于工业革命前,而是以节省土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要达到这些标准就要求有一个质量相当高的公共设施,即城市。

伴随着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以前曾经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渐渐不再可怕;城市生活变得舒适、惬意,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 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因为居住在城市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工业的作用下,城市功能扩大,集中了生产、服务、居住、消费等。

正如恩格斯对伦敦的评价一样:“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也几乎是唯一的产业。

工业革命后,产业结构改变了。

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和集中。

工业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面向市场开放的商品生产,不带有自给性,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频繁使得城市的存在具有了意义。

同时,工业生产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工人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渴望放松,在城市里就出现了服务业,也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第三产业。

据统计,1801年,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则变成了22%、34%和44%。

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 *** 因素。

这样,剩余劳动力就越来越多地流向服务业,城市也就逐渐具有了吸取大量劳动力的能力,具备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设施的能力。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伴随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商业和服务业的活动”. 工业的聚集经济效益使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集中到了城市,间接上又使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

”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便于获取原料和劳动力,能就地销售产品,商业信息灵通,相关企业邻近,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这样,第三产业在城市中就兴旺发达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四工业革命促使新城市的兴起

新兴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也是英国城市化的体现。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规模扩大,同时也使得城镇的范围扩大,渐渐发展为大城市。

用M·W·苏思在书中的话说是:“有些完全是新兴的城镇出现了,它们起初是一些小村庄,但很快就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伯明翰, 16世纪时还是一个小村镇,人口也不到500人。

工业革命一开始,兴建了铁工业区的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大的生产中心。

1760年,在伯明翰年总值约60万英镑的铁工业品中,大约就有50万英镑的产品是提供出口之用;1801年人口一下子增至7.4万人,并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

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伯明翰依靠着自己的钢铁工业,超过了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迅猛,不少小城镇就是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发展起来的。

比如曼彻斯特就是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曼彻斯特因为天时地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国棉纺织工业80%的工人,1840年更是增加至85%。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加,曼彻斯特人口也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几十年中就增加了好几倍.就这样,成为了新兴的城市,在今天还有影响。

工业革命以前,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是工业集中的地区,毛纺织业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主要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会促使市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有丰富自然资源的英国西北部就得以开发,并出现了一批新城市,英国经济重心向西北部转移。

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普雷斯顿、奥尔德姆等棉纺织工业迅速兴起。

工业革命以后,英格兰中部,西北部由于纺织业和煤铁业的发展,纺织厂、煤矿、炼铁厂及其它制造业需要劳动力。

南部人口北移,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也涌向北部工矿区。

自1810年至1871年的70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了1.54倍,而西北部工业区增长了2.58倍。

在西南部的非工业集中区,人口增长不到一倍。

伯明翰的人口从“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万人,而舍菲尔德的人口从1801年的46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11万人。

我们再从整体上看英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就不难发现工业革命后半个世纪甚至更久的时间,英国的人口主要是增加在新兴工业城市上:1801年就比1750年增加了274%。

而原先“郡级城市”人口增长最缓慢,仅仅增加了18%,低于整个英格兰的人口增长水平。

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东部和西部的一些工业村镇有的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诺里奇、约克和埃克塞特的人口数量在17世纪的时候分别占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六位,到1801年就降到了第八、第十七和第十五位。

[14]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紧密关系,而新兴城市的出现的确是英国城市化的一大特征;没有与工业革命结合的工业和城市就衰落下来。

五、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还在于,发生了交通运输业革命。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铁路、公路、水路把繁华的都市与荒僻的村庄联系起来。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装进他们自己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15]

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在1836年,英国修建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到达1600多公里,到1855年达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逐渐形成。

在19世纪50年代,英格兰的大中城市都通了火车,大部分地方离火车站的距离已在10英里以内。

在运河的开凿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了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以后,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着名的运河枢纽。

因此,有人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了四通八达的航路”。

[16] 汽车、运河、汽船、公路、铁路等把英国的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连成一片,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同时带动了许多相关的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建筑业、邮政业、商业服务、金融业等。

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促进了一些处在交通枢纽上的城镇发展。

古尔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运河开凿和铁路修建不到20年,古尔就发展成为一个城市。

铁路枢纽斯福登、达林顿、纽克鲁等也是借助交通事业上的发展而兴起的。

交通发展了,人们交往也方便了,一些相邻的城市逐渐联结,汇聚为大城市或者大城市地区。

伦敦就吞并了附近的威斯敏斯、索斯沃克、乌利奇等,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市。

而纽卡斯尔、雅诺、南舍菲尔德等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城市复合体。

19世纪末,英国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趋势。

郊区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城市人口从城市中心外移,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伦敦上院中心区和附近地区。

在1801-1851年间,伦敦商业中心区人口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在13万居民左右,人口密度很大,平均每英亩人口超过1000人,有些地区达到近2000人。

[17]在19世纪后半期,由于交通和商业向城市外围地区扩展,伦敦商业中心区急剧衰落,中心区1881年人口有5万,到了1901年就变为2.7万。

而郊区人口却慢慢在增长:1861年伦敦外围市郊人口有41.4万,1891年为140.5万,1901年就达204.5万人。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价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时,认为有2次大转变:“第一次转变导致农村向城市迁移,造成集中的大城市;第二次转变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分散,作为大都市不景气的解决办法。

”交通事业发展了,大城市的居民才有条件选择白天在城市里面工作,夜晚和假期就到郊区去。

总之,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又引起了郊区城市化。

综上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所必需的社会经济条件,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基本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

英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成长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如果说,工业化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那工业革命就是先声,而城市化就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就不可能有英国城市化的率先进行。

追问

看不到你的答案

追答

城市化是指人口居住地的变动,即由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迁徙城市,是由工业“聚集效益”引起的人口集中过程。

新兴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面旗帜,也是英国城市化的体现。

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规模扩大,同时也使得城镇的范围扩大,渐渐发展为大城市。

用M·W·苏思在书中的话说是:“有些完全是新兴的城镇出现了,它们起初是一些小村庄,但很快就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阅读全文

与英国伦敦1900年到2050年有什么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30美元能换多少印尼币 浏览:697
伊朗击落飞机是什么国家人 浏览:441
华中荆州在中国地图哪个地方 浏览:435
印度夜市做什么生意好吃 浏览:358
印尼的花有多少种花 浏览:105
英国汽车工厂怎么样 浏览:821
意大利和中国人民币是怎么兑换的 浏览:338
为什么英国有公立私立学校 浏览:929
微笑意大利面怎么做 浏览:514
中国人和意大利人结婚叫什么 浏览:28
到越南旅游如何玩 浏览:27
美国杀伊朗少将的正当理由是什么 浏览:240
意大利法语怎么样 浏览:76
古印度有什么建筑或创造 浏览:865
印度外贸市场怎么做 浏览:497
中国青山羊需求量怎么样 浏览:883
当年英国怎么覆灭的 浏览:142
哪里能找到越南老挝媳妇 浏览:468
英国单车怎么骑 浏览:114
越南哪里有车场 浏览: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