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妻子丈母娘共同给“洋女婿”让房:鸠占鹊巢,你怎么看
01
我们首先来做个假设。
如果,你作为儿媳去婆婆家,或者你作为女婿去丈母娘家,吃饭的时候,在桌子上遇见一道不喜欢吃的菜,你会说出来吗?
我想,不会的。
不止不会说,而且应该还会顺着主人的意思进行夸赞。
当然,“菜”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客随主便,是入乡随俗,是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所以,不管是“菜”还是在其它事情上,都不会过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而是换位思考。
尤其是作为儿媳去婆婆家,或者是女婿去丈母娘家,一般而言,更加会谨言慎行。
直到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去过德国、法国、瑞士,最终通过台北转机回到上海的英国籍女婿到达小区后,丈母娘和妻子都希望他能去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
但是,英国籍的女婿不愿意。
于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招,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我看来,这个招并不好。
在妻子和丈夫进行长时间的沟通都无果后,小区工作人员突然想到,可以换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因为她家的亲属也住在本小区,所以共同商议后决定,让丈母娘和女儿、孩子暂时离家,把房子留给外籍女婿单独居住,居家隔离。
该建议还立马得到了家人的响应。
03
而这,不单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因为这个事件是被当作正能量来宣传的。
但看来看去,都感觉哪里不对?
换个方面来看:
就是一个英国籍的女婿,不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结果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他,把他家里人赶出去,让他一个人在家里进行隔离。
非常时期,大家都要按照规定办事,这个“洋女婿”难道因为是外国人,就可以特殊化?
这样对那些认真隔离的国人公平吗?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点评说:
抗疫当前,一视同仁是必须绝对遵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堵住可能的漏洞,确保对入境者隔离14天的质量。上海居委会对那个洋女婿变通居家隔离,再进行如此宣扬,是会产生误导的。作为高度关心外防输入的一个媒体人,老胡坚决给这个故事打零分。
侠客岛也这样点评此次事件:
这种“超国民待遇”明显伤了很多遵纪守法的国人的心,也给防疫大堤留下了“蚁穴”。
防疫之所以还有“超国民待遇”,根子上还是一些人讲“情面”不讲“规则”。
病毒不分人群,不分国籍,从不跟你讲道理,防疫规矩怎么能打折扣,卖人情?对一个人开绿灯就是对所有人不负责,不可不慎!
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更应该有民族自豪感,要自信才是。
我发现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甚至有些人以认识外国人,或者交了外国的男女朋友为荣,把其作为炫耀的资本。
这种想法很奇怪。
我认为不敢是爱情还是婚姻,重要的都不是找了哪国的人,而是和你在一起的人是个负责任,人品过关的人,而不是因为不一样的皮肤和头发就首先把自己低看一等,连带着在爱情里也开始卑微。
如果这样的话,那多半遇到的也是渣男,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END-
⑵ 英国女婿回国结婚,娘家人应该准备什么礼物
对,玉佩,这个是个好选择。还有中国特色的小首饰,脸谱(这个他们特爱),还有做工精致的熊猫(很多英国人都爱熊的,他们认为中国熊猫也是熊的一种,很爱),嗯,一楼回答的那个软陶的仿真玩偶也挺好的,英国比较喜欢DIY的东西。丝绸方面,英国妇女爱戴小丝巾,可以考虑买条送给男方母亲哦~~强烈建议送精致京剧小脸谱,给男方的父母。可以考虑给男方家里的女性亲戚们带旗袍回去,这个也是一个很赞的做法。
千万不要送钱,这个就太过了。还有瓷器,茶叶,中国结,烟,酒之类的,英国可是以瓷器,茶具和早茶,下午茶出名的,还有烟和酒,他们不缺这个,中国结也很泛滥了。
⑶ 中国丈母娘驾到,看英国女婿如何接招
她是中国丈母娘,麻利霸气,热衷种菜,猪大肠做得倍儿香;他是英国女婿,幽默绅士,喜欢草坪和鲜花,害怕吃内脏。当两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小婚家
01
丈母娘驾到,英国女婿怕怕
拥有394.5万快手粉丝、219.1万抖音粉丝的“澳洲杨姐”是个北京大妞。她当过文艺兵,唱过京剧,拍过电视剧。2006年,29岁的她到新西兰留学,和比她大13岁的英国双硕士皮特相识相爱。杨妈妈一听说女儿和外国人谈恋爱,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绝对不行!”可惜天高皇帝远,她想棒打鸳鸯都隔着一个太平洋。
2010年,杨姐带着老公皮特从新西兰回北京探亲。杨妈妈见皮特一头灰发,大深眼窝子,怎么都看不顺眼。她苦口婆心地劝女儿:“咱不适合嫁洋人,趁早吹灯吧!”杨姐忙着狼吞虎咽妈妈做的菜,分手的话只字不提。
碍于面子,杨妈妈还是好吃好喝地招待皮特。皮特感觉中国丈母娘对自己的热情里隐隐含着疏离,委屈地对杨姐说:“你妈妈好像不喜欢我。”杨姐笑着说:“你好好表现,中国丈母娘的热情会让你抵挡不住!”
