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式婚礼中新娘为什么要穿白色的婚纱
16世纪,爱尔兰理查伯爵到北部小镇打猎,巧遇农家女子萝丝后一见钟情,爱尔兰皇室为阻止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向萝丝小提出在一夜之间缝制一件“白色圣袍”,要求是必须达到从教堂的证婚台至大门的长度,结果萝丝联手全镇老小在天亮前缝出了16米长的白色圣袍,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件婚纱。
1840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从此,白色婚纱流行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扩散到世界各地,而再婚的女性,只能穿其他颜色的婚纱。
(1)英国婚礼穿什么好扩展阅读:
婚纱在中国的流行起源
在中国,对穿婚纱的风俗推动最大的,可以说源于一对大人物的婚礼——蒋介石和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蒋介石穿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着雪白的手套。
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当天国内各大报纸都登出了蒋宋二人的新婚照。此后,国内婚纱厂家相继建立,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
2. 英国结婚礼仪2021
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教堂本来是为_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
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婚礼后的宴会称为招待会,通常是一个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许多含酒精的饮料。在第三道菜或甜点之后,主人开始发言了。新娘的父亲(他支付婚礼的费用)通常讲他的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傧相的发言总是说新郎多么出色。最后新郎发言,他通常会表示对新娘下嫁与他的感激之情。这些发言有时会很长,常常会提到相关人士的长篇 故事 。发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据酒精消耗量的大小,发言常常会变得比较放肆。在发言结束后,通常会有乐队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兴,直到每个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会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渡蜜月。
婚礼并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亲通常会买单。当然,客人们为新人买一件礼物是很普遍的,也许是一个微波炉,或者一个去夏威夷两周的假期。近来,新人们会列一份清单,注明他们想要的东西,客人会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清单里选送。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这里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则宣布女王为国教惟一最高领袖。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的
燕儿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识相爱又在广州共续生活的,故事还挺浪漫,可以用有缘千里一线牵来概括。总之这中国新娘和英国新郎终于决定走进美丽的围城。入城仪式当然不能轻慢。为了照顾双方的家人朋友,婚礼要举行两场,两地各办一场。第一场在英国。于是我带着无数对英国的幻想和推测,从法国坐完了两趟飞机再乘车深入英伦腹地,来到一个叫Barnsley的地方。这里略有山峦,到处是碧绿的草地或树林,错落着深棕色的砖墙别墅。房子周围总有精心修饰的花草。对于我这个初到英论的游客,但眼前的景致赏心悦目到心旷神怡。当然,这次的主题还是婚礼。言归正转。
国内的婚礼图的是热闹,通行的做法是广邀亲朋好友,张灯结彩喧嚣一片,大闹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罢甘休。筹备当然更是大费周折。相比之下,英国式的婚礼少了那种盛气,但轻松而温馨。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不能没有准备,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会厅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复斟酌,精心挑选。婚礼前的晚上,新郎给我们介绍了婚礼的具体过程,列了清楚的时间表,一切精确到分钟。英国人的严谨和时间观念可见一斑。
照英国的规矩,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在仪式之前是不能见面的。新娘的父亲挽着女儿缓缓走进礼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里才算两人新的开始。所以婚礼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仪式开始。看不见他做什么,估计更是坐立不安,才用电话不时远程监控我们的进度。
