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中式教育在英国实验的怎么样

中式教育在英国实验的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9-05 15:56:22

1.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在英国遭遇水土不服

5个来自中国的中学教师最近很火,因为他们在遥远的英国遭遇了50名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国-英国,教-学生,大人-孩子,不管哪一组身份都注定了火花四射的劲爆故事。

当然,英国BBC也这么认为。

当地时间8月4日晚,BBC播出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按照纯中国式的教学方式,教英国学生学习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一个月后,这些学生将和由英国教师授课的学生一起考试,一决高下。三集纪录片目前只播出了第一集,就引发舆论的普遍关注,片中的中国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英国学生也颇有怨言。

而留给中国观众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英国的孩子是否足够坚强。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中国的教育是不是足够“坚强”?中国孩子的成长需要怎样的教育?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

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

中国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意味着,听话、服从是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尊敬师长也就成了一切校园生活的前提。所以,当5名中国的中学教师来到英国学校,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并不是天然法则时,他们的内心最初是有些崩溃的。

汪冰觉得,这其实有关文化差异,并不关乎对错。“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里,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强调个性的文化里,重要的是保存自我。”他认为,除了这个前提,纪律本身也有值得探讨之处。

上课随意讲话、不听教师讲课,甚至是在课堂上化妆,有媒体报道说,“这是英国学生给中国式教育上了一课。”在汪冰看来,“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不要说话”与“学生能不能说话”,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如果纪律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那就是好的纪律;而如果纪律是为了让老师省事,从而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就不是好的纪律”。

在中国,大部分学校是大班教育,纪律能保证课堂的安静、安全,使50多个学生都能在教室里有效率地学习。汪冰说:“如果50个人乱成一团,教师和学生都是受害者。而BBC片中实验的不合理之处,是让习惯了小班教育的英国孩子突然进入大班,这对中国教师是不公平的。”

“但纪律是有限度的,过度强调纪律,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且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会有惰性——听老师说就够了,不需要参与。这就是中国学生不太爱发言的原因。”汪冰解释,单向的教学方式,在人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容易“走心”。纪录片中也提到,学生们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课就都全忘了。

“在教育领域,参与性的记忆是最牢固的。”汪冰认为,双向的教育方式至少有3个优势:一是学生不容易疲劳,不懂可以随时停下来讨论;二是师生之间更加平等,有讨论的意愿;三是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是单向的教育方式永远无法做到的。“就像谈恋爱,没有人愿意和只会自说自话的人交往。需要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汪冰说,如果换做5个英国教师来中国上课,他们大概会痛苦于“在人群中叫喊却无人应和”,鼓励了半天也不见得有人愿意说话;而学生的苦恼很可能是,学了一天,什么硬货都没学到,就顾着跟大家聊天了。“但只要愿意给中国孩子时间和机会,都会慢慢变化,00后就比80后开放多了。”汪冰说。

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纪录片中,一个男孩体育不佳,跑1000米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噩梦。但他在解中国的益智玩具九连环上天赋异禀,全班同学都乐于向他请教。

汪冰说,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对阅读障碍的孩子会更多使用听觉的教材,课外也会给予特别辅导。“如果班上只有十几个孩子,我们就有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是在同一个班级、用同一套教材、施行同样的教学节奏。当那么多孩子在一起,我们只能取最大公约数”。

但是,汪冰提醒,如果一个孩子被教师评判为“高考(精品课)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学其他的有什么用”,那孩子可能会采用自毁的方式彻底放弃自己——我就不学了。“因此,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如果他能从一些与考试科目无关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太容易放弃学校的学习”。

汪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生特别喜欢打网球,但因为学习不好,父亲就不再让他打球了。然而,不再打球的孩子不仅学习依然不好,自信心也特别受挫,和家长的关系开始对立。父亲为了修复关系,请了教练继续教儿子打网球。渐渐地,父亲发现,孩子在打球的时候特别能吃苦,就赞美儿子:“你练那么长时间也不累,面对困难那么勇敢,在学习上也应该能做得更好啊。”故事并不是心灵鸡汤,孩子最终也没有成为“网球高手+学霸”,如果他学会了把打网球的经验迁移到了学习上,父子关系也得到重建。

“如果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在他未来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候也会更加勇敢。”汪冰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全是困难,除了困难还有其他愉悦,他才会更愿意去解决这些困难。”

节制和规则是中国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觉得,BBC之所以拍摄这部纪录片,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英国的教育有一部分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纪录片开头所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中国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而英国学生的排名则大概在20名开外”。

为了表现“纯中国式教学”,英国学生被要求穿上了连中国学生自己都吐槽过无数次的“像降落伞一样”的校服。平日里做算术都仰仗计算器的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学会三角函数。一个小姑娘嘟囔:“为什么要学,让我们学会怎么缴税不就可以了”。学生每天早起做早操——据说为了训练集体意识,“大家一起做一件正确的事”……

