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威海卫租借地的简介
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威海卫划归为英国的“租借地”,由此开始了英国对威海卫长达三十二年(刘公岛又续租十年)的殖民统治。
英属威海卫的旗帜与香港殖民地旗非常相似,旗帜的主体是英国国旗,它的右下角黄色圆形里面是一条龙。寓意英国在威海卫行使主权。把中国国旗图案裁减下了贴在英国国旗的右下角,这实在是对中国皇帝的侮辱。1902年威海卫殖民地旗子做了修改。将黄龙改为海鸟。
1898年威海卫在英国殖民者占据之后,其管理权限几经周转。首先威海卫被交由英国海军部负责管辖,1899年后又划归陆军部管辖,并由陆军上校道华德任行政长官,官衔为“政军专员”。1900年,威海卫属地改为文官制,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并颁布了《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同年7月24日颁发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
威海卫殖民政府主要由正、副华务司署和医官司长署组成。这一格局是随着形势变化逐渐演变而严的。1902年殖民政府主要设司法管理、征税、登记部和综合部等4个职能部门。1906年卫生事项从综合部独立出来,设立医官司长,主管租代是公工卫、官司办医院及船舶检疫。1906年殖民政府又将租借地划分为南北两大行政区,分设长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区行政公署—小区—村的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
1901年英国设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为租借地最高管理机构威海卫行政公署设行政长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殖民地副总督,但不同的是他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其专制又远远超过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长官斯图亚特·骆克哈特,印章为“大英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时威海人都称他为“骆大臣”。行政公署下设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僚属。
英租时期,英国先后向威海派驻了7任行政长官,分别为哥恩特(E。F。A。Gaunt)道华德、库温(Cowan)、骆克哈特、波兰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庄士敦(R..F.Johnston)。其中骆克哈特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在基层,殖民当局采用了中国原有之村董制,他们认为这种传统制度,仍能为群众所接受,因不少村董还是本村大姓人户的长辈,且多是富裕之户,较有威望。为了便于层级管理,1906年由华务司制订了分区制和总董制,全境划为南、北两大区片分26个小区。南区片17个小区,其行政长官驻温泉汤村;北区片9个小区,由政府秘书兼管,每小区选总董一人,多者管辖32个村,少者只有6个村。其区划为:北门外、竹岛、孙家疃、钦村、王家庄、田村、张村、里口、孙家滩、羊亭、西王家夼、长峰、凤林、海端口、孟家庄、桥头、报信、于家夼、冶口、栾家店、崮山、草庙子、刘官屯、港西、盐滩。
在警务方面,由副华务司统管,设总巡捕房,码头区域内设有东山、南大桥、北竹岛3个卡子(类似派出所),乡间设15个分卡。巡捕(警察)分为3级:巡官(三道杠)、巡长(二道杠)、巡捕(多为华人),总计200余人。
在司法方面,根据其法令规定,案件均归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审理,但该法官不常到威海,故各种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长官审理,正华务司管民事,副华务司管刑事。在办案中,英国人发觉中国人的传统办案法仍可采用,“只要不与法律相矛盾,不违背公正和道德准则,法庭就要以中国或当地的法律和习俗习惯为依据”。南区行政长官庄士敦在办案中,常仿效中国“父母官”身份审理案件全过程,并时而走访民间知情人,还开创设置了“检举箱”。
由于殖民地面积广阔而本国兵源不足,所以组建殖民军是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对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国占领威海卫后,即计划将其建成在华组建殖民军的大本营,一方面用于威海卫租借地的防卫,另一方面为英国对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侵略提供兵源。由于此举违反租约规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对。英方虽迫于外交压力而表示仅在威海卫招募并仅用于本地防卫,但仍然于1899年开始,从香港选调军官并从山东内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组建殖民军。该殖民军属雇佣军性质,称中国军团,又叫华勇营,驻守北大营、南、北竹岛和寨子等处,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时期曾达到1300多人。该军团各级军官全由驻华英国军官担任,主要采取英国治军方式加以训练。由于军纪涣散,逃跑率特别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开小差。1906年中国军团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编入租借地内巡捕房充当巡捕。中国军团存续期间一直是英国维护其早期在威海卫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划威海卫界址时,该军团曾作为主力充当了镇压威海人民抗英斗争的刽子手。同年9月份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威海卫行政长官道华德被提升为陆军准将指挥在华北地区登陆的英军,该军团被作为主力编入八国联军中英军序列,前往天津镇压义和团。
英租威海卫的32年间,社会各项事业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变化,但由于几种因素的制约,如:一、英租期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犹豫消极,本地人有了钱多是投在土地上,对工商业缺乏热情;二、交通不便,西邻烟台早已开端口对外,南邻青岛建有铁路贯通省内,威海虽有海运,但多被英国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卫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没有长足的发展。
归还威海卫租借地,中国与英国政府经过了26年的交涉与谈判始得完成。
⑵ 风云刘公岛(三)——沦为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
1898年7月,中英订立《租借威海卫专条》,规定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等湾内十英里地方租与英国,期限25年。刘公岛从此沦为英国租地。
为什么英国要强租威海卫呢?
