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现在怎么样了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4-09-12 23:33:25

⑴ 英国学霸哭了,我为什么要和中国学生比

昨天,一段“中国教师赴英教学训哭学生”的视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视频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拍摄的一部教学纪录片,片名叫《中国学校》,计划于伦敦时间8月4日、11日、18日晚上9点(因英国现在实行夏令时,所以北京时间是第二天凌晨4点),在BBC2台分三次播出。网上被疯狂转发的这段视频,正是其预告片。

纪录片邀请了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对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志愿者,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并全程跟拍,研究中式教学在英国是否可行。

看过预告片后,许多人的印象是,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有人说,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

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年4月刚结束拍摄时,5名中方老师之一的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就曾接受钱江晚报记者的采访,他正是这个英国实验班的班主任。邹老师介绍了《中国学校》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如何入选中方老师阵容(详见钱报5月1日A11版)。

为了保密,不少内容当时并没有见报。今天,钱报记者为大家透露更多的细节。

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

YES

邹老师说,事情的起因,是英国BBC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来看看中英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实验为期一个月。

所以这个月里,50名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由5位中国老师授课,全天的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而博航特中学的其他学生,则跟往常一样,由校内英国老师教导。

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数学、科学、英语、中文的测试,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全程负责测试和后期结果分析。实验项目开始前测试一次;在实验项目结束后,对一个月的学习内容进行再测试一次,结果会在纪录片中公布。

预告片里把英国学生训哭的老师,其实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在国内深受学生欢迎,是BBC通过长达近半年的全球海选找到的。

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

NO

各大网站转载该预告片时,用了许多惊悚的标题,比如《中国教师赴英训哭学生》,又比如《英国引进5位中国老师,然后他们被英国学生逼疯了》……

采访过邹老师的钱报记者认为,这些说法统统是浮云,他和其他4位老师都很喜欢那50个英国孩子,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别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和预告片里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中国实验班”是临时组建的——50个孩子都是自愿报名参加。上课的教室里有一股浓浓中国风——墙上贴着学生行为守则、课程表,甚至还有眼保健操图、“勤学”“善思”等标语。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英国学生一脸新奇。

担任“中国实验班”班主任的邹老师,还组织过一次中国式班干部竞选,并安排英国学生做值日,负责升旗、餐厅清洁、打扫教室、主持晨会、课间操领操等。

“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有部分学生还很主动地帮忙打扫教室,并很享受。当然也有学生需要提醒,这都很正常的。”邹老师说,“我感觉这些事是英国没有的,让英国学生得到了锻炼。”

严格的老师教松散的学生?

NO

除了当班主任,邹老师还要负责数学等多门学科教学。

在网友眼中,这是Hard模式老师教Easy模式学生,但邹老师不这么觉得。

头一回给英国孩子上数学课,他感觉很适应,因为本来就是按照中国模式来上,而且英国的课程难度还要低不少,教学难度不高。

班里也确实有孩子,数学基础偏弱,不太跟得上进度。邹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临时组班,50个孩子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放在国内中学也会有类似情况。“中国实验班”的学习,没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班里也有好些学霸,不光会按时做完每天的家庭作业,还会自己买练习来做,甚至会主动问老师讨习题来巩固。

在英国《每日邮报》的纪录片预告新闻上,大标题写着如今英国孩子“福利太好不努力”。但邹老师观察发现,不少英国学生其实也很努力,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也有能特别吃苦的,有个学生每天骑自行车40分钟上学,让老师们印象深刻。

课堂纪律真让老师头痛?

