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舰队擅闯黑海遭俄围堵,5天之内寸步未移, 就这还要闯南海吗
随着国度的愈发强大,曾经为了对立苏联阵营而组建的北约联盟内部发作了宏大的变化,美国在此联盟中已逐步成为了“老大”。其他“小弟”不只随美起舞,屡次粗暴干预别国内政,还协同美军张牙舞爪地去别国度门口找存在感,恶劣至极。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美国在暗中默许。
不过很明显的是他们走错了方向。专家表示,英国如今更应该注重国内的经济开展,而不是军事开展。在本人国内存在如此困境的状况下,还不惜向外派兵,以至还想对中国南海横插一手,只能说英国之所以会呈现如此现状,完整是咎由自取。但假如英国照旧沉沦旧梦不愿醒来,那么这次被俄罗斯黑海舰队围追堵截,脸面尽失,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㈡ 香港回归前夕,英国派出航母舰队到中国近海示威,结果灰溜溜离开
1997年7月1日,阔别中国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香港上空飘扬了一个半世纪的米字旗落下,代之升起的是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游艇,离开了中国香港。
不仅如此,在香港回归前夕,英国还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阻挠香港回归。就在1997年1月,英国还派出一支庞大舰队远征南海,与我海空军激烈对峙,妄图给香港回归制造阻碍。
一、不可阻扰的香港回归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英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大门,并将香港割去。1944年,英国驻港官员史密斯却颠倒黑白地说,是英国人使香港从1841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变成了1937年人口多达六十万的繁华城市。这种强盗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是为英国长期霸占香港制造话题。
早在1931年,当时的英国驻港总督就向英政府建议说:“不仅九龙城,整个新界,从经济和战略上来说,对香港都是绝对需要的,所以不能将其还给中国”。从一开始,英国人就没想过归还香港一事,国与国之间的纷争看得是实力,只要英国仍然强大,就不可能轻易将香港归还。
1942年,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也与英国讨论过归还香港之事,但英国人将香港看做“王冠殖民地”,根本瞧不上需要依靠西方国家输血和支持的中华民国,断然拒绝。
在英国人眼中,只要能用武力维持香港,就一定不会轻易还给中国。英国外交部在1943年还明确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武力收复香港,要用武力维系大英帝国的统一,英国国旗必须在不受阻碍、不受歧视的情况下在香港重新升起”。
那时候的英国人就已经决定用武力来“捍卫”他们在香港的立场,态度十分强硬,也很有底气。毕竟英国人得到了美国支持,而他们面对的又是一个软弱无能的蒋介石政权。当年7月,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霍贝克就表示:“尽管美国人民同情中国,希望香港回归中国,但美国政府是站在英国一边的”,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
美国人也用实际行动支持英国,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麦克阿瑟发表的战后第一号命令,竟然是让英国军队到香港和九龙接受日军投降,在香港问题上公然与英军合作,阻挠中国收回香港。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收回香港的时机也已成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却仍然沉浸在“日不落帝国”的美梦中,对中国提出的收回香港主权一事,态度强硬。特别是英国在马岛战争中打败阿根廷,取得胜利后,撒切尔夫人更是得意洋洋,并以此为资本与中国讨价还价。
但彼时的英国已经衰落,大英帝国的余晖再也无法照亮香港的前程。邓老在与撒切尔谈判时,明确提出: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1997年不将香港收回 , 就意味着我们是晚清政府,我们是李鸿章!