如平时一样地起了床,吃过早饭。10点15分出发,驱车15分钟到发廊做头发。小镇的发廊只有一间木质装修的大厅,最醒目的是中间柔软的红色沙发。看上去宽敞而舒适,更象谁家的客厅。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进门小小的个柜台和四角的镜子和理发椅告诉你这里是发廊。发型师小姐娴熟地让每根头发各就各位,再带上新娘的金冠。在预计的半小时之内完成,非常准时。完全没有国内的满头发胶和鲜花,新娘看上去高贵而现代,漂亮极了。11点钟回家化妆换衣服吃午饭,一切必须在2点15分前完成。12点钟是午饭时间,三明治和奶茶。午饭时婚礼用的鲜花准时送到。一阵小小的忙乱之后,2点15分出发,到婚礼会场。车程预计30分钟。路况很好,我们提早到达,但不能进场,只能在路边等着。
婚礼在当地最大的酒店举行,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司仪是当地政府的Register,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民政部门吧。没有时间细细探究,但仍然看得出这个酒店由从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园。在摄像机的跟随下,我们陪新娘走进酒店,新娘在入口摆了几个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摄影师看上去很专业。
一进去,新娘和随行的新郎的母亲就被领进礼堂旁边的小厅,照计划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问做记录。我们只能在门外静静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带笑容地出来了。我们分头进会场,婚礼要开始了。身为伴娘的我随新郎的母亲从侧门进礼堂,坐在左手第一排,这是规矩。边厅里问了什么问题,燕儿的回答是什么,对我来说也是个迷。
我还来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况,婚礼进行曲就响起。3点正,婚礼开始。正门打开,新娘身着象牙色的婚纱隆重出场,轻轻含笑,缓缓点步,头纱在身后微微飘起。新郎满面激动开心的笑容,接过新娘的双手。所有人的目光这时才转移到司仪。和法国由当地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风俗不同,司仪是一位年轻女士,前台左边还有一位同来的书记员。司仪的开场白相信大家在类似的电影片段里都见过了。需要补课的拜托看一遍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诗对我倒是新鲜事。前一晚的临阵磨枪没有白费,还算圆满完成任务。原以为自己第一次念英语诗还是班门弄斧,在这么多英国人面前念一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却居然一点都没有怯场。倒是站在一个有利的角度,发现新郎新娘激动而紧张,觉得有一点感动。婚礼继续进行,老安和燕儿先后都说了“我愿意”,跟着司仪当众宣布了今后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约,然后在婚书上签字。坐在身边的新郎母亲已经感动得双目含泪了。而我这时才有机会偷偷看了看来宾的情况。大约二三十个人,身着礼服,除了小孩,都专注地看着主席台,见证了这对新人新的起点。可以想象他们这时和新郎新娘一样幸福。
交换戒指之后,大家都积极为新人抢下这历史的镜头。当然少不了轮流合影。一个小时后,仪式就都结束了。司仪和她的书记员离开,其他人则转移到一间半露天的餐厅,开始浅酌合影。这时我才有机会接触今天的其他来宾。作为到场的唯一女方宾客和远道而来中国客人,我受到了他们特殊的照顾。新郎的母亲先后给我介绍了这些来宾。他们都是新郎的亲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还有新郎的小学老师,当然因为她是新郎母亲的多年好友。
这时候摄影师成了主持者。他组织我们轮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园里摆造型合影。然后我们一起把彩碎抛向天空。这是对新人的祝福。英国还没有转暖,不时有凛人的寒风。新人必须继续拍外景照片,我们则缩回温暖的餐厅聊天。和英国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声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还和新郎8岁的大侄子结下了短暂的友谊。
英国人的晚饭时间相对法国来说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后,六点半我们就进入饭厅,开始准备用餐。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一顿的菜单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晚餐还需要一个主持人,现在是伴郎。开始用餐前,照例新郎发言。现在气氛就轻松多了,新郎自由发挥,没有定式。老安的发言简单实在,是我喜欢的风格。然后伴郎也要发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读别人寄来的 贺卡 。新郎新娘当众打开收到的礼物,还分发礼物。晚宴的另一个亮点是切结婚 蛋糕 。在吃完晚饭喝咖啡的时候,新郎新娘手执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边的小朋友们早就急不可耐了,这当然是抓抢镜头的好机会。
晚饭后,有些客人先告辞走了。留下的人就开始跳舞狂欢。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YMCA之类。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时的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只是觉得非常的温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机场,匆匆结束了这次英国之行。对这个地方我的了解还很少。只知道这样的婚礼很简单,但有余味,很香。