YES

唯一让邹老师他们头痛的,是课堂纪律,每节课都要花不少时间在维持纪律上。

和网上说的高福利制度养出懒汉的观点不同,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邹老师分析,这和英国实行小班化教学有关。平常上课,英国老师常会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可是小班总共没几个小组,讨论下没啥;变成“中国实验班”这样50人的大班后,课堂上多几个人讲话,教室里就会炸开锅。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式教学的学习时间偏长,英国学生不适应。

原来英国中学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左右就放学了,但实验班却要从早上七点半,上到晚上七点,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那么长时间。

“确实有调皮的学生,一直很闹。不过,哪里都有这样的学生。班里也有好学生,非常优秀。”邹老师说。

在邹老师眼里,英国学生们感到头痛的,不是课程难度和纪律要求,而是每天千篇一律的教学安排,除了上课,居然还有早晚自修和课间操,一样都不能落,还不能自由选择。有一回上数学课,就有个娃因为在操场玩HIGH了,没来上课。

但是从邹老师收到的祝福卡片来看,这一个月,实验班的孩子们还是蛮开心的。有同学写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朋友,结下了很深的友谊。”邹老师分析,中国实验班让同学在一起学习、分享,集体氛围比较好。

最有意思的是,有位英国妈妈还发信息告诉邹老师,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适合中国教学,希望邹老师能继续教下去。(钱江晚报记者:沈蒙和)

相关阅读:80后的数学老师为啥赢得英国BBC的青睐

这两天,两位英国BBC工作人员在杭外剑桥高中露面。据说,他们这次专程来杭州,就是为了跟拍这所学校的数学老师邹海连。确切地说,应该是“继续”跟拍,因为今年3月,邹老师已经在他们的镜头下呆了1个月,但地点是在英国一所中学。

事情的起因,是英国BBC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他们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并且全程跟拍,打算录制成纪录片。

邹海连是这个项目的中国老师之一。

“他们想多了解一些学校的情况,并进入了我的课堂拍摄,为纪录片寻找更多的元素。明天,他们还会到我家里补拍镜头。”

邹老师说,他能被英国的这个项目选中,真的不容易。“他们挑选老师非常严格,我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才通过了主办方设置的重重关卡。国内最终成行的老师只有两位,另一位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老师。”

能过五关斩六将,被英国BBC选中去英国教书一个月,邹海连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

是个80后,有浙大[微博]的硕士学位

钱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邹海连是个80后,在浙大数理统计专业拿到硕士学位后,到杭外任教,已经有9个年头。现在的QQ签名是IGCSE A-Level 课程数学教师。

和多数老师一样,邹老师很健谈,尤其是说到他的数学课;和普通数学老师不一样的是,说着说着他会突然冒出一两个英文单词,不认识他的学生多数会以为他是一位英语老师。

“我是教数学的。”邹老师强调,“只不过平时是用英语上数学课。”他用英语上数学课,是到杭外任教的第3年,被调去剑桥高中部教数学开始的。

邹老师的数学课,看上去蛮西式的。每节课上,他都会拿出一部分时间和学生互动,甚至提问完毕就走下讲台,跑到学生中间,旁若无人地一对一讨论起来。“因为班里学生就30个左右,所以课堂上有足够的交流时间,能让学生想、让学生说。”

但和真正的英国老师比,邹老师觉得自己的课蛮中式的。比如,他备课非常仔细,会预估课堂、学生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想好应对解决方案。哪怕就是选几道例题,也要想好前后顺序,和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就像在帮学生设计学习路线,国外老师一般不会这么仔细。”邹老师说。

用英语上数学课是“中标”原因

在邹老师中西结合的课堂里待过的学生,成绩都蛮好的。去年他带的两个班,几乎人人是A或A+。

邹老师觉得,自己会被BBC相中,肯定不是因为带的学生成绩优秀。“主要还是语言水平,国内能用英语上数学课的老师确实不多。”

为练好英语上数学课,邹老师没少花力气。“读研[微博]究生那会儿,要看文献写论文,所以我的书面英语还行,口语不怎么样,于是经常去浙大英语角练习,或者看看美剧。后来到杭外教书,英语氛围就更好了,日常对话基本没问题。”

邹老师说,他记得在学校用英语上的第一节数学课,花费了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来备课。用他的话来说,那真是硬着头皮上:先是梳理等边三角形之类的数学专用名词,再把原来的教案统统翻译成英文。担心讲到一半卡壳,或者遇到突发状况,他还将课堂上可能会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邹老师就是这么讲着讲着,把数学课说溜了。“没啥诀窍,就是上课练出来的。”