英国上院议员鲍威尔勋爵就曾回忆说:“邓小平在谈判中直言,中国一定会在1997年收回香港,也不能接受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主张,那情景简直就是告诉英方,中国主意已定,英国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可能”但是,英国非常不甘这块殖民地的失去,所以在暗地里搞了不少小动作。
二、中英围绕香港回归的“暗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香港不仅是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地,还成为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桥梁,英国许多大型公司也纷纷在香港落户。
对于这样一块宝地,英国交还中国显得十分不舍。1959年7月,英国内阁大臣布鲁克在写给首相麦克米伦的信中就强调:“香港对于英国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英国人十分担心中国会采取突然袭击,用武力夺回香港。为了达到霸占香港的目的,丧心病狂的英国甚至提出了用核弹阻止香港回归的计划。1952年,英国试验核弹成功。1956年,英国人在一份绝密作战计划中写道,如果东盟与中国开战,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英国将毫不犹豫地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到了1961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赫姆向首相提议,如果中国试图用武力收回香港,只有动用核武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个建议也得到了首相的赞同,为此英国还特意将核弹运至新加坡保存,预备随时启用。
在英国人眼中,核武器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甚至也有计划付诸行动。但随着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英国人彻底打消了这个疯狂的计划。
1997年1月,对香港回归已经阻拦不住,但又心有不甘且贼心不死的英国特地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特混舰队,这就是代号为“Ocean Wave 97”(海浪97)的特混编队,舰队包括航母、核潜艇在内共计16艘。在香港回归已经开始倒计时的时候,这支从马六甲海峡闯进中国南海耀武扬威的舰队,究竟想要在全世界面前表达什么意思,可谓路人皆知。
面对这支来势汹汹的舰队,中国海军没有掉以轻心,南海舰队和广州军区迅速提升战备等级,严阵以待提防可能发生的任何变故。 6月25日,一艘大力级英国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出现在中国军港30海里处的地方,我军舰艇当即拉响紧急哨,官兵迅速进入到战斗岗位,随时准备迎战。
期间,面对我军的驱逐,英国舰艇毫不退让,甚至还妄图用撞击逼迫我军撤离,结果却是在解放军官兵大无畏牺牲精神的奋力拼搏下,成功将英国军舰逼退,尽管当时的中国海军相对英国皇家海军多有不如,但我们为维护领海领土主权的决心毫不动摇,最终也使得英国“碰瓷”的想法落空,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去。最终1997年7月1日,在中国万众期盼下,香港正式回归祖国,英国落寞离场。
㈢ 鸦片战争时,英法军队的船只是走以下那条路线来的中国的抵达中国需要多少时间
这个问题有趣。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中英战争。英国军队的船只是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的。
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懿律是义律的堂兄)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懿律于1837 年升为好望角舰队总司令。
西方国家对东方殖民扩张的路线(英国成为近代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殖民地,英文Colony一词来自古罗马的“Colonia”。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布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佛得角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玛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随后欧洲人相继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4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工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加大原料的需求和开辟海外市场。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东方。此时,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顿等地。
鸦片战争时,英、法、德等国在东方都有不少殖民势力范围和海军据点。
英国皇家海军有西非分舰队,还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懿律于1837 年升为好望角舰队总司令。1840年任英国侵华全权代表和侵华军总司令,6月率领舰队到中国。
鸦片战争中,英、法等国的海军,不是直接由本国出发长途来中国的。就是现在,美国海军的装备比过去英、法等国先进多了,它都不能呆在本国军港,而在世界各地设有许多海军基地。
海权理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着作发表的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权”古就有之,到了十五世纪“海权”开始被人们重视,尤其是欧洲。
海权(海上权利),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
㈣ 英西大海战的过程
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兰西斯·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在这次历时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满载而归的德雷克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
高贵的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的坐舰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这位职业更准确地说是海盗的人——骑士称号。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励,撑起了英国人远涉重洋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
1588 年7 月,“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港启程,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于7 月21 日逼近英国西南海岸,在普利矛斯港外抛锚,并摆开了战斗队形。英国舰队总司令霍华德勋爵(Lord Howrad of Effingham)接到西班牙舰队已逼近的报告后,立即命令:“舰队出港,逆风行进,抢占敌舰队上风方位!”
