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英国人比美国人更绅士、更有礼貌
因为绅士(Gentleman )这一说法起源于英国,这是他们的文化传统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人谈吐举止都比美国人要更文雅,更有有礼貌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只有230年左右的年轻国家,它不像世界上其他国家那样有千年的文化积淀(英国,法国之类都有1-2千年的历史),它几乎从建国开始就是一个现代化,民主制的国家,并不像英国或者其它国家那样,有着传统的文明礼仪习俗
美国所带表的是现代流行文化,如果把美国比作现代摇滚乐的话,那英国就是古典交响乐,交响和摇滚,哪一个个人的感觉更高雅脱俗?当然是交响乐
美国人豪放不羁,粗俗大方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北美大陆有关,也许正是这片在美国建国之初还是荒蛮广阔的大陆练就了美国人充满激情的性格,虽然有时候不太高雅入流
不过至今还是有一些美国人保持着从他们的欧洲祖先那继承下来的高贵举止,但毕竟还是少数,现在美国大部分年轻人都早已不在乎这些
⑵ 英国的礼仪与习俗
我不能恋爱的女朋友福建猥亵女学生副教授已被开除玛莎拉蒂案死者家属希望司机死刑多家美媒中断特朗普讲话直播9个高频词看十四五规划唐嫣晒女儿追剧照杨紫向张一山要生日祝福内蒙古致32死瓦斯爆炸事故案32人获刑黄明昊网宣组发文隐秘而伟大捉迷藏电影周杰伦 目前暂时找不到对手艺匠为杨紫庆生刘强东成立新公司陈情令泰国见面会比特币年内价格已翻4倍
英国的礼仪习俗,再不会就out了!
宁波立思辰留学
2019-09-22
关注
未了解英国人礼仪和习俗之前,总觉得他们特别高冷接触之后会发现,他们也有逗比的一面。留英之前,你需要get一些英国礼仪和习俗,这样才能和英国的小伙伴愉快地玩耍,立思辰留学就给大家讲讲英国一些礼仪风俗习惯!
1.拜访
如果你要去拜访一个英国人,需要提前约好时间,英国不太喜欢有朋友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口。如果英国人说anytime,也不要选择半夜三更去打扰,毕竟半夜敲门,那是恐怖片。
进房间之后,男士要摘帽子,特别是去教堂,戴帽子的男孩子一定记得摘掉。虽然有时候在室内会看见一些戴帽子的英国人,但对老一辈的英国人来说,这是极其不礼貌的。
2.打招呼
在英国,(初次)见面打招呼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说一句‘How do you do?’+握手,当一个英国人说‘How do you do?’的时候,不需要回答,同样说一句‘How do youdo?’就可以了。
涌抱+kiss,no!英国人不会喜欢的。
初次见面时,别总盯着英国人的眼睛看,对方会觉得不舒服。商务/正式趴体上介绍两个人认识,要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当两个人年龄、职位都差不多的时候,要把你更熟的朋友介绍给另一个人。
3.送礼物
生日/圣诞节,英国亲友间会互送礼物,礼物不需挑太贵,用心就好。当英国人邀请你去家里做客,最好带一盒巧克力、一瓶酒或者一束鲜花。亲身检测,英国人对巧克力比较痴迷。
4.排队
可以这么说,排队是英国文化特色之一。永远不要怀疑英国人对排队的执念,英国商店门口就算只有两三个人,他们也会规规矩矩地排队。不要试图去插队,小心惹毛了英国人,如果情况特殊需要插队,要先问过前面排队的人愿不愿意。
5.守时
英国人一向守时(当然也有些例外的,如果这次约会你迟到了,那下次约他也会让你等上几分钟),特别是苏格兰人。到了约好的时间人却不出现,是非常不礼貌的。就算你预计只迟到5分钟,也要记得提前电话通知对方。
6.用餐礼仪
等等
如果有英国人邀请你到家里吃饭,提前get一些用餐礼仪。进了房间不要立马就坐,因为座位可能是主人定好的(坐错位子尴尬不?)。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都知道了吧?不要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吃饱后把刀叉并排放在你的右侧,没吃饱,休息时把刀叉交叉(叉子在上)放在盘子上。
如果是在餐厅吃饭,通常是攒局的那个人付账,上菜顺序:前菜主菜甜点。
7.交友
虽然英国人看起来有些高冷,但大多数还是很友好的,想和他们做朋友,不能问(女性)年龄,如果遇见英国人在看报纸or用耳机听歌,最好别上去打扰。
8.小费
虽然给小费大多适用于美国和加拿大,但如果你给英国出租车司机一点小费,他们会很开心。留英小伙伴们如果预定了机场接机服务,minicab司机帮忙搬行李,可以给个两三镑的小费。
9.公共场合
在公共场合,别总盯着别人,不要随地吐痰,也不要挖鼻屎(这个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如果想问路,要礼貌一点,交通方面的术语要表达清楚:roundabouts环岛,level crossings平交道,traffic lights红绿灯,zebra crossings斑马线,bus lanes公共汽车专用车道,contra flow反方向行车,motorways高速公路,traffic jams堵车
⑶ 英国人为什么爱喝茶
英国人爱喝茶是世界闻名的。然而茶的故乡并不在英国,而在中国,中国是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英国最早的茶原是300年前从中国运过去的。据说,英语中tea的发音原是中国南方某地方言对茶的叫法。在17世纪以前,英国人还不知道茶为何物。据说茶是由英王查理二世(1630~1685年)的王后凯瑟琳带到英国的。凯瑟琳出生于葡萄牙。她出嫁时从东印度公司购买了中国红茶100千克,把它带到英国王宫,她把喝茶当做一种宫廷乐趣。不久,英国朝廷大臣、贵族、社会名流纷纷效仿,天长日久,喝茶的风气逐渐遍及全英国。
到今天,饮茶不仅是英国人所喜爱的消遣方式,茶叶更是一项重要的生意,英国拥有许多茶叶公司。茶是英国最流行的饮料,将近一半的英国人喜欢饮茶。人们普遍认为茶能医治百病,有的人竟到了饭可以不吃,茶不可不喝的地步。
