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政府是如何抓机遇促发展的

英国政府是如何抓机遇促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3-08-30 08:48:49

㈠ 英国政府宣布减税等经济刺激措施,这一政策可能对英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英国政府的这一项政策将会导致英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同时还会导致英国出现严重的通胀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导致英国国内的物价成本出现飞速上涨的迹象。

为了解决英国经济倒退的局面,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刺激政策,遏制英国经济衰退的情况,不过英国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看似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却会给英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

一、英国政府的刺激政策,会导致英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

虽然英国政府出台的减税政策能够有效减轻企业的负担,但是由于英国大部分的产业都已经向外转移,这使得英国国内的企业不仅享受到了减税政策所带来的福利,同时还不需要承担挽救英国经济的重任。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英国的经济才会陷入更加严重的衰退局面。

㈡ 英国陷入就业寒冬,政府采取了哪些促进就业措施

英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西欧国家中失业率数一数二的国家,失业率长期盘踞再百分之二十以上。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英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也一直积极作为。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国政府在解决失业和促进就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构建失业群体交流互助平台

与就业难的问题相比,英国失业率高的问题同样让英国政府十分棘手。为此英国政府通过构建官方失业交流互助平台,加强失业群体与现有企业网络交流。促进失业群体二次学习就业或通过互助形式进行再创业等方式减少失业群体数量和失业率。

总结:英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尽管在冷战后经济发展一直十分滞后,但是其在促进就业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我们有相当大的学习意义。其成功的经验也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学习。

㈢ 英国的经济是怎样发展的

‍‍

英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末工党上台执政后,布莱尔政府基本承袭了保守党的经济政策,出现了二战后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变经济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工党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从福利和医疗制度、上议院世袭贵族特权、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以此来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新举措: 面向未来,着眼科技,向知识经济转型。英国决心在21世纪成为知识经济型的社会,为此在1998年底正式发布了《我们有竞争力的未来:创建知识经济》白皮书,将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作为制定工业、科技和贸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大学等研究机构与企业界联合,向商业化研究发展,将知识向实用技术转化。政府努力促进企业界的联合,使企业形成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制定政策、法规以规范和培育市场。政府内部实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业界发展伙伴关系。吸引风险投资,发展基础研究。加强与国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参与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力度,重视吸引海外投资。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来保证和鼓励平等的竞争,鼓励扩大再生产,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部分酌情减免税收。在刺激投资和促进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发展方面,采取鼓励措施,实施信息产业战略,帮助企业适应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过热和衰退,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英国财政大臣布朗把英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称之为“英国模式”,并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推荐给其他国家。工党上台执政以后实行货币政策改革,由英格兰银行独立决定利率,从而遏制了通货膨胀,同时政府扩大支出保持了宽松的财政政策。目前,为防止经济过热现象,英国开始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兰银行采取渐进式加息的货币政策。工党执政以来,英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GDP年均增长2.7%,物价低于2%,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成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国。

‍‍

㈣ 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英国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保守党政府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抗议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法国

二战后,法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农村改革、山区开发和保护及老工业区结构改造政策,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方针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地方中小城市的发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主要内容有: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调整全国城市结构,改革旧有城市体系,加速发展里昂、马赛、里尔等地区中心城市,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城市流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

第二,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农业区,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国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区交通相对落后,缺少通讯手段。为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和通讯的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20世纪70年代初,专门制定了有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别条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兴建基础设施大型项目。经过努力,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交通网络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制定相关法令,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欠发达地区农场进行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投资。开发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法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十分重视扶持适合各地区特点的工业、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点改革区,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这些地区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稳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不足和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法国政府把稳定农村人口作为执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

5、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贷款和补贴。到80年代中期,这方面的支出约占国家农业拨款的3%。政府还通过补贴等措施,普及落后地区的视听和影像教育。政府还同地方签署文化教育合同,促进农村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实施山区开发与保护政策。山区约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2%。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提出应根据山区的不同特点,在保护山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山区经济。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护和开发山区的四条方针,包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扶持山区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保护资源;重点改善人烟稀少、偏僻山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改善山区生活条件等。

