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为什么看不起其他欧洲国家

英国人为什么看不起其他欧洲国家

发布时间:2024-09-25 00:26:12

⑴ 为什么说英国是世界的“搅屎棍”

因为英国总是不愿意看到欧洲统一,在英国看来,欧洲统一就是对自己最不利的事,即使它自己常年以欧洲国家自居,它也不愿意看到欧洲统一。

个人利益看的过重

我们都知道英国是近几百年里来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殖民国家,英国通过殖民的手段收获到了数不清的财富,在综合国力上,英国也远远超过别的欧洲殖民国家,所以在总的水平上,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其实是被英国所瞧不起的,英国不可能舍弃自己的利益去援助别的欧洲国家,所以当殖民手段消失后,英国就必须依靠打压统一的策略来帮助自己始终巩固在欧洲的地位。

⑵ 为什么英国与法国的关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 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从本质上看待殖民时代的英法关系,首先,都是殖民主义国家,在对待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总体利益上基本一致;在争夺霸主地位,控制势力范围,涉及各自的利益时,会发生矛盾,以致激烈的冲突;在受到共同的敌人威胁侵害时,能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危机,但结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盘。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
不过有一点,英法两国互相之间没有直接占领统治过对方的本土,故两国历史上没有象中日之间的切齿之恨。

⑶ 英国人的性格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似乎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国人加深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国人以保守着称于世,但英国未成年少女怀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国人白天沉默内敛,可每当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间间爆满,充斥着欢声笑语……不和英国人交往一段时间,是很难发现他们掩藏在绅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点的。另一方面,"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问题。众所周知,英国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民族文化认同。从这个层面上讲,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国性格";或者说,所谓的"英国性格",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英格兰性格"。不过,在整个英国范围内,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现出相当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以英格兰的情况为主,结合苏格兰和威尔士,将英国人的性格总结为五点。这五点比较充分地概括了英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希望对广大计划赴英国深造的留学生有所帮助。

特点一:友善
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英国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国人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有一句英国谚语这样说:"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从不去打探别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间,不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整个英国社会的构成基础,就是对个人的体谅和尊重。英国人并不随随便便乱交朋友,但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相待和忠诚友谊。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他们不认识的人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亲切友好。在生活节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镇里,走在外面,迎面过来的路人总会和你打招呼;在公车上和店铺里,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聊上几句。当然,谈话照例是从谈论天气开始的。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乘坐长途汽车到各地观光。每当长途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对面有长途客车开过,不论年龄大小,每位司机都无一例外地伸出手来做手势和对方打招呼。虽然仅仅是几秒钟时间,却让人倍感温馨。在英国,向公车上的人问路而得到全车人的指点,这样的经历是很多的。

英国人的友善还表现在他们热衷慈善事业的爱心上。英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过售卖捐赠物品来为各种慈善工作筹款。每间商店都会源源不断受到各种物品。仅以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Oxfam)为例,这一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2002年总共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获得2200万英镑善款,并有 23760名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参与工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初到英国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语言表达不自如,很难和英国人交上朋友。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善意,但觉得东方人很神秘、不愿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国留学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顾虑,主动大胆地去赢得英国人的友好,消除双方的隔阂。按笔者的经验,中国学生凭他们的诚挚,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国朋友的。

特点二:文明
英国是欧洲公认的"君子国",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英国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公共管理体系,在几个世纪优良风尚的积淀下,英国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的秩序举世公认。在公车站、商店、银行,只要有排队,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一条线,前后两个人拉开一点距离,缓缓向前移动,绝不拥挤和混乱。更可贵的是,无论队列多么长,时间多么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静静,毫无怨言,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英国,人们自我解嘲地打趣说,只要在街上看到两个人一前一后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会跟着排上去。

