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82年英国有两艘航母,现在有几艘
一艘。1982年,英国海军拥有两艘现役航母,另有两艘航母在建造之中;到2008年,英国海军航母数量缩减到两艘;2019年,英国只有一艘航母,而且问题不断。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提供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舰岛,舰岛大多坐落于右舷。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船。
㈡ 香港回归前夕,英国派出航母舰队到中国近海示威,结果灰溜溜离开
1997年7月1日,阔别中国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香港上空飘扬了一个半世纪的米字旗落下,代之升起的是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游艇,离开了中国香港。
不仅如此,在香港回归前夕,英国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阻挠香港回归。就在1997年1月,英国还派出一支庞大舰队远征南海,与我海空军激烈对峙,妄图给香港回归制造阻碍。
一、不可阻扰的香港回归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英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大门,并将香港割去。1944年,英国驻港官员史密斯却颠倒黑白地说,是英国人使香港从1841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变成了1937年人口多达六十万的繁华城市。这种强盗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是为英国长期霸占香港制造话题。
早在1931年,当时的英国驻港总督就向英政府建议说:“不仅九龙城,整个新界,从经济和战略上来说,对香港都是绝对需要的,所以不能将其还给中国”。从一开始,英国人就没想过归还香港一事,国与国之间的纷争看得是实力,只要英国仍然强大,就不可能轻易将香港归还。
1942年,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也与英国讨论过归还香港之事,但英国人将香港看做“王冠殖民地”,根本瞧不上需要依靠西方国家输血和支持的中华民国,断然拒绝。
在英国人眼中,只要能用武力维持香港,就一定不会轻易还给中国。英国外交部在1943年还明确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武力收复香港,要用武力维系大英帝国的统一,英国国旗必须在不受阻碍、不受歧视的情况下在香港重新升起”。
那时候的英国人就已经决定用武力来“捍卫”他们在香港的立场,态度十分强硬,也很有底气。毕竟英国人得到了美国支持,而他们面对的又是一个软弱无能的蒋介石政权。当年7月,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霍贝克就表示:“尽管美国人民同情中国,希望香港回归中国,但美国政府是站在英国一边的”,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
美国人也用实际行动支持英国,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麦克阿瑟发表的战后第一号命令,竟然是让英国军队到香港和九龙接受日军投降,在香港问题上公然与英军合作,阻挠中国收回香港。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收回香港的时机也已成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却仍然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美梦中,对中国提出的收回香港主权一事,态度强硬。特别是英国在马岛战争中打败阿根廷,取得胜利后,撒切尔夫人更是得意洋洋,并以此为资本与中国讨价还价。
但彼时的英国已经衰落,大英帝国的余晖再也无法照亮香港的前程。邓老在与撒切尔谈判时,明确提出: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1997年不将香港收回 , 就意味着我们是晚清政府,我们是李鸿章!
