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的饮食文化
要了解一种文化,饮食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英国本土的餐饮比较注重营养,并不注重烹调方式,巧克力和薯条仍然是他们的最爱,在做许多食物的时候,他们都爱添加一些巧克力,而薯条的消费更是惊人,每星期全英国能消耗五百多万公斤的薯条。
餐餐吃啥
英国人的饮食很丰富,除了本国的饮食以外,还有许多的外国餐馆。饭店的饭好吃,但价格比较贵,所以大部分的英国人还是在家吃传统的英国饮食。
传统的早餐被称为Full English或者The Full English Fry-up ,一般有鸡蛋、猪排(bacon)、火腿(sausages)、煎面包(fried bread)、烤豆(baked beans)和蘑菇(mushrooms)(如图所示),另加一杯咖啡。现在除了饭店或餐馆还供应这样的早餐以外,多数人只是吃一碗麦片粥(a bowl of cereal),一片面包(a slice of toast),喝点橘子汁(orange juice)或一杯咖啡(冬天的时候,有很多人会用热的稀饭代替麦片粥或咖啡)。另外,英国人鸡蛋的吃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水煮荷包蛋 (poached),煮蛋(boiled), 搅碎了的鸡蛋(scrambled),但他们不吃蒸蛋(steamed).
典型的英式晚餐一般由肉和两种蔬菜组成,调料就是煮肉时的肉汤(gravy)。英国的畜牧业很发达,牛肉(beef)和羊肉(mutton,lamb)较多,价格也比较便宜,但猪肉很少;由于他们的气候不适合作物的生长,所以蔬菜通常比较贵,很多蔬菜和粮食都需要进口,当地土生的蔬菜主要有薯仔、胡萝卜、豆类(peas)、卷心菜(cabbages)和洋葱,消费量也非常大。实际上现在英国人的晚餐也有很大的变化,有一种说法就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英国人吃英国饭了。据最近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的晚餐吃印度的咖喱(curry);现在,米饭和意大利面条也被称为“英式晚餐”,但他们的米饭是蒸的而不是煮的,比我们的夹生饭还要生,一粒粒都可以数过来,很难吃。
礼拜天的正餐一般在中午,称为Sunday lunch, 一般是一片烤肉(roast meat)----可以是牛羊肉,也可以是鸡肉或猪 肉,约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另外再加上两种蔬菜(如图所示),但口味需要自己调,因为除了烤肉是加盐的,另外还有一些高汤(gravy)以外,其它都是不加盐的,蔬菜就是用水煮熟了而已。
他们吃肉时都比较讲究,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不同的肉配不同的酱(sauce),牛肉配辣根酱(horseradish sauce),猪肉配甜苹果酱(sweet apple sauce),小羊肉(lamb)配薄荷酱(mint sauce)。
喝点啥
英国是饮茶大国,平均每天要喝掉1.65亿杯的茶,每年要进口14.4万吨的茶叶。他们喝的茶一般都很浓的红茶,通常是在每个人的茶杯中添加一匙茶叶,然后再在茶壶中加一匙,喝的时候还喜欢再加点奶。源于他们对茶的偏爱,在英语中有好多跟茶有关的词汇,例如,如果喜欢某物,可以说,“It’s my cup of tea.” 不喜欢的话就是“It’s not my cup of tea。” 还有tea time, tea party, tea break, high tea, cream tea等。如果有人问你: “Do you like a cuppa?”, 实际上就是问你要不要喝杯茶;另外,主动提出给别人从茶壶中倒茶的表达方式也很有意思,“Let me be mother”或 “Shall I be mother?”,跟是否想当妈妈没有一点关系。