在英国,路上行人互相让路司空见惯,"Thank you"和"Sorry"更是挂在嘴边的用语;一旦有身体或行李的接触,被撞的人往往还抢在对方之前道歉;进出建筑时,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扶住门,等待后面的人经过;有交通灯的路口,无论有没有车,人们都等绿灯才过马路;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永远是小车司机微笑着挥手让行人先过;上公共汽车时,在门口买完票后,你尽可以向司机问路,时间再长,全车人也会静静地等待;再拥挤的汽车、商店,也听不到嘈杂,每个人都压低声音和别人说话……这样的社会,你也许可以说它沉闷,说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尊严和生活水准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英国还是个讲求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坑蒙拐骗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顾客不喜欢,随时可以不问任何理由地退回。一些家庭经营的有两层楼的书店或杂货店,往往只有一个人在店堂里,而地下一层没有任何看护措施,就算是顾客拿些东西,店主也根本不会知道。英国的火车车厢两头和双层巴士的门口都设有摆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笔者留意到每次人们把东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去坐,根本不担心停站时行李会被别人拿走。久而久之,笔者自己出门坐车,也放心地扔下行李不管了。

特点三:幽默
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经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英国人的幽默和美国人不同,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英国人是语言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关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的。这两所大学一向有点互相比拼,学生也就经常借机"攻击"一下对方,长自己志气。有一次两个学校的一些学生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在洗手间,剑桥学生发现牛津学生小便后没有洗手,于是按捺兴奋,不动声色地说:"难道牛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后要洗手吗?"牛津学生本已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他毫不慌乱,平静地反击道:"难道剑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的时候不要弄脏自己的手吗?"一来一往,还是打成平手。

英国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们习惯将一件本来很坏的事情用反语说成好事,充分显示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英国人经常用的两句话是"It could be worse"和"I've seen worse",轻描淡写,何必和生活计较太多?今年夏天,笔者重访英国,适逢英国有天气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气温达到39℃。当我向英国朋友抱怨天气太热时,他却说:"恭喜你,以后你可以和你孙子说,爷爷见证了英国有史以来最热的那一天。"说完后又补充一句,"这无论如何总比下雨好"。(英国人最喜欢拿下雨来开玩笑)

当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谬误。英国人的幽默,有时也显得刻薄。例如,有一次笔者和英国朋友在火车上,正好车厢里有一群美国游客在大声说话。车厢里的英国人不免微微皱起眉头。朋友耸耸肩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美国人。"

特点四:自大
不可否认,英国人礼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自大的心。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承认自己的自大,但据笔者的观察,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深层次的优越感。不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英国人。

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而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在英国人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平衡。比如,很多英国人喜欢和笔者谈论香港,他们先问笔者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他们似乎总是把香港和中国单列开来)。当笔者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中国大陆时,他们就会问香港现在的情形。言语间的那种关切口吻,总是会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遗憾和不甘。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间屋子现在别人住进去,问别人"那屋子还好吧?"的感觉。

英国人大多数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把中国内地留学生当成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令笔者不满的是,英国普通民众对于发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电视新闻和报纸甚至连报道本地一个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即使有报道,也都是和英国利益相关的美国、欧洲各国或是英国前殖民地。这也体现出英国人不屑去理会其它"低等"国家的自大心态。

更可气的是,英语是国际语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无疑更加增添英国人的优越感和惰性(其实英语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国的功劳)。不少英国人甚至在心里还是觉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领地。就这方面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英国贵妇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华游轮上抱怨为什么身边的人不讲英语。有人向她指出,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个外国人。贵妇顿时勃然大怒,厉声说道:"告诉他们,我可不是什么外国人,我是英国人!"