3. 如何评价英国婚礼习俗
在十七世纪晚期,英国废除了包办婚结婚姻,只有发布预告或许可证后,并在牧师和证人的见证下,这样的婚礼才是被认可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英国的婚礼习俗吧。
初婚必须穿白色婚纱
英国人结婚,新郎要穿礼服,初婚新娘则必须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丰富多彩的婚礼形式
新娘和新郎都有他们的告别单身派对,他们将彩排除了晚餐以外的结婚典礼。如果新人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三周前的星期日,他们的结婚预告将在教堂被大声宣读。但若新人出现在宣读现场则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
婚礼按照传统多在中午举行,之后将是被称做“婚礼早餐”的正式午餐。婚礼邀请卡和美国的传统颇有几分类似,但很少有人会下大手笔制作精美的邀请卡。接受邀请的人一般不回复卡片,而是使用自己专用的答复卡。关于英格兰的婚礼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人们认为让扫烟囱的人在新娘步出教堂的时候亲吻新娘会给新人带来好运。
选择结婚日期有讲究
英国男女对婚宴并无特别禁忌,但对吉日的选择则很留意。他们的婚期忌五月,因为英帝国与古罗马帝国有很强的文化渊源,五月份是罗马举行大规模传统祭祀的日子,所以“五月把婚结,后悔来不迭”的歌谣至今流传着。
另外,他们的择日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歌谣:“星期一得健康,星期二银满仓,星期三日子顶顶好,星期四多灾,星期五破财,挨到星期六福气半点无。”因而结婚的男女特别钟爱“星期三”这个日子。
最重要的戴戒指环节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基督教主教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4. 婚礼上新郎着装问题高分
燕尾服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礼服,最适合优雅的晚间婚礼。它给人的感觉非常华丽,一般采用黑、白两种经典色彩,同色丝或绸面翻领,里面配上礼服背心和同色布料蝴蝶领结。此外,白色手套和高顶绅士帽,也能为这款礼服加分不少。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及膝的燕尾服会拉长加重上半身,无缘于个头不高的新郎。
圆角礼服(CutawayJacket)
圆角礼服是指下摆裁成圆角的日间正式礼服,正面较短,沿下摆弧线至背后逐渐形成一个长尾。一般采用黑色或深灰色,须搭配相匹配的裤子。
无尾礼服(TuxedoJacket)
无尾礼服适合较隆重的场合,日用与夜用皆可。它花样较多,从单扣到双排单扣、双排双扣、双排三扣,可随意为之。它具有三种不同的领型:一种如图中所示,翻领被V字型设计剪切为两部分,第二种翻领也被剪切两部分,不过下部分形成一个规则的三角形,第三种翻领则是绕着脖子与胸口形成的一个没被分割的完整体。无论哪一种,领子都必须是丝光缎面,裤管两侧也必须有一条丝缎饰带,可搭配丝光织纹质料的马甲或是带褶皱的宽腰带。
晚宴礼服(DinnerJacket)
这种白色或象牙色地礼服跟无尾礼服很相似,很适合更暖和的气候举行的婚礼。晚宴礼服适合正式和半正式的晚间婚礼。
中山礼服(Mandarin)
这种现代礼服没有翻领,是一种站立的领口,从脖子到腰共六颗扣子。它必须搭配中山领的衬衫,不需要任何领结或领带。
长礼服(LongCoat)
长礼服是无尾礼服的变体,下摆延伸至手自然垂下时中指尖处。因为这款礼服比其他礼服都长,所以最适合高个、宽肩的新郎。尤其适合在较冷的天气里举办的婚礼。
新郎礼服——经典款式
婚"礼"之上,新郎倌自然要身着"礼服"。古代的中国男人倒是很讲究"沐浴更衣",什么样的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家心里都明明白白。如今倒是有点模糊了,"礼服"是什么也要上网查的。不过也无妨啦,"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先看上几篇垫垫底!
【昼夜分明的新郎礼服】
晨礼服(MORNINGCOAT)
晨礼服是白天穿着的正式礼服,与燕尾服级别相同,又称为英国绅士礼服,特色是外套为优雅的流线型,前面裁成大幅后斜圆摆,充满了贵族感。
燕尾服(EVENINGDRESSCOAT)
燕尾服是男士晚上18时以后的正式着装。晚间最正式隆重的大礼服,特色是前短后长,前身长度及于腰际,后摆拉长成燕尾状,可表现出修长的双腿,并有收缩腰身的效果,是最能够修饰身材的礼服种类。燕尾服有丝光缎面的领子,裤管两侧必须加两条与领子相同质料的丝缎饰带,由于摄影效果佳,常用于婚纱拍摄。
小礼服(TUXEDO)
也有人称之为王子式礼服,是从燕尾服简化而来的,是现代国际上最通用的晚间正式礼服。款式有单排扣与双排扣,领型有尖领、丝瓜领、一般西装领,无论哪一种款式,领子都必须是丝光缎面,裤管两侧也必须有一条丝缎饰带,可搭配丝光织纹质料的礼服背心,也可以用腰封。
深色西装(BLACKSUIT)
万能型简便礼服--深色西装,款式与一般西装无异,质料必须采用精梳羊毛织成的礼服料,方能显出礼服的高贵特质。穿着这种没有日夜之分的简便礼服,要特别注意领带、领结、袖扣、胸袋饰巾等,相关配件要适宜调配。
【花样新郎礼服】
西式礼服最早产生于英国,最初只分晨礼服与晚礼服。1886年,美国纽约TuxedoClub的人因为吸烟时不小心把礼服上的燕尾烧坏,干脆剪去,从此有了后来风靡世界的小礼服Tuxedo。
美式礼服简洁明快,线条平直,这缘于美国人追求自然且肩型平直。所以美式礼服垫肩较薄,外观较方,前身平整有型,一般为单排扣;后中线单开衩。裤装腰部无摺,裤脚无翻边。如果你是所谓"鬼佬"体型,粗壮有型,不妨选择此款,一定够帅!