英国上院议员鲍威尔勋爵就曾回忆说:“邓小平在谈判中直言,中国一定会在1997年收回香港,也不能接受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主张,那情景简直就是告诉英方,中国主意已定,英国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可能”但是,英国非常不甘这块殖民地的失去,所以在暗地里搞了不少小动作。
二、中英围绕香港回归的“暗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香港不仅是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地,还成为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桥梁,英国许多大型公司也纷纷在香港落户。
对于这样一块宝地,英国交还中国显得十分不舍。1959年7月,英国内阁大臣布鲁克在写给首相麦克米伦的信中就强调:“香港对于英国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英国人十分担心中国会采取突然袭击,用武力夺回香港。为了达到霸占香港的目的,丧心病狂的英国甚至提出了用核弹阻止香港回归的计划。1952年,英国试验核弹成功。1956年,英国人在一份绝密作战计划中写道,如果东盟与中国开战,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英国将毫不犹豫地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到了1961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赫姆向首相提议,如果中国试图用武力收回香港,只有动用核武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建议也得到了首相的赞同,为此英国还特意将核弹运至新加坡保存,预备随时启用。
在英国人眼中,核武器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甚至也有计划付诸行动。但随着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英国人彻底打消了这个疯狂的计划。
1997年1月,对香港回归已经阻拦不住,但又心有不甘且贼心不死的英国特地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特混舰队,这就是代号为“Ocean Wave 97”(海浪97)的特混编队,舰队包括航母、核潜艇在内共计16艘。在香港回归已经开始倒计时的时候,这支从马六甲海峡闯进中国南海耀武扬威的舰队,究竟想要在全世界面前表达什么意思,可谓路人皆知。
面对这支来势汹汹的舰队,中国海军没有掉以轻心,南海舰队和广州军区迅速提升战备等级,严阵以待提防可能发生的任何变故。 6月25日,一艘大力级英国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出现在中国军港30海里处的地方,我军舰艇当即拉响紧急哨,官兵迅速进入到战斗岗位,随时准备迎战。
期间,面对我军的驱逐,英国舰艇毫不退让,甚至还妄图用撞击逼迫我军撤离,结果却是在解放军官兵大无畏牺牲精神的奋力拼搏下,成功将英国军舰逼退,尽管当时的中国海军相对英国皇家海军多有不如,但我们为维护领海领土主权的决心毫不动摇,最终也使得英国“碰瓷”的想法落空,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去。最终1997年7月1日,在中国万众期盼下,香港正式回归祖国,英国落寞离场。
㈢ 英国最大航母首次下水试航是什么时候
2017年6月26日,英国罗塞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从罗塞斯港出海试航。
目前,技术问题已经让这艘航母试航的时间晚了三个月。
虽然英国国防部保证它能在2020年前处于作战状态,但英国国家审计署唱反调,并说他们预计不可能。
英国皇家海军预计,俄罗斯军方将密切关注这艘航母在北海的试航。
㈣ 墨尔本号航空母舰有哪些历史
“墨尔本”号航母购自英国,是“巨人”级轻型航母“威严”号的改装型。其原型舰建造于1943年4月13日。1949年,澳大利亚海军决定购买该舰,并将其改名为“墨尔本”号。改装内容包括增加蒸汽弹射装置和雷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配备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镜。