特点五:刻板
英国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条不紊,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如果走极端的话就难免显得不够灵活。英国人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John Bull)",因为约翰是最常见的英国人名,而牛的特征就是固执笨拙。英国人食古不化,保守刻板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不久前英国的全民公决否决了政府加入欧元区的提议,就说明英国人的恋旧和不愿变革。在历史上,从国家体制到王室地位,英国的革新都是慢于其它欧洲国家的。而维系整个英国社会的,恰恰是深厚的传统和刻板的风格。

今年夏天,笔者在牛津大学工作和研修时,和一些代表一起参观牛津大学出版社。当时,大家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出发,其实走路去只要15分钟。但是由于上午下雨,组织者怕下午还有雨,为稳妥起见,就找出租车公司订了两辆出租车接大家去。为了使两辆出租车有时间来回接人,组织者特意将代表们分成两批,前后共半个小时出发。然而,第一批人出发后,因为路上交通问题,车迟迟回不到基督堂学院。第二批人就和组织者一起在大门口左等右等。这事情如果给中国人办,是很容易解决的:要么打电话马上再叫两部出租车来;要么大家就走过去,本来雨也停了。结果刻板的英国组织者完全不会转圜,一边不断道歉,一边安排大家一直等下去,最后迟到了近半个小时。 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英国人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过,笔者认为英国人仍然不失为一个优秀而可爱的民族。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134591083

⑷ 为何英国人很敌视周围西欧大陆众多国家,而且有许多英国人甚至认为自己国家不属于欧洲

英国那群绅成为欧洲搅屎棍这么多年。俄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神罗的霸主之路被打断都可以从英国找原因。另外,当英国还没有什么人的时候,那个岛就是一个流亡贵族落脚地。岛上的人都是欧洲大陆各国的失败者。

⑸ 欧洲各国人是怎样相互调侃其他国家的

法国人——部分西班牙人(尤其是加泰罗尼亚人)不喜欢法国人,他们觉得法国人太傲慢。一个来自巴塞罗纳的女人告诉我:“拜托!谁喜欢法国人啊?没人!”瑞士人也不喜欢法国人,他们鄙视法国当局和法国人的懒惰。至于英国人嘛,他们对法国人的感觉最为复杂,一半讨厌法国人,另一半则喜欢法国人。那些讨厌法国人的英国人倾向于喜欢美国人,反之亦然。在英国人的眼里,法国人臭、没礼貌(他们从不排队);而且纳粹进军的时候,法国人并没有奋起反抗,所以英国人认为法国人很懦弱。法国人同时也不喜欢英国人;法国人看不起比利时人,觉得他们很**;从我的经验来看,法国人对西班牙人和德国人也没有好印象。

意大利人——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对意大利人的评论大部分是正面的,但是主要还是因为意大利的美食。北欧人认为意大利人懒惰、古里古怪,而且可能国家管理不当(主要是因为,自二战以来,意大利政府已更迭50余次)。我的一个荷兰教授解雇了一个意大利人,他是这么说的,“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只关心意大利面和妈妈。”反过来,意大利人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也没什么好感。而且在意大利内部,南北分裂非常严重。北方人抱怨南方人的懒惰、不思进取,而南方人则抱怨北方人没文化且不懂得享受生活。

德国人——欧洲其他国家人认为德国人勤奋、严谨、缺乏幽默感。二战是德国最大的污点,欧洲其他国家人也因此无情地戏弄和嘲笑德国人。尽管德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但是欧洲其他大部分国家的人都不想学德语,也不想在德国留学(或者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德国留学)。德国的食物也不受待见,只有柏林的一些有活力的地下俱乐部对年轻的欧洲人有一点吸引力。最反感德国要数荷兰人和丹麦人了,因为德国曾频繁侵略这两个国家。当德国人在荷兰问路时,荷兰人通常会告诉他最短的离开荷兰的路线,或者直接说“把我们的自行车还给我们!”,因为二战的时候德国曾经没收过荷兰的自行车。丹麦人不喜欢你把他们的首都名念成“ko-pen-HAH-gen”,因为这是德语发音。你既可以用英式发音(用“HAY”代替“HAH”),也可以用丹麦式发音(在此无法表示)。德国人对他们西边邻国的喜爱远大于其邻国居民对他们的喜爱,但是他们瞧不起东方邻国,尤其是波兰。但是有一点很奇怪,对于曾经强烈抵制他们侵略的捷克人,他们倒是怀有一丝敬意。