英国人喝茶比较定时,不像中国人那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喝茶。英国人习惯于三餐两茶。每天,人们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需要停下来休息一刻钟左右,喝杯茶,吃点东西,这段时间叫茶休。茶休一般为一天两次,即上午茶和下午茶。上午茶一般在10点半左右,下午茶一般在下午四五点钟时。
茶休在英国是“雷打不动”的休息时间,这在别的西方国家是没有的。在英国,人们主要喝奶茶,冲茶时,先在茶里放少许牛奶,再放热开水。有的英国人还喜欢在奶茶中加点儿糖;有些人则喜欢在清茶里加些柠檬汁,但不能同时在茶里又加奶又加柠檬汁。
⑷ 如何理解不同文化中的吐痰现象
我要讲的是关于亚洲的吐痰现象。我不是来告诉人们吐痰现象多恐怖,这不是我的工作。 ■ 罗斯·孔伯在上海大学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的演讲 罗斯·孔伯在印度看到,当地人喜欢用蒌叶配各种香料一起吃。蒌叶容易让人产生唾液,从而导致吐痰。 韩国人喜欢在街上垃圾箱旁抽烟,然后把痰吐到垃圾箱或下水道里。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罗斯·孔伯(Ross Coomber)最近自费到亚洲的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中国调查吐痰行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和社会对吐痰的态度。 我要讲的是关于亚洲的吐痰现象。我不是来告诉人们吐痰现象多恐怖,这不是我的工作。我来做讲座是想让人们了解,在不同的国家,吐痰现象是不同的,人们对吐痰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吐痰这个现象颇为关注,因此它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课题。 一、吐痰的涵义 想要研究这个课题,必须先理解礼貌、礼仪。礼仪就是告诉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如何表现才是适当的行为。西方把吐痰看作不礼貌行为的象征,所以吐痰现象很少。但是在印度,吐痰现象很正常,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在吐痰。吐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甚至有一点“上瘾了”。印度人吐痰与嚼槟榔有关。在韩国,吐痰与抽烟有关。吸烟后需要吐痰,所以吐痰和吸烟成正比。由于吸烟者几乎都是男性,所以吐痰者也几乎都是男性。在有些国家,几乎所有人都吐痰,甚至把吐痰当作一种消遣。但由于痰具有黏稠等物理性质,在公共场合吐痰确实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吐痰不仅仅是将痰吐在地上这么简单,它有许多表现方式,内涵意义丰富。比如在西方,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吐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随处可见。美国人现在不经常吐痰,但不是说他们以前就不吐痰,只是说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频繁且随意。历史上,吐痰就有很多重要的象征和普遍的涵义,几乎到处可见。当代亦是如此,有时吐痰仅仅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有时吐痰是极具进攻性的行为,有些人吐痰仅仅是个人习惯,有些则是宗教的或迷信的行为。而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吐痰甚至只是表示“嘿,老兄,我在这儿”,没有过多的侵犯或不尊重之意。所以吐痰的类型、方式不同,它背后的涵义也就有差异。比如,在韩国,在一个新生儿身上吐痰,表示希望会带给他好运。再比如,当两个商人将痰吐在手上,然后再握手就表示达成协议。所以,吐痰不只是吐在地上,还会吐在别的地方,并且有着独特的涵义。 二、人们对吐痰态度的转变 如今,在西方社会很少会看到吐痰现象,这一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人们开始将不吐痰当作一种社会行为来规范或约束自己;二是认为吐痰可能传播疾病,比如肺结核。很大程度上,吐痰行为的减少是出于公共卫生的考虑,特别是对疾病传播和肺结核的关注所致。西方社会将吐痰视为一种禁忌,认为那是不得体的行为。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至少迄今还没有有力证据证实吐痰与传播疾病之间存在关系。我所指的有力证据是能系统综述疾病的传播、发展以及为其提出确凿证明的依据。我们知道肺结核、禽流感等疾病可通过空气传播,其最有力的证据是某一病毒或疾病仅仅通过表面的轻触就能传播并存活很久。而是否将痰直接吐到地上就很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播,打喷嚏或咳嗽时如若使用面巾纸,就阻断了疾病的传播? 孟买大学的Dilip Nadkarni博士,在印度发起反吐痰运动,指出吐痰并不像印度社会通常认为的那样,民众应该更好地了解到吐痰的害处,号召人们放弃公开吐痰这种恶习。他认为吐痰对人们危害很大,尤其是在疾病传播、公共卫生方面。我去印度之前就联系了Nadkarni博士,因为对于他的说法我并不是十分赞同,我需要证据,仅仅做些假设或猜想是不充分的。这开始越来越关乎道德、行为和礼貌,人们尝试去做的就是找到这其中的关联,仅靠假设说吐痰会造成危害或夸大其程度,这是不严谨、有问题的。 我想讨论的是人们对于吐痰行为的态度转变,依据西方社会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的观点,礼貌、礼节、礼仪等我们在社会中应有的行为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形成的,是千百年间通过两样东西塑造出来的。 