1955年1月,经过改装的“墨尔本”号航母在英国北爱尔兰东部港口贝尔法斯特沿海进行试航。这个时候,“墨尔本”号已经焕然一新,配备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
这年晚些时候,该航母配备了3个中队的战机,它们分别是808、816和817中队,部署着固定翼战机和直升机,具有空战、对海攻击和对地攻击能力。很快,“墨尔本”开始起航去澳大利亚。途中,航母先后经过了直布罗陀、那不勒斯、马耳他、苏伊士运河、亚丁和科伦坡等地。
1956年5月,“墨尔本”号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澳大利亚海军为“墨尔本”航母的到来而万分高兴。然而,他们没料到的是,这艘航母带来的不仅仅是现代化作战能力,还带来了苦难和灾难。
1957年10月28日,也就是“墨尔本”航母抵达澳大利亚一年半的时间,这艘航母就开始闯祸了。当日,它在阿德莱德港行驶时,突然与“蓝卡”号战舰相撞,开创了碰撞历史的先河。幸运的是,第一次撞击是在港口里,因此,只受了点小伤几年后,“墨尔本”的脾气难改,开始越来越多地发生相撞的事件了。
1964年2月10日,大悲剧终于发生了,“墨尔本”号居然与自己编队的护驾战舰“航海者”驱逐舰发生了相撞。这次撞击可是悲剧性的,偌大的航母居然撞向驱逐舰的中部,将驱逐舰拦腰切断,原先好好的驱逐舰顿时成了两大半。
不过,澳大利亚海军的调查结果是,“航海者”驱逐舰的舰长严重失职,偏航进入了航母航道的水域。这是“墨尔本”号航母第一次把一艘战舰撞沉,驱逐舰共有82名官兵死亡。其中,他们多数是在驱逐舰的前部死亡的。
澳大利亚海军得知此事后,悲哀不已。显然,一艘驱逐舰的报废是重大损失,然而,82条人命的突然消失更是重大悲剧。驱逐舰毕竟排水量达数千吨,因此,两舰相撞后,“墨尔本”也受到重创。
舰长罗伯森给海上委员会的战舰损害报告说,航母虽然没有人员伤亡,然而,许多地方已经损害。其中,1号和2号平衡水舱已经淹到了第5甲板,前舷和右舷撞出了洞,电缆舱也可能有窟窿。
随后的几年里,“墨尔本”号航母老实了一些,基本上没有再发生什么问题。从1964年底到1967年12月,“墨尔本”开始成为友好使者,出访了许多国家。它先后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槟榔、日本的横滨、吴港和中国的香港等地。同时,“墨尔本”号还大量参加了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演习,它们包括“福特演习64”和“海豹”等联合演习。其中,1965年3月15日,它与英国海军一起进行联合演习,英军战舰包括“鹰”号和“胜利”号航母。
1967年秋,“墨尔本”号航母穿越太平洋前往美国进行现代化改装。途中,该航母访问了夏威夷美军港口,后来,访问了美国加州的旧金山港。在圣迭戈,它接收了20多架新型战机,包括10架A-4攻击机和14架“跟踪者”反潜机。
随后,“墨尔本”开始在美国军港进行现代化的改装,时间一直持续到1969年。期间,整个航母的电子系统进行了全部的更换。随后,“墨尔本”航母回国,开始了新的生涯。“墨尔本”回到澳大利亚后,没有多长时间,“旧病复发”,又开始与别的战舰相撞了。
1969年6月3日,在南海行驶的“墨尔本”号航母与美军“伊文思”号驱逐舰一起进行“海妖”联合演习。然而,两舰突然发生相撞。结果,“墨尔本”再次如同一把巨刀,刺进了驱逐舰的舰体里。
结局是十分悲惨的:驱逐舰就像以前倒霉的那艘驱逐舰那样,当即沉没,但死亡人数达到73名,成为又一次海上大悲剧。调查发现,战舰相撞时,美军“伊文思”的舰长在铺位上正呼呼大睡,而两名负责观察的年轻军官竟然让驱逐舰驶进了航母的航道。
事故发生后,美军对“墨尔本”航母感到毛骨悚然,很快就取消了与它的联合演习。随后,“墨尔本”号航母前往新加坡进行紧急修理。不久,它返回澳大利亚悉尼港进行整修。谁知,“墨尔本”航母就是在港口里也不本分。
6月10日,它又与一艘名叫“马鲁”的船只发生相撞。虽然航母损失轻微,然而,“墨尔本”航母的“好撞之舰”的名声顿时大噪起来。“墨尔本”的相撞故事丝毫没有结束的意思。
1970年9月3日,“墨尔本”航母在悉尼港又与一艘渡船发生相撞。幸运的是,双方在港口里相撞,因此,只是表面受了一些小伤。经过一番修理,航母又恢复了原貌。两年后,正当人们快要把“墨尔本”忘掉的时候,“墨尔本”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72年10月15日,航母突然燃起大火,浓烟滚滚,好不吓人。还好,航母备有灭火系统,消防员迅速展开了灭火,终于将大火扑灭。虽然这次火灾损失得到了控制,然而,“墨尔本”的名声开始越来越让人感到厌恶。或许,“墨尔本”航母天生就是多灾多难。
