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中英国有多艘航母,为何英国海军没能有效的进行运用
那是因为英国在二战中没有什么场合可以使英国使用航母。当时英国又没有好的舰载机,可以把它们运载到战场之中,再加上北大西洋的海洋状况恶劣,使得飞机难以穿越,自然就没有办法把航母运送到合适的战场,投入战争之中。
航母在二战当中大多起的是保驾护航的作用,只能算是海上的一个突击力量,并不算是主要作战部队,而航母的主要责任就是去攻击敌方的主力舰队,同时对掌握控制权的陆军战队进行支援。
英国也不是那种不知变通的国家,吸取了教训之后,直接用商船改装了航母。而那些大型航母由于德国根本没有水面上的舰队,再加上英吉利海峡格局的影响根本排不上用场。可终于等到英国改装完航母可以大肆的反击时,美国已经在英国驻扎了各种轰炸机和大型武器,已经可以直接抵达欧洲大陆,此时航母就更没有什么用处了。
Ⅱ 为什么英国因为自由贸易而废除航海条例自由贸易有什么要求吗
1、首先解释自由贸易,咱们才好说为何英国要废除航海条约。
所谓自由贸易,最为简单的解释就是:除了市场因素外,去除所有会影响经济的因素,这就是自由市场(自由贸易)。
相对现实的解释是:去除,或尽可能减小影响市场贸易的政治因素,这种经济政策就被成为自由贸易。
如果以特征来解释的话,自由市场的特征一般包括: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除市场因素外没有其他外力干扰的竞争,以及纯以经济规律调节的市场,等。
显然,自由市场非常有利于市场中的强者(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强者),不利于市场中的弱者。如果提问者你能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好解释为何英国要设立航海条例,以及之后为何要废除。
2、咱们来说说航海条例,其内容为:
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
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
其他国家的制造产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销殖民地,
限制殖民地生产与英国本土竞争的产品,如纺织品等。
简而言之就是,所有涉及英国的跨国贸易,必须要完全在英国本土的掌握之下。包括英国殖民地的跨国贸易。
3、英国并不是第一个崛起的海洋贸易国,我们知道在这之前有荷兰和两牙(西班牙、葡萄牙)。如果海洋贸易完全以自由方式进行,那么强者显然是上面这些国家而非刚刚抬头的英国。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在重商主义的思潮之下订立航海条例,这样就能减缓荷兰、两牙贸易对于英国的冲击(因为所有涉及的贸易在英国境内全都要由英国掌控),而且把殖民地的经济也紧紧拉到本土上,提高本土经济的实力。
而等到航海条例废除的时候,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他是全球市场的最强者,不再需要对自身进行贸易保护,同时航海条例的繁杂设计也阻碍了英国商品自身的流动速度,以及英国商人采购原料的速度,故而航海条例已然没有存在价值,自然是要废除的。
再有,航海条例限制了殖民地的经济权力,而这种限制的结果便是北美殖民地的不满和独立(美国独立)。有鉴于此,为了防止其他殖民地步上北美的后尘,航海条例的废除——特别是针对殖民条款的废除——也是必要的,以此提升殖民地对本土的向心力。
Ⅲ 关于英国海运的情况,越详细越好!拜托啊
大不列颠望洋兴叹
英国商船队的大名如今已很少见诸报纸上的大字标题,它已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海运业今天依然是英国经济的主要命脉,我国的内外贸易商品99%要靠海洋运输——其中一大半是通过英国商船运输。
海运业在英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个兴旺发达的行业,它一年可赚取10亿多英镑的外汇。如果没有我们的商业船队,那么,就算有北海的石油,我国的收支还会是永远的赤字。然而,如今英国的这一至关重要的产业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几乎在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海线上,英国商业船队都有被强劲的外国竞争对手挤开的危险。
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苏联及东欧集团各国,它们正大力扩充自己的商业船队,并通过大幅度压低价格同西方海运公司竞争的手段挤进国际海运界;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商船队,它们正努力要从对英国利害攸关的几条航线——欧洲至亚洲、亚洲至远东等航线上夺走大部分生意。
今天,大不列颠的商业船队再也不是海上霸王了:我们在世界商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由原来的40%降到现在的大约8%。不过,就商业船只的总吨位而言,英国商业船队仍保持着继续扩展的势态,其装载总量比起1914年已增加2/3以上。在我国的传统产业258 中,几乎还只有海运业至今依然保持着常盛不衰的记录。
与英国其他各行业情形不同的是,海运业的船主们花了大本 钱投资。60年代初期,英国的海运公司利用政府资助和减税等有利条件大发其财。在1966至1976年间,英国海运业的投资率每天竟超 过100万英镑。到70年代初,几乎每个星期就有一艘新的英国船只 在世界的某个港口下水。结果是英国拥有了一支非常现代化的商 业船队:我们的船只的平均年龄只有6年,而且一半以上的船只投 入使用还不到五年。在目前这一阶段,英国海运业的经营者们在投 资建造最先进的船只这方面是走在了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的前头。
英国商船队得以称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英国人100多年前首创的一种组织:“商船协会”