斯堪的纳维亚人(北欧人)——他们受到大多数欧洲人的尊重,因为他们的高质量生活标准……还有他们金发碧眼的外表。但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内部,他们对彼此有些固执的看法。挪威人、丹麦人和芬兰人都认为瑞典人愚蠢又严肃。挪威人被认为是有种族歧视的。丹麦人比其他欧洲国家的人更直率,脾气性格也有点古怪。北欧人比较内向,但即使以北欧的标准来看,芬兰人也还是非常内向的。除了讨厌德国的丹麦人和讨厌俄罗斯的芬兰人以外,北欧人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并不反感。

比利时人——荷兰人和法国人都认为比利时人是**。反过来,比利时人认为荷兰人是一群脾气暴躁的怪B,法国人是一帮傲慢无礼的二B。

荷兰人——如北欧一样,荷兰因其繁荣的经济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南欧人羡慕嫉妒恨。但是,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无所不知的声誉也响彻欧洲,他们的固执和刻板也和他们的德国表亲有得一比。但是他们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和德国人做比较。如果你提醒他们,说他们的国歌里有一句“van Duitse bloed(来自德国人的血)”,那你就遇到如同死寂的沉默。大家不喜欢荷兰人,还因为荷兰人是欧洲最着名的守财奴。因为这一点,无论他们去哪旅行,都不受待见。他们去法国南部露营时,甚至会囤好水,把所有物资准备好。在被众人鄙视的时候,荷兰人也鄙视所有人。是的,他们的自以为是并非空穴来风。

瑞士人——即使是德国人,也认为瑞士人极度的严谨死板。瑞士人与“友好的”和“热情的”这两个词完全没有关系,直白地讲,他们是粗鲁无礼的。要注意的是,讲法语的瑞士人和讲德语的瑞士人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的。讲法语的瑞士人就是再版法国人,不过瑞士的食物没有法国那么乏味,对当局的态度也没有法国那么随便;讲德语的瑞士人跟德国人比是青出于蓝,他们比德国人理严肃、死板而古里古怪。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瑞士的好,所以有一点很明朗,外籍人口(大部分来自欧盟国家)占瑞士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要注意的是,瑞士人的德语是变体的德语,如果你只接触过标准的德语,那你会觉得瑞士人的德语非常奇怪。

西班牙人——说实话,对于和来自西班牙的负面评论都很少。没人真正讨厌西班牙人,而且西班牙人基本上也不讨厌任何其他国家的人。(是的,与法国相邻的部分西班牙人不怎么喜欢法国人)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千万别讲一口拉丁美洲口音的西班牙语,不然上帝都不会原谅你的,因为仍然有很多西班牙人非常鄙视拉丁美洲人。西班牙人自认为是白种欧洲人,如果你把他们和拉丁美洲人扯上一丁点儿关系,他们会感觉倍受污辱

希腊人——对其他欧洲国家而言,希腊人只是名义上的欧洲人,但是希腊人坚称自己是欧洲人。自然而然,如果说希腊人不是欧洲人,是对他们的强烈刺激。

波兰人——除了安静以外,波兰和波兰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了。波兰算是一个大国,有四千万人口。在2005年,当以波兰为主的一批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时,大家曾担心东欧人在欧盟的泛滥。德国人非常不喜欢波兰人,在德国的九个邻国中,波兰是最不受德国人待见的。在德国人眼里,波兰人就是一群偷车贼。确实如此,德国和波兰的关系就像美国和墨西哥的关系一样,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差不多(收入差距、战争历史、语言障碍等等)。波兰人则把他们的憎恨转移给了他们东边和南边的邻居们,虽然他们不喜欢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立陶宛人,但他们更讨厌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奇怪的是,他们对德国人并没有特别的情绪,也许是因为他们仍然害怕德国吧——所以你在波兰永远也听不到关于德国人的笑话。