第四,推动老工业区结构改造。1979年以来,法国政府对老工业区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措施。20世纪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阶段,先后提出了“钢铁工业改组计划”和“拯救钢铁工业计划”,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来推动企业现代化,但未取得预期效果。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对老工业区的改造进入第二阶段,初期实行扩大煤、钢生产的“振兴”计划,结果加剧了原有的“结构性危机”;后由于经济严重不景气,又转而实施“紧缩”政策,加速结构调整,使生产由“低效数量型”步向“高效质量型”转变。

(四)实施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20世纪50年代起,法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奖励制度,先后设立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地区开发奖金、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农村开发与国土整治部际基金、工业现代化基金等,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迁企业和机构提供补贴,并重奖在边远、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主。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金和补贴一律改称“国土整治奖金”,并对资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对参与区域发展的企业,政府还根据地区和就业人数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

(五)实施地方分权政策,调动地方积极性

二战后,法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中央权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积极性,造成地区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开始实施向地方分权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大区和省。80年代起,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自治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各地区可按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执政后,于今年3月在议会通过有关地方分权的修宪法案。右翼政府强调,地方分权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将使各地区释放出可达国内生产总值1%的新的经济活力。

联邦德国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㈤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怎样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科技发展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David Thirsby 1997年的说法,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2.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04 年,国家统计局为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包括:提供实物型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报出版、制作、发行等;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等;文化管理和研究,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经营,如文具、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的生产经营等;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界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3.创意产业的定义

根据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港台通常所采用的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依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根据这个定义,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部门。

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它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1)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

(2)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

(3)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互使用。

在发达国家,随工业化的发展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进步,包括在教育和研发、文化、金融等众多领域的创意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增加。这些人喜欢到什么地方去工作就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过去,人们在一个地方工作,花大量时间在上下班路上,频繁更换工作只为了上班地点离家近一些,只有在度假时到另一个地方旅游和休闲。现在工作节奏快,工作之余需要就近休闲,甚至“上班是一种享受,工作就是度假。”发达国家的上班族很多人认为,在什么地方工作(工作地点)比为哪个公司工作(公司老板)更能显示人的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和区域的行为主体就不仅是企业,而且是企业中的人。经济活动的区位就是人所喜爱的区位,企业的战略和城市、区域的战略也就是人的战略。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佛罗里达教授2002年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证据,说明过去是公司区位吸引了人,现在是有创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公司将会搬到有创造力的人乐意居住的地方。他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喜欢住在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即所谓“3T”)排名很高的城市。

为此,城市要从高效率城市向具有创造力的城市提升,而宜人的快乐的环境,即时尚的文化生活环境就是创意城市的必需。如此看来,文化产业就自然地和创意产业交融在一起。也就是说在3T因素的第三个T(宽松愉悦的环境)就离不开创意的文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的需求就往往成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产业,只是创意产业的内涵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交织的部分。

4.创意产业范畴、产品和服务 (椐英国情况)

1、广告 消费者研究,客户市场营销计划管理,消费者品味与反应识别,广告创作,促销,公关策划,媒体规划,购买与评估,广告资料生产。

2、建筑 建筑设计,计划审批,信息制作。

3、艺术与古玩艺术品古玩交易,包括:绘画、雕塑、纸制作品、其它艺术(如编织)、家具、其它大量生产品(如大量生产的陶制、玻璃制品、玩偶、玩具屋、广告、包装材料等)、女装设计(含珠宝)、纺织原料、古玩、武器及防弹车、金属制品、书籍、装订、签名、地图等零售,包括通过拍卖会、画廊、专家现场会、专门店、仓储店、百货商店、因特网的零售。

4、工艺 纺织品、陶器、珠宝/银器、金属、玻璃等的创作、生产及展示。

5、设计 设计咨询(服务包括:品牌识别、企业形象、信息设计、新产品开发等),工业零部件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6、时尚设计 服装设计、展览用服装的制作、咨询与分销途径。