英国舰队渐渐驶进了西班牙舰队。西班牙指挥官马迭亚·西顿尼亚(Duke of Medina Sidonia)仍然打算用之前西班牙的海战术靠近冲撞英国舰队。而英国舰队刚进入射程,大炮就轰鸣起来,向西班牙舰队猛烈射击,海面上掀起一股股巨大的水柱。
“无敌舰队”排成几路纵队,全速向英国战舰紧逼。“命令各舰队不惜一切代价靠近战舰,用钩子钩住敌舰!”“无敌舰队”总司令西顿尼亚大声喊叫着。可是,英国军舰总是灵活地拐弯掉头,避开西班牙军舰,然后以密集的舷炮火力杀伤对手。经过几个小时的混战,不仅没有一名西班牙士兵能登上英国的舰船,而且“无敌舰队”还有好多舰只中炮起火,许多战舰上的官兵伤亡过半。西顿尼亚看到自己的舰队损失惨重,决定暂时脱离战斗,但英军却死死咬住不放,继续猛追猛打。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黄昏时分,第一天的战斗才告结束。 此后一周时间内,英国舰队频频发动小规模出击,“无敌舰队”则处处挨打,狼狈不堪。又因远离基地,后勤供应困难,炮弹和粮食越来越少,西顿尼亚决定将舰队开到法国东北部的加来一带停泊,一方面进行休整,解决给养问题,另一方面等待着与巴尔马的部队会合。但是,英国的一支舰队早就封锁了尼德兰海面,使他们根本无法会合。
第八天深夜,海面上刮起了强劲的西风,“无敌舰队”的士兵经过几天的苦战,早已进入梦乡。突然有人摇醒了正在酣睡的总司令,慌张地报告:“报告总司令,海面上出现了8 条火龙,正在向我舰队迎面冲来!”西顿尼亚来不及穿上衣服,就奔到甲板上。只见那8 条火龙乘着西风,箭一般地直冲进舰队。撞到舰船后,就火蛇飞舞,浓烟滚滚。顷刻之间,好多舰船起火燃烧。
原来,这是英国海军将领们经过商讨研究出的作战方案,使用火船袭击西班牙舰队。他们挑出8 艘小船,将船身涂上沥青,船内装满油脂和柴草,点火后乘风驶进西班牙舰队中。
西顿尼亚见这种情形,慌忙下令;“各舰马上砍断锚索,夺路驶出海港!”顿时,舰队一片混乱,各舰争相逃命,舰队失去了统一指挥,结果致使许多船只在自相碰撞中沉没。没能冲出港的船只,大都被火焰所吞没。逃出海港的舰船也难以再进港停泊,因为它们的两个主锚在混乱中都被砍掉了。29 日凌晨,这支无锚的舰队被西南风刮向东北,队形十分混乱。 “无敌舰队”对打赢战争非常自信,但从开始它就忽视了一个问题——海洋是个特殊的战场,喜怒无常的大海,会让海战变得不可预测。果然,“无敌舰队”一出发就遇上了麻烦。大西洋上风暴肆虐,“无敌舰队”那些号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舰船在巨大的风暴面前,变得脆弱不堪,狂风卷起的海浪让舰船剧烈颠簸,就算是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水手,也已经感到四肢发软、头晕目眩。于是,不等和英国人交战,“无敌舰队”便狼狈地返回了避风港。在避风港里休整到7月,才重新出发。
就如在陆地战场上作战,在海上作战也讲究给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无敌舰队”为躲避风浪将出战计划推迟,这给英国制造了一个反攻的好机会。英国利用这一个多月的光景,大力扩充海上力量。在霍华德勋爵的努力下,受到战争刺激的英国海军不再是“几条寒酸小船”,它筹集了197艘战舰,且都经过了精心改良。这些舰船虽不如“无敌舰队”气势恢弘,但在作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方面,却远远超过西班牙舰船。
1588年7月22日清晨,英西两国正式开战。天气情况对英国舰船十分有利,它们借助上风位置,迅速躲过了“无敌舰队”发起的第一轮轰击,并对“无敌舰队”进行猛烈反击,“无敌舰队”这才意识到,英国人比想象中要厉害得多。由于对英国海军的作战特点缺少研究,“无敌舰队”陷入慌乱,22目的这次海战,英国海军大获全胜。
第二天早上,海上吹起了东北风,这对“无敌舰队”十分有利,它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英国军舰“凯旋”号包围,致使“凯旋”号遭受重创。14无敌舰队”总算挽回了一些面子。尽管只是暂时的双方在当年7月25日再次交锋。但这次,英西两国打得都不尽兴,双方的弹药都出现短缺,于是“无敌舰队”向法国的加来港驶去,英国海军则迅速返回英国的多佛尔港。
经过几天的激战,英国和西班牙都忙着修整军舰,补充给养。相比之下,英国舰船补给起来要方便得多,多佛尔毕竟是英国港口,在抵达多佛尔前,他们可以从附近其他一些英国港口得到所需物资。而此时的“无敌舰队”则正好相反,它要前去法国的港口寻求给养,在抵达加来前,不会有哪个港口会给它提供帮助。“无敌舰队”的补给困难,给英国海军创造了可乘之机。“无敌舰队”前脚刚到加来海域,已经完成补给的英国海军就追了过来。