跟茶能够旗鼓相当的饮料就是咖啡了,通常有black coffee和white coffee之分,区别就在于加不加奶。酒精饮料主要有啤酒和白酒,其中最有名的啤酒(ale)是bitter(苦啤酒),颜色较深,酒劲比lager(度数较小的啤酒)大一点。白酒比较有名气的是苏格兰威士忌(Scottish whisky)等。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酒吧几乎是每个英国人必去的地方,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酒吧的里面往往比较暗,灯光昏黄,个别有情调的小酒吧还会用蜡烛代替电灯;吧台有一溜不同的饮料开关,侍者大部分都会微笑着问你要点哪种饮料,当然消费量最大的还是啤酒。
特色饮食
英国人发明了三明治(sandwiches),另外还有一些特色饮食,这里抛砖引玉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做一介绍。
约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英国大部分的布丁 都是作为餐后甜点的甜食,但Yorkshire pudding 却是主菜中的开端,本身由面粉、鸡蛋、奶等原料发酵后在烤炉中烤熟,用来配蔬菜和高汤。
炸鱼和薯仔条(Fish and chips)。英国最传统的快餐。鱼主要有鳕鱼(cod), 黑线鳕(haddock), 鲽鱼(plaice),挂糊后再炸熟,配上同样炸好的薯仔条,调料一般需要自己加,口味很好,但比较油腻。早期就用报纸包着卖,现在换上了干净的包装。在英国北部,有人还把它配着mushy peas(一种磨碎了的加工好的豆子)吃。
窝在洞里的蟾蜍(Toad in the hole)。名字这么好笑,但实际上就是用yorkshire pudding 装着的香肠,另外配着蔬菜和高汤吃。
牧羊人派(Sheperd’spie)。做法就是把搅碎了的牛肉,蔬菜,蘑菇汤等搅合在一起,然后把煮熟后的薯仔捏碎洒在上面,最后加一层奶酪进烤箱烤,奶酪完全融化后就好了。
农夫的午餐(A ploughman’s lunch)。现在主要是餐馆中提供的冷餐,主料是面包、奶酪、泡菜,另加半个苹果,一段芹菜和甜菜等。
斑点迪克/狗(Spotted Dick/ Dog)。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甜点布丁, 即加了葡萄干或醋栗的点心。斑点指的是其中的干果。
B. 英美两国的饮食结构
英国人在吃肉时正逐步将兴趣从红肉转移到白肉身上,鸡肉开始取代牛肉、羊肉和羔羊肉成为他们餐桌上的最爱。由于一年四季均可以做到大量进口,所以目前英国人对于新鲜水果的消费量与日俱增。与50年前相比,英国人对于糖、蛋糕、点心以及蜜饯类食品(包括果酱、橙皮酱以及蜂蜜)的消费量出现了明显下降,这说明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酷爱甜食了。
http://gb.cri.cn/18504/2008/01/29/[email protected]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美国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吃生、冷食品,如凉抖菜、嫩肉排等,热汤也不烫。菜肴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带点甜。煎、炸、炒、烤为主要烹调方式,不用红烧、蒸等方式。以肉、鱼、蔬菜为主食,面包、面条、米饭是副食。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馅饼、冰淇淋等。他们喜欢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所用肉类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
