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媒体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媒体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9-05 12:27:25

① 英国是怎么崛起的

英国崛起的原因是综合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英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其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两部分:

部分内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以及殖民战争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积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对外的贸易,使伦敦,利物浦成了繁荣的港口城市。

3、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等。

4、重视教育:二百多年来,英国的各类学校和大专院校随着该国举世瞩目的技术、工业和金融革命而发展起来。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牛津大学(1185)和剑桥大学(1209)成立的时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拥有强大的制海权: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其后,利用其优势的地理位置与强大的海军控制了海上运输贸易。

2、不断扩张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

(1)英国媒体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 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于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

② 好莱坞为什么会喜欢拍英国题材的电影原因很复杂

今人无从得知,四百年前启航的五月花号上,离乡背井的百余名清教徒逃亡者到底是怀着满心的惆怅,抑或是一厢情愿的向往驶向一洋之隔的未知大陆,但英美两国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却已注定在那刻生根。

如果我们翻开美国电影的历史,会发现,原来在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源源不断生产了150多部“英式电影”。所谓“英式电影”,其实都是正宗的好莱坞出品,但影片内容要么基于英国的历史故事或者文学作品改编,要么背景设定在英国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时间维度上远至中世纪,近至当时正如火如荼的二战。

总的看来,这批电影不遗余力对英国的辉煌历史和浴血奋战进行歌颂。可以说,好莱坞还从来没有对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如此热衷过。

《乱世春秋》(1932)

在这百余部好莱坞“英式电影”中,相当多属于大投资的巨片,尔后也取得票房和评论上的成功。其中的《乱世春秋》(Cavalcade,1932)、《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1935)、《蝴蝶梦》(Rebecca,1940)、《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1941)及《忠勇之家》(Mrs. Miniver,1942)都赢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

其他风行一时的“英式电影”还包括《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1934)、《英国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1937)、《美国佬在牛津》(A Yank at Oxford,1938)、《罗宾汉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1938)、《万世师表》(Goodbye Mr. Chips,1939)、《海外特派员》(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海上霸王》(The Sea Hawk,1940)、《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1942)等等。

《英国劳合社》(1937)



这百多部好莱坞“英式电影”都由美国电影公司投拍,拍摄地点大多在美国加州,少数情况下位于英国。

比如30年代拍“英式电影”最多最成功的米高梅公司在英国的分部与当地的制片厂长期合作,但远在好莱坞的米高梅总部全权控制了整个流程,所以我们没法把这些电影称为“英国电影”,它们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但通体散发出的英国味却又让人不得不称之为“英式电影”。

因为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非常严格地垄断着美国电影的生产,所以判断一部电影到底姓“美”还是姓“英”非常容易,也不至让人混淆英国电影与美国“英式电影”间的差别。50年代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好莱坞电影的投资开始多元化和国际化,那就另当别论了。

《叛舰喋血记》(1935)

其次,英式电影往往改编自英国小说、神话、传说,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都被轮番改编,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此外也有不少美国人执笔写的英国故事,例如《北佬参军记》(A Yank in the RAF)是关于英国的战争影片,也符合“英式”的标准。

《北佬参军记》(1941)

好莱坞拍摄英式影片,当然喜欢找英国明星和幕后工作人员,就说大名鼎鼎的[蝴蝶梦]好了,导演希区柯克、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编剧琼·哈里森(Joan Harrison)、主要演员劳伦斯·奥利弗、琼·芳登全是英国人。

好莱坞“英式电影”本质上与正宗英国电影的分野,关键在于对英国采用的外来者视角,令心知肚明的观众一望之下,就能分清,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英式电影”喜欢反复重现笨拙古板的老绅士,操着伦敦腔的随身仆从,给人千篇一律的符号化感觉,故事经常发生在与世无争的高门深宅、田园小镇,再加上浮光掠影地对浓雾、塔桥、大本钟等英国标志进行观光客式的描绘。

《青山翠谷》(1941)

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好莱坞“英式电影”中,经常散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喜欢将目光对准那些曾创下辉煌业绩的人物,譬如为大不列颠帝国在海洋上开疆拓土的先驱,劫富济贫的绿林豪客,名垂青史的文豪,都不时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

英国作家、编剧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略带调侃地评价美国人对英国的热情:“那些片中的角色总是轻易地把‘英格兰’挂在嘴上,我们一听就知道是部好莱坞片儿。那些人吃饭是出于爱国,幽会是出于爱国,连怀孩子都是为了爱国,仿佛王位加冕礼期间人人喊爱国的伦敦。”

《海上霸王》(1940)

格林说这番话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擂响战鼓,待得几年后战况趋于白热化,好莱坞的英式电影方才进入高潮,他们孜孜不倦地把近代史上英国战无不胜的军事功勋搬上银幕,无疑是为了鼓舞在德国轰炸机下不屈反击的盟友。