19世纪中叶,帆船与汽船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已到了你死我 活的程度,由竞争所带来的降价使得许多历史悠久的船运公司纷纷破产。于是,船运公司老板们联合起来,共同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业秩序,并订立了一个航运价格管理制度。换言之,每一种需要运载的货物都有一个由全体船主商定的统一价格。这实际上是一种卡特尔组织,但英国船主们却给它取了“船业协会”这么一个更文雅的名称。这种制度无疑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今天,世界上总共大约有300多家这样的船业协会控制着全球各地的贸易运输线.但英国的船业协会依然占有着主导地位。
通过缓和同行业的竞争,船业协会为海上运输这种风险性极大的行业减去了一部分风险。它也许会使其成员公司在贸易景气的时候难以暴发横财,因为你得与其他成员公司分享生意机会;但在生意萧条时期,协会却能帮助其成员公司比较顺利地渡过难关,因为在现有的生意范围内不存在疯狂的、不择手段的倾轧。
70年代初期,贸易萧条时期已经快要到来。世界造船业的兴盛期在1973年达到顶峰,但就在这一年爆发了阿以战争,紧接着石油价格暴涨了4倍。到1974年,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开始进入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大萧条时期,海运业也随之陷人了长期的危机之中
在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运油船只。由于石油需求量减少,油船包租率直线下降,于是,闲置不用的油轮越来越多,塞满了世界各地的港口。受害最严重者属挪威和希腊。英国海运公司老板们起初在世界油轮发展高潮时期就没有盲目地陷身其中跟着发展油轮业,因此,他们所受的影响还不是那么严重。到1976年,经济萧条已开始影响到驳船的生意了。驳船是指装运某种干货,如糖、煤或小麦等的船只,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装运铁矿。可是,世界钢铁工业已陷于严重萧条状态,谁还需要运铁矿的船只呢?拥有大量驳船的英国海运界现在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了。
尽管危机迅速蔓延到海运业的大多数部门,英国商船队还远未到达破产的境地。在克服这次经济危机中表现得最为出色的部门是由船业协会控制着的定期货轮运输业务——这也是英国商船队把守得最坚固的一块阵地。
更具体的:http://www.4english.cn/adven/kwfy/113.html
Ⅳ 英国为什么没钱造军舰
说起来,英国有个大新闻,伊丽萨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正式服役,将取代“无敌”级航空母舰作为主力航空母舰。这对于英国海军自然是好消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总算有新航母耍了。
但是假如几百年前的英国海军前辈,甚至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海军看到这一刻,肯定会愤怒的说子孙不肖,把家产都败光了。
为啥呢,因为和当年英国海军的赫赫军威来说,现在的英国海军实在是太弱太弱了。英国海军更新换代后大概2艘航母,几十艘战舰,而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海军可是7艘航母,400艘战舰。更不用说在战胜西班牙和荷兰后,二战结束之前,英国海军一直是世界第一,在19世纪末更是号称战列舰(当时的主力舰)必须是之后海军国家两强的总结。(这话其实美军也提出过,说要同时打两场半战争。)
当时的英国,战舰遍布全球,日不落帝国靠的就是战舰。
(紫石英舰,英国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度想干涉中国内政,结果其紫石英舰被炮击,英国舰队也陆续退出中国,此事也标志着英国从此再无力用武力干脆中国内政。)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1948年,缅甸独立
1954年,英国驻军退出埃及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
1960年,尼日尔爾利亚独立
1961年,科威特独立
1964年,马耳他独立
1997年,中国香港回归
在二战前,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成为自治领,虽依然尊奉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但实际上已经独立。
现在英国除了几个小岛外,大致已经缩回了英伦三岛,对于当年大英帝国的荣光,也只有一直保留的各殖民地地图还能作为怀念吧。
Ⅳ 拿破仑为什么不造铁船,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吗
拿破仑是19世纪法国历史上一位勇猛、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在他人生的巅峰时期,除了英国之外,欧洲所有国家都向拿破仑臣服或与他结盟。拿破仑一生中有两个最大的军事遗憾。首先,他没有征服英国。第二,他去俄罗斯的探险失败了。相比之下,拿破仑可能希望英国跪在他面前,高唱征服。
这两个国家没有被拿破仑征服纯属巧合,都要感谢他们的自然条件。俄罗斯的冬天冷得超出了人类抗冻的极限,冷兵器失效;另一方面,英国有一条看起来不算宽的英吉利海峡,却挡住了拿破仑的法国铁蹄。
数年后,拿破仑站在英吉利海峡边,但当他看到惊涛骇浪拍岸时,英国是如此遥不可及!他俯视海洋,回望过去,回忆自己让法国海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占领英国的想法落空了,因为法国海军根本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此时不知道拿破仑会不会后悔自己草率驱逐了伟大的发明家富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