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的纳斯比在哪里
只是战役,不是地名。
纳斯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军队同封建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决战。1645年,议会改组了军队,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战斗力大增。
战役过程
编辑
1645年1月国会授权克伦威尔建立新军。1645年6月新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王军的主力。
〔1645年6月14日〕是着名的纳斯比战役的日子……
费尔法克斯派遣爱尔顿率领一支骑兵别动队,攻打驻在纳斯比城的国王后卫,擒获了大批俘虏……
〔在国王军事会议上〕决定作战……
国王指挥主力军,鲁贝尔亲王和莫里斯亲王指挥右翼;即达尔爵士指挥左翼……
费尔法克斯和斯奇朋指挥国会主力军,克伦威尔指挥右翼……爱尔顿指挥左翼,指挥后备军的有莱恩斯保罗、汉蒙特和普莱德。
鲁贝尔亲王开始了战斗,猛烈地进攻国会军左翼。爱尔顿起初出色的抵抗,但最后被迫撤退……
鲁贝尔亲王差不多把他追击到纳斯比了,回头时,袭击了一辆辎重车……车上载有许多战利品……
当时克伦威尔猛力进攻国王军左翼,在截断左翼军和主力军的联系后获得了胜利。他乘胜追击,击溃了国王军左翼及其后备军。
与此同时,国王主力军强烈地反扑。国王军一方面节节败退,一方面又重新纠集,他们互相冲击,大家开始使用枪托相搏,既而转入白刃战了……
天快黑了……大获全胜的国会军追击〔国王军〕十四英里,直到勒彻斯特……国王放弃了纳斯比城,急忙逃往里契费尔德去了……
这次战役就如马斯吞草原战役一样,国王军及其党羽遭到了惨败,其损失且更加严重。这次战役流的血比以往都多。
这次战役是在纳斯比西北部、约一英里宽的田野上进行的,整个战场都布满了军队。
B. 英国军队的军交
英军的交通运输,实行陆、海、空三军分工负责与集中统一指挥相结合的体制。最高领导机构是运输和调动局。皇家运输兵是英军军交运输的专业兵种,受陆军副参谋长领导,统一管理全军的军事交通和地面运输。其中,皇家海军运输局统一管理海运,皇家空军补给与运输局统一管理空运。皇家运输兵正视部队的建制内,一共有68个运输连。其编制分为:机关运输勤务部队,陆上运输部队,港口和海上运输部队,空中运输部队,运输控制部队。此外还有,民工运输队15个建制连;国防志愿军运输部队12个运输团,8个专业运输控制连;预备役运输部队10个运输连。和平时期,皇家运输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运;实施对公路、铁路、人力和畜力的运输;管理港口,对海滩上的部队进行运输保障;组织和实施内河运输和近海运输。
战争时期,皇家运输兵要通过直接补充大队或分发站,负责分发和前送补给品。战区的运输由战区司令部统一管理。战区司令部受国防参谋部领导。国防参谋部下设的联合运输参谋机构指导战区司令部的运输工作。(4)后备力量体制英国认为,后备力量是军事体制编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组建一支编制与装备与现役部队相同的预备役部队。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在平时可以节省国防开支,一旦战争降临,部队可以得到迅速扩充。英国陆军的地方军战时可以提供陆军总兵力的30%,而每年的开支仅占英军预算总额的1%。因此,英国军队现有体制不仅保持了一支相当规模的常备军,还有较为强大的后备力量。且后备力量的转换机制较顺畅。
英国的后备役有较为严密的编制,分为正规后备队、地方军、志愿后备军和辅助部队、阿尔斯特保卫团和本上勤务部队等。地方军分为独立部(分)队和非独立部(分)队两部分。官兵主要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士兵”、退伍军人、现役军官和士兵,主要任务是:战争爆发时补充莱茵集团军,或与其它正规部队混编成大部队进行作战;战时分配到各军区,在军区司令的指挥下保卫英国本土。地方军中,独立部队约占80%,他们从驻地附近招募人员,有自己的训练场地、装备和专业管理人员。非独立部队占地方军的20%,主要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医疗卫生、工程技术等地方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招募、训练和管理的计划由陆军有关单位负责。
80年代末以来,英国的地方军、本土勤务队。空军支援后备队、海军的后备力量都有所增加。志愿后备队和辅助部队是英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后备役部队的重要组织部分。英国正在扩大皇家海军后备队(RNR)和皇家辅助空军。英军认为,一旦战争爆发,不仅军队要快速反应,后备力量也必须迅速进人情况。英国的动员体制健全。英国的战争动员领导机构是国防参谋部作战需求委员会。该委员会要根据战略意图和动员规模,提出战争动员的方针和原则的建议,拟制动员计划,草拟动员法规,检查督促有关部门执行动员计划。
在马岛战争中,英军反应快速。战争爆发后,英军的第一批特遣部队仅用三天时间就集结完毕,开赴战区。英国还迅速征用了56艘商船,这些商船的吨位多达673000吨,约占后勤辅助船只总吨位(823000吨)的81%;英国动员登舰和上阿松森岛的后勤人员就有13500人,占英军参战总人数(35000人)的38.6%。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战争动员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奇迹”。