一个屡次“破坏课堂纪律”的女生被老师请出了教室,一个上课爱说话的男生被老师惩罚面壁,再进行下去,似乎就差“请家长”这一招了。但英国孩子似乎并不在乎。女孩说:“如果不是考虑到我的朋友,我才不会来学校。”

“强调纪律、强调集体,其实还是在默默传递一个理念:老师是对的。这会让孩子从小觉得,谁做权威就可以任性、可以随意制定规则。”汪冰认为,东西方教学方式没有绝对高下,节制和规则才是现在中国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提到,比如中国孩子在外留学(课程),家长特别担心他们吸大麻、滥交。“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如果高中毕业还没有性经验,就会被嘲笑;男孩在大学有很多亲密关系是一种自豪。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一旦选定了交往对象,就会比较忠诚;而中国孩子可能只学了一半,没有搞明白全部”。

“节制和规则不应该被全部抛弃,因为孩子是一种不考虑未来的动物。他们只想及时行乐,很少有孩子能想到为什么读书。如果完全不加限制,一味强调快乐,那是教育者没有尽到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汪冰说,“痛苦是学习的一部分。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要靠自己,不会再允许你为所欲为。”

有很多HR曾经跟汪冰抱怨,他们发现90后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感受,简而言之,就是想要“活儿少、钱多、离家近”,“你如果让我不爽,我是不会妥协的”。汪冰说:“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于职业精神的教育十分匮乏,而孩子的自我解放又很彻底,抱着要被全世界点赞的心态进入职场,就十分危险。”

汪冰说:“英国的教育方式会让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为他们尝试过自由;也会让不自律的孩子很难变得自律,分层十分明显。只是在英国,你可以靠福利过得还不错。”

纪录片第一集的结尾,中国教师开始尝试新的管理班级的方法——选班委。这一方式的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汪冰认为,既然班委是由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就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以实现同伴的示范作用、同伴之间的自我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但是,汪冰提醒:“班委只是一种形式,究竟它是帮助教师来实现某种权威的意志,还是让学生彼此示范和影响,实现自觉、自我管理,将决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

2. 中式教育走进英国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日前,伦敦书展上一单签约引发舆论热议: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下属的柯林斯学习出版社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署协议,把涉及36个品类的上海全套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引进英国。

3. 去英国执教中式学校的老师后来怎么样了

去英国执教中式教师的老师,迎来的大结局就是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公立学校,用中式方式教学。4周内交出的中国实验班,在期末考试中,数学自然科学普通话三科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约10%。

就应试结果而言看成完胜。中式教育在英国学堂取得了成功。

4. BBC纪录片揭露中式与英式教育的差异:看完你还想让孩子出国吗

步入一间典型的中国课堂:窗明几净,秩序井然。老师在认真仔细地授课,板书工整而清晰;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课并刷刷地记着笔记,笔尖接触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吞食着桑叶,专注且投入,传达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但假如台下坐的是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样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异,挑战着校园秩序与人们的认知。正如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场通向未知的旅行。”

00万英镑,在英国部分小学引进中式教育。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短时间呈现的学科成绩不能证明什么结论,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正如争芳斗艳的中西方文化一样,各有千秋。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中国老师习惯以讲授为主,学生要做的是认真听课,像海绵一样吸收老师输出的知识,再通过反复训练来巩固。

但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进度快,所有学生必须紧跟老师节奏同步推进,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十分吃力。

因为在英国学校,会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细致分组,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度也有快有慢,即使是差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进步的乐趣。从这一点看,英国更倾向于因材施教。

另外,英国习惯师生间打成一片,侧重学生的参与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丰富体验。而中国教师更想知道的是:我今天教的知识你掌握了没有?参加节目的数学老师邹连海在采访说了这样一件事,班里有个男孩摔伤了,打电话让家人来接他回去看医院。邹老师发现,受伤的男孩自己拎着很重的书包,笑着拒绝别人的帮助,虽然走得比较慢,但走的很独立很沉稳。这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很明显的闪光点,他们在独立性与自主性方面,给了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真的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学习借鉴,多取长短,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5. 如何评价英国熊孩子接受中式教育完爆英式教育