在俄国占领旅大后,英国为抵制俄国势力的扩展,提出租借威海卫,以与俄国对抗。
弱国无外交!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前,清政府的采取的是妥协与投降,他们的腐败无能和软弱,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参观刘公岛展出的塑像馆里,我们领悟到了当时的悲惨情景。
1898年刘公岛被英国强迫租借,期间,岛上修建了饭店、酒吧、俱乐部、球场等,英国人俨然是刘公岛高贵的主人。
位于威海东山市区一带的国王饭店,是英国租借威海卫时期的主要 娱乐 场所。
威海卫的市民生活景况。
刘公岛上的生计店铺。
1902年,修建在刘公岛上的英军高尔夫球场。
刘公岛上一对英国夫妇。
英国贵族的生活实景。
自从英军进占开始,就着手将刘公岛上的民宅田土悉数购买,并将岛上中国居民迁出岛外。规定华人未经批准,严禁随意进岛。
威海卫高等公堂审案实景。
“遵循先觉路,灌溉自由花”。这是1931年为收回威海卫建立纪念塔时,书写过的楹联。收复祖国领土,是每一个爱国志士的强烈情怀。
历史 的悲哀,无过于强者恃强凌弱,犯我主权而使威海卫成为中国人之痛,寄人篱下,任人摆布!
历史 的奇异,无过于和强权俱来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东方封建文明的冲撞,导致威海卫经历数十年列强的侵染!
祖国母亲,我归来了!1930年10月1日10时50分,刻骨铭心的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载入了史册!
⑶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历史
1898年,威海卫最初在英国海军部的控制下,设置了临时性的行政公署,次年改由陆军部管理。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并颁布了《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同年7月24日颁发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威海卫行政公署设行政长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殖民地总督,但不同的是他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其专制又远远超过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到威任职,印章为“大英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时威海人都称他为“骆大臣”。行政公署下设正、副华务司和医官长等僚属。在基层,殖民当局采用了中国原有之村董制,他们认为这种传统制度,仍能为群众所接受,因不少村董还是本村大姓人户的长辈,且多是富裕之户,较有威望。但不少村董却是文盲,据当时调查境内有学位的村董只有79人,其中生员(秀才)78人。为了便于层级管理,1906年由华务司制订了分区制和总董制,全境划为南、北两大区片分26个小区。南区片17个小区,其行政长官驻温泉汤村;北区片9个小区,由政府秘书兼管,每小区选总董一人,多者管辖32个村,少者只有6个村。其区划为:北门外、竹岛、孙家疃、钦村、王家庄、田村、张村、里口、孙家滩、羊亭、西王家夼、长峰、凤林、海端口、孟家庄、桥头、报信、于家夼、冶口、栾家店、崮山、草庙子、刘官屯、港西、盐滩;另初设之商端口商会亦设总董一人。总董每月由英当局发给津贴5元,另从房地契据交易费中抽取10元。每季度总董须到华务司署开一次“了解民情”会。在警务方面,由副华务司统管,设总巡捕房,码头区域内设有东山、南大桥、北竹岛3个卡子(类似派出所),乡间设15个分卡。巡捕(警察)分为3级:巡官(三道杠)、巡长(二道杠)、巡捕(多为华人),总计200余人。