英国军队体制编制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强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英军认为,要提高应付北约以外地区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要使体制编制具有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军一方面实行精简整编,压缩编制,同时很注重提高体制编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了合理编组部队,英军逐步削减军队员额。90年代初,英军就计划对陆海空军和文职人员进行削减,压缩部队编制,裁减前治部队,强调在体制编制上实行少而精的原则,使部队保持合理的结构,使整体战斗力不减。
在新时期,英军强调建设一支规模小、结构合理、装备精良、反应快速的部队。马岛战争以后,英军更加重视提高应付北约以外地区的作战能力。为此,英军将驻本上的机动部队增至1万人,以提高紧急赴海外作战能力;停止执行削减海军水面舰艇的计划,另外拨出一部分款项购买新舰艇,以加强英国海军的远距离运输能力二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海军舰艇的防空和电子战设备,提高英军舰队的远洋作战能力。
英国还制定了国防政策,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主要用于向北约成员国以外的地区派兵。这支快速反应部队现有5.5万人,约占英国总兵力的20%,主要由陆军第1装甲师、第3师和第24空中机动旅组成。该快速反应部队还包括4个空军C-130运输机中队、且个海军陆战队、2艘轻型航母和2艘两栖攻击舰。并将第3突击旅、第5空降旅、第24机动旅等精锐部队组成的战略预备师,以便承担对北约防务义务或者应付北约防区以外的突发事件。英军还将同北约其它国家的部队一起组建一个混编空中机动师。
C. 英国战斗级驱逐舰的作战经历是怎样的
“战斗”级防空驱逐舰是战火催生的产物,但由于姗姗来迟,基本上没能接受二战的洗礼。设计之初是为对付纳粹德国的轰炸机,不过等到这些舰艇在1944年后逐步进入现役时,盟军在欧洲已进入反攻阶段,“战斗”级已派不上用场。
于是皇家海军决定把它们调往太平洋,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斗。然而,也仅有“巴夫勒尔”号在“抗日战争胜利日”之前抵达太平洋,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第57特混部队,参加了对日本最后的战斗和受降仪式。
在“抗日战争胜利日”那天,已经赶赴地中海的“舰队”、“特拉法尔加”、“坎波当”号继续前往太平洋,加入太平洋舰队第19驱逐舰分队,之后,“霍格”和“拉各斯”号也加入了该行列。
与此同时,“索尔贝”和“菲尼斯特雷”号则在中途折返回英国,加入英国本土舰队。不仅没有为反法西斯战争出多少力,而且其中4艘舰即“舰队”号、“巴夫勒尔”号、“格拉夫林”号和“圣-基茨”号于1955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参加了苏伊士登陆行动,成为以色列的帮凶。
英国海军前后两批共定购了38艘“战斗”级驱逐舰,但只有24艘完工并服役。由于二战结束,正处于建造之中的“孟斯”、“乌姆杜尔曼”、“萨默”、“河盘”、“圣-露西娅”、“桑-多明戈”和“滑铁卢”号等7艘舰在下水前即被拆除,“美女岛”、“纳瓦里诺”、“波克铁尔斯”、“塔拉韦腊”和“亭可马里”号等5艘舰则在下水后立即被废弃,“日德兰”和“欧德纳尔德”号在罗西斯港作为港口趸船,直到1957年底被拆除,“阿尔布伊尔”和“那慕尔”号则一直呆在造船厂,直到50年代初被废弃。
在完工的24艘舰中,“格拉夫林”号刚完工就直接进入后备役,“马塔潘”号在1947年完成海试、进入现役之前就储备起来。
1959年,英国海军把“科鲁尼亚”、“阿金考特”、“埃纳”和“巴罗萨”号4艘舰改装成雷达警戒舰,主要改装项目包括安装一部大型点阵雷达装置、改建舰尾上层建筑、撤消副炮、加装“海猫”舰空导弹发射系统等。这4艘舰到60年代晚期仍保持作战能力。
虽然没有实战经历,但“索尔贝”号在“死亡之光”行动中仅用11发炮弹就将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也创造了一项纪录。“索尔贝”号舰还访问过欧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并长期作为皇家游艇的护航舰,陪同王后访问地中海和非洲沿岸国家,大长王室威风。
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斗”级舰为“马塔潘”号,1947年在正式服役前就被储备起来,23年后的1970年才被拖至普茨茅斯港改装成一艘声呐试验舰。改装范围很广,只有最初的设计、舰体和发动机予以保留。
1973年,其在皇家海军中的最后一艘姊妹舰退役10年后,“马塔潘”号才首次服役,5年后退出现役。“马塔潘”号的退役标志着皇家海军“战斗”级驱逐舰34年的风雨历史落下帷幕。
不过,几艘“战斗”级驱逐舰却在外国海军中服役了长达数十年。1967年,英国将“斯路易斯”号移交给伊朗海军,被重新命名为“阿特密兹”号,据信直到90年代中期仍是伊朗海军的主力舰艇,命周期达到50年。“加巴德”和“加的斯”号在1956年、1957年分别移交给巴基斯坦海军,并更名为“圆月”和“哈伊巴尔”号。
“哈伊巴尔”号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中被印度海军“黄蜂”级导弹艇用SS-N-2“冥河”反舰导弹击沉,“圆月”号则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役。
至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亚海军在本土建造的2艘“战斗”级驱逐舰“安扎克”-Ⅱ和“托布鲁克”号。其中“安扎克”-Ⅱ号于1951年刚服役不久即加入“联合国军”首次出兵朝鲜,直到1959年它都隶属于驻新加坡的联邦战略后备军,前后几次抵达朝鲜半岛,对其北部进行炮击。