2013年的一天,已经定居在悉尼的杨姐给妈妈打来电话:“妈,我最近老感觉浑身没劲儿,疲惫得不行。”杨妈妈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当即和老伴儿飞往悉尼。
丈母娘突然驾到,皮特一下慌了神儿。英国女婿小心翼翼地讨好自己的样子让杨妈妈又好笑又心疼。这些年,皮特为了女儿放弃新西兰的高薪工作,来到异国他乡打拼,让她对女婿已经开始有了一点儿好感。紧张的工作和学习让杨姐的身体免疫力下降,血小板低到105。杨妈妈不得不留下来照顾女儿。
丈母娘不待见洋女婿,洋女婿发怵丈母娘,但为了杨姐,两个人别别扭扭地生活在了一个屋檐下。一天早上,杨妈妈热上2升牛奶,然后开始做早餐。为了给女儿增加营养,她又是蒸鸡蛋羹又是做水煎包,忙得不可开交。牛奶热好后,她扭头看见皮特正从卧室走出来,随手把一锅牛奶递给女婿,指了指餐桌说:“端过去,一人一杯。”皮特听不懂中国话,接过牛奶锅时一脸蒙圈。可北京老太太也不会说英文,只好用手比画着,说:“eat,对,喝牛奶地干活!”说完,自己先笑出了眼泪。皮特犹豫着去餐厅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看丈母娘,丈母娘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
随后,一家人坐到餐桌前吃饭。丈母娘问他:“牛奶呢?”杨姐也问:“牛奶呢?”皮特委屈地对杨姐说:“我喝光了,你妈妈为什么让我喝那么多牛奶,我要撑死了!”杨妈妈吃惊地看着洋女婿,娘儿俩笑成了一团,杨爸爸没忍住也笑出了声。皮特跟着“嘿嘿”笑,然后打了一个牛奶味儿的饱嗝,中国丈母娘忽然发现她的英国女婿挺可爱。
为了照顾杨姐,杨妈妈留在悉尼,杨爸爸自己回了北京。
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杨妈妈在悉尼生活了5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杨姐生下女儿艾拉和儿子艾瑞克,两个混血儿漂亮又聪明。
艾拉出生后老闹病,一家人对她百般宠爱。5岁的艾拉很任性,大人喊几声都不答应,吃饭有一搭没一搭的,让杨妈妈很是头疼。杨妈妈拿出当初教育女儿的方法,说:“艾拉,不好好吃饭姥姥打你啊!”说着,她举起手吓唬艾拉。没想到,艾拉没被吓到,皮特却急了,冲着丈母娘一顿叽里呱啦。这下子可伤了丈母娘的自尊心,她气得直掉眼泪。
杨妈妈对女儿说:“怎么着,我还没挨着艾拉呢就被嫌弃了?”杨姐连忙解释说:“妈,皮特不是嫌弃您,他在跟您讲打孩子犯法。”“犯啥法,你和你哥小时候哪个没挨过打?也没见警察把我抓起来!”杨姐顿时哭笑不得:“妈,在澳大利亚如果打孩子被邻居举报,警察会把艾拉的监护权收走,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她了!”“啊!这啥法律啊!自己家的孩子还不能管了?”
皮特知道丈母娘误会自己了,赶紧过来又道歉又卖萌,还抱着老太太亲了一口。“哎哟,哪有女婿亲丈母娘的?”杨妈妈吓得起身就跑,皮特看丈母娘跑了,在后面追着亲,老太太吓得边跑边笑边骂。杨姐乐得眼泪都出来了:“妈,您别怕,皮特亲您是表示尊敬!”“我不要他尊敬,你快让他停下!”
通过这件事,杨妈妈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她看得出来皮特很尊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她也开始向女儿请教一些西方的礼仪和习俗,慢慢地改变自己,努力让女儿的跨国婚姻更加牢固。
皮特也会在周末给全家做一顿西餐,烤牛排、烤玉米,抹上黄油吃得津津有味。老太太用叉子叉起一块牛排,上面的血丝让她害怕,赶紧放下了。她问女婿:“中国菜好吃,还是面包起司好吃?”皮特绅士地说:“都好吃。”丈母娘不满意了:“那好,我做的饭你别吃,吃你的面包起司!”皮特好脾气地看着丈母娘笑。下一顿,丈母娘还是会把卷着京酱肉丝的薄饼先递给她的宝贝女婿。
常常,丈母娘做晚饭的时候,调皮的皮特跑过来拿起平底锅当吉他,围着丈母娘边跳边弹;丈母娘则随手抄起一个锅盖当扇子,扭起大秧歌……
在悉尼这片土地上,霸气的中国丈母娘和萌哒哒的英国洋女婿,既捍卫着自己的风俗文化,又尝试融入对方的生活,他们用幽默的方式面对文化差异,积极地寻找一种让彼此最舒适的相处方式。
⑷ 现在新冠病毒又出现了,我们还要多久才能出头
新冠病毒一直都没有消失,何谈又出现?在我国付出巨大代价以后,用超强的组织与动员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控制。可以说,我国已经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抗击工作第一阶段的胜利。接下来,如果无法把好国门,控制住境外输入病例,新冠肺炎疫情就有再次抬头的风险。从个人的角度,我们还需要熬到6月以后;从国家的角度,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消失之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就无法停止。
欢迎大家留言,你认为到了6月份,我们能够出头走出疫情影响吗?