美国人喜欢吃糖醋鱼、咕噜肉、炸牛肉、炸牛排、炸猪排、烤鸡、炸仔鸡等肉食菜品,爱用冰水、矿泉水、可口可乐、啤酒、威士忌、白兰地等饮料,喜欢在饮料中加冰块,不喜欢饮茶。饭前以蕃茄汁、橙汁等作为开胃饮料,吃饭时习惯饮用啤酒、葡萄酒、汽水等饮料,饭后则喝咖啡,很少喝烈性酒。美国人不爱吃猪蹄、鸡爪、海参、动物内脏、肥肉等。烹饪时不放调料,调料放在餐桌上自取,有酱油、醋、味精、胡椒粉、辣椒粉等。
部分美国人喜欢吃蚯蚓、罐头、饼干。制作凉菜时,一般用色拉油、沙司作调料。不少人喜欢吃我国的粤菜、川菜以及甜酱、蚝油、海鲜酱等。喜欢用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等生酒混合调制鸡尾酒。
http://www.chilema.cn/news/view.aspx?id=1903
C. 一些关于英国饮食文化的资料
1、苦啤酒
苦啤酒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啤酒,起源于18世纪,起初作为英国传统麦芽酒的替代品,最大的特点是酒精度数低,以窖藏温度供应,仅需几日便可发酵。
2、维多利亚海绵蛋糕
英国社会有一个久负盛名的传统——下午茶会。维多利亚海绵蛋糕,是英国下午茶点的经典必备。它因维多利亚女王最喜爱海绵蛋糕的吃法(一层奶油一层果酱)而得名。
3、下午茶
下午茶是餐饮方式之一,用餐时间介乎午餐和晚餐之间,可以追溯到英国17世纪时期,绵延至今,渐变成现代人休闲习惯。由于下午茶并不是每天的正餐,所以不是每天都会有下午茶。
近代的下午茶发展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一边吃着西式糕点一边喝茶。其在中国逐渐流行,随着各地餐饮文化的融合,悄然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4、烹饪方式
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
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对牛肉类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薯仔,还会在牛排上加少许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5、哈吉斯
哈吉斯是一道菜肴名称,用羊胃、羊心、羊肺、羊肝等制作而成,被称为苏格兰“国菜”,一般认为是受到了苏格兰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1787年创作的 Address to a Haggis一诗的影响。
目前最早有关哈革斯的记录出现于在英格兰兰开夏郡西北部发现的一本食谱《Liber Cure Cocorum》,大概可以追溯到1430年左右。
D. 19世纪的欧洲有哪些食物
食材
面包师傅若然骗秤,在中世纪是严重罪行,面包师宁愿向客人送上比实际购买量再多一点的面包,以求自保
谷类
谷类是欧洲人最重要的主食,谷物多数会制成面包,一些估计指当时欧洲人一天会吃1至1.5公斤的面包,但谷类有时也会煮成稀粥、乳粥(Frumenty西班牙及英文)和面条,其中裸麦、大麦、荞麦、粟麦、燕麦最为盛行。当时意大利北部有种植大米,但中世纪时期大米价格仍偏高。闹饥荒时,他们会用粟子、干豆荚、橡树果和蕨类植物代替谷物。
在芸芸縠物中,中世纪人认为小麦是众麦之首,营养最高,售价亦最贵。贵族吃的面包是用精制面粉制作,而下等人只能吃一些粗糙、干黑和满布面糠的面包。不分贫贱和大小场合,他们经常会把面包放到酒、汤和酱汁之内,混和食用,这种湿吃面包在英语和西班牙文中均称为Sop。
当时面包已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这幅日历也画上造面包的图案。而乳粥的做法是把麦片压碎、煮滚,加入牛奶、蛋或肉汤烹调,亦可放入杏仁、葡萄干、糖、橙味水等调味,这做法在今天的欧洲仍颇为流行。[13]这类乳粥当时也会供给病人食用。