1963年4月,它被改装为训练舰。即便如此,1968年6月,“安扎克”-Ⅱ号还作为“悉尼”号航母的护航舰发兵越南,再一次扮演了极不光彩的“侵略”角色。
D. 纳粹能打赢不列颠之战吗
所谓误炸都是假的,其最根本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磨人民的战争意志,从本土打击英国军队的士气,还有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轰炸英国本土的重工业以及军事设施。希特勒的“海狮计划”是基于二战德国海军根本无力对抗日不落帝国的海军,当时的英国海军堪称世界第一,而德国海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消耗殆尽了,即使有"俾斯麦"或者是未参战的“齐柏林”航空母舰也根本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于是便有了海狮计划---以空军的力量尽可能的轰炸英国本土防御工事,为德国陆军的登陆扫清障碍。事实上海狮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纳粹德国树敌太多,加之战线拉得太长,军队本身是刚刚建立起来刚刚出现规模化的,东部与苏联交恶,战争两面进行分心过多,加之轰炸伦敦本身违反了战争法,导致之后盟军对德国的大轰炸,当然盟军也违反了战争法,只不过是胜者为王败者寇而已。
E. 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的军衔分别是什么
1、俄罗斯军衔制度
俄罗斯军官军衔分4类12等。其中:尉官4等,分别是少尉、中尉、上尉和大尉,属初级军官;校官3等,分别为少校、中校和上校,属中级军官;将官4等,分别是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统称为将军,与俄联邦元帅同属高级军官。 俄联邦元帅很少授予,仅前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1人拥有这一军衔。与前苏联的苏军军衔相比,军衔名称恢复了俄罗斯传统的称呼方法:只在海军军官军衔前冠以“海军”,其他军种的军官军衔统一使用一种名称
2、德国的军衔制度如下:
一、陆军军衔: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元帅——陆军元帅、将官——大将、兵种上将、(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中士、军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三等兵、上等列兵、列兵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着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3、英国的军衔制度如下:英国军衔 、Army 陆军 、Field Marshal 元帅 、General 上将 、Lieutenant General 中将 、Major General 少将 、Brigadier 准将 、Colonel 上校 、Lieutenant Colonel 中校 、Major 少校 、Captain 上尉 、Lieutenant 中尉 、Second Lieutenant 少尉 、Warrant Officer (Class I) 一级准尉 、Warrant Officer (ClassII) 二级准尉 、Staff Sergeant 上、Sergeant 中士 、Corporal 下士 、Lance Corporal 一等兵 、Private 二等兵 、Recruit 新兵
4、法国的军衔制度如下:目前的从低往高:陆军: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下士上士群士长二级准尉一级准尉空军: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下士上士军事长海军: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一级上将高级军衔(通用)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一级上将元帅
F. 德国在二战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攻打苏联而不是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的许多决策让人至今难以理解。德国可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整个法国,但对于面积狭小的英国,德国却始终没有决战的勇气。面对英国和苏联,德国人竟然选择去挑战强大的苏联而不是英国,这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相比之下,苏联是德国认为可以迅速战胜的对手,至少当时他们是这么认为的。
苏联地域面积广大,和德国之间没有地形阻隔,德军的坦克部队可以快速推进,发挥闪电战的优势。一旦德军发起突然袭击,德军有把握迅速占领苏联在欧洲部分的工业区。尤其是高加索山脉的石油工业,更让德国垂涎三尺。
在这种情况下,向苏联发动攻击已经成为了德国的唯一选择。德国在苏德战争前期的确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最终还是美英苏等国的共同努力下功败垂成。
G. 谁告诉我二战时英国着名将领有哪些
蒙哥马利,坎宁安,道丁,蒙巴顿,山本五十六
