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是如何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当时英国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对一战 的反应及政策是其国际化的开端。 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 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 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中国的影响一战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日全面爆发到1911月11日结束参战的有33个国家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放松 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 良机,民族工业在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 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国宣战,在中国本土进行了青岛战役,击溃了驻守青岛的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地域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爆发地来说,只能算得上欧洲大战。个人认为,中国人更了解二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是二战主要的参战国,
B. 历史上英国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新中国的
1949年以前,英国与中共并没有官方接触。1949年4月,“紫石英”号炮舰事件使英国与中共在军事上、政治上首次发生接触,当然这是一次不愉快的接触。英国对中共发出了一些威胁,但根本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表现得最为务实,眼看着人民解放军横扫大陆,而英国在中国有着庞大的经济投资(当时超过10亿美元),英国政府便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行一步,试图与中国人民政府建立事务联系,并且放出“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准备研究承认”的空气。
在这种立场下,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向中共靠拢的行动。
9月28日,在第四届联合国大会进行一般性辩论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发表言论:英国政府不试图干涉中国选择它的政府,但是,中国曾经承诺了对某些国家的义务必须尊重。
9月29日,英国政府外交部发表了《英国在华投资的研究报告》,其中特别强调英国在中国拥有“经济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3日,贝文表示,英国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于中国对待英国侨民的待遇和一般态度。
10月10日,英国外交部训令他派驻广州的外交人员,不得跟随国民党方面前往台湾。
之后,英国政府又将驻国民党政府大使史蒂文召回伦敦,要他提供英国政府是否应迅速承认中国的意见。
11月,英国在马来西亚的柔佛召开驻远东外交人员会议,由英国驻东南亚高级专员麦克唐纳主持,会议着重讨论了英国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从各方面看来,承认较为妥当,建议伦敦采取积极行动。11月9日至11日,英美法三国外长在巴黎讨论武装西德问题,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将英国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图通知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艾奇逊对贝文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问题上,必须同美国保持一致,贝文仅仅让了一小步,答应可以延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期。
延迟并没有多长时间,1950年1月6日,贝文就致电周恩来,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英国宣布撤消其对国民党集团的外交承认。
C. 英国历史学家为什么对宋代情有独钟
我来猜测一下。
在宋以前,中国的统治者一直是汉族,其间虽然有五胡乱华这类事情发生,但中原的正统一直都是汉人,在宋以后则是经历蒙古对汉文明的摧残,其间虽然有明朝的恢复,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不可否认明朝相对宋的话是有所下降的,再经历满清的再次摧残,汉文明的传承被降到了最低点,甚至有毁灭的可能。
所以,就传承来说,宋朝是中国文明传承相对完整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也是“崖山之后无中华”的一种体现,一种民族自尊被蒙古摧残后已经恢复不到过去了,外国人可能会认为只有宋以前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汉文明,也就是中国文明,宋以后的文明都是变样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要研究中国历史和文明就应该研究宋朝以前的,而宋朝是最后一个,很多文明的结晶都是在宋朝进入大成期和巅峰期。
另一种可能就是东西方文明地位的转变,在宋以前,中国是东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代表,是世界的巅峰,任何行业都是这样。在宋以后,西方文明开始迎头赶上,中国因为蒙古的摧残,很多文明和技术都被毁掉了,这样就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明朝初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闭关锁国后明朝其实是陷入了内乱的状态,政局的混乱使得国家的发展失去了目标,所以从那时开始,中国文明就开始止步不前,而西方则是高速发展,此消彼涨之下,在明朝中后期,东西方的差距就开始逆转,变得西方开始强于东方,明朝灭亡后,满清对汉人的屠杀导致大量的文明成果和技术被毁,最终导致全面的落后,可悲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局限于自己游牧民族的心态,只信奉马背上的实力,殊不知战争的方式已经全面转变,所以彻底的落后已经不可避免,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也会很惨,甚至应该说幸好有鸦片战争将中国打醒了,如果再晚上几百年结果将不可想象,亡国灭种将不可避免,一个病的没力气的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这就是一种“杯具”,“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D. 刘邦是无赖英国史学家:历史最有远见的两个人,一个是刘邦,另一个是谁
这位英国史学家叫汤因比,原话是: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萨,另一位便是创见大汉文明的刘邦运迹迹。
但显然此问题没有完,因为还有三个疑问要破解。否则,根本你就搞不明白,他为何要这样说。
可西汉灭亡后,东汉又重生了——东西方的历史,在此刻,在汤因比眼中,分叉了!
欧洲,根本无法忘记罗马帝国(凯撒),因此汤因比才有了这个判断!