焗批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谷类产品,早期焗批的底皮是不会食用,直至14世纪才出现现代焗批的样式,常混以肉、蛋、菜、以至水果。而一些油炸面团如多拿滋(donut,甜甜圈,冬甩)、炸粉团(Fritter)亦相当普遍。中世纪后期,饼干亦开始出现。
面包在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连带周边行业出现附带规管。其中,中世纪的行会最初就是由面包师傅组成,而各地亦有连串法令,稳定面包价格。1266年,英国就曾订立《面包和麦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指定每便士必须购得多少面包、其重量和小麦与面包的关系[14]。面包师傅的利润同样有保证,当时英国面包行会为了提高价值限制,于是展开游说,成功把灯油火蜡、妻子家用、住房和家犬的开销,都列入面包的成本之内,直到19世纪这类法令才在伦敦废止。
若有人借面包行骗,在当时更属严重罪行。面包师傅要是骗秤,又或用次级材料制作上等面包,会被重重罚款。业者为求自保,每当有人买一打12个的面包,他们宁可给予一打13个,称之为"面包师傅的一打"(Baker's dozen)。
面包的用途不止在食用,他们用餐时由于共享一张刀,当把刀具传给另一人使用前,往往会把面包当作抹布,把刀具清洁干净,有时更会把面包当成隔热布,而以旧面包当作餐碟的做法亦相当普遍。这些另类面包用途,今天仍见诸于欧洲餐桌上。
海鲜
每逢斋戒,中世纪人都会以海鲜代替红肉中世纪的斋戒时,家家户户都不得吃红肉,海鲜由此成为最受常见的替代品,而在沿海地区,海鲜更是每日必备,但由于运费昂贵,鱼类在中欧等内陆地带亦相当昂贵。
鲱鱼和鳕鱼是最主要的鱼获,常见于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其中鲱鱼更曾对北欧经济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亦是德国北部行会汉萨同盟中极为重要的商品,一些腌鲱鱼更会由北海运到遥远的君士坦丁堡出售。这些鱼镬除了新鲜烹调外,也会被盐腌、风干,有时也会烟醺。其他常见鱼类有梭子鱼、鲤鱼、鲈鱼、七鳃鳗和鲑鱼等。[17]而当时鱼类泛指所有海上生物,包括鲸鱼、海豚、海狸,有些地方还会把白额黑雁也包括进来。
不少软件食物也颇为常见,其中生蚝、青口、带子是沿河或沿海居民经常的普遍食粮,小龙虾则是禁食节日中深受喜欢的食物。
肉类
猪容易饲养,是当时最常见的肉类,它的耳、舌、尾、嘴和子宫都会被吃掉今天欧洲人对动物内脏较为抗拒,但中世纪人几乎会吃尽动物每一部分。耳、舌、尾、嘴巴以至子宫,全部会入馔;而肠、膀胱、胃会用来做肠衣,又或复活节时的人造巨蛋。
芸芸肉类中,猪肉最为流行,因为饲料相宜,而且养猪毋须太多打理。当时家猪会放到户外四处走动,即使城镇的道路上亦常有家猪的纵迹,它们吃的是饭菜渣,乳猪更是非常受欢迎的美食。
羊肉是另一种常见肉类,在织毛业盛行的城镇,羊肉尤为普遍。但牛只能够提供牛乳、而且饲养牛只需要牧场和大量食物,当时只有一些年老或不事生产的牛才会被宰杀食用。除了这些现代人常见的肉类外,刺猬(Hedgehog)和箭猪(porcupine),在中世纪末期的食谱中亦偶有提及。这两种动物的英文名字都带有"猪"的意思,反映当时人对它们的看法。
在禽鸟方面,中世纪人会几乎会吃所有狩猎而得的雀鸟,当中有天鹅、孔雀、鹌鹑、山鶁、鹳鸟、丹顶鹤、百灵鸟。其中,天鹅和孔雀会被驯养,供上层社会所食,吃禽鸟也不一定是为了肉质,有时只为了看它们漂湸的外貌,并用它们做成伴菜。鹅和鸭也被当时的人饲养,但鸡只才是所有家禽中最多人食用,其角色犹如家畜中的猪肉。
一如不少古代国家,肉类远远比植物昂贵,有些研究认为肉类大致较面包贵4倍,而鱼类更可以贵上16倍。直至14世纪欧洲爆发大规模的黑死病,估计约2500万欧洲人死亡,令大量农地荒废,可以种更多饲料供家畜食用,而薪金不断上扬,也推高了购买力,结果肉类、蛋和奶也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不论贫富都可以享用。