7、电影录像 电影剧本创作,制作,分销,展演。

8、互动休闲软件 游戏开发、出版、分销、零售。

9、音乐 录音产品的制造、分销与零售、录音产品与作曲的着作权管理、现场表演(非古典)、管理、翻录及促销、作词与作曲。

10、表演艺术 内容原创,表演制作,芭蕾、当代舞蹈、戏剧、音乐剧及歌剧的现场表演,旅游,服装设计与制造,灯光。

11、出版 原创,书籍出版:一般类、儿童类、教育类,学习类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杂志出版,数字内容出版。

12、软件设计 软件开发:系统软件、合约、解决方案、系统整合、系统设计与分析、软件结构与设计、项目管理、基础设计。

13、电视广播 节目制作与配套(资料库、销售、频道),广播(节目单与媒体销售),传送。

5.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这里以现代产业和产业组织理论为依据,梳理、辨析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般特征。

一、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等同于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stries)与创意产业(Culture Instry),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1998年,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上海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除了北京外,目前还只有台湾和香港。香港最初使用的是创意产业,在2005年将其改称为文化创意创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内涵极为相似。按照英国的定义,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2002年,中国台湾借鉴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外延极为相近。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台湾创意产业也包括相类似的13个产业: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内涵界定角度不同,但外延相似

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特征。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文化产业范畴,但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差异大,作为产业分类概念,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内涵标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2004年4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是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内涵界定的角度不同。我国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从外延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比较接近,与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相比较,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包括整个设计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设计业方面只包括“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美术图案设计服务,展台设计服务,其他与文化有关的设计服务”,而不包括“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包装装潢设计服务,模型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二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不包括旅游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三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文化服务”中还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了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外,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早已有之,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产业所共同拥有的特性得到政府和企业、社会的格外关注,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内容产业。

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Content Instry)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这与1997 年颁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信息产业的范围基本吻合。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其产品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内容。形式各异、内涵多样的文化产品因其内容而有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产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数字内容产业,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会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内涵。

四、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大背景下的经济运行新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经济所涵盖的发展对象相互重叠的地方多,但不是一种包含关系。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智能型经济,是一种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比较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与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更多是体现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上。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的运行模式虽然都要以创新为灵魂,都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使经济运行建立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以及高科技和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之上,但两者还是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重大区别。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成为一种新的运行模式。

一是发展条件不同。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因而必须在高新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才能出现和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既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也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甚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涉及的范围不同。知识经济由于重点在于技术,更多地强调科学精神,所以往往会囿于自然科学。而文化创意产业既重视自然科学也重视社会科学,既重视科技创新又重视思维创新,有效地把弘扬科学精神和倡导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能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能动作用。
参考资料:http://weihuang9.52uni.com/user1/986/archives/2006/3510.asp"

㈥ 十八世纪的英国是如何促进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的

疯狂的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并且,英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来弥补宫廷财政运转的不足。1694年,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国家债务制度,这从另一条渠道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英国的染织业�0�0制糖业�0�0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

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同时,珍妮机的使用排挤了旧式纺车,使那些买不起珍妮机的原来从事家庭手工业的纺工也放弃农业,到拥有珍妮机的人那里去工作,从而成为雇佣工人。纺工和织工放弃的土地就为农业资本家所收买,小自耕农无力与资本主义大农场竞争,他们逐渐受到排挤而破产之后,也就沦落为农业或者工业中的无产者了。

珍妮纺纱机虽然大大提高了棉纱产量,但纺出的纱不结实,细而易断。由于珍妮机带动的沙锭日益增多,却需要手工来摇转纺轮,这样就使人力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便需要在质量和动力方面加以改进。1769年,钟表匠理乍得·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用水力推动,机器上安装着许多滚轴,旋转很快,纺出的纱质地坚韧。

由于水力纺纱机体积大,又必须设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旧式纺车或珍妮机那样安装在家庭内,而必须建立厂房,集中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就为工厂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棉纺厂,成为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主。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虽然结实,但是很粗糙。因此,还需要继续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棉纱的质量。

1779年,工人赛米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骡机综合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纺出来的棉纱既结实又精细。此外,还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最初,骡机带动二三十个纱锭,后来随着机器的改进逐渐增加,到十八世纪末,已经有了能够带动四百个纱锭的纺纱机了。自从骡机发明与广泛应用以后,集中从事生产的纺纱工厂迅速增加起来。