捷克人——对西欧人来说,捷克算是东欧一个不错的亮点,但是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布拉格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和旅游胜地吧。捷克人和德国人有点儿像——有些粗鲁、直白和冷酷。波兰人不喜欢捷克人。

奥地利人——综合了德国人和巴尔干人的最好和最差的特质,奥地利人虽然懒散,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值得一提。据说奥地利是希特勒的出生地,但是从来没有像德国一样为大屠杀道歉过。除德国人以外,大多数西欧国家的人对奥地利是中立态度。德国人认为奥地利人不思进取,不能代表德语国家的良好形象。但出于对哈普斯堡王朝的怀念,东欧国家的人对奥地利是敬仰的态度。

英国人——如果你把英国人称之为欧洲人,大约一半的英国人会生气,那么相信你开始了解英国了。英国就是美国的乖乖狗,与欧洲对抗也是美国要英国这么做的。英国人有礼貌,但是有点儿墙头草(所以被称为Janus Britain两面神),还有点儿势利。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都不错,主要是英国之外的人对他们并不了解。直面欧洲其他国家对英国的负面情绪的,当然首当其冲是英格兰了。毕竟,伦敦就在英格兰嘛。
英格兰还因其居民敲诈游客而臭名昭着,比如阿姆斯特丹和伊比萨,那里的居民噪门大而且酒品差。
反过来,英格兰人对其他所有人也看不顺眼。这就是为什么很难找到一个对欧洲其他国家(或者对美国,或者对其他洲的国家)不持负面想法的英国人了。欧洲到处都住着英国人,而且他们在一个国家住得越久,他们就越讨厌那个国家,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回自己的国家。

爱尔兰人——虽然夸大了他们在美国人心里的重要性,但是爱尔兰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爱尔兰人礼貌而谦虚。爱尔兰人名义上讨厌英国人,但是我没见哪个爱尔兰人真正讨厌英国人。总体来说,来自和对于爱尔兰人的情绪似乎都是积极正面的。

我个人对葡萄牙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和其他国家人的感知和被感知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你还有其他内容要添加,请在下面评论。几年前,我在意大利见过一张海报,多少可以总结一些方面:

在天堂……
工程师是德国人
厨师是法国人
警察是英国人
情人是意大利人
一切由瑞士人统领

在地狱……
工程师是法国人
警察是德国人
厨师是英国人
情人是瑞士人
一切由意大利人统领

⑹ 英国人歧视美国人,为什么

英国人觉得自己的国家有历史有文化呗。 英国人太古板了。美国人那么开化,当然看着美国人头疼了。打个比方说,英国人有几个开自动挡的车?美国人大多都是自动的。英国人就这么顽固 哇咔咔。从历史来讲,美国人的独立战争是和英国人打的。从现在的角度来讲,英国人有些安于现状,所以战争是他们最讨厌的事情,很多英国人认为美国的霸权思想是错误的,这一点上美国人的确有些做得不好,很多美国游客都有自视高人一等的态度。经济方面来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并没有对欧洲有什么实质性的授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拿走,在这个方面并不是英国一家在不满,德法一样持有相同态度。学术方面就更不用说,很多欧洲高端人才在项目即将成功的时候,被美国高价挖走。其实欧洲的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书本上所讲的那样,如果说欧洲人有歧视美国人的成分,基本上是在嘲笑美国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这一点也确实是事实,但美国的麦当劳在欧洲一样卖得很好。所以国家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冲突,更何况这些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