蔬果
15世纪欧洲人种植卷心菜的情况中世纪视蔬菜为低下食菜,虽然不少人以此为生,甚至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但食谱却很少记载纯蔬菜制作的菜式,多数只用来当作伴菜。较例外是法国北部兴起的菜肉浓汤(法文:Pottage),这种汤以蔬菜和肉类肴成,质感相当厚,但浓汤在当时也不能算作主菜。
常见蔬菜有卷心菜、甜菜、洋葱、蒜、萝卜。以萝卜为列,一种是红紫色、一种是较次等的黄绿色品种。至于今人常吃的橙色萝卜要到17世纪才出现。不少人亦会吃豆荚吸取蛋白质,德国酸菜也颇为流行,当时的农民一天可以吃上三至四次。
水果是另一种广为采用的食材,中世纪人秉承古罗马和古希腊的体液学说,认为水果有湿气,不宜生吃,但生吃、风干和腌制同样普遍。由于白糖和蜜糖售价不菲,生果也会用作调味,点缀肉类菜式,其中南欧较多用柠檬、柚子、苦枳(bitter Orange)、石榴、葡萄,北欧多会用苹果、梨子、洋梅和草莓。枣椰树果实和无花果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在北欧因运费缘故,售价会较高。
不过,不少现在欧洲菜常见的蔬菜,中世纪时并不存在。其中马铃薯、红豆、可可、香荚兰、蕃茄、辣椒、玉米都是在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才开始从美洲引入欧洲,并且经历一段漫长时间和争议,才慢慢融入欧洲菜系中。
香料
法文版马可波罗游记曾加入一幅插图,描述收割黑椒的情况欧洲原生的香料,包括鼠尾草、芥末、香芹、香菜、薄荷、莳萝和茴香。这些原生香料味道始终不够丰足,多数的效果较接近色素。
到了大航海时代,进口香料一直是奢昂的材料,比方黑椒、藏红花、肉桂、桂皮、孜然、肉豆蔻、姜和丁香都要从外地进口,令它们价格居高不下。有估计指出该时期,西欧每年进口多达1000吨黑椒和1000吨不同香料,其货值足以为150万人购买日常谷物,其中又以黑椒和藏红花最为矜贵。
当时也会用一种叫非洲豆蔻(aframomum melegueta)的香料代替黑椒,在法国北部尤其常见,此外,长椒(Piper longum)、肉豆蔻种子中的核仁、甘松香、高良姜、荜澄茄也常会入馔。当时因为白糖也被视为香料之一,而且售价高昂。
饮料
葡萄酒的滋味,连修士也偷喝中世纪人认为酒精比清水更有营养,亦有助消化,而且酒精较难腐坏,而洁净食水在古欧洲亦非必然可得,这令酒精在当时大为流行,其中地中海北部和大部分法国等盛产葡萄的地方,更视酒精为每日必备饮料。而在北欧以麦酒和啤酒较常见。
当时欧洲也有蜂蜜酒和用骆驼奶或马奶制成的酸奶(称为Kumis),但各地饮用习惯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视它们为药水,由古时医生处方[22]。但斯拉夫人却视蜂蜜酒为精品,在签定一些重要条约时,还会互赠蜜酒,以示友好。在波兰等地,蜜酒与外来进口的香料和葡酒同样珍贵。[23]
葡萄
14世纪的酿酒方法与现代已非常近似葡萄酒在中世纪广为接纳,既是高级饮料,也被视为有营养价值。古希腊名医伽林认为葡萄酒本性干、热,但酒被喝饮后,其性会转趋温和,并断定葡萄酒有别于湿寒的啤酒和清水,对肠胃更为有益、可帮助制造良好血液、改善心情。
当时的人认为葡萄酒的品质除了因应葡萄品种和酿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被挤压的次数。所谓挤压是指把果皮里的汁放在酿酒桶内,加上压力,令果皮和果汁都失去糖份,释放果中的丹宁酸。
头一次挤压出来的酒是为上品,专供上流社会享用;第二及第三次挤压的酒,质素已大为下降,会留给农民和工人饮用。社会中最穷的人,又或最虔诚的神职人员,甚至会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类。
上等红酒还需要经年发酵,这又需要更多昂贵设备。不少中世纪文献中都广泛教人如何避免酿酒时令酒质变坏,其中14世纪的食谱Le Viandier就教人酒桶要时刻向上放,又或把干白葡萄种子混入酒糟灰,再倒入酒桶内,在现代医学中,这方法有如天然的杀菌剂,减慢酒精发酵过程。
