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何在国外很少见到一次性的碗筷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因为这样十分的方便省事,但是在国外我们就很少看到一次性碗筷的存在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要说起来原因并不复杂,很多人应该都吃过吃餐,因此大家也都知道了,欧美国家吃东西的时候并没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他们一般使用的都是刀叉,所以我们就很少见到筷子的存在了,可是我们中国不一样呀!我们吃米饭,面条必须要用筷子的,这是祖宗传下来的。
为了环保,为了生态,还是希望大家在以后出去吃饭什么的,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碗筷,如果人人都有环保的观念,这个地球就会少了很多的负担。大家不要贪图方便省事,也不要为了省钱,制造很多垃圾,要有环保意识。
2. 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吃饭呢
中国人一开始其实是使用刀叉的,而且刀叉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一点可不是空穴来风哦,全世界发现最早的骨质餐具就是刀,而且是在我国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
至今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而古之叉子也是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有4000年历史,所以说西方人使用的刀和叉是中国老祖宗玩剩下的。
据说是在战国时期,人们吃饭的时候,首先由厨房你的厨师用刀叉将食物分割,然后再端出来,供王公贵族使用,因为用刀叉分成小块之后,用筷子夹着就比较方便,但是那时候只有贵族才可能使用筷子,厨子和百姓一般使用的还是刀叉。
只是后来人们发现,使用筷子比刀叉更加方便,所以中国人才慢慢的开始使用筷子,距今也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
直到现在筷子已经成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吃饭的时候举动变得特别优雅,而且中国人是非常注重文化的,筷子又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据说还象征天圆地方,而且一双筷子寓意可就大了去了。
相比中国的西方人的历史并没有那么悠久,他们吃的食物也都是大块的烤肉和面包,如果让他们使用筷子,反而没那么方便,刀叉的配合使用,反而更适用于他们的生活,而且在他们国家很难见到特别小的食物。
在中国拿着筷子可以夹到的花生米,这令他们特别头疼,虽然知道花生米特别美味,但是让他们制作,肯定做不出油炸花生米,因为他们拿刀叉就无法吃到。
现在有很多外国人喜欢上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已经慢慢的开始学用筷子,特别是在吃火锅的时候,刀叉根本就用不上,其实说到底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特别是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东方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会产生面条和米饭等食物,如果拿着刀叉的话,反而吃不到嘴里,而在西方,他们是以畜牧业为主,怎么样用筷子吃肉,他们觉得很麻烦,还不如使用刀叉呢。
筷子的来历:
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
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
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3. 为什么西方人不会用筷子,但东方人会用西餐餐具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方便。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4. 英国平民古时不用筷子,用什么还是根本不碰白米饭那他们正餐吃什么
英国人古代根本不用餐具,直接用手的,最多喝汤时用木头勺子。
正餐就是面包和烤肉,白米饭英国没有。那地方压根不能种水稻,哪来的米饭?
平民吃的是一种杂菜汤,把各种肉类、蔬菜、薯仔、奶酪等等全扔锅里一锅煮成烂糊糊,就可以吃了。你去看《勇敢的心》里应该就能看到。现在还是有不少英国人做这玩意,太难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