在司法方面,根据其法令规定,案件均归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审理,但该法官不常到威,故各种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长官审理,正华务司管民事,副华务司管刑事。在办案中,英国人发觉中国人的传统办案法仍可采用,“只要不与法律相矛盾,不违背公正和道德准则,法庭就要以中国或当地的法律和习俗习惯为依据”。南区行政长官庄士敦在办案中,常仿效中国“父母官”身份审理案件全过程,并时而走访民间知情人,还开创设置了“检举箱”。时民间有些小纠纷,因当事人往往感到上告可避免在村中拉关系,送贿礼,便直接诉之于法庭,故当时流传一种“威海人好打官司”的说话。因罪判刑后,送监狱关押,判2个月以下的送北仓监狱(习称黑屋子),2个月以上的送刘公岛监狱,罪重的送香港执行。死邢犯由按察使带来律师为之辩护,无法辩护者,在刘公岛执行绞刑。英租威海卫的32年间,社会各项事业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变化,但由于几种因素的制约,如:一、英租期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犹豫消极,本地人有了钱多是投在土地上,对工商业缺乏热情;二、交通不便,西邻烟台早已开端口对外,南邻青岛建有铁路贯通省内,威海虽有海运,但多被英国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卫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没有长足的发展。为了发展经济,英当局于1901年将威海港辟为自由贸易港,免收海关关税,鼓励转口贸易,只收船捐。另有土地税、舢板税、码头捐、商业执照费、酒类专卖税、鸦片专卖税(1909年后停止专卖)、路税等。32年间,计征税4913216元。海运开辟了通往青岛、上海、香港、天津、大连、仁川等航线,每年进港客货轮平均在五六百艘,最多为1929年,计1139艘、130万余吨,进口商品多为棉布、面粉、食糖、煤、石油等,出口多为花生油、花生、盐、鱼干等。在市政建设方面,英人原计划将威海卫建成一座海军基地,后其海军部认为建设海岸工事所用的钱财,不如用在建造船舰上,便于1902年放弃了原计划,把威海设定为一处海军飞地;其殖民部对发展威海卫的商业也缺乏信心,坚持把开销费用保持在勉强过得去的最低限额。1904年拟建的市政办公大楼最终决定停建,码头区(英人称爱德华区)除英人建的”国王饭店“(俗称东大楼)规模较大外(楼房63间),其余在近海处多为英商建的一些小型别墅或消夏避暑用房。城乡公路建设总长约70公里,路面为碎石、沙土轧实层面。海港码头,在刘公岛上除原有之铁码头外,另建有康来码头;在岛外建有胜德码头(习称木码头),另有东码头(习称石码头)。邮政电讯,电话仅几十部,多为公用,照明仅有一处电灯公司,夜明晨停。在文教卫生事业方面,威英当局官办一处皇仁小学(在北大营),此外,英人为培育其子弟,建有威海卫学校(黄泥沟村西)和刘公岛学校。由于传教士涌入威海,各宗教团体也在办学,基督教先后建立安立甘堂(今实验中学处)、讲书堂(今区法院西则)、乐祉堂(今码头小学处)3处中小学;天主教先后建立海星学校(只收男生,今鲸园小学处)、明星女校(海星西邻)。时威海卫人在全国风行‘废科举,兴学堂”的影响下,加之处于殖民地、民族感情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也纷纷筹资办学,中学办有齐东中学(金线顶下),小学建有清泉(城里孔庙内)、敬业(天后宫东)、九华(北大营东)、培德(今建立村,万字会办)、铭新(潍县街西头)等。特别是为了宣扬反纟厘足,天足会首办了淑德女校(谷家疃南),还有毓秀女子小学等。在乡村计有私塾40余处。此外,绅商界还办有平民夜校20余处。戏院、影院在码头区各有一处。报纸先后有《威海卫天琴鸟日报》(英文版)、《威海新报》、《威海午报》、《威海日报》。医务方面,威英当局在码头区办有“大英民医院”,在刘公岛和温泉汤也各设一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