中世纪人也认为,温热的酒对身体最有益。这些热酒常会加入香料饮用,几乎欧洲各地都有相关词汇形容此一酒类,其中英文会叫成Mulled Wine、德文叫Glühwein、法文称为vin chaud、波兰语称为Grzane Wino,俄罗斯叫作глинтвейн(glintwein)、瑞典则称为Gl?gg,其制法大同小异,部分欧洲国家今天仍视为御寒饮品。
此外,葡萄酒中也可以加入姜、小豆蔻、丁香或糖等,变成香料酒。14世纪时,这些调酒香料包已会在香料商店出售。
啤酒
图中是16世纪啤酒厂的一隅,这种酒厂在中世纪时已相当普遍,酒中还会加入各式香料甚至微毒植物,增加醉意虽然大部分欧洲地区都饮用葡萄酒,但欧洲北部没有葡萄出产,即使贵族也会饮用啤酒和麦酒,这在今日英国、荷兰、德国、波兰和北欧一带最为常见。当地人不论阶层,几乎每天都会饮啤酒,但受到阿拉伯和地中海的医学影响,这种酒往往被视为有害身体。
相比南部出产的葡萄酒,啤酒是次级的酒类替代品,而且附带连串负面评价。1256年,意大利钖耶纳医生阿杜班罗甸奴这样形容啤酒:"不论是用燕麦、大麦或小麦酿制,这些酒有损头脑和胃部,令人口臭、蛀牙、令胃部充斥臭味......"但他亦指啤酒有利尿作用,而且会令人的皮肤看来更白更滑。当时的人亦相信,喝啤酒会宿醉得更长时间。
虽然啤酒的负面评价不少,但法国北部和意大利中部也有喝啤酒的习惯,估计是诺曼人入侵英国后,把当地的啤酒带回欧洲,加上英法两地互相通婚,也令啤酒得以在法国流行。14世纪法国食谱《Le Menagier de Paris》就曾指一种叫godale的酒,估计正是英语Good ale(好麦酒)一字。
中世纪初期,啤酒会在修道院和一些家庭中酿造,但到了中期,一些中世纪公社开始取代发展出私人酿酒工业,每间商店往往聘请8至10人协助酿酒,而为了应付竞争,他们会购入新式设备,发明不同秘方,加入特别调味,令酒味更为出众,并以自家品牌出售啤酒。14世纪时,这些酿酒业传入荷兰、佛兰德和布拉班特,15世纪时辗转传入英国。
在今日英国和荷兰等地,每人一年就可饮用275至300升的啤酒,几乎每餐都会饮用,其中早上会饮酒精较少的啤酒,晚上酒精浓度也相应提升。[25]
蒸馏
虽然古希腊和罗马也懂得这种方法,但直到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琉璃水冷蒸馏器后,欧洲才开始大规模以此法制造饮料。中世纪的学者相信蒸馏法能把液体精华提链出来,一律把蒸馏液体称为"aqua vitae"(生命之水)。
早期的蒸馏液体会当作药品或调味料。例如蒸馏而成的葡萄糖浆混合砂糖和香料后,会拿来治疗不同疾病;玫瑰香味水可以当成香水、调味料又或典雅的洗手水。蒸馏酒更是中世纪医学备受推崇的药品。1309年,西班牙炼金术师路化就指常饮可延年益寿、鼓舞人心、常保青春。
从13世纪起,一种叫Hausbrand(德文:家中烧制之意)的蒸馏酒开始流行,成为日后白兰地的雏型,但蒸馏酒的酒精浓度相当高,到了15世纪时,各地政府开始规管其销售和生产。1496年德国纽伦堡就禁止在假日和周日出售烈性白兰地。
乳类
中世纪未有消毒技术处理牛奶,一般人只能敬而远之19世纪前,鲜奶消毒技术仍未发明,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而在炎夏中,乳类可能会在数小时内腐坏。受种种限制,中世纪虽然已知奶品的营养价值,但成年人只会在生病或太贫穷时,才会饮用,这类饮料多留给小孩和老年人,当中又以奶酪或乳清较为普遍。[27]
当时中国人认为食酪浆是蛮族的特征,而欧洲富人也对乳类敬而远之。欧洲一些地方更闹过传说,认为牛奶与生蚝、菠菜、番茄或黄瓜混在一起,会使它带有剧毒。这可能源于乳类变坏或乳蛋白过敏,但亦反映时人对乳类的态度。
直到中世纪末期,西方航海家出海时,为了解决营养问题,开始把奶牛带上船。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探索美洲时,就开始带有奶牛。而新教徒大举移居美洲时,英国更规定每5名乘客,必须备有一头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