去英国上课,难不难

挑选很严格,必须要过四关

要被BBC相中,去英国给英国中学生上课有多难?邹老师说,自己算了一下,一定要过四关。

第一关,要会玩微信,因为如果信息不灵通,就没有这次机会。

据了解,这次BBC寻找中国老师,并没有在国内媒体刊发该消息。去年9月,邹老师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是学生发微信告诉他的。接着,有两位同事也从在英国留学[微博]的学生那里听到了该消息,都不约而同把消息转发给他,鼓动他去试一试。

第二关,教龄满5年,能全英文教学。

邹老师回忆,BBC在选人时,开出的3项基础条件,拦住了绝大多数老师的脚步:第一,该项目要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内寻找老师;第二,这些老师从事英语语法、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至少满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个条件是最难的,这些老师还要具备全英文教学的能力。

邹老师在杭外剑桥高中任教多年,平常都是用英文给学生上数学课,所以入围了BBC的初选。

第三关,面试要过三、四轮。

邹老师说,他给BBC投了简历,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面试通知,而且不止一次。“光是电话面试就有三、四次,每次起码要谈半小时以上,最长的一次谈了整整一小时。”

具体的面试内容,他记不大清楚了:“主要是核实我的情况,包括教育经历、教学方法,和这个研究项目的契合度等。另外,他们也向我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来龙去脉。”

让邹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面试时对方在电话里反复强调,希望他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第四关,要进行心理测验。

在所有的程序差不多时,BBC又专门找了一家独立机构,评估邹老师的心理状况。

那次测试是通过网络在线完成的,总共花了1小时。“从题目上看,主要是测试有没有心理创伤,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邹老师回忆说,“当时觉得英国人挑老师蛮慎重的,后来听说德国航班失事,可能是由于副驾驶患严重抑郁,我就觉得这样的测试真的有必要。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心理健康可能比教学水平更重要。”

当然,开朗健谈的邹老师很顺利地通过测试,在去年12月底,被确定录用。今年2月底他飞赴英国,给50名英国学生上了一个月的数学课,同时还担任了该实验班的班主任。

⑵ 去英国执教中式学校的老师后来怎么样了

去英国执教中式教师的老师,迎来的大结局就是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公立学校,用中式方式教学。4周内交出的中国实验班,在期末考试中,数学自然科学普通话三科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约10%。

就应试结果而言看成完胜。中式教育在英国学堂取得了成功。

⑶ 华裔老师在英国教学,被4人围堵被打得满脸血,事情最后怎样了

南安普顿大学一名37岁的中国讲师王鹏(音译)在英国遭4人围殴谩骂,导致受伤严重,从王鹏的陈述中了解到,当时的他正在郊区慢跑,这时有一群人驾车经过,他们在车上对着王鹏大喊大叫,随后就将车停在路边,下车之后就开始对着他拳打脚踢,王鹏当时就被踢到在地,面部受伤严重,鼻子和嘴巴流了很多血。而这些人除了殴打他之外,还对其恶语相向,“滚出英国”“中国病毒”等其他不堪入耳的话和进行种族攻击的言语从那伙暴徒口中骂出,而这些对于已经在英国本地生活了6年且已经安家立业的王鹏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

这一新闻被曝光后,引起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评论道:“现在才知道国外不安全,早点干嘛去了?”很多人认为他被打是活该,似乎出国已经成为了一种错误,但是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中国人出国工作,有利于传播文化,也能够减少国内的竞争,更有助于时代的发展。

⑷ 英国人是怎么评价“中国老师赴英国支教”的

UKEC英国教育中心了解到:在BBC播出中国老师赴英支教之后,很多英国人发出了“我们应该像中国人那样教孩子吗?”的疑问!

虽然有人批评中国学校僵化呆板,但事实胜于雄辩,即使是在西藏那样比较边远的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学校,中国学生的表现都超过诸如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学生。英国着名时事评论家詹金斯则持相反意见。他在英国《卫报》的评论文章说,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当中国都在从愚蠢的教育方法中觉醒时,为什么英国如此急着要复制它呢?