(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涌现出众多战争将领。比如,苏联的朱可夫、崔可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华西列夫斯基,美国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布雷德利、马歇尔、尼米兹,德国的隆美尔、邓尼茨、布吕歇尔,英国的蒙哥马利、坎宁安,日本的山本五十六等。他们中,有的为人称道,有的臭名远扬。)
(英国军魂蒙哥马利
伯纳德·蒙哥马利1887年出生在英国伦敦。19岁时,他考入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次年离开学校,加入英国在印度的驻军,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1938年10月,蒙哥马利奉调到巴勒斯坦,升为少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第3师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大陆,失利后被迫随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
1942年8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驻北非第8集团军司令,他上任后,就着手建立一支具有完善装甲武器的后备军和一支装甲部队。蒙哥马利善于根据战场形势需要制定作战计划。他认为,根据第8集团军的训练水平,轻率地放任他们去与敌
人对抗是不行的。为此,他不惜以辞职相抗争,坚拒丘吉尔要他提前发动进攻的要求。
1942年10月,经过充分准备,蒙哥马利在阿拉曼防线向隆美尔的德意部队发起进攻。由于英军在人员和装备上都占压倒性优势,隆美尔军队遭受重创后不得不撤出埃及。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英军在北非的局面,蒙哥马利被提升为上将。
北非一仗结束后,蒙哥马利与美国的巴顿将军协同作战,在西西里岛登陆,进军意大利。接着又率领盟军第21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1944年9月,蒙哥马利晋升为元帅。1945年5月,驻荷兰、德国西北部和丹麦的150万德军向蒙哥马利投降。二战结束后,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国代表。1976年去世。)
H. 新加坡军事实力解析 新加坡大约有多少现役军队
新加坡军队是新加坡1956年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出来之后,李光耀向以色列发出请求,要求以色列帮忙建立的,因为以色列和新加坡拥有相同的特点,新加坡武装力量由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正规军人,现役军人以及战备军人,正规军人是职业军人,常年在军队的,现役军人是指十六岁到二十多岁不等的,只服两年役的,赞美军队是指从县一中退伍的,每隔一段时间回军营进行一定周期的训练,且能在短时间内动员后备军,他们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是新加坡总统,新加坡军队分为海陆空三军。
其总兵力7万1600多人,大概构成是由,陆军5万,编为三个混编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步兵旅,一个机械化旅,一个侦察营,一个炮兵营,一个高炮营,一个工程兵营,此外还有一个快速反应师,下辖三个步兵旅,一个机械化旅,他们的海军有九千人,空军大约1.3万人,可以使用的人口有129万其中包括预备役35万人,这其中有25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可以在六个小时内基本完成动员,
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不能大量军队都驻扎在海外的基地,且基本都是租借别人的基地,他们的战略,防御有三层,第一层次是维持加强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五国联防,要从推动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第三层支持联合国国际安全,如大国进入东南亚地区,比如美国,他认为,尽管美国很强大,但是亚洲对于他来说太远了,它可以有效地节制其他大国,但却可以维护地区,这就是着名的鱼群策略,此外,他们还有新加坡武装部队军事训练学院,初级院校和三所中级院校以及一所高级院校。
I. 世界上哪几个国家实施强制服兵役制度
强制兵役:即征兵制,是一种国家征募军人的制度,亦称为义务役、服兵役等,意指全体国民,如符合一定条件(通常是年满法定年龄,且身体健康、无残疾的男性),均须强制性加入军队服役一段时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视乎国家及军种而定)。
实行强制兵役制国家:
新加坡、韩国、朝鲜、柬埔寨、中国台湾(志愿役与义务役并用制)、越南、泰国(以抽签方式施行)、伊朗 、土耳其、希腊、丹麦、瑞士、奥地利、挪威、芬兰、俄罗斯 、巴西、墨西哥、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以色列(男女均实施征兵制(全民皆兵))、古巴(男女均实施征兵制(全民皆兵)。
法律上实施征兵制,实际上实施募兵制的国家:中国、美国(原则上保留征兵制,但自1970年后至今无实施)。
附:下图所示
红色:征兵制、蓝色:募兵制、黄色:现为征兵制,计划短期内改为募兵制、绿色;无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