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光帝都不知道英国在哪儿,竟想纳23岁女王为妃,后来怎样了
一说到清朝,很多人都会觉得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确在道光那会儿的时候,清朝就已经不太平了,国外一心一意的在搞工业革命,日本也在明治维新,而西班牙和荷兰开始把目光盯向了我国的台湾,可照样没有人清醒过来,整个清朝的官员都把自己当成是天朝上国族纯,继续做着美梦,但他们都不知道,外面在发生着改变,而他们嘴里的蛮人也早就发展到强盛的地步。
而他手底下那些官员,为了讨好他也跟着阿谀奉承,而且当他知道英国是女王的时候,他还想着要把这个女王纳入自己的后宫当妃子,多么可笑的一个想法,而且还梦想着自己能把英国给拿下,然后让他们每年都给清朝进贡,只是可惜他这个美梦是无法实现的,最后英国让他签下《南京条约》,丢了清朝祖先的脸。
② 英国使臣觐见道光,道光问了哪三个问题,他还想娶英女王
第一个问题是英国的地理位置在哪?第二个问题是去往英国可以步行吗?第三个问题是维多利亚已经结婚了吗?从这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道光帝深受“闭关锁国”政策的毒害。
由于我国古代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我国对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概不知,甚至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了,我国仍处于封闭状态。虽然郑和下西洋给我国古代君王带来了一些其他国家的信息,但是郑和经过的国家全是落后国家,完全没法和我国进行比较,所以我国古代的君王一直都被蒙在鼓里,清朝的道光帝就是一个例子。03、维多利亚已经结婚了吗?
之前道光帝已经在使者们的口中得知英国的女皇是维多利亚,他还在纳闷:怎么英国的统治者是个女人?因为在他心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一般都是中年男子,所以他才问了这个问题,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有意将维多利亚纳入后宫,英国使者们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向道光帝解释,他们便匆匆告辞了。
③ 为什么道光皇帝会惧怕英吉利
作为大清帝国一国之君的道光帝,作为积极支持林则徐禁烟、并且抵抗英国侵略的大清最高统治者爱新觉罗?F宁此时却害怕了。
这位万圣之尊并不被英军大张旗鼓的人侵所吓倒。虽然英军在装备上要强于清军,但在林则徐、关天培等抗英将领的率领下,连日的血战也没能打开广州的城门。真正让道光感到空前恐惧的,是定海之战。
仅仅是两代之前,也就是干隆帝在位的时候,英吉利还只是国人眼中的化外蛮荒之地。一则故事能充分地说明这点:法兰西使者前往京城,向干隆寻求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而干隆帝却没听说过法兰西。轻蔑地认为:“什么法兰西、比利时,都不过是英吉利穷得活不下去了,又不好意思总相求于我闰,换个名字罢了。”
当然,这只是个故事。实际上干隆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波旁政府关系十分密切,不可能不知道法兰西和英吉利有什么区别。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与世界之间的差距所在。
正是这种日益加深的差距,让道光帝从最开始的积极禁烟与迎战,变得开始懦弱退让。定海一战所导致的空前浩劫,彻底摧垮了?F宁的自信,让他开始畏英如虎。
定海失陷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穆彰阿、琦善等满族贵族为代表的主和派。在他们眼里,英军船坚炮利,武器先进,凭着朝廷现有的武力,根本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不可能战胜,因此即使是作出一些必要的妥协,也要绝对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另一种则是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主战派。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们对两国军力的对比有着相对客观的认识,从这一点上来说,与英军战场相见,并非所愿。不过要是上升到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层面上,这些爱国人士便无法容忍外国浸略者凭借着强大的武力在中国肆无忌惮,将中围主权肆意践踏,唯有团结一心,抵抗外侮,方能保住大清的江山。在此基础上,主战派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方案,他们认为,只要将中国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领域并不是痴人说梦。在虎门销烟时,林则徐就曾向西方列强庄严地表示:“我们不怕战争。”
政府内部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待英国武装侵略的态度,哪一种能成为清政府的对英方针,决定权还应该由作为手握大清帝国最大权力的道光帝来行使。
道光帝虽有心再造大清盛世,但终究在日渐衰败的国家面前无力回天。一方面,他仍然对?父干隆时期的鼎盛记忆犹新,祖业的衰败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扭转嘉庆时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辉煌;而另一方面,他却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革命风暴中无动于衷,甚至是毫不挂怀,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中:对于工业革命掀起来的科技迅猛发展风暴,他也毫无了解的兴趣,认为那只是化外野蛮之民的奇技淫巧罢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变,压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内,腐败丛生,民生哀怨;外,鸦片枪炮,强权外交,纷至沓来。清王朝危机四伏'面对着政府内部运转不良、财政人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现状,面对着鸦片战争节节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沦丧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维持一个看起来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码,也要做到祖辈浴血打下来的江山不沦丧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仍然对祖父干隆时期的鼎盛记忆犹新,祖业的衰败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而是想要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扭转嘉庆时期的不利局面,再造盛世的辉煌;而另一方面,他却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革命风暴中无动于衷,甚至是毫不挂怀,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中3对于工业革命掀起来的科技迅猛发展风暴,他也毫无了解的兴趣,认为那只是化外野蛮之民的奇技淫巧罢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变,压根不是他所在意的。他唯一不知道的是,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内,腐败丛生,民生哀怨;外,鸦片枪炮,强权外交,纷至沓来。清王朝危机四伏面对着政府内部运转不良、财政入不敷出、清兵孱弱不堪的现状,面对着鸦片战争节节失利、大好山河寸寸沦丧的局面,道光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维持一个看起来天下太平的表象,最起码,也要做到祖辈浴血打下来的江山不沦丧在他的手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这种心态下,道光帝对有可能威胁到统治的变乱十分恐惧。从很早开始,他便提出了所谓的“天朝体制断不可失,外夷衅端断不可启”的对外原则。而他对林则徐禁烟的大力支持,也只是因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出超变入超,让本已不复当年之局的财政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同时,日益废弛的军队已毫无战斗力可言,一旦战事突起,道光帝就不得不面对无御敌之兵的尴尬。这种局面有损于天朝体制事小,危及清王朝统治的情况却是天大的事。而且,道光把禁绝鸦片看得很简单,以为禁烟之举引起的只是鸦片贩子的反抗。
以一个国家之力,对付几个鸦片贩子还不是小菜一碟?总不至于引起大规模的战争。他所不知道的是,鸦片贸易并不只是区区几个鸦片贩子的私人行为,在这嚣张的背后,是英伦三岛的官方支持,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手中的东印度公司对财富的贪婪。对英吉利来说,对华鸦片贸易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也是扭转多年以来对华贸易逆差局面的唯一方法。古老的东方帝国之富庶早已传遍世界,谁都垂涎于这块肥肉。一旦打开中国的大门,那么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将起到一个质的飞跃:曰后的事实也证明了确是如此。
从一副高傲的姿态,到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再到信心的彻底粉碎,道光帝所经历的心路之变,已足矣摧毁他那根粗大的神经。在他的眼里,英吉利已经不是那个蛮荒之地,而是地狱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