“无敌舰队”正处在最虚弱的状态中,炮弹严重匮乏。英国海军就像训练时打靶那样,对“无敌舰队”放炮开火,而“无敌舰队”却束手无策。英国人见“无敌舰队”如此狼狈,便在同年7月28日凌晨决定对“无敌舰队”进行突袭。英国人对8艘吨位不足200的小船做了改装,使之具备更强的攻击性。然后借助黎明前的黑暗,悄然无声地向“无敌舰队”驶去。
这些小船的速度非常快,天刚亮,就已经驶到“无敌舰队”跟前。它们突然向“无敌舰队”开火,杀得西班牙人措手不及。不一会儿。“无敌舰队”的一些大型舰船便燃起大火,由于舰船之间距离很近,不少没有着火的舰船看到火光,都方寸大乱,以致于不顾指挥,乱逃一气。
就海仗来说,混乱会让一支舰队遭受无法挽回的灾难。被打懵了的“无敌舰队”仓皇撤退,它辨不清方向,只想快点逃出英国人的进攻圈。在苍茫的大海上,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像一只无头苍蝇那样横冲直撞。它没有向近在眼前的加来港驶去,而是逃往敦刻尔克。这样一来,无敌舰队离加来越来越远,而且一直未曾得到补给。
这正是英国人希望看到的,英国海军决定不给“无敌舰队”留下生路,所有舰船都鼓起风帆全速追击。由于“无敌舰队”已没有弹药,英国海军大胆地接近敌人,和敌人离得越近,英国人火炮的命中率就越高。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海上风向突然改变,英国海军出于谨慎考虑放弃了追击,“无敌舰队”这才保全了性命。从7月22日到7月28日, “无敌舰队”耗费了10万发炮弹,可这10万发炮弹不仅未能重创任何一艘英国舰船,还没能保住自身安全。在长达6天的战斗里,“无敌舰队”伤亡了近干人。
西班牙人不愿相信自己竟在海战上败给了英国人。8月,“无敌舰队”和英国海军又在加来东北部的海域上展开交锋。然而,就算准备充分,西班牙人依然未能挽回战败的命运。“无敌舰队”的舰船吨位大、载重多,这也造成它们行动迟缓、反应笨拙。英国舰船配备的火炮在射程上占了优势,这让英国人可以在西班牙人射程之外随意开火。“无敌舰队”试图还英国海军以颜色,也对英国海军进行猛烈的炮轰,可英国舰船行动敏捷,毫不费力地躲过了炮弹。一天下来,英国海军依然精神抖擞,“无敌舰队”却已遍体鳞伤。 7月28日傍晚的一幕在加来海域上重新上演:“无敌舰队”在前面惊恐地逃跑,英国海军在后面穷追猛打。有几次,“无敌舰队”也试图调过头反击英国人,
可这不仅没能伤害到英国海军,反而打乱了自己的队形。在追追打打的过程中,l6艘西班牙军舰遭到重创,沉入海底,英国军舰却只受了轻微创伤。 “继续攻击敌舰!”英舰队总司令霍华德发出命令。于是,英国舰队全速前进,展开更加猛烈的攻势。在“隆隆”的炮声中,“无敌舰队” 5 艘大型战舰被炸得失去了作战能力, 4 000 官兵被打死、淹死,而英国军舰却一艘都没损失。到傍晚时分,紧追“无敌舰队”的德雷克发现自己的炮弹也已打完,只好停止追击。至此,历时近10 天的英西大海战方告结束。“无敌舰队”总司令见大势已去,登陆无望,只得命令舰队返航。为了躲开英国舰队的追击,舰队向北行驶,绕过英国西北部海岸返回西班牙。途中,舰队不断遭到风暴的袭击,又损失了一些舰船,数千官兵因疾病、饥渴而丧命。10 月间,当舰队返回西班牙时,仅剩残破舰船53 艘。
全欧洲都在关注英国和西班牙的这次海上交锋。自1588年夏天的大海战后,“无敌舰队”的名号竟成了一种讽刺,西班牙被迫收起嚣张的气焰,而英国则在此战后开始占据主动权一直到1589年第一次远征期间的科伦纳-里斯本海战为止。
㈤ 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舰队到中国的航线是如何走的
大西洋,那时候英国早就击溃了荷兰,西班牙等海军强国,他们开辟的东方航线也牢牢的控制在英国的手中~
㈥ 97年香港回归前夕,34艘英国军舰驶入我国领海,与我军对峙72小时
又是一年七月一日,25年前,举国上下在这一天共同欢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标志着它终于结束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地身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可是在香港回归前夕,34艘英国军舰还虎视眈眈想要闯进我国南海海域。 这种行为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为了维护中国主权, 我国海军与其在海域上对峙长达72小时。 此次事件的经过是怎样的?我国是如何解决这次难题的?