⑸ 从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为何上海对“老外”更偏爱
“洋女婿”在话题榜高居不下,原来是“洋女婿”变成“洋大人”引起的。
这是又一起“超国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是上海在疫情时期,洋人“超国民待遇”成媒体当功德来宣扬。
她爱“洋餐”、爱交“洋男友”,恶自己姓名及家乡一切,自己妈妈及弟弟从家乡来时,特别怕被人看到。
本以为她只是穷怕了,爱物质而已。可她喜爱的物质,都是和“洋”有关的所有东西挂钩。
交上个洋人男友,就等于喜欢的都实现了。天天说外语、吃西餐、还有移民的机会,立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区别开来。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个长得又老又丑的老外,都不乏年轻貌美女同胞搭着他的手,满脸优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骂俏。
一个忌讳别人叫她原来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厅交“洋朋友”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实写照。
在夜幕降临时,在上海很多酒吧里,有形形色色的中国女孩围绕在老外的身边,说着外语向老外献媚投怀送抱。
有时几个女孩为一个老外争风吃醋相互嘲讽,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风云。
殊不知,这些被她们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们国度混不下去,多少是无业游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国来讨生活。
在这里一下成了“香饽饽”,有高级培训机构聘请当讲师教书育人,有企业邀请他们当顾问,有多少可爱的国民过去合影拍照发朋友圈,甚至当成自己的微信头像。
对比一下,我们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国留学就业,他们也极少享受到这等待遇,至多让人平等对待,就很就不起了。
国外感谢我们为什么容易上热搜,因为我们太在意得到被人认同和点赞了。
自己灵魂都认为低人一等,别人怎么会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对他们仰视,他们傲慢不遵守规则不是很自然的吗?这说到这次的“洋女婿”事件。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报出来的消息,标题是:《孩子才两个月,辗转多国回沪的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怎么办?》
大家看这设置疑问的标题很自然被吸引进来。
“怎么办?”
正常的思维应该是强制隔离。
谁知道内容真的出乎意料,动用了街道办主任、居委会书记、英语口译精英,花了6个半小时把“才两个月孩子”抱出去。
事件大体概述是这样的:
一位去过德国、法国、瑞士,再从台湾进上海的英国女婿到达小区后,丈母娘和妻子为了怕影响两个月大的女儿,建议女婿到集中隔离区隔离。
听起来合情合理的嘛!
可这位英国女婿不干,硬要住在小区家里。
毕竟是有个两个月大的女儿,小孩健康比较重要,她们和这“洋女婿”僵持不下,后来需要居委会出来做协调工作。
居委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泣神州的“大招”,从新民晚报的讲述中,字里行间都显示居委会书记陈奉涛办事有多精、准、狠。
“两全其美的招”,然后难题“迎刃而解”,他们“严格执行政策”,又“暖心关怀”,“洋女婿”非常之“动容”。
这“暖心关怀”基本都用在对“洋女婿”身上,让他“动容”了。
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招”啊!
为了出招,辖区街道办一点不怠慢,街道办主任刘超坚带队,带领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工作人员里还有精干人才,“通过高级英文口译考试”的吕盈承担翻译工作。
可他们从健康、安全、专业多方面讲解,“洋女婿”还是不被说动,就是不愿意去集中隔离怎么着?
后来得知丈母娘有亲戚在附近,最后还是让“洋女婿”一个人住下,丈母娘、妻子及两个月大的女儿搬出去亲戚家借宿。
从下午两点钟,直到晚上8点30分,这领导和工作人员花6个半钟协调,结果是给“洋女婿”暖心关怀,令他“动容”了。
可这新闻出来,震惊到广大网友们,这不是给“洋女婿”超国民待遇吗?
从疫情地区回国的人,都会遵守疫情防控规则,自愿配合集中隔离14天。
自己人可以隔离,“洋女婿”为什么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乡随俗,去到别的地方,需要遵守该地方规定。
可这“洋女婿”过来,没说什么原因,就是赖着不走,最后反客为主了。
居委会、街道办,历经辛苦没错,最后让“洋女婿”变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办及居委会的“暖心关怀”,不应该送给“才两个月大”的小孩吗?
她才是祖国的花朵呢。
这样操作连“侠客岛”也看不过去了。
在岛叔微评话题里,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质量高,骨头需要硬一些”为标题,明确指出这种“超国民待遇”行为,伤到遵纪守法的国民的心。
在国民都讲“规则”的情况下,对“洋人”讲“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转内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离的“合规”,没有对“超国民待遇”进行回应。
网友们说一个假设,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会不会有这般待遇?
想都别想,即使现在湖北有零增长,比英国、德国、法国都少感染。
全国女婿去上海,会不会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包容和开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