ps:英国人60%都是开自动档,而且自动档比手排档便宜很多。

⑺ 为什么英国人会歧视爱尔兰人为什么英国在自己的鼎盛时期,殖民地“日不落”时,没有将爱尔兰

爱尔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来,她经过多次入侵和侵略,结果形成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世系和传统。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来自英国的猎人,他们带来了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追随他们而来的农民,在这里饲养动物和耕种土地。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定居者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了探矿者和金属制造工。 到公元前6世纪时,一波又一波来自欧洲的凯尔特入侵者开始达到爱尔兰。凯尔特人虽然在政治上从未统一爱尔兰,但他们统一了爱尔兰的文化和语言。 公元5世纪,基督都开始进入爱尔兰。传统上,人们把这归于圣·帕特里克的功劳,尽管有证据表明,早在他到来之前爱尔兰岛上就有了基督徒。与大多数西欧国家不同,爱尔兰从未经历过中世纪早期的野蛮入侵,所以,在6世纪和7世纪,以寺院为中心的爱尔兰艺术、学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时期,爱尔兰僧人给欧洲的很多地方带去了基督教。 在9世纪到10世纪期间,爱尔兰经常受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袭击。但他们同时也是商人,为丰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贡献。1014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爱尔兰王布莱恩·博茹(Brian Boru)打败,此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影响逐渐消退。 在12世纪,以前定居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诺曼底人抵达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已经走上建立一个由一个君王集中统治的国家的道路,这些人的到来破坏了这个进程。诺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后来置于了苏格兰国王的政治影响之下。 在随后的400年里,诺曼底人和他们的后裔在爱尔兰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该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掌握在爱尔兰人的手中,到16世纪初,英格兰出现了广为流传的恐惧感,那就是英格兰的影响有瓦解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盖尔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诺曼底定居者的逐渐盖尔化。 盖尔族爱尔兰的逐渐衰落 这段时间英格兰的宗教变革对爱尔兰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被称为老英格兰人的爱尔兰,即诺曼底定居者的后裔,对已经导致了爱尔兰(英国)国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敌对态度。此外,爱尔兰作为一个既靠近不列颠又靠近大陆欧洲的岛屿,处于中央战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为英格兰不满者或外国敌人的据点。这使解决爱尔兰问题具有几个世纪以来不曾有过的紧迫性。 作为对宗教分歧和对英格兰国王从不列颠引入新定居者的反应,盖尔族人在爱尔兰发动了一系列叛乱。他们的反抗最终被压制,到了1603年,最后一个盖尔族堡垒,乌尔斯泰(Ulster)也被归入英格兰国王的统治之下。后来把很多英格兰和苏格兰定居者带到了乌尔斯泰的乌尔斯泰种植园,对该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爱尔兰在17世纪的政治史,与英格兰和苏格兰发生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内战、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起义、查尔斯二世复辟、让威廉姆和玛丽登上英格兰王位的光辉革命(1688年)。以信奉旧教的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苏格兰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为另一方,双方开始争夺至高权,整个这个时期,经过无数次此起彼伏的争斗,最后在博伊奈(1690年)和奥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战役中尘埃落定。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被打败,随后,他们的领导人和追随者(‘野鹅’)大多离开爱尔兰去国外继续他们的军事、宗教或商业生涯。成了国教的新教徒垄断了政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并制定了歧视旧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纪 爱尔兰的经济在18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亚麻生意兴隆,特别是在乌尔斯泰,爱尔兰羊毛、牛肉、黄油和猪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势力逐渐把自己看作是爱尔兰民族的代表,并发展成了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议会传统。持续的爱尔兰移民潮也始于18世纪,成千上万的长老会教友和数量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陆。 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与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促成了激进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最终产生了联合爱尔兰人社会(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联合爱尔兰人社会在爱尔兰举行了一次起义,虽然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记,但起义的目标是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让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这次起义被镇压后,1800年的《合并法》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成立了完全的议会联盟。 