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被迫与英国签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它已经在外漂泊155年之久。
随着我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才有机会和能力将失去的领土讨要回来。当时,邓小平与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这件事谈判超过20次。
不过,英方对于这样的结局心生不满,竟然向我方提出申请:要求派遣一支由34支军舰组成的战队,来中国进行“访问”。
在香港回归的节骨眼上来“访问”?显然这是英方想以军事手段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为此,我方委婉地拒绝了英方的请求,并附上另一句话:待7月1日以后,邀请前来做客。
可是谁知,英方竟然不顾国际法的制约,擅自闯入我国领地。他们此次“举动”,同百年前的殖民手段并无实际差别。英方还是仗着自己的“日不落”地位,想来我发发泄一下情绪上的不满。
97年6月25日晚间8时,正是驻守在三亚榆林军港的海军护卫们例行召开班务会的时间。此时距离香港正式回归的日子只有五天,整个军港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确保事情可以顺利进展。
就在此刻, 他们听见广播中传来声音:紧急备战备航,紧急备战备航!意识到问题羡返严重性的水兵们立刻开始查看情况, 在距离军港三十公里的海面上,竟然出现英国“护卫舰”,旁边还跟着一艘小的补给船。 显然,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访问”。
面对不请自来的“挑衅”,我方绝对不能容忍。军港领导当下决定提升作战等级,所有人都进入到一级备战状态。经过与中央领导的申请,军港先派出航空兵飞入上空,对英国舰队进行实施监测,防止他们搞些什么“小动作”。
此时按兵不动并非是惧怕英方势力,而是我们主张以和平友好的手段来解决此次“危机”。
等航空兵驾驶着直升机飞到英国“护卫舰”的上空时前伏,信号兵拿出播音器大声喊道:“请离开中国领土,请离开中国领土”。
结果英方听到后装作一脸无辜,煞有介事地说:“我们是在公海上航行”。说罢,还将航行速度再次加快,试图甩掉我方人员。
不仅如此,英方还驾驶军舰直慧派携逼我国经济专属区,如此目中无人的做法,实在容不得我国继续以和平手段解决。当下,军港上级领导就派出“宜宾舰”来追赶“护卫舰。”
我方军舰加足马力,全力在海域上对护卫舰进行追赶。眼看就要追赶上英方军舰时,舰长请求首长是否要靠得再近一些。首长斩钉截铁地说: “追!咬死它!”
护卫舰也不甘示弱,或许在此刻的英军眼中,中方军事装备远不如他们的厉害,我方这般“不自量力”的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事实上,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英方军舰很快就自知“硬拼”不是对手,所以他们很快就调整新的战略计划, 试图将我方宜宾舰引到越南方向,以此挑起两国对立,好坐收渔翁之利。
这点小心思,早就被参谋长看透,他对大家说:“调虎离山之计,咱们就跟着补给船走,看他们怎么办!”