大火事故结束两年后,该航母再次演绎相撞事件。那是1974年7月11日,“墨尔本”航母正在悉尼港里行驶,居然与一艘客轮撞上了。澳大利亚人大为震惊。谁都知道,客轮容纳大量乘客,要是在海上相撞,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大量乘客的死亡。
“墨尔本”航母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成了惹祸的代名词。两年后的1976年7月24日,“墨尔本”号航母在悉尼港又相撞了。这次,它是与一艘日本货船相撞的,双方都受到了一些损失。
1977年,英国海军举行舰队校阅活动,邀请了英联邦和其它一些友好国家海军参加。作为英联邦成员国,澳大利亚自然派出了战舰。于是,“墨尔本”号航母率领导弹驱逐舰“布里斯班”号前往英国访问。访问结束后,“墨尔本”号航母前往英国造船厂进行维修。
1978年,“墨尔本”回到澳大利亚,继续进行改装工作,包括扩大飞行甲板,更换电子作战系统。随后,航母重新投入使用,成为澳大利亚海军最有战斗力的战舰。问题是,“墨尔本”航母的悲惨命运似乎难以改变。
1979年3月3日,“墨尔本”航母一台锅炉突然发生了爆炸,一些士兵躲闪不及,当即受了伤。其实,这次事故还算是轻的,严重的还在后面呢。这年8月22日,“墨尔本”航母在太平洋行驶,安在支架顶部的好端端的雷达罩突然掉了下来,一头扎进了大海。
这可是澳大利亚海军最新型的雷达系统的重要部分,因此,“墨尔本”航母迅速组织人员打捞。然而,大海波涛汹涌,深不见底。澳大利亚海军彻底地失望了。
几十年来,“墨尔本”不但没有为澳大利亚海军增辉,反而祸端迭出,导致人员死伤惨重,成了地道的“惹祸”航母。1982年初,澳大利亚海军决定,“墨尔本”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于是,“墨尔本”航母进入了备用状态,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出来使用一下。当时,英国决定出售“常胜”号航母,价格为2.5亿多美元。澳大利亚海军有点动心。随着马岛海空大战于5月中旬结束,澳大利亚海军忽然感到航母的作用已经不如以前了,任何先进的反舰导弹都可以让一艘航母葬身海底。
因此,澳大利亚海军决定,放弃“常胜”号航母的购买。至于“墨尔本”号航母的结局,可想而知了。既然马岛战争证明了航母的脆弱性,那么,“墨尔本”就只能走向解体。况且,航母几十年的服役,没让澳大利亚海军少为它寒心。
于是,“墨尔本”航母拆除了所有设备,仅剩下壳体。1984年墨尔本号作为废船卖给中国联合拆船公司。1985年5月21日,墨尔本号被牵引进广州黄埔船厂。
㈤ 二战期间英国的航母都在什么地方
大西洋为主
主要分布的位置有英吉利海峡、地中海
㈥ 英国在地中海的两艘航空母舰分别是什么
英国在地中海的两艘航空母舰,一艘是“鹰”号,它跟随坎宁安转战1年,曾多次遭到意大利岸基飞机的攻击,已显得老态龙钟;另一艘是“光辉”号,它刚刚服役4个月,显得生气勃勃。
“光辉”号航空母舰是皇家海军的骄子,它舰长226米,宽29.2米,排水量为2.3万吨,吃水7.3米,航速31节,载机36架,其中“箭鱼”式鱼雷机24架,“管鼻燕”式战斗机12架。“箭鱼”式鱼雷机是一种老掉牙的飞机,其最高时速只有138海里,和年轻的“光辉”号实在不太相称。让它们在夜间溜进塔兰托港贴着水面低飞,在离目标几百米时投下鱼雷,那无异于去送死。
为此,他们对“箭鱼”飞机进行了改装,领航员被挤在后座上,炮手被取消,空位上加放了1个60加仑的副油箱,以延长飞机的续航力。为完成突袭任务,还从舰队中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抓紧进行夜间训练。驾驶员练习陡直下降,在快要碰到浪尖时再把飞机拉起来,然后朝模拟目标投雷。
对这样大吨位的航空母舰来说,“光辉”号的载机量也许过少。然而,这正是英国人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敏感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空中威胁,他指示:“宁可牺牲载机量,也要加强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