然而,到这时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除乌尔斯泰外)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薯仔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薯仔连年大规模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出爱尔兰。10年(1846-1856)之内,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万),随着移民海外成为爱尔兰社会的显着特征,爱尔兰人口后来又进一步减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旧教解放(从18世纪末期开始,刑法逐渐放松,1829年,由丹尼尔·釉康乃尔(Daniel O'Connell)领导的旧教赢得了参加议会的权利)在19世纪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后,进行了一连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盟的活动。“大饥荒”不仅是惨烈的人间悲剧和社会经济分水岭,而且有着意义深远的政治影响。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应对不列颠政府提起诉讼,大多数爱尔兰选民寻求某种形式自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在“大饥荒”后的几十年里,爱尔兰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至20世纪初,经历持续不断的农民动乱,终于通过了诱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给佃户的立法。为佃户提供贷款,肥使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说“地方自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丹尼尔·奥康乃尔和艾萨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纪4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没有什么结果。但是,19世纪80年代,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乃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领导下,爱尔兰议会党把爱尔兰问题入到了英国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顿领导的自由党终于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他们主要是新教徒,占乌尔斯泰省的多数。与英格兰那些害怕爱尔兰地方自治可能导致大英帝国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统一主义者开始阻止通过“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终还是在1914年获得了通过。 寻求独立 在一种日益军事化的氛围中,秘密组建的准军事部队(北爱尔兰志愿军和爱尔兰志愿者)开始了行军和操练,二者之间的敌对只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由此导致的“地方自治”推迟期间称有缓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个共和国,并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民众最初对这次起义的支持率极低,起义最终遭到镇压。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众对处决起义领导人的厌恶情绪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引入的爱尔兰兵役制的反对态度,在1918年的大选中获得了胜利。那次大选,他们以压倒多数击败了争取“地方自治”的议会党。 这次选举的获胜者,新芬党(意为‘我们自己’),成立了第一个Dali(议会),随后爆发了民族独立战争。至1921年签订《英爱条约》时,东北乌尔斯泰的6个郡,还有当时约三分之二的统一主义者多数派,已经组建北爱尔兰政府。签订《英爱条约》的结果是,其余26个郡组成在英帝国内部享有自治领域地位的爱尔兰自由国。自由国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视《条约》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坚持要成立一个完全共和国的人之间爆发了一次短暂的内战。这次内战尽管短暂,却注定要在后来的几十年影响人们的态度和确定政治立场。 爱尔兰国 新自由国的第一届政府首脑是后来的‘Fine Gael’党‘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从20世纪30年代起,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党一直支配着爱尔兰政治。1955年,爱尔兰获准加入联合国(UN),1973年,爱尔兰加入了现在的欧洲联盟(EU)。新经济发展政策带来了实质性的迅速发展。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联合执政在爱尔兰已成平常事,通常是两个较大的政党之中的一个与劳动党或进步民主党组成政府。 在爱尔兰于1922年获得独立后的前20年里,自由国进行了机构合并,并形成了政治稳定的传统。1937年的宪法和1948年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切断了爱尔兰与英国最后的正式联系。二次大战期间,爱尔兰保持中立,它不属于任何军事同盟。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人为什么看不起其他欧洲国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军力为什么那么强 浏览:203
越南语不要洗澡怎么说 浏览:200
越南语小阿梅怎么学 浏览:999
小米为什么在印度成为国民手机 浏览:404
刘邦是中国哪里的 浏览:150
在意大利等你是什么梗 浏览:289
英国病理为什么那么多 浏览:857
印尼网速太慢怎么办 浏览:854
和平精英国际服qq登录怎么进 浏览:987
伊朗黄金一代什么水平 浏览:471
伊朗什么时候开始戴面纱 浏览:252
印尼鸭泡等于什么胶 浏览:1000
伊朗军事演习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 浏览:623
印度恒河米粉怎么样 浏览:817
中国有规模的珠算博物馆有哪些 浏览:563
马牌雪地胎中国哪里代工的 浏览:136
遨游中国如何改成大巴车 浏览:145
意大利一月份穿什么衣服 浏览:213
中国去南极捕捞磷虾是哪个公司 浏览:461
中国恩菲年终奖什么时候发 浏览:123