就这样,英国护卫舰又绕了一大圈,不得不再开回来。此时,英方似乎想“放手一战”,只见英方的护卫舰突然对准我方开过来。 舰长问道:“要不要规避?”参谋长坚定地说:“继续!加速!”
此刻,舰艇上的每一名水兵都提起士气,他们已经做好与英国舰队“你死我活”的准备。两艘舰艇距离越来越近,谁也不肯让谁,此时比拼的就是心理素质。
其实,英军根本就不了解我方捍卫领土的决心,不知道中国人为了守护香港能有多坚韧的信念,就连死亡也不怕。
我方但凡此刻表现出一丝退缩,必然会让英方变本加厉,觉得我们好欺负。
千钧一发之际,英方在两艘舰艇仅有十几米的距离时,忽然大转弯往反方向去。那一瞬间,护卫舰上尽是英军们不可思议的呼喊声,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战败”。
97年6月29日24:00,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尽是赶往现场观看的中国群众,他们期待的五星红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伴随下缓缓升起。 被侵占百年之久的香港,终于回来了!
如果“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知道,英军是这样被“送”回去的,不知道还能否笑得出来。 要知道在此之前,英国可是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
近代殖民主义时期,但凡被英国看上的地方全都沦为它的殖民地,其涉猎范围遍布全球。可见此次被我方海军击败,对于英军而言是何其丢脸的事情。
尤其是在这次“访华”之前的五个月,英国刚刚与阿根廷在马岛打了一架,并以绝对优势赢得这次战争。所以,英方才会如此大胆, 想借着胜利的余威来杀杀我们的锐气。就算归还香港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它也要给我们点颜色看看。
不过,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外不慎跌倒就能看出来,她对香港这件事,并没有多少胜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英开始建交,撒切尔夫人趁此机会访华,想要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出于礼仪之邦,也出于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十分重视这次见面,早早就安排好相关事宜。
会面当天,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撒切尔夫人,双方就香港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邓说: “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 简单的一句话,既慷锵有力,又表明我方的立场。
铁娘子也不甘示弱,她说:“我方并不同意,若中国执意收回香港,那么对香港来说是灾难性的打击,现在的经济与繁荣将不复存在”。其态度与言语中,尽是威胁与讽刺。
的确,按照当时两个国家的差距来说,中国的确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可以为香港提供更好的发展。可是,撒切尔夫人根本不了解中国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
邓小平丝毫没有犹豫地回答: “如果这样,那么中国政府将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与方式。若两年内还是谈不拢,那就由我方单独做决定公布。”
在政治场上驰骋多年的“铁娘子”第一次遇见一个比自己还“铁”的人,尽管表面上她还是那般不懈与傲慢,但是在会议结束后,她就不小心从人民大会堂外部的楼梯跌落摔倒。可见,她当时的心里有多慌张,这似乎也预示着英国的如意算盘势必会落空。
以香港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来说,尝过“甜头”的英国断然不会乖乖将它还给我们。那么为何最终还是点头了呢?这还要从香港被割让出去开始说起。
当初清政府之所以将香港租借给英国,究其根本还是“技不如人”,不得不任人拿捏。早就领悟过“落后就要挨打”的新中国,自建国以后奋力直追,各方面的实力都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自然不会与英国续签租借香港的条约。
同时,英国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也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战后经济根本无法满足军队的日常开销,所以不得不想方设法出售武器装备、裁剪军人用度,甚至不惜卖军舰来创造整体收入。
英方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大不如前,我方的军事实力却步步腾飞。 尽管新中国时期的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到不少英式装备,也从苏联那里买到不少苏式装备,再加上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很多领域都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任人鱼肉的“东亚病夫”,英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
何况,我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不得不令英方忌惮。正如毛主席所说:真正决定一场战争输赢的关键还是“人”。
当时,强悍的解放军将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军打得节节败退,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英国不敢轻易与中国动武的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国在1964年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 如果说此前英国对香港还存有一丝丝幻想的话,那么随着这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的爆炸,他们便再也不敢有觊觎之心。
种种原因下,英方不得不将香港归还给中国。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双手奉上,还试图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于是才会有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的事情。
如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也不敢和中国硬碰硬。我们血洗了百年耻辱,完成涅槃重生。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祝福香港,祝福祖国,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