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时期,英国使者哪一行为,惹怒了干隆和嘉庆,两国正式交恶
英国使者当年想做的便是和清朝签订平等的通商协议。但是干隆他们却是认为清朝乃是天朝上国,是不需要这些夷人的东西的,而且此时此刻这些金发碧眼的夷人来要求签订通商协议、还要求平等简直就是在自以为是!干隆想到这,就气的很,从此清朝和英国正式交恶。
而乔治·马戛尔尼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也是叹气道:“我们在中国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那就是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如果当年干隆接受了乔治·马戛尔尼的请求,或许也就不会有屈辱的近代史了吧?
‘贰’ 为何一些英国人轻视中国历史上的“干隆盛世”
英国人看不起“康乾盛世”是源自他们对康乾盛世的实际观察。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欧洲人着从蒙昧中清醒过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欧洲人许多启示。欧洲人发现,没有教会的中国似乎处处比欧洲优越。欧洲人热衷谈论孔夫子的学说、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甚至还有圣明的康熙大帝的生平。
然而,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彻底打破了之前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崇拜。
从此,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看法开始改变 ,英国人开始认识到清朝的虚弱,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当时也一道访华,几十年之后就是他强烈主张对中国动武,发动了鸦片战争。
‘叁’ 1793年干隆拒接了英国的要求,50年后英国做了什么
英国用火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也是我们都知晓的帝国主义入侵、八国联军等情况了,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都算是世界的中心了,实力强大,一向也是视周边国家为蛮夷,而且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可以说是风靡世界,因此在当时英国去清王朝一方面是对这个国家抱有尊敬,另一方面则是与清朝商议通商方面的事,但奈何清王朝显得夜郎自大,基本对英国使臣都没有正眼看的,还拒绝了对方的提议。
一个国家的狂妄最终都会吃下苦果,在50年后最终被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而且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城后发现清朝用的火枪啥的都是明朝时期制造的,而且英国人送的8门大炮最后还是在吃灰,可以说这样的国家灭亡也是正常的了。
‘肆’ 盛世干隆,为何在英国人眼中却如此不堪
1793年,也就是干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英国工业革命
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逃亡。
“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干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1747年,也就是干隆十二年,普并羡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
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
在西方快速前进的对面,清朝无疑是沉重的。
○摘自《饥饿的盛世》,张宏杰(着),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