同样,珍妮·艾布拉姆斯(Jeanne E. Abrams)也认为,权势之人会率先做出决定再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过了很多年,这些行为就变成普通的日常行为。但是艾布拉姆斯还指出,如果我们看美国20世纪前期的反吐痰运动,很容易发现它与肺结核医疗问题联系在一起。 联系到印度的吐痰问题,有时人们大部分会关注那些缺乏权力的人,通常是工人阶层和一些被认为不懂礼节的人,并认为社会精英不会做出那些不得体行为。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存在。所以,社会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会指出,危险行为和人们不喜欢的社会行为常常与你不喜欢的那个阶层的人有关。 此外,政府在强制推行政策时常常用到恐惧心理。对于那些讨厌吐痰的人来说,“恶心”二字应该是对其吐痰行为所持态度的最好概括。而吐痰也与恐惧相关,有人认为,因吐痰而造成的死亡甚至大于一颗原子弹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吐痰对社会来说往往会被认为是危险的。所以,有人认为应该根除吐痰这种极不文明的行为。 三、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反吐痰运动 在座各位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运动?我在路上没有见到禁止吐痰之类的标语。其实我来之前很期待,因为很多西方人都知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有反吐痰运动。那中国是否将反吐痰运动宣传到了西方?有的人会说,随地吐痰与国家的经济实力不相符,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更容易向外界暴露自己的问题。另外是希望通过奥运中更好的表现,来鼓励中国人参与、贡献和享受自己。还有就是将随地吐痰和不文明联系在一起,认为吐痰和外界的看法有关。 上海在世博会时开展了这样的改进公民行为运动,上海的人们想改善、或者说他们希望外界和到上海来的人看到他们改善了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变得更加文明。减少吐痰行为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减少插队、穿睡衣上街、嚼口香糖等行为。这并不是上海特有的不文明行为,但是这些事情被重点关注了。 在印度,反吐痰运动是非常有限的,我看到那里的人们到处、随时吐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也有很多人认为吐痰恶心而不会这样做, 但许多人还是会吐痰。随地吐痰已经成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印度人喜欢嚼蒌叶。蒌叶与口香糖不一样,它根植于印度文化。 如果是因为人们抗拒改变,这又是为什么? 吐痰行为是如何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的?可见,随地吐痰应当被理解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些文化中根深蒂固。比如有位中国女性接受我的问卷调查,听说我在研究吐痰时,她笑了,她说中国人并不认为随地吐痰是一个问题。她认为这种情况在中低阶层的人中比较常见,比如工人、农民。 这位女性在国外受过教育,在她的童年时代,她从不认为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她的态度转变与她20多岁时在海外留学7年有关。也有很多接受我调查的人说中国人现在将吐痰视为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只有暴露于国际背景下,人们才会说这是一个问题?人们受到越来越高的教育,出国并且看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看待吐痰的观点,或许他们会放弃原有的观点。 四、反吐痰运动的实质 我一直在努力的是,尽管如世界各地的许多人一样感到吐痰是恶心的,但是你对它的感觉如何并不重要,不要把情绪带到这里。我试图了解,吐痰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我们如何理解吐痰,。在亚洲,我看到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吐痰现象,它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你可能注意到当你过马路时有人随地吐痰,但你不会感到惊讶,你可能会想其实我不喜欢那个人这样做,但你可能不会注意到吐痰的其他方式并不影响你个人。也许对外面的世界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问题,但如果外界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考虑在内来理解这件事,那么就不会令人感觉到不舒服,像中国或印度这样的国家,可能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认识的转变,这种行为会逐步减少。 (本文为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罗斯·孔伯教授日前在上海大学演讲的整理稿,略有删节,原标题为“亚洲吐痰:一种文化现象”。由上海大学历史系、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乔晶花、陈璐翻译整理,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安教授校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