不过,在4周的相处后,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关系变得好起来。斯特劳格尔说,一些学生甚至开始表达对中国式教育的偏爱。他们喜欢从黑板上抄板书,认为这能帮助记忆。更多学生也喜欢中国课堂的讲课方式。罗西说,她认为这些中国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很有热情,而且很酷。其实英国老师也有教学热情,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对于BBC这部纪录片引发的争议,英国官方没有做出更多回应。

不过,无论怎样的争议出现,英中两国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了解,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他认为,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还有很多,因此外界也不必盯着这一部纪录片不放。

⑸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在英国遭遇水土不服

5个来自中国的中学教师最近很火,因为他们在遥远的英国遭遇了50名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中国-英国,教-学生,大人-孩子,不管哪一组身份都注定了火花四射的劲爆故事。

当然,英国BBC也这么认为。

当地时间8月4日晚,BBC播出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按照纯中国式的教学方式,教英国学生学习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一个月后,这些学生将和由英国教师授课的学生一起考试,一决高下。三集纪录片目前只播出了第一集,就引发舆论的普遍关注,片中的中国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英国学生也颇有怨言。

而留给中国观众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英国的孩子是否足够坚强。我们更多思考的是,中国的教育是不是足够“坚强”?中国孩子的成长需要怎样的教育?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

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

中国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意味着,听话、服从是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尊敬师长也就成了一切校园生活的前提。所以,当5名中国的中学教师来到英国学校,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并不是天然法则时,他们的内心最初是有些崩溃的。

汪冰觉得,这其实有关文化差异,并不关乎对错。“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里,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强调个性的文化里,重要的是保存自我。”他认为,除了这个前提,纪律本身也有值得探讨之处。

上课随意讲话、不听教师讲课,甚至是在课堂上化妆,有媒体报道说,“这是英国学生给中国式教育上了一课。”在汪冰看来,“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不要说话”与“学生能不能说话”,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如果纪律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那就是好的纪律;而如果纪律是为了让老师省事,从而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就不是好的纪律”。

在中国,大部分学校是大班教育,纪律能保证课堂的安静、安全,使50多个学生都能在教室里有效率地学习。汪冰说:“如果50个人乱成一团,教师和学生都是受害者。而BBC片中实验的不合理之处,是让习惯了小班教育的英国孩子突然进入大班,这对中国教师是不公平的。”

“但纪律是有限度的,过度强调纪律,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且纪律往往是为了满足单向传递,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会有惰性——听老师说就够了,不需要参与。这就是中国学生不太爱发言的原因。”汪冰解释,单向的教学方式,在人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容易“走心”。纪录片中也提到,学生们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课就都全忘了。

“在教育领域,参与性的记忆是最牢固的。”汪冰认为,双向的教育方式至少有3个优势:一是学生不容易疲劳,不懂可以随时停下来讨论;二是师生之间更加平等,有讨论的意愿;三是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是单向的教育方式永远无法做到的。“就像谈恋爱,没有人愿意和只会自说自话的人交往。需要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汪冰说,如果换做5个英国教师来中国上课,他们大概会痛苦于“在人群中叫喊却无人应和”,鼓励了半天也不见得有人愿意说话;而学生的苦恼很可能是,学了一天,什么硬货都没学到,就顾着跟大家聊天了。“但只要愿意给中国孩子时间和机会,都会慢慢变化,00后就比80后开放多了。”汪冰说。

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纪录片中,一个男孩体育不佳,跑1000米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噩梦。但他在解中国的益智玩具九连环上天赋异禀,全班同学都乐于向他请教。

汪冰说,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对阅读障碍的孩子会更多使用听觉的教材,课外也会给予特别辅导。“如果班上只有十几个孩子,我们就有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是在同一个班级、用同一套教材、施行同样的教学节奏。当那么多孩子在一起,我们只能取最大公约数”。

但是,汪冰提醒,如果一个孩子被教师评判为“高考(精品课)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学其他的有什么用”,那孩子可能会采用自毁的方式彻底放弃自己——我就不学了。“因此,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如果他能从一些与考试科目无关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太容易放弃学校的学习”。