欧式礼服就比较"正"了,大宽垫肩,微收的下摆,配合双排扣枪驳头,形成"V"字造型,绝对男人味,适合大块头的男性。后身多为双开衩。裤装有摺,无翻边,风格稳健。而意大利、法国两个地方的礼服带着明显的民族风情。热情的意大利和浪漫的法国都不爱受规矩的约束,因而"花俏"是这两国礼服的共同特色。精致的刺绣、纯装饰性的镶边和不拘常礼的剪裁统统非常养眼。
英式礼服温文而雅,精致考究。线条符合人体曲线,并在腰部有收量,前襟多为单排扣,后身双开衩。裤装既有打褶又有翻边。制作这种礼服一般是会让裁缝大大头痛一番的。时下一些礼服店出现了集庄重和实用于一体的结婚礼服,常见的有纯黑色和黑底细白竖条纹的。参加完婚礼,新郎可以把它拿回礼服店,拆掉领子上的黑色缎面,就与普通西装无异,大受众新郎欢迎。
TIPS:欧美版型的礼服通常较宽较长,身材单薄或不够高的新郎最好避过。
【细节尽现风度】
西服上衣的变化多集中在前身开襟处的扣子和后身的开衩。前襟扣部一般分为单排和双排。单排多为2-3颗扣,最下面的一颗扣一般来说都无须扣。因为做西装时,最下面的一个扣眼都比上边的靠里一点,所以如果全扣上,难免会凭添一个"小肚子"。
不过比较而言,单排扣更适合东方人,胖一点可穿2颗扣,领口开得低,可使人显得修长。如果个头高,可选择3-4颗扣西服。尺寸一定要适合,以穿上西服后将前襟拉起,可轻松放入一个拳头为准。
双排扣看起来就比较正式,时时刻刻都要记得扣好扣子是它的麻烦之处。一般制服公司认为向对方推荐双排扣是比较讨巧的办法,因为如果腰部的量不适合,挪动一下扣位就OK了。但凭心而论,双排扣不太适合矮胖的人,虽然看上去比较有气概,但是过长的领口分割容易使人产生横向的视错,反而自曝其短。
说罢前身说后身,开衩上后身的变化是关键,一般分为单开衩、双开衩和无开衩三种。
穿单开衩西服显得体型修长,给人以保守而有教养的感觉。但是切忌在扣上扣子时双手插兜,这样前面是很帅,可是后面难免会走光。
双开衩无疑会令你"曲线"毕露,活动起来也颇为方便,但切忌尺寸太紧,否则,过大的臀围会令开衩真的变成"开岔"。
无开衩比较现代一点,合适的尺寸会令它十分有型,麻烦的是,坐下来时最好将西服扣解开,否则一定会令西服后摆起褶。
【新郎零配件】
领带:是最常用的配件,在男人变化不多的行头中,领带是最能体现流行风格的;
领结:也是常用的礼服配件。蝴蝶结式的小领结一向深受美国人的青睐,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没有穿背心礼服时,腰际间要围上腰封才得体;袖扣:在穿长袖衬衫时,衬衫袖口的扣子处要用袖扣固定,这样袖子才不会任意移动,这样做同时也有美观装饰的作用;
口袋巾:如果礼服的胸前有口袋,一定要用口袋巾,口袋巾的颜色可以选择和礼服相配的色彩;
5. 英国教堂婚礼流程都是什么样的呢,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堂婚礼是典型的西式特色,而英国教堂婚礼代表了欧州西式婚礼的经典。而大部分人都是教徒,所以选择自己经常去的教堂,办婚礼相对更加方便。不过现在的教堂婚礼,也要求新人要提前注册,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当然在婚礼的基本程序与流程设计上,遵守传统的婚礼步骤,预约神父,预订钻戒,安排酒会,吃蛋糕,安排婚宴,致辞送祝福,还有音乐会表演等等,都会在请亲朋的时候都写上流程,便于准备。
最后,到了最后是婚宴的环节,婚宴之前要进行致辞,让整体的气氛达到高潮。而正式的婚宴简单而隆重,是西式大餐,因为不会提供酒水,所以基本上不会用太多时间。最后一个程序是一个音乐会或者舞会,这个环节相应于晚会的形式,大家都会有所准备,而重点看新郎与新娘喜欢哪种,秀秀才艺,所以这个环节很重要,也是新人的主场,而捧场的亲朋,同样参加表演,送上祝福,不喜欢表演的就直接跳舞,完成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