用美国视点诠释英国的“英式电影”能够大行其道,但正宗的英国电影却很少在北美取得票房丰收。这并不奇怪,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所指出的,其实好莱坞的所谓“英国”,往小了说,通常仅指英格兰一地,以英格兰来代表整个英伦三岛。

《鸳梦重温》(1942)

在三四十年代,横跨大西洋的旅行还不是那么方便,许多美国人在内心都奉英格兰为文化血脉上的祖先,因此英式电影既是对盎格鲁-美利坚传统的回溯,以示不忘本,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回溯有时会对古老的英国社会中僵化的等级制度有所揭示,所以美国观众一面回想起故国的光荣神话,一面感激祖辈将自己生到一个更为新兴昂扬的自由平等之邦。



下面的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为什么美国人这么热衷于拍“英式电影”呢?最容易的是从英美两国的亲缘关系上找答案。好莱坞本来就是由一大帮热心的亲英派人士把持的行业,他们吹捧、亲近英国,不足为奇嘛。

可能还有政治上的原因?考虑到“英式电影”的兴起远在二战爆发之前若干年,起码在一开始我们不能将爱国向上的主旋律归结为政治上的宣传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门生意的好莱坞电影产业,决不可能轻率地感情用事,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好莱坞在作出某项决定的时候,商业利益是永远放在头一位的,不可能说,既然咱喜欢英国人,就来夸夸你吧,老板会问,我夸英国人,会不会让我的银行帐户后头增加几个零?

《海外特派员》(1940)

这要从好莱坞的海外市场说起。

打从美国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领头羊开始,海外市场都是好莱坞的重要命脉,重中之重又是欧洲。30年代,好莱坞第一个损失的欧洲市场是西班牙。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随后佛朗哥登台,好莱坞被迫从此撤出了该国。

下一个“沦陷”的市场是意大利,墨索里尼一直对好莱坞电影在意大利吃香感到不满,为了支持本国的法西斯宣传电影大业,驱逐好莱坞是迟早的事。几次谈判后,设立了苛刻的配额制度,几乎令好莱坞片消声匿迹。

《海外特派员》(1940)

再说德国,本来这是欧洲最大的一块电影市场,不过30年代好莱坞从德国得到的收入只占海外总收入的一成而已,还不到英国收入的三分之一。部分原因同意大利,另外德国本身拥有完善的电影体系,且一直是好莱坞在国际上的头号竞争对手。

而法国,是有声电影发明后的大赢家,本国电影在30年代发展神速,战争爆发后遭德军占领,从此与好莱坞无缘。

其他欧洲小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国家进口好莱坞电影的数量在市场上占很大优势地位,但一算票房总数,却总是输给本土电影。而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虽远离战火,好莱坞倒是真的一统天下,但拉美国家经济落后,电影院数量加起来可能还不及美国国内一个州多,因此好莱坞在拉美的收入只占全部海外收入的十分之一。

《忠勇之家》(1940)

当时的形势便是这样。上面一直没提到一个国家,对了,就是英国。统计资料显示,在30年代,英国是好莱坞所有外国市场中最有利可图的一个,占到总海外收入的一半以上。进入二战,各大制片厂在华尔街股市上的市值直线下跌,濒临危机。因为战争显然更进一步缩小了好莱坞的海外市场。

所以制片厂在北美本土之外,会愈加依赖有限的那几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保住举足轻重的英国市场,此时此刻对好莱坞来说无疑是生死攸关。

与此同时,英国电影院的观众入场人次在战时创下了记录,而英国本土电影在艰难的条件下产量减少,所以美国电影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好莱坞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拓展自己的市场份额。“英式电影”能够同时满足英美两国的观众,所以有各家制片厂趋之若骛,这也被证明是正确和关键的策略。

阅读全文

与英国媒体雅俗分野的原因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由北向南的海是怎么排列的 浏览:509
意大利死亡率为什么这么少 浏览:454
意大利和巴黎哪个好 浏览:273
芭克美国版与中国版哪个好 浏览:714
意大利葡萄酒为什么会醉人 浏览:113
中国银行卡什么时间发行 浏览:180
意大利足球为什么停赛 浏览:533
意大利提供什么帮助 浏览:692
印度电影4个孤儿和一个婴儿是什么电影 浏览:619
伊朗什么时候才能去沙特 浏览:528
印尼的民丹岛是什么地方 浏览:868
英国艾维诺多少钱一盒 浏览:209
自由行去印度多少钱 浏览:554
意大利垂直森林在哪里 浏览:950
英国未成年是多少岁 浏览:534
去英国留学如何办理入籍 浏览:325
印度制药怎么称雄 浏览:748
娶伊朗女的要什么条件 浏览:977
护手霜哪个牌子好意大利护手霜 浏览:68
意大利倒a是什么品牌 浏览: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