非常认真地看完了BBC那三集关于英国熊孩子大战中国老师的纪录片,并且非常认真地去网上看了各类评论,国外网友的、国内网友的、支持的、反对的……还是想说说一些由此引发的感受。 首 先,作为一个资深电视媒体人,我很难克制自己不从专业摄制编导的角度去看这个所谓的纪录片。纪录片,从来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记录。更何况你看,这片子的 剪辑、音乐,浑然一股戏谑的味道。结尾的反转一点也不惊喜,因为这铺陈的意味太明显,明显到如果最后中国老师不能赢得比赛,结局就未免太boring。 所 以,我们看片子的时候,如果要评价,请记得先体会下编导的意图。有了意图和用心,“实验”过程就有了片子里可能看不见的限制与刻意,人为制造的冲突效果, 营造出种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结局也是设计编排的产物。画面和对话的选择、采访时的诱导,无不精心地隐瞒了某些痕迹。说真的,悬疑电影差不多就是这个剧 本。以及,金三顺式的反转韩剧,差不多也是。 当然,很多东西是瞒不过中国观众的,我们很清楚在这场实验中的“中式学校”的课时、中国风元素教育等等,都是与实际不符的。但是英国人不知道,他们以为中国孩子就是每天活在地狱般的学校里的一群数学怪人。 也 有人在片子播出后说:“一旦涉及对比,那么就不再是客观公正的分析和报道了,他们自然是带有目的的,有了目的,自然是带有偏好的,不管是伏尔泰还是鲁迅, 都会存在刻意美化他国的情况。他们的目的其实就一个,要么是激励本国人,要么是警醒本国人,所以针对他国都会存在刻意的美化或者抹黑情况。本国人拿着这样 的分析,可以激励自己,也可以警醒自己,但是如果他国人把这种分析当真了,连你都会觉得他们太傻逼吧。毕竟别的国家的人进行分析对比,目的也是为了自己国 家,干嘛要好心的帮你辛苦分析得出结果让你改进呢?” 当然,我们相信除了那些对国内教育嗤之以鼻的喷子之外,大部分人还是比较理性的。你看,一名曾在上海执教三年的德国老师对该片的评价就是:这部纪录片似乎就是在刻意迎合社会上对中国以及欧洲教育的种种偏见。也有不少国人表示,要客观来看待中英两国的教育差异。 至 少,我自己在看了各种观点的评论之后,延展了原先对国内教育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不得不说,其实教育体系被抨击了多年,他们始终还是在不断改进中。“填鸭式 教育”这顶帽子戴了这么多年,可如果真的不填,庞大人数的班级要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如果没有了应试压力,老师不急家长就得急死。想当年高中三年,我算是 磨练了头悬梁锥刺股的拼搏精神,痛并快乐着,也不失为此生一大谈资:想当年,我曾那么努力过。 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家长比老师急,老师比学生急,学生自己急不急呢?一个急字,含义万千。 纪录片中说的英国福利体系让孩子们没有学习动力,其实在国内由家长们都代劳了。零零后孩子们吃着进口奶粉长大,穿着数不完的新衣服,看着堆成山一样的书,上着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捧着iPad,长大了也没买房的压力,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 可结果会是怎么样呢,你们且看看不甩老板的90后们,不屑打工的90后们,毕业后毫无人生方向的90后们。大家都想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可真正的精英长什么样,家长们可真的见过? 他们是从小就知道或者开始思考人生方向这件事的人。他们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人。他们学习,是为了自己和那个他们想要改变的世界。 然而普通人家的父母由于自身眼界的局限,只知道让孩子埋头读书,却不曾给他们时间空间去思考未来,只一味地在各个辅导班、兴趣班、才艺大赛间赶场。爸爸妈妈们描绘的美好未来,对孩子们究竟有没有吸引力? 孩子们在急匆匆的家长的催促下,被剥夺了太多选择的权利,甚至,沉默的权利。 兴趣班作为应试教育体制外的补充,我个人持支持态度。我曾经这样天真地想着,这一代的孩子都有了音乐、美术等基础熏陶,不管他们是不是出于自愿,十年之内中国会不会也有一场传世不朽的文艺复兴。梦想还是要有的,对吧。嘿。 但是家长们其实可以不要真的那么急,纠错功能可以弱化一些,实在忍不住可以以其他方面的表扬来相抵。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的艺术细胞有生长的缝隙,让他们的文学梦想可以摆脱刻板的框框。让他们多看看这世界,然后好给自己人生的努力找个启程的原因。 可喜的是,这一代小学生的阅读量真的棒。国学的经典也再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孩子们也都在家长的督促下再度拿起了毛笔。或许,我们在这个充满现实和泡沫的年代里,可以期待一些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期待一些艺术创造力和科技创造力。

阅读全文

与中式教育在英国实验的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好听的意大利名字女生名字有哪些 浏览:89
英国为什么这么少被其他国家仇视 浏览:161
伊朗股市涨了多少倍 浏览:666
越南什么民族翻译越南文 浏览:214
伊朗的象征是什么 浏览:557
在越南做饭用什么锅 浏览:49
中国疫苗是哪些公司 浏览:641
中国福建离印尼有多少公里 浏览:182
中国进口的原油有哪些 浏览:98
如何举报越南阿甘 浏览:639
英国的皇家国教是什么 浏览:175
印尼黑酸枝5件套多少钱 浏览:685
伊朗夏季什么气候 浏览:11
请问伊朗是用什么插座的 浏览:811
印度医药为什么要涨价 浏览:895
哪里可以买印尼烟 浏览:691
印尼按摩怎么样 浏览:439
如何使数据库支持越南语搜索 浏览:933
英国社保福利一年可以获得多少 浏览:119
意大利什么工作最舒服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