汪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男生特别喜欢打网球,但因为学习不好,父亲就不再让他打球了。然而,不再打球的孩子不仅学习依然不好,自信心也特别受挫,和家长的关系开始对立。父亲为了修复关系,请了教练继续教儿子打网球。渐渐地,父亲发现,孩子在打球的时候特别能吃苦,就赞美儿子:“你练那么长时间也不累,面对困难那么勇敢,在学习上也应该能做得更好啊。”故事并不是心灵鸡汤,孩子最终也没有成为“网球高手+学霸”,如果他学会了把打网球的经验迁移到了学习上,父子关系也得到重建。

“如果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在他未来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候也会更加勇敢。”汪冰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全是困难,除了困难还有其他愉悦,他才会更愿意去解决这些困难。”

节制和规则是中国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觉得,BBC之所以拍摄这部纪录片,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英国的教育有一部分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纪录片开头所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中国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而英国学生的排名则大概在20名开外”。

为了表现“纯中国式教学”,英国学生被要求穿上了连中国学生自己都吐槽过无数次的“像降落伞一样”的校服。平日里做算术都仰仗计算器的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学会三角函数。一个小姑娘嘟囔:“为什么要学,让我们学会怎么缴税不就可以了”。学生每天早起做早操——据说为了训练集体意识,“大家一起做一件正确的事”……

一个屡次“破坏课堂纪律”的女生被老师请出了教室,一个上课爱说话的男生被老师惩罚面壁,再进行下去,似乎就差“请家长”这一招了。但英国孩子似乎并不在乎。女孩说:“如果不是考虑到我的朋友,我才不会来学校。”

“强调纪律、强调集体,其实还是在默默传递一个理念:老师是对的。这会让孩子从小觉得,谁做权威就可以任性、可以随意制定规则。”汪冰认为,东西方教学方式没有绝对高下,节制和规则才是现在中国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提到,比如中国孩子在外留学(课程),家长特别担心他们吸大麻、滥交。“在一些国家的文化中,如果高中毕业还没有性经验,就会被嘲笑;男孩在大学有很多亲密关系是一种自豪。但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一旦选定了交往对象,就会比较忠诚;而中国孩子可能只学了一半,没有搞明白全部”。

“节制和规则不应该被全部抛弃,因为孩子是一种不考虑未来的动物。他们只想及时行乐,很少有孩子能想到为什么读书。如果完全不加限制,一味强调快乐,那是教育者没有尽到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汪冰说,“痛苦是学习的一部分。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要靠自己,不会再允许你为所欲为。”

有很多HR曾经跟汪冰抱怨,他们发现90后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感受,简而言之,就是想要“活儿少、钱多、离家近”,“你如果让我不爽,我是不会妥协的”。汪冰说:“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于职业精神的教育十分匮乏,而孩子的自我解放又很彻底,抱着要被全世界点赞的心态进入职场,就十分危险。”

汪冰说:“英国的教育方式会让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为他们尝试过自由;也会让不自律的孩子很难变得自律,分层十分明显。只是在英国,你可以靠福利过得还不错。”

纪录片第一集的结尾,中国教师开始尝试新的管理班级的方法——选班委。这一方式的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汪冰认为,既然班委是由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就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以实现同伴的示范作用、同伴之间的自我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但是,汪冰提醒:“班委只是一种形式,究竟它是帮助教师来实现某种权威的意志,还是让学生彼此示范和影响,实现自觉、自我管理,将决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

阅读全文

与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现在怎么样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为什么不算是阿拉伯国家 浏览:830
伊朗有什么邪教 浏览:358
英国政府捐款多少钱 浏览:4
中国的省市地名有哪些 浏览:997
意大利名牌服饰有哪些 浏览:237
英国军舰造价多少万 浏览:434
榆林到英国多少公里 浏览:415
现在伊朗17年人口多少 浏览:657
印度是怎么打定城池的 浏览:775
美国怎么杀死伊朗少将的 浏览:480
意大利语在电脑上怎么打 浏览:391
13万越南币多少钱 浏览:362
英国大学考研怎么选 浏览:73
越南河内唱歌多少钱 浏览:795
中国有多少帝帝 浏览:661
美国寄到中国多少钱 浏览:492
英国专线小包物流哪里好 浏览:774
外国怎么评价中国式正步 浏览:185
越南语读信怎么说 浏览:628
中国各地都有什么特产10种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