实则在中国人眼中,别说刘邦了,任何一个开国雄主,都可以跟凯撒,哥俩好啊,喝一杯啊,对不对——没办法,欧洲就这么一位凯撒,中国却好多开国雄主。
这就是笔者质疑汤因比的原因。当然,仅仅是一种质疑,并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算为读者开拓一下思路,权当抛砖引玉了。
E. 崛起后的英国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用历史说明)对今日中国有哪些启示
英国;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掀起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就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国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强国。
英国借故强大的资本向世界殖民的道路。及崛起当时的“日不落帝国”。
中国:
在英国实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中国——当时的清政府还在实行“闭关守国”的国策。直到1980“鸦片战争”彻底的打开中国的大门。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例:《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因此中国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的道路。
影响:
使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也使中国一部分人开始向西方资本主义探索救国的道路。促使中国产生了最上的产为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
启示: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中国急须要一救国的道路。
F. 近代英国侵华历史回眸与思考是怎么样的
自十五世纪末欧洲发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以后,西方殖民国家相继航海东来,掠夺东方财富,开辟殖民地。作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为西方殖民国家首当其冲的侵略目标。在“西人东来”的掠夺过程中,英国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和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受到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了任人宰割的苦难深渊。
G. 中英关系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仅三个月,英国 *** 经仔细权衡,不顾美国阻挠,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法律上的 *** "。
应中方的要求,中英两国从1950年上半年开始了艰苦的建交谈判。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英国在对台问题上所持的骑墙态度致使两国关系一直麻烦不断,建交谈判曲曲折折,曾因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一度搁浅。
但中英两国都有改善彼此关系的诚心与愿望,双方能够扩大共识,减少分歧,日内瓦会议后不久,两国便互派代办,这种代办级"半建察行交"关系的建立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创举。分析这段特殊的毕谨外交历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利益的驱使--外交承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近百年屈辱的外交史一去不返。 *** 代表中央人民 *** 向全世界发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 *** 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 *** 的任何外国 *** 建立外交关系。
[1]同日,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把中央人民 *** 的上述公函致送各国 *** ,周恩来在公函中说:"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2]当时,中国制定同外国建交的三项原则是:与台湾断交、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尊重中国 *** 。
新中国的中英关系也是基于上述原则开展的。 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从即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为"中国之合法 *** ",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 *** 的基础上与新中国建立关系。
英国 *** 同时发表声明,撤销对 *** 残余集团的外交承认。[3]纵观中国近百年革命史,英国 *** 历来对中国革命采取不同情的态度,甚至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敌对的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如此迅速地做出这一外交决策呢?这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英国 *** 权衡利弊后的务实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本国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需要制定的,这就决定了英国的对华政策不是消极地追随美国,而有自己独立的一面,它更多地体现了英国自身利益。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一切利益。
首先,英国在旧中国有很大经济利益。它在旧中国的庞大投资,虽然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前抽走了很多,但据估计,仍有10.33674亿美元,[4]占各国在华投资的1/3,居第一位。
中英贸易也是英国所重视的。二战前,英中贸易总额达1.06亿英镑。
二战后,由于美国霸占市场,英中贸易呈下降趋势,1948年降至600万英镑。这时,美国不仅不愿意承认新中国,甚至认为考虑这个问题的时机还未到来。
[5]中国革命胜利后,必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四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使英国对华贸易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美国既然甘愿退出中国市场,英国便自然想趁机填补这巨大的贸易空白。
要恢复战前在华经济地位,英国就必须与新中国 *** 建立稳定的健康的关手没基系。其次,英国承认新中国也着眼于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地位和利益。
中国大陆的解放使英国对香港的前途深感担忧。香港沦入英国手中是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而中央人民 *** 已宣布不承认这些条约。
此外,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陆。英国无意放弃香港这个重要的商业和金融据点,力图维护对香港的统治。
英国人希望香港免遭 *** 控制,方法是强调香港在对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并表示愿意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 *** 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只要承认 *** *** ,这两个方法就能加以利用。
最后,还应当指出:英国的外交承认除了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外,还有其政治目的。冷战中,英美两国一样,都不愿看到中苏结盟,而试图通过外交承认来争取中国,至少使中国不过分倾向苏联。
1949年12月16日,英国在给新西兰首相的一份绝密电报上宣称:"对抗俄国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让 *** 与西方接触,越早接触越好"。[6] 综上,英国是基于自身利益才率先承认新中国,并试图协调与新中国的关系,但我们应当赞赏此举,认为这种外交承认是明智的,务实的。
当时的上海《大公报》指出:"英国的承认扩大了英国同美国的分歧,并且将英国人民的友谊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截然区分开来。[7]的确,这一外交承认有助于新中国在对西关系中打开缺口,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二、分歧与斗争--建交谈判 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表明它对中国 *** 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赞同和肯定。正如战时首相丘吉尔声称:"承认一个人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一种赞同之举。
。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是表示恭维,而是要获取便利。
"[8]由于中英两国对"承认"的理解和立场存有差异,英国尚未断绝与台湾的一切官方关系,因而尚不具备正式建交的条件,两国遂从1950年3月2日起开始建交谈判。 中国 *** 在谈判中要求英国 *** 澄清三个问题,即:英国 *** 必须彻底断绝与 *** 民党的关系,澄清它的代表在联合国对中国代表的投票行为,以及英国 *** 在英国、香港和其他英国属地的 *** 的各种机构和中国的国家财产所持。
①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中英双方面对现实,着眼未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规划两国关系,指引着两国关系健康发展。②坚持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中英两国从共同的国家利益出发,摒弃前嫌,求同存异,创造性地发展了两国关系。③正确对待事物前进中的困难。
面对矛盾与摩擦,中英两国坚定信心、友好磋商,积极谋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迎来了中英关系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对发展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双方妥善处理关系发展中的困难,着眼于未来,采取可行的措施,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在分析的过程中,将相关信息与发展的有关观点进行对接。
历史上的中英关系是 *** 裸的帝国和半殖民地的关系,中英之间爆发过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满清 *** 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 *** 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两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 *** 。《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 ***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1、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 *** 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俄北京 留守北京和洋人周旋的恭亲王奕欣 条约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中国内地,方便了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3、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 *** 的影响和控制。 5、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
6、丧失大片领土。 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半岛只是弹丸之地,而割让给沙俄的领土则前后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7、战争结束后,清 *** 得以腾出手来镇压太平天国,勉强维持了其统治。《北京条约》刚一签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 *** 认真“履行条约”,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
1861年1月,清 ***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 *** 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镇压内乱。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 *** 的统治得以继续维持.第二次鸦片战争,清 *** 再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广大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他们在英法联军所到之处,奋起进行保卫祖国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 *** 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 *** ,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 *** 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 *** 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后在朝鲜两国进行战争。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 *** 、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 *** 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