棉纱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织布抛到了后面,于是,纺与织之间又出现新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良织布机。1785年,牧师埃德门特·卡特莱特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但是,这种机器非常呆笨,销路不广。后来,经过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进,这种织布机才日益完善,逐渐推广应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还发明了一种整布机,霍洛克斯又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众所周知,水烧热了之后就膨胀为水蒸汽。事实上,这个道理人们在很早就知道了。约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亚历山大里亚的赫罗,就认识到蒸汽的动力作用。在他的着作中,记载了他曾经制造过一种利用水蒸汽旋转的玩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尝试过设计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纸。然而,为了工业的目的把蒸汽用来作为动力的试验,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法国物理学家尼斯·帕旁称得上是第一个蒸汽力的实验者,他于1680年在英国试验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发明并没有实际用于工业上。1698年,英国人托玛斯·塞维利发明了利用蒸汽力而制成的抽水机,但是不够坚固,经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压力,常常破裂。1705年,铁匠托马斯·纽科门在塞维利抽水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抽水机。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制造和修理自然科学仪器的工作时,注意到纽科门式蒸汽机之所以浪费很多热量和时间,是因为汽缸里既要产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终于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安上一个隔离式冷凝器装置后,蒸汽不是在汽缸内冷却凝固,而是让蒸汽通过一个阀门,进入一个单独保持冷却的冷凝器,这样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温度,真空也能够不断产生。

1769年, 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作往返运动的缺点,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可以将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

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

1784年,经过再次改进的蒸汽机,不仅能够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而且还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1785年,一个使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很快,蒸汽机在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瓦特蒸汽机的问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从此以后,只要有煤作为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并且,工厂也是根据需要建立起来,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马克思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

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从而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广泛利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以此为标志,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煤炭可以说是近代工业的食粮,如果没有煤,就没有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工业革命。正因为英国的煤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所以才支撑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中世纪,由于烧煤使空气污染,封建统治者严厉禁止采煤。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扩大,煤炭工业迅速发展。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千四百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也建立起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㈦ 英国10月通货膨胀率创41年新高,英首相民意如何英政府应对措施

这项措施将缓解英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但也将缓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压力。英国不仅存在通货膨胀问题,还存在能源价格和债务上涨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行业的许多工人开始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因为英国的收入水平许多普通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显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还需要采取举措降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前景。

此外,这项措施可以缓解当地经济发展的压力。对于个人来说,但对于公司来说,一定程度的减税可以帮助这些个人度过困难时期,但这也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各种问题造成的衰退,因此,英国将继续提供各种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好处。

㈧ 英国政府宣布减税等经济刺激措施,如何看待市场反应

英国等欧洲经济市场已经下滑严重

英国原本是老牌的工业和经济强国,经济实力在全世一直名列前茅,但是由于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了一场矛盾之后,导致欧洲市场经济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这有严重影响到了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经济形势;同时英国和欧盟各国选择支持乌克兰并且制裁的俄罗斯,这也导致俄罗斯和欧盟各国的关系越发紧张,最终俄罗斯选择停止了对欧盟各国的天然气供应,导致英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能源不足情况,这个严重影响到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欧洲市场经济高速下滑。

阅读全文

与英国政府是如何抓机遇促发展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什么标志能代表中国 浏览:192
印度舞属于什么类型的舞 浏览:381
越南互金企业如何出海 浏览:726
越南币10万5千元是多少钱 浏览:906
伊朗红花什么样的好图片 浏览:751
伊朗买了多少原油 浏览:93
中国的薯仔都出口哪里 浏览:883
cc是意大利哪个牌子 浏览:133
美国和中国哪个国家先进 浏览:652
中意航班取消了怎么回意大利 浏览:212
英国留学专利有多少 浏览:644
英语作文用意大利斜体怎么样 浏览:762
英国布莱尔是什么学历 浏览:275
印尼流通语言是什么 浏览:822
意大利为什么华人少 浏览:150
意大利米尔艺术漆有哪些品牌 浏览:448
越南滴水咖啡怎么喝 浏览:897
印度女孩为什么鼻子挂环 浏览:615
印度开宾馆多少钱 浏